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像政治家一樣抉擇(3)
- 競爭如此殘酷,你怎么脫穎而出
- (美)亨利·W.洛夫
- 5057字
- 2016-01-27 16:45:24
正直、誠實、廉正、篤實這四個詞,意思相近,雖然它們仍有區別,但是在口語中是可以隨意互換的,它們代表了同樣的行為準則。我們希望市民們有正直、誠實的品質,它是衡量人品高下的準繩;我們要求政治家們廉正、篤實,或者說希望他們能以此為標準不斷調整自己以免背離民眾利益。如果人們能達到這些要求,那他們便是心智健康的人,是有道德的君子。因此,在這里我們選擇正直為代表來綜述這種情懷,正如一句諺語所說:“一個正直的人就是上帝的一件杰作”。
1848年,拉馬丁在競選法國總統時是這樣向巴黎市民作自我介紹的:“聽著,市民們!站在你們面前致辭的是一個即將六十歲的老人,他的一生都很純潔。”當然拉馬丁話中的含義極多,這里我們就不一一討論了,但他至少說出了一點——他是一個正直的人。做個正直的人,這應該是人之所以為人的基本準則。正如本杰明·魯迪亞德所言:“人不是生來就很富有或者很偉大的,就連聰明的頭腦也是后天訓練的結果,但正直卻是人與生俱來的天性。”因此,正直要比金錢、名譽、智慧更加重要,它是真正的無價之寶!
一位商人在與客戶討論一項大宗批發業務時,指著站在貨倉里的年輕人說:“那個年輕人是我的銀行家。”
看到他的朋友似乎并沒有理解自己話中的含義,這位商人又繼續解釋道:“我所有的金融往來都由他一人掌管,我腦袋里的事情太多了,總會把這些賬目弄混,變得一團亂。”
“你怎么能把這么重大的擔子托付給一個年輕人?”客戶提醒他說,“現在人心不古,世風日下,作為一個商人可不能做這樣冒險的事情。”
商人說:“我沒什么可顧慮的,詹姆斯初到商行的時候還不到12歲,他的表現已經證明了他是一個正直的人。其實從第一眼看到他,我就已經信任他了。如果他想騙我的錢的話,他現在可能已經揣著五千美元跑路了,我根本沒辦法對付他。但這是不可能的,我不必為此而擔心。”
這個年輕人雖然沒有錢財卻很富有,他的好名聲價值萬金,誰見了他都會說一句:“小伙子好樣的。”
法國革命家米拉波曾經說過:“靠不誠信的手段攫取來的財富終有歸還的一天。”有些商人會對此不屑一顧,他們認為過于正直很可能賺不到錢。如果人人都重利輕義,我們的國家就會變得混亂不可收拾,就像亨利·伍德·比切爾所描述的那樣:
“如果每面墻上的每塊磚頭都打上了違法的烙印,每人指尖的每個動作都受邪惡的驅使而動,每包或每箱商品都是為了不正當謀利而存在,那么我們不禁要長吁短嘆捫心自問:身邊還有可以相信的、永恒不滅的東西嗎?屆時會有多少人尖聲哭叫:我們之前究竟做了什么,如今要受如此重罰?如果所有的商家都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指鹿為馬、顛倒黑白,那么我們看著一箱箱、一盒盒、一桶桶的商品,還敢相信里面的東西是貨真價實的嗎?”
我們絕不允許這種不道德的現象出現,此時我們更需要正直的及時出現,帶領我們走出泥潭。
“失去誠信的好名聲是最大的賠本生意”這句話真是至理名言。一個騙子曾經對一位聲譽卓著的商人說:“我愿意用一萬美元買你的名聲,因為這樣我可以用它換來十萬美元。”
大富翁勞倫斯的傳記作者這樣寫道:“他(指勞倫斯)的廉正操行無可指摘,你從中找不到任何瑕疵。由始至終他都是一位正直、純真、堅定、高尚、值得敬重的人,他的道德和操守讓他無法放下自己應盡的責任和義務。這是他的性格特征,也是他獲得成功的秘密之一。”
皮博迪博士也曾這樣評論另一位波士頓成功商人塞繆爾·阿普爾頓:“他是一個正直的人。他從不使用任何借口或托辭,不做任何不切實際的承諾,也從不掩飾自己的目標,任何秘密對他來說都是負擔。他只知道一種表達方式,那就是實話實說。”
塞繆爾·巴杰特的傳記作者在談到巴杰特的整個商業生涯時說:“他的一切都是透明的,在許多事件中他都遵循著透明的原則。在他行商之初,胡椒粉要交納重稅,因此所有的商行都把它跟別的東西混在一起賣以避稅。商行的門口通常會放一個上面標有‘P.D.’標志的大桶,里面裝著一些類似于胡椒粉的粉末,在將胡椒粉出售給公眾之前通常要摻點‘P.D.’。這樣做已經成為約定俗成的慣例,商人們理直氣壯地做著大家都在做的勾當,沒有人認為這是不誠實的事情。巴杰特隨著事業的發展,道德心也越來越強,‘P.D.’讓他覺得很不舒服。幾經思考,他得出結論,認為這樣做是不正常的,不能再容忍像‘P.D.’這樣的東西在自己的店里待下去了。他趁黑夜將摻假用的大桶扛到了采石場,把桶砸碎,里面的粉末與石頭、木屑混在一起,然后他帶著一顆輕松的心回家了。”
