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紀事二
- 明倫匯編官常典王寮部
- (清)陳夢雷
- 8817字
- 2015-12-25 15:10:11
舊唐書姚思廉傳思廉初為代王侍讀屬義師入京
城時府僚駭散惟思廉侍不離其側義師入殿門思
廉謂之曰唐公舉兵本匡王室卿等不宜無禮于王
眾服其言于是布列階下太宗居藩引為文學及親
征徐元朗思廉時在洛陽太宗嘗言及隋亡之事嘆
曰姚思廉不懼兵刃以明大節求之古人亦何以加
也因賜物百段遺其書曰想卿節義之風故有斯贈
唐書孫伏伽傳伏伽武德初言曰皇太子諸王左右
執事不可不擇愿選賢才澄僚友之選
杜如晦傳如晦秦王引為府兵曹參軍徙陜州總管
府長史時府屬多外遷王患之房元齡曰去者雖多
不足吝如晦王佐才也大王若終守藩無所事必欲
經營四方舍如晦無共功者王驚曰非公言我幾失
之因表留莫府從征伐常參帷幄機秘方多事裁處
無留僚屬共才之莫見所涯
于志寧傳志寧識褚亮于囚中遷天策府中郎文學
館學士引亮與同列
褚亮傳武德四年太宗為天策上將軍宮城西作文
學館以大行臺司勛郎中杜如晦記室考功郎中房
元齡及于志寧軍諮祭酒蘇世長天策府記室薛收
文學褚亮姚思廉太學博士陸德明孔穎達主簿李
元道天策倉曹參軍事李守素王府記室參軍事虞
世南參軍事蔡允恭顏相時著作郎攝記室許敬宗
薛元敬太學助教蓋文達軍諮典簽蘇勖并以本官
為學士七年收卒復召東虞州錄事參軍劉孝孫補
之號十八學士藏之書府以彰禮賢之重方是時在
選中者天下所慕向謂之登瀛洲
權萬紀傳萬紀徙吳王長史王畏其直善遇之齊王
佑不奉法帝數奇萬紀能左右吳王者乃徙為佑長
史佑昵比群小萬紀驟諫不入即條過失以聞帝遣
劉德威按問因召佑入朝佑恐與所嬖燕弘亮謀殺
之而萬紀先引道佑遣弘亮馳彀騎追擊斬首殊支
體投圊中又殺典軍韋文振文振本以校尉從帝征
伐以質謹自將帝使事佑典廄馬切諫不納輒見萬
紀道之故佑內常憤疾萬紀死文振懼馳去追騎獲
之佑平贈萬紀齊州都督武督郡公食二千戶謚曰
敢文振左武衛將軍襄陽縣公食千戶
李守素傳守素署天策府倉曹參軍通氏姓學世號
肉譜虞世南曰昔任彥升通經時稱五經笥今以倉
曹為人物志可乎
合璧事類杜淹秦王引為天策府兵曹參軍文學館
學士嘗侍宴賦詩尤工賜銀鍾
薛收授天策府記室參軍嘗上書諫王畋獵王答曰
覽卿所陳知戒我者卿也明珠兼乘未若一言今賜
黃金四十鋌
孔帖房喬太宗以燉煌公徇渭北謁轅門署渭北道
行軍記室參軍公為秦王授府記室征伐未嘗不從
眾爭取珍怪喬獨收人物致幕府王嘗曰漢光武得
鄧禹門下益親今我見喬猶禹也居府出入十年軍
符府檄駐馬即辦
唐書蘇世長傳世長為天策府軍諮祭酒引為學士
貞觀初使突厥與頡利爭禮不屈拒卻賂遺朝廷壯
之
王綝傳綝父弘直為漢王元昌友王好畋游上書切
諫王稍止然益疏斥終荊王友
郎余令傳余令授霍王元軌府參軍事從父知年亦
為王友元軌每曰郎家二賢皆入府不意培塿而松
柏為林也
江安王元祥傳始王許后徙王四為州刺史實封至
千戶性庸迷所至營財產無厭時滕蔣虢三王皆貪
暴得其府官者惡之不愿行故時語曰寧向儋崖振
白不事江滕蔣虢
滕王元嬰傳元嬰徙隆州復不循法錄事參軍裴聿
諫正其失元嬰捽辱之聿入計具奏帝遷聿六品上
階
蘇傳從父兄干擢明經授徐王府記室參軍王
好畋每諫止之
王珪傳珪拜禮部尚書兼魏王泰師王見之為先拜
珪亦以師自居王問珪何以為忠孝珪曰陛下王之
君事思盡忠陛下王之父事思盡孝忠孝可以立身
可以成名王曰忠孝既聞命矣愿聞所習珪曰漢東
平王蒼稱為善最樂愿王志之帝聞喜曰兒可以無
過矣
蘇勖傳勖遷魏王泰府司馬博學有美名泰重之
謝偃傳偃遷魏王府功曹嘗為塵影賦二篇帝美其
文召見欲偃作賦先為序一篇頗言天下乂安功德
茂盛意授偃使賦偃緣帝指名篇曰述圣帝悅賜帛
數十
山堂肆考唐太宗轉李績詹事謂曰我兒新登儲貳
卿故長史故有此除雖屈階資可勿怪也
唐書杜正倫傳正倫太宗素知名表直秦王府文學
館
庶人佑傳帝用王府長史司馬必取骨鯁敢言者有
過失輒聞而佑溺群小好弋獵長史薛大鼎屢諫不
