美國陸軍社會研究部曾在“二戰”時期調查過影響軍隊士氣的因素。研究人員發現,職務與軍銜晉升較慢的部隊,士兵對部隊狀況的滿意度更高,整體士氣也更高漲。而在升遷頻繁的陸軍航空兵部隊,飛行員們反倒有更多不滿情緒,覺得晉升機制不公平。
同學們的判斷表面上符合某種“邏輯”,但背離了事實。這說明大家的認識是“假符合邏輯”。
研究人員調查后發現,士兵對公平性的認知并不是依據升遷速度,而是以升遷的人是否夠資格為判斷標準。
憲兵部隊基本上很少有人升遷。但如此一來,士兵覺得那些不如自己的人沒有騎到自己頭上,就算晉升機制公平。而陸軍航空兵部隊時常有人升遷,飛行員時不時看到那些軍事素養不如自己的人突然比自己高了一級,于是覺得晉升機制很不公平。
類似的例子幾乎在每堂課都會出現。北大新生意識到自己對社會的認識還很淺薄,需要學習的地方很多。最重要的是,他們在做調查研究時,逐漸學會了不抱先入為主的成見,而是用研究結果(事實)說話。
北大社會課的小調查
曾有北大社會學教授在課堂上用問卷抽樣的方式向學生解釋這個道理。他在給大一新生上社會學概論課時,讓所有人都填了一張調查問卷。
問卷只有兩個問題:你父母的職業是什么?你進北大之前去過的最遠的地方是哪兒?
在統計完問卷答案后,教授發現:在北大新生中,出身于社會或經濟地位高的家庭的,要比出身于社會或經濟地位低的家庭的人占總新生人口的比重更大。于是教授對新生們說:“在座諸位能考上我們北大,父母的因素占了很大一部分比重。”
很多學生不服氣。他們認為所謂的“父母的因素”就是媒體常說的“拼爹走后門”而考上北大是自己廢寢忘食努力學習的結果,所以教授的結論讓他們難以接受。
但教授對此另有解釋。他說:“家庭背景的狀況決定了你們可以接觸到多少社會資源,學習環境的好壞決定了你們能否就讀教學水平高的小學、初中、高中,進一步決定了你們每個人的眼界與能力。所以說,大家能坐在這里聽我講課,不光是因為你們學習刻苦,更是由于有上述東西為你們打下了比一般人更好的基礎。”
上述調查結果并不意味著北大學生是以“家里有錢就能上北大”的關系戶為主體,而是從側面證明了家庭環境會對一個人的成長產生十分深遠的影響。
考上北大固然要靠學生自身的不懈努力,但學生的家庭環境對此影響也很大。父母的教育理念是先進還是落后,父母愿意(并且能夠)為孩子的教育投入多少時間、精力、金錢,會直接影響學生的視野開闊程度,以及學生能否接觸到良好的發展機遇。
從這個小調查當中,我們不難發現,“常識”和經驗有時候并不可靠,人們根據生活經驗推演出的“邏輯”可能并不符合事實。換句話說,當你發現符合“邏輯”的東西不符合真理與事情的真相時,毫無疑問,那個“邏輯”可能并不成立。總之,學會不把“假符合邏輯”與“真符合邏輯”混為一談,是提高邏輯思維能力的必由之路。
3.邏輯思維的作用
有些人以為只有研究數理化與破案才需要邏輯思維,而人文學科與藝術創作不需要邏輯思維。北大哲學系的陳波教授指出,這是一個嚴重的誤解。邏輯思維并不是邏輯學專家寫在學術論文里的抽象概念,而是每個人在每時每地都會用到的一種思維方式。假如完全脫離邏輯思維的話,人們不光是沒法正確思考,連正常的寫作和對話都會受到很大影響。
邏輯在生活中的作用
我們在進行思考時,需要借助概念來認識事物。在此基礎上,對事物做出某種具有判斷性的結論(陳述),并通過推理來論證這種結論。無論你是嚴格遵守邏輯推理的方式思考,還是用其他思維方式思考,都離不開概念、判斷、論證三個方面。提高這三方面的能量,也正是邏輯思維的意義所在。
作用一:正確運用概念。
不同興趣愛好或者學科背景的陌生人,有時候不太容易溝通。常言道:“話不投機半句多。”話不投機往往有兩種原因:一是雙方理念不和,導致意見沖突無法調和;二是由于在概念運用上“驢唇不對馬嘴”,導致無法理解彼此的意思。
概念是邏輯思維的細胞。只有正確地使用概念,才能正確地使用邏輯思維,才能獲得正確的思考結果。為此,我們應當從三方面加以改善:對概念的理解要明確清晰,不宜模棱兩可;明確概念的含義,不要混淆或偷換概念;要認清概念所依賴的語境,不可以曲解相關概念的語境。