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它們都有力地反駁了正直的人在邪惡的世界中無法成功的歪理邪說,很好地詮釋了圣經中的教義:“正直的性情可以讓人走上坦途,邪惡的心理只會讓人走向毀滅。”
有一位女士在波士頓的一家商店里逛了一圈后沒有購買任何東西便離開了,好奇的老板問售貨員為什么她沒有買東西。
售貨員回答說:“先生,因為她想買產自米德爾塞克斯的布料。”
“那你為什么不介紹她到下一個柜臺去,告訴她那些料子就是米德爾塞克斯的布料。”無良的老板繼續追問。
“因為,先生,我知道那不是米德爾塞克斯的布料。”正直的年輕人用強調的語氣回答。
“年輕人,”商人說,“如果你能夠學會變通就好了,要是你總這樣與環境對著干,那你永遠成不了我這樣成功的商人。”
售貨員的回答擲地有聲:“先生,如果我必須依靠弄虛作假才能保住我的地位,那我寧愿失去它,僅此而已。”
他離開了商店,因為他牢記“失去誠信的好名聲是最大的賠本生意”這句至理名言。后來他成了西部商圈的領軍人物,而那位無良的老板最終破產并死于貧困之中。
今天的社會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這種永不妥協的正直精神。出來闖蕩的年輕人要比他們的先輩面臨更多的誘惑,因此他們也更加需要這種精神。那些“只顧眼前利益”和“只為自己活著”的自私自利的人,他們的下場已經擺在眼前了。那些厚顏無恥、不顧道義、放蕩淫亂、鋌而走險的人或許會取得一時的輝煌,但很快就會迷失在權力和欲望之中,因為他們失去了生命中最寶貴的東西——正直。每個人都要與自己的貪婪和欲望作斗爭,如果他的內心能夠保持正直的心態,那么外界的誘惑是無法對他產生影響的。
要想做個正直的人并不容易,你可能要面對無數挫折。特別是在不斷沉浮的商業社會中,正直的人可能要承受更大的壓力,甚至可能會失去財富,但他絕不會失掉道德。他那寧折不彎的性格雖然可能將他拖入逆境,但也會為他帶來真正的友誼,即使身處困境也會有朋友真誠相助。一場大火、一次金融危機便能將你畢生積累的財富悉數帶走,唯有正直和道義永存。一顆高貴的心就算在最黑暗、最不幸的時刻仍能打動別人,因為仁者無敵。
亞伯拉罕·林肯就是這樣的人,他從小到大都是個正直坦率的人,所有人都對他的品性贊不絕口,親切地稱他“正直的亞伯”。
正直的孩子多半會成長為一個正直的人。那是1831年伊利諾斯州的新塞勒姆,年僅22歲的林肯奉命掌管奧浮特的一家“鄉村小店”。他嚴格按照規定公買公賣,絕不因客戶疏忽而謀取私利,也不因人民的貧窮而另眼相待,做起事情一絲不茍,發現錯誤絕不掩飾而是盡快糾正。
一天,他向一位居住在兩英里外的名叫丹肯的客戶出售了價值2美元60美分的貨物,到了晚上閉店的時候盤點錢貨時,林肯發現丹肯夫人多付了60美分。“今晚必須把這個錯誤糾正過來。”他暗暗告訴自己。關上店門之后,林肯懷揣60美分向丹肯夫人家走去。林肯趕到的時候,丹肯夫人正打算上床休息,當她打開門看到商店的服務員站在門前非常驚訝。誠懇地道歉之后,林肯轉身離去,這一夜他都睡得很安穩,因為那個錯誤已經得到了糾正。
還有一次,傍晚時分,林肯正準備關店門,來了一位婦女要求購買半磅茶葉,由于天色較晚,兩人匆匆忙忙秤完茶葉付錢走人。當第二天清晨林肯回到店鋪的時候,他發現昨天晚上的秤砣是四盎司(1磅等于16盎司),而不是八盎司,他立刻意識到昨天只給了客人四分之一磅的茶葉。他趕緊又秤出四分之一磅的茶葉趕到客戶家中,道歉之后才回到店里開張售貨。
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人們對此贊揚不已,漸漸地林肯受到了當地人的重視。當時那里流行一種雙方對抗的游戲,游戲需要一位公正的裁判,林肯則當仁不讓地成為裁判的最佳人選,經常被人們叫去服務。每次裁決他都不偏不倚,公正廉明,他的正直贏得了所有人的敬重。
