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伯拉罕·林肯于1809年年初出生在這片荒地邊緣的那間獵人小屋中。那一天是星期日,厚重的白雪像一層棉被蓋滿整塊土地。2月的寒風正在展示最后的瘋狂,它從木屋的原木縫隙向木屋里蔓延,在日光的掩映下于屋子上空形成一道奇特的風景。在正下方的熊皮上,南茜正把小林肯放到木床上,這美妙的時刻是林肯一生中最快樂的時光。但好景不長,林肯9歲時,他的母親南茜因為拓荒生活的艱苦,積勞成疾,永遠離開了人世,那年南茜才35歲。南茜的一生充滿苦難與悲痛,私生女的名分讓她背負了一生的重擔,無論走到何處,人們都對她指指點點。如果她有力量能活到亞伯拉罕·林肯長大,看到人們在他的出生地為他建造的感恩大理石圣堂,不知她會作何感想?
在林肯出生的時代,那片蠻荒土地上還照樣是物物交換,根本不承認硬通貨,各種肉類、威士忌、獸皮、農產品等等都成為可以交換的東西,甚至連教堂的牧師做禮拜都只收威士忌。1816年亞伯拉罕7歲的秋天,他們舉家遷往印第安納州的荒涼原野鹿角山谷。原因是他的父親用400加侖的威士忌賣掉了整個農場,全家無處安身,只能遷走遠居。在這塊新土地上,他們的鄰居是位捕熊的獵手。他們與獵手一家居住在這片荊棘叢生,滿是灌木、葡萄藤的地方,每天出門必須砍樹才能整理出一個通道,他們都習慣地把這個通道戲稱為“叢林禮贊”??墒俏覀兛蓱z的亞伯拉罕·林肯卻要在這個連將來他解放的黑奴的住所都不如的窮困地方度過14個春秋。
當林肯一家人到達這里的時候,恰好趕上這年冬季的第一場大雪。為了御寒,湯姆斯·林肯匆匆忙忙建造了一間沒門沒窗,而只有三面墻的棚屋,也可以叫“三面帳篷”。這間棚屋有一面是完全敞開的,雨雪風霜可以隨意吹進。就在這么簡陋的地方,一家人居然度過了整個冬季,這絕對是林肯一家人最難熬的一個嚴冬。在這間現代農民只用來堆放雜物的棚子中,南茜懷抱著自己的兒女,每日只能蜷縮在屋角的樹葉和熊皮堆中。
現在的他們連能得到食物都是很奢侈的事情,每日湯姆打獵帶回的食物根本無法供應他們自身需要的卡路里。湯姆曾經嘗試養豬,可僅僅幾天就被饑餓的熊所叼走。
在這塊毫無人跡的地帶,醫生——特別是牙醫更是稀缺的資源,最近的醫生也住在35英里之外。因此,當那一天南茜牙痛時,湯姆只能依照其他拓荒者的土辦法:用一根胡桃木釘頂住病灶部位的牙根,然后用石塊猛砸木釘,其中的痛苦可想而知,但南茜還是硬撐過這個冬季。
不過,這個困難剛剛解除,新的困難又來了。1818年秋季,死神攜帶著自己的三叉戟來到印第安納州的鹿角山谷。當地的各種牲畜突然染上了一種名叫“牛乳癥”的怪病,只要得了這種病,幾日內必死,后來甚至擴大到人的范圍,一時恐慌連連,人們談虎色變。不久,他們的鄰居——離他們只有半英里的捕熊獵手彼得·布雷納的妻子也染上了該病。南茜在協助照料的時候,發現自己也染上了該病。不久,布雷納太太死了,而南茜也開始嘔吐,同時伴有身體不適、頭暈等癥狀。湯姆把她背回家,安置在熊皮床上。南茜的四肢冰涼如冰塊,可內臟卻燃燒似火爐,為減輕疼痛,南茜不斷喝水,喝了又喝。
實際上這種病現在已經知道確切的成因:是因為一種白蛇草在作怪。動物不注意吃下這種草就會喪命,而人則是通過喝患病的動物的奶被傳染。今天的伊利諾伊州為了根除這種病癥,已經下令農夫和獵戶必須隨時注意,否則就會受到生命威脅。
可當時的人并不知道,他們寧可相信神跡,也不肯相信科學,湯姆更是這樣一個人。在妻子患病的第二天夜里,他聽到一頭野狼一直在屋外悲鳴,認為這是天神對他的預示,告訴他南茜已經死定了,一切希望都已溜走。
第三天,南茜也自知自己的時日不多,便有氣無力地把亞伯拉罕姐弟叫到床前,讓他們聆聽最后的囑托。她要求他們相親相愛,每日敬畏上帝的恩賜。當說完最后的遺言,她又昏睡過去。她在生病的第七日,也就是1818年10月5日,與世長辭。
悲傷的湯姆依照風俗在她的雙眼上放上硬幣,以求得升上天堂,接著他又用樹木做成一口并不美觀的小棺材,把南茜的尸體裝殮在里面。幾年前,是他用雪橇帶她來到鹿角山谷,而現在他又用同樣的這個雪橇把她送到了密林山峰,在那里簡單地安葬了他的愛妻。