思維缺乏邏輯性的人,在工作生活中無法正確地使用概念。而由于不理解概念的內涵與外延,他們在使用概念時就可能出現“驢唇不對馬嘴”的現象。概念不清,就無法準確表達自己的意見。這會讓人感到你的思維模糊混亂,完全不符合邏輯。假如概念清晰、邏輯嚴謹的話,你表達的意思就更容易被他人接受。
此外,許多人在討論問題時,常常把原本不同的概念混為一談,甚至在不知不覺中偷換了概念。這樣一來,雙方就很難把問題討論清楚,這樣就可能把頭腦搞得更亂。
不看語境的差異,也是人們常見的錯誤。某個概念本來只能用于一個特定語境,但有的人不由分說將其帶入另一個語境中,從而引發思想認識上的錯誤。我們在當前生活中接觸到的一些片面觀點,往往就與人們對概念的混亂認識有關。邏輯思維要求明確概念,這有助于人們減少思想混亂等負面現象。
作用二:做出準確判斷。
一個人是否聰明,在很大程度上是以判斷能力高低為衡量標準的。邏輯思維能力強的人,往往有精準的判斷力,能準確地分析判斷事物的情況。如果沒有良好的判斷力,我們就無法正確地認知世界。
邏輯思維的一大特征是重視判斷陳述。事物在性質上的特征(肯定或否定)、數量上的特征(全部、部分、個別)、內部構造上的特征(聯言、選言、條件)等因素,都是邏輯思維所反映的對象。
當你覺得某人的思維能力很差時,很可能是因為他不能準確地運用邏輯學上的“判斷陳述形式”。如果不能正確使用“判斷陳述形式”,就無法準確地反映人、事、物的情況。
常見的錯誤有:把該肯定的事物做出否定判斷,把該否定的事物做出肯定判斷;把“是”說成了“不是”,或者反過來。除了錯判性質之外,思維缺乏邏輯性的人,也總是搞不清楚事物的量的特征。比如,把“局部”情況看作“整體”情況,把“個別”現象夸大成“普遍”現象。
另一種不能準確做出判斷的表現是,無法正確描述事物間的聯系。例如,當事物間存在“并列關系”時,應該用“并且”(聯言陳述)來表達;當事物間存在“選擇關系”時,應該用“或者”(選言陳述)來表達。假如要表達“充分條件陳述”的話,應該用“如果,那么……”句式;表達“必要條件陳述”時,則要使用“只有,才……”句式。這幾種陳述不可以混為一談,否則將歪曲我們對事物的認識。
作用三:有效推理論證。
邏輯思維最大的魅力在于,給大家提供了有效的推理論證方式。假如我們能嚴格遵循邏輯推理的規則,就可以從已知前提“必然”地推出合理的結論。由于許多人缺乏嚴密的邏輯思維,所以在思考與交流中經常陷入兩個誤區:
其一,未經論證就蓋棺定論。
有的人直接給出自己的論斷,但既不提供有說服力的論據,也不給出論證過程。他們的口頭禪是——“我認為就是這樣……”這是典型的缺乏邏輯的表現。
其二,無視證據,妄加臆測。
有的人在思考時不遵循相關的邏輯推理規則,只從片面信息出發,毫無根據地隨意聯想,硬是把風馬牛不相及的東西生搬硬套在一起。這樣得出的結論,不僅與研究對象缺乏必然聯系,還可能與事實真相恰恰相反。
我們在社會中可以看到許多非理性現象。這些現象的產生根源之一,就是一部分人缺乏邏輯素養,無法進行理性思維活動。
煙民的邏輯錯了嗎
大家都學過唯物辯證法,知道看問題應當一分為二。任何事物都有正面和反面兩重性,不能只看一面而忽略另一面。特別是事物的優缺點與利弊。但有些人卻打著“看問題一分為二”的旗號,故意歪曲事實,為自己的錯誤找借口。
王海與李樺是一對好朋友。王海煙酒不沾,李樺則是個一天吸一包煙的“老煙槍”。李樺的肺不太好,經常咳嗽。王海擔心朋友的身體,便對李樺說:“你吸煙也吸得太厲害了。這樣下去,身體會吃不消的。我勸你趕緊下決心把煙戒掉吧。”
但李樺煙癮大,不肯放棄自己的愛好。他對王海說:“你這個人一點都不講辯證法。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存在二重性。凡事有一利就肯定有一弊,有一弊就必然有一利。所以,看待事物應當注意一分為二。既然吸煙是一種客觀存在的事物,那么就一定要遵循辯證法的原理。對這個問題不能不一分為二。所以說,吸煙雖然有壞處,但也一定有好處。王海,你怎么可以不多看看吸煙的優點,全面否定這件事呢?”