一天亨利打算舉辦一場騎馬比賽,邀請林肯做裁判。
“不,我不會為這樣的比賽做裁決。”林肯一口回絕。
“但是沒你不行。”亨利懇求道。
“我絕不會去,因為我不愿意。”林肯的回答也很堅決,而且他還特意強調:“賽馬這種活動本身就是一個極大的錯誤。”
“僅此一次,下不為例。”亨利再次懇求。
“說好了,就這一次。”林肯通融了,因為他想或許可以利用這次機會讓人們了解到這是一項“野蠻的西部運動”,而自覺抵制它。林肯承擔了這次裁決任務,即使是輸的一方也心服口服。
林肯的反對者曾經說過:“如果我死的時候,林肯依然健在,那么我希望他能做我的遺產處理人,因為他是我見過的最公正、最無私、最正直的人。”
霍蘭博士說:“當林肯結束了他在奧浮特的任務離開那里時,每一個人對他都無比信任。他是當時的仲裁人、裁決者、調停人,每當有爭論或比賽的時候他就是公認的裁判,一個能讓各方停止爭議的調解者。他是每個人真誠的朋友,他品性純良、重情重義、見多識廣、謙遜謹慎、待人和善、心胸寬廣、性格堅毅,是一個得到了新塞勒姆及周圍地區所有人信賴的杰出的年輕人。”
林肯成為律師后仍然保持了他正直的秉性,只要他認為是對的,就會毫不猶豫地堅持下去。他的同事們對于他這種無私的性格贊嘆不已,既佩服又敬重。
某日有位客戶希望林肯為他提供法律服務。
“說說你的案子。”林肯說。
客戶講述了自己的事情,林肯立刻表明了他的立場:“我不能幫你,因為你是錯的,而對方是正確的。”
他的話讓客戶變得目瞪口呆。“所以才要你幫忙,我花錢雇用你就是為了幫我解決這些麻煩。”客戶反駁說。
“這不是我的任務!”林肯大聲說道,“維護錯誤的事情不是我的任務,我是一名律師,我永遠不會為一件明知是錯的事情辯護。”
“你會給大家帶來麻煩的。”客戶補充說。
“是的,”林肯激動地說,“毫無疑問我可以幫你打贏這場官司,而置鄰里們的生活于不顧。我可以從你這里賺取六百美元,不過這六百元是從那個可憐的寡婦和她六歲的兒子手里掠奪來的,那些原本應該屬于他們的東西如今都歸了你,我怎么可以這樣做?我絕不會這樣做!”
“價格再提高點兒如何?”客戶不想放棄。
“就算把你的財產全給我也不行,”林肯回答道,“你要知道有些在法律上站得住腳的東西,在道德上是行不通的,我永遠不會接這種案子。”
“無論你想不想做,我都不會再光顧你了!”客戶生氣地吼道,而后轉身離開。
“我會免費給你一條忠告,”林肯說,“你是一個精力充沛的人,我勸你換個別的方法去賺那六百美元。”
崔特法官曾記錄了一個上庭時的情景:“今天開庭審理了一樁案件,林肯先生作為上訴人的代理律師出庭,他說:‘這是我第一次在這個法庭上打官司,因此我對于案件的每一點都格外重視,詳細檢查了所有細節,諸位法官從我提交的記錄節略中應該可以看出我的誠意。現在本案唯一的關鍵就在于諸位的判罰。很遺憾我的努力并沒有幫助我找到任何有利于己方的證據,相反倒是替對方找到了幾份像樣的證據。現在我將這些證據全部呈堂,希望能對案件的審理有所幫助。’”
當時現場的很多律師都認為林肯瘋了,因為按慣例他應該尋求“更有利于自己的審判”。他完全沿襲了著名的帕特森案中的做法,當所有的證據全部呈堂之后,心滿意足的林肯離開了法庭,他確信那個被告一定會被判無罪,一切都已經完結,接下來的事情由他的同事來處理就好。最終被告被無罪釋放,林肯的同事得到了一千美元的酬金,而林肯則分文未得。
這樣的案例在林肯的職業生涯中還有很多,著名法官戴維·戴維斯說:“在他的精神世界中,道德框架是不可逾越的,即便官司贏了,他也不會從客戶那里多拿一文應得酬勞之外的報酬。”
時間飛逝,轉眼到了1860年,現在需要林肯再次發揮他正直的精神來挽救整個國家。奴隸主們宣稱,除非國家允許保留奴隸制,否則他們將推翻聯邦政府。南北雙方互不妥協,關系日漸疏離,戰爭一觸即發。已經下臺的前總統為了奴隸主的利益重新掌管南方政府,這就要求北方的下一位總統必須要有足夠的名望和人氣讓人民忠誠于他的政治主張,或者說讓聯邦政府這條漏洞百出的大船能夠頂住即將來臨的急風驟雨繼續前行。亞伯拉罕·林肯無疑是最合適的人選。他的高潔品格讓人情不自禁地對他生出信任之感,聯邦中的各部門都不同程度地向他表示了信任,松散的聯邦終于開始聯合了。這一次,林肯用他的正直無私摧毀了奴隸制的同時也保全了聯邦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