他的妻子南茜沒有留下任何遺跡,我們甚至不知道她長得如何,又是如何在密林里度過那些難熬的日子的。很少有人仔細地端詳過她,即使是認識的人也對她的印象模糊。直到林肯死后,才有一位傳記作家去深入研究過這件事情:他詢問了所有見過她并且還在世的人,發現人們早已忘記了她,就像褪去的灰色記憶。有人記得她是一個結實而矮胖的農家婦女,另有人卻記得她是一個苗條纖細的美女;有人記得她的眼睛是黑色的,還有人記得她的眼睛是褐色的,甚至竟有人說她的眼睛是綠色的。就算是和她一起生活了15年的表弟丹尼斯·漢克斯也已經淡忘了他的姐姐,開始說她有一頭淺色頭發,可不久后又改口說她的頭發是黑色的。她的埋葬地其實是在她舅舅和舅母埋葬地旁邊,但因為沒有墓碑,人們根本不知道她的墳墓是哪一個。
也就是在南茜死后不久,他們的家已經變成一間有四面墻的新木屋,但是唯一的問題是沒有窗戶。門口只掛了一塊熊皮,屋子里昏暗且空氣污濁。每天湯姆大部分時間都在外面打獵度過,家里只留下姐弟倆自行看家。莎拉主要管理做飯,亞伯拉罕則幫助照看爐火,他們燒的水要到一英里以外才能取到。兩人沒有刀叉,所以只能用手直接抓著吃飯;同時他們也沒有肥皂,所以手總是洗不干凈。南茜在世時估計自制過一些肥皂,但很快就用完了。湯姆不愿意做,小孩子又不會做,于是他們的生活環境更加骯臟且貧困。
整個冬天,他們既沒洗澡也沒洗臟衣服,滿屋的臭氣讓人無法喘氣。因小屋里沒有窗戶,所以唯一的光亮只有火爐和油燈。從別人關于墾荒者艱苦生活的文章中我們可以想象他們的生活——臭味彌漫,跳蚤和害蟲橫行。
熬過這個難熬的冬天后,湯姆決定再娶一個妻子幫忙照料家務,否則家里就真的不能住人了。
他想起13年前他曾經向一個名叫莎拉·布希的女人求婚,但被拒絕了。后來那個女人嫁給了一個哈丁郡的獄卒。前些時候那個獄卒也死了,只留下三個孩子和一些債務。湯姆尋思如果這時向她求婚,應該有很大的成功把握,便認真地洗了澡,把自己的雙手和面孔重新修飾。他挎著自己心愛的寶劍,又到伊麗莎白城買了一條絲質背帶褲,吹著口哨去了。
這就是他們的1819年。他們并不知道,這個世界正在改變:剛剛有一艘輪船完成了橫渡大西洋的壯舉,而所有的人也都在談論著各種進步的思想和話題。
3.這塊無價的珍寶
林肯在當選國會議員時填寫的自傳表中,教育程度欄內是“不全”兩個字。但后來的他卻在不斷地學習的過程中養成了求學若渴的習慣。
15歲林肯才開始上學認字,盡管開始很吃力,但他還是努力增強自己寫作和閱讀的能力。1824年,在他們居住的地方來了一位從鴿子溪上游來的老師,這位老師在他們居住的不遠處設了一個私塾。林肯姐弟每天為了求學必須要走四英里的路,然后才能到老師亞瑟·多西的私塾。多西老師有個特殊的習慣,那就是在他眼里只有能大聲朗讀的學生才是好學生。如果哪個學生要是聲音太小,他就會走過去用教鞭抽打一下。所以整個私塾的孩子每天都聲嘶力竭地大聲讀書,他們的讀書聲甚至能傳到1/4英里以外。
林肯上學時的裝束是一頂松鼠皮帽子和一條鹿皮馬褲。不過馬褲有些短,穿著的時候總會露出一小段發青的脛骨,任憑風吹雨淋。
他們上課的教室是個低矮而又簡陋的小屋,教室四周的窗戶是用省去的一根原木罩上油紙做成的。地板和座位則是用原木劈開制成。一般大人在屋里都沒法站直身子,老師也不例外,所以經常彎著腰站著。
他們的教材也很簡陋,其實只是從《圣經》中選取章節而已,寫字的模板采用華盛頓和杰弗遜的字體。林肯認真練習,沒想到很快他的字體居然和兩位總統很像。眾人對他的字體議論紛紛,但大多來自于敬佩感,不久就有些不識字的居民專門遠道而來請亞伯拉罕·林肯為他們寫信。
這些無形和有形的鼓勵讓林肯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每天他都會很認真地做作業。那個時代紙張又少又貴,因此他只能使用炭棒在木板上書寫。對知識的強烈渴求使他每天都感覺自己需要學習的東西太多。家里建房的圓木成了他天然的寫字板,他在家里的木墻上到處都寫滿了字母和算術題,等沒有地方寫的時候就用小刀刮去一層。