先說結論,李樺在強詞奪理,錯誤地使用了辯證法的概念。
唯物辯證法的確認為所有事物都是“一分為二”的。這句話講的是矛盾的普遍性。世界上每一個事物的內部,都包含著兩個相互矛盾的因素。兩者存在對立統一的關系。盡管事物都是“一分為二”的,但具體怎樣“一分為二”,則說的是矛盾的特殊性。
“一分為二”的形式與內容,是多種多樣的。例如,在一支軍隊中,“上”與“下”、“強”與“弱”、“前”與“后”,等等,都是矛盾的兩個方面。對于一切事物而言,“好”與“壞”也屬于同一矛盾中的兩個方面。可是,同一矛盾中的兩個方面,不僅僅是“好”與“壞”,而且兩個方面在事物中起到的作用是不同的。
李樺在辯論中,故意把“一分為二”這個概念的外延縮小了,把“吸煙”的兩方面僅僅歸結為“好”與“壞”,并借口要“一分為二”地看問題,為自己的不良習慣詭辯。
實際上,現代醫學充分證明,吸煙對人體有很多危害。吸煙唯一的“好處”是,能讓犯煙癮的人得到精神上的愉悅。非要從利害的角度評價的話,吸煙的人越多,煙廠的利潤越高。但這個好處是煙廠的,而不是李樺的。至于李樺通過吸煙獲得的快感(好處),也遠遠不能抵消對身體健康的損害。也就是說,無論怎樣“一分為二”地看問題,李樺從吸煙中得到的“好處”都不足以掩蓋其“壞處”。
4.邏輯思維也存在局限性
雖然邏輯思維是一種高級思維方式,但人類認識世界的方式,不止邏輯思維一種。在哲學理論中,形象思維是一種與邏輯思維相對立的思維方式。這種思維方式通常與感受、感想、體驗、經驗等感性認識聯系在一起。相對于抽象、嚴謹、精確、規范的邏輯思維,形象思維具有形象具體、非邏輯、粗略、法無定法等屬性。
為什么當人類掌握邏輯思維這一高級思維工具后,仍然不能放棄處于感性認識階段的形象思維呢?說到底,世上沒有能解決一切問題的萬能公式。盡管邏輯思維是思維的高級形式,但它也存在不少局限性。這就決定了邏輯思維與形象思維如同太極圖中的陰與陽一樣,處于對立統一的關系當中。
北大調研中心的研究
雖然邏輯思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人類整體的邏輯思維水平越高,文明發展的速度也越快,但部分人對邏輯思維的推崇逐漸走向了一個極端——把邏輯思維當成人類唯一正確的思維方式。這種人虔誠地相信,只要按照某種明確無誤的邏輯系統來思考,就可解決世界上的所有問題。這個觀點恰恰是荒謬的。
首先,其他類型的思維方式在幾乎一切領域中都是普遍存在的。
例如,上述的形象思維,在藝術創作與文學鑒賞中有著邏輯思維無法代替的作用。除此之外,在科學探索、文藝創作、軍事指揮、市場營銷等活動中,靈感思維占據著主導地位。這些領域中并非用不到邏輯思維,但已經足以否定邏輯思維的唯一性。假如無視這些社會現實,把邏輯思維當成人類唯一正確的思維模式,無疑是偏頗的。
其次,邏輯思維無法解決思維活動中的全部問題,也有難以發揮作用的時候。
為了避免思維的跳躍性,邏輯思維采用的是程式化思維模式。這使得邏輯思維從一開始就被納入了某種固定的軌道,束縛了想象力的發揮,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礙著新知識的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