家里的貧困使他也買不起一本算術書,所以他就向別人借了一本回家抄寫。在紙片上抄下后,亞伯拉罕又用麻線縫好,自制成一本教科書。當他去世以后,他的繼母那里仍舊保存著他上學時自制的書。
在上學期間,他還表現出與眾不同的靈性。這種靈性是從他在學校寫第一篇習作開始的。有一次他和朋友們一起去河邊抓甲魚,孩子們在抓著甲魚后,就把燃燒的煤放在甲魚身上并以此為樂。林肯不愿看到這種殘害動物的行為,便一腳把煤炭踢開。之后,出于負罪感和對動物的愛惜,他寫了一篇為動物請命的文章。
自從這以后便一發不可收。他先寫自己的想法,之后甚至開始作詩。他經常拿著自己的詩和散文去找鄰居威廉·伍德請教,他還喜歡在眾人面前背誦詩句。但令他大放異彩的則是他的文章。據一位律師口述,他曾對亞伯拉罕·林肯的文章大加贊揚,特別是議論國政的文章印象極深。后來他幫助亞伯拉罕·林肯找到機會在俄亥俄州的一份報紙上刊登出了一篇關于“克己”的文章。
這以后的五年,林肯在另一所學校用不定時上課的方式學了各種課程。據亞伯拉罕·林肯自己說,他是“一點一點慢慢學的”。實際上,他所受的正規教育自始至終只有12個月左右。
1847年,他當選國會議員時要填寫的表格中關于教育程度的那一欄,填寫的是“不全”兩個字。
當提名林肯為總統候選人時,林肯曾語重心長地說:“即使我已經有了相當年紀,其實知道的也并不多。但是我當時卻已經掌握了讀、寫、算術這幾項利器,就算是后來我沒有再進學堂,但我仍舊在如饑似渴地學習。后來我取得的那些小成果,完全都是在自己需要的條件下,依靠自學而學習來的。”
曾經做過林肯老師的人,有一大部分都是死教條而不信科學的人,他們因為自己知識的貧乏才會流浪到林肯居住的地區。但是令人欣喜的是,林肯在時有時無的求學路途中,得到了人類最寶貴的特質,就算讀大學的目的也僅僅如此——對知識的熱愛和對學問的渴望。
在閱讀的過程中,林肯見識到一個他過去從不知道的世界——一個連夢中都未曾有過的神奇世界。在這個世界中,他的視野無限擴大,并且夢想也隨之從心底飛出。因此在后來的二十幾年間,閱讀成為他一生中最快樂的事情。在他需要學習的時候,他的繼母為他們帶來了五冊藏書:《圣經》、《伊索寓言》、《魯濱孫漂流記》、《天路歷程》和《辛巴達航海記》。那時的小林肯把這些書都當做無價的珍寶,每天放在觸手可及的地方細細品讀。以至于后來他的文風和說話辦事方式都受到《圣經》和《伊索寓言》的深刻影響。
當一個人知道得更多以后,他就會渴求更多。亞伯拉罕·林肯在多次細讀這些書后,發覺自己知道的太少,只有每時每刻地閱讀才能讓他心底的疑惑慢慢減少。可是由于家庭條件所限,他們家根本無力購置新的印刷品。因此他經常到處找人去借閱書、報、雜志以及各類印刷品,也就在此時他產生了對法律的興趣。一次,他為了學習法律居然沿著俄亥俄河走了很久,向一位律師借了一本修訂版的《印第安納法典》,當讀完后,他又開始試著閱讀《獨立宣言》和《美國憲法》。
當然他也遇到過艱難,有一次他向一個經常請他幫忙挖掘樹樁、種植玉米的農夫借閱了幾本傳記,其中有一本就是著名的威姆斯牧師寫的《華盛頓傳》。這是一本令林肯非常著迷的書,他每天捧著這本書盡量在有陽光的時候多讀幾頁。臨睡前,他把書塞到原木縫隙中。第二天只要陽光再次照進小屋,他就拿出書繼續閱讀。可是有一夜下了暴雨,藏在圓木縫隙中的書被浸濕了。還回去時,農夫很不高興,林肯只得用割捆三天草料來作為賠償。
縱觀他當時所借閱的書,令他感觸最深的莫過于《斯科特教本》。這本書的主要內容是世界上所有演說者的發言稿。在這本書中,他認識和學習了希臘的狄摩西尼、羅馬的西塞羅以及莎士比亞戲劇中的精彩演說。
他經常手中捧著《斯科特教本》,學著書中名人的樣子在樹下走來走去,復述著書中人物所做的演講詞。每當讀到最精彩的段落,他總是喜歡抄寫下來。如果身邊沒有紙張,則會用粉筆寫在木板上。發展到后來,他自己制作了一個冊子,專門記載那些他心愛的句子,每日隨身攜帶,天天仔細閱讀,就這樣背會了大量的詩詞和演講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