聽帝以輔王無狀免之
王義方傳義方補晉王府參軍直弘文館魏征異之
欲妻以夫人之侄辭不取俄而征薨乃娶人問其然
曰初不附宰相今感知己故也
合璧事類唐盧照鄰調鄧王府典簽王愛重謂曰此
吾之相如
孔帖韋思謙沛王府長史皇甫公義引為倉曹參軍
謂曰公非池中物屈公為數旬客以重吾府
山堂肆考唐蕭德言展閱五經必盥濯束帶危坐對
之高宗為晉王時詔德言講經授業及升東宮仍兼
侍讀
事文類聚蘇良嗣高宗時為周王府司馬王年少不
法良嗣數諫王以法繩府官不職者甚尊憚帝異之
唐書王勃傳勃年未弱冠授朝散郎數獻頌闕下沛
王聞其名召署府修撰論次平臺秘略書成王愛重
之是時諸王斗雞勃戲為文檄英王雞高宗怒曰是
且交構斥出府
玉海高宗中宗時相王府長史以宰相兼之姚崇以
鳳閣侍郎韋安石以中書令魏雍衛王府以尚書兼
之
唐書趙弘智傳弘智永徽初入為陳王師講孝經百
福殿于是宰相弘文館學士太學生俱在弘智舉五
經諸儒更詰辨隨問酬悉舌無留語高宗喜曰試為
我陳經之要以輔不逮對曰天子有爭臣七人雖無
道不失天下愿以此獻帝悅賜絹二百名馬一
韋安石傳安石子陟神龍二年甫十歲授溫王府東
閣祭酒朝散大夫風格方整善文辭書有楷法一時
知名士皆與游
裴耀卿傳耀卿數歲能屬文擢童子舉稍遷秘書省
正字相王府典簽與掾丘悅文學韋利器更直備顧
問府中號學直
袁恕己傳恕己知相王府司馬與誅二張又從相王
統南衙兵備非常
孔帖劉祎之拜相王府司馬帝謂曰卿家忠孝朕子
賴卿師矩冀蓬在麻不扶而直也
山堂肆考唐韋湊入為相王府屬時姚崇兼府長史
曰韋子識遠文優吾恨晚得之
唐書源干曜傳干曜開元初邠王府吏犯法元宗敕
左右為王求才長史太常卿姜囗薦干曜自梁州都
督召見神氣爽澈占對有序帝悅之擢少府少監兼
邠王府長史
潘好禮傳好禮開元初為邠王府長史王為滑州刺
史好禮兼府司馬知州事王御下不能肅有詔好禮
檢督王家至過失皆上聞王每游觀好禮必諫諭禁
切農月王出獵家奴羅迾好禮遮道諫王初不許乃
臥馬下呼曰今農在田王何得非時暴禾稼以損下
人要先踐殺司馬然后聽所為王慚為還
丁公著傳公著為直學士充皇太子諸王侍讀因著
太子諸王訓十篇
庾敬休傳敬休召為翰林學士文宗將立魯王為太
子慎選師傅敬休以戶部侍郎兼魯王傅
東觀奏記大中十二年始用左諫議大夫鄭漳兵馬
郎中李鄴為鄆王已下侍讀時郢王居十六宅夔昭
以下五王居大明宮內院數日追制改充夔王以下
侍讀五日一入干符門講讀鄆王即位其事遂停
遼史百官志圣宗太平八年長沙郡王宗允等奏選
諸王伴讀
姚景行重熙中為燕趙國王教授
蕭惟信重熙十五年為燕王傅
涑水記聞太祖嘗謂秦王侍講曰帝王之子當務讀
經書知治亂之大體不必學作文章無所用也
宋史程德元傳德元善醫術太宗尹京邑召置左右
署押衙頗親信用事太祖大漸之夕德元宿信陵坊
夜有叩關疾呼趣赴宮邸者德元遽起不暇盥櫛詣
府府門尚關方三鼓德元不自悟盤桓久之俄頃見
內侍王繼恩馳至稱遺詔迎太宗即位德元因從以
入拜翰林使
玉照新志司勛員外郎張大亨奏切見朝廷講讀之
官在天子所者謂之侍讀侍講而諸王府亦有侍讀
侍講官比擬稱呼相紊名之不正孰大于是太宗皇
帝初為韓冀諸王侍讀置侍講后有欲為皇族子孫
置之議者以唐文宗改諸王侍講為奉諸王講讀請
以教授為名從之且皇族學官尚不可與王府同稱
而王府官豈可同天子講讀之號詔諸王府侍講改
為直講侍讀改為贊讀
宋史畢士安傳雍熙二年諸王出合慎擇僚屬以虞
部郎中王龜從兼陳王府記室參軍水部員外郎王
素兼韓王府記室參軍秘書丞張茂直兼益王府記
室參軍士安遷左拾遺兼冀王府記室參軍太宗召
謂曰諸子生長宮庭未閑外事年漸成人必資良士
贊導使日聞忠孝之道卿等勉之賜襲衣銀帶鞍勒
馬士安本名士元以元犯王諱遂改焉遷考功員外
郎端拱中詔王府僚屬各獻所著文太宗閱視累日
問近臣曰其才已見矣其行孰優或以士安對上曰
正協朕意俄以本官知制誥王請對愿留府邸不許
淳化二年詔入翰林為學士
合璧事類竇偁為晉府記室賈琰為判官每諸王宗
室宴集琰必怡聲下氣褒贊捷給偁叱之曰賈氏子
何巧言令色之甚獨不愧于心耶
翰苑新書太宗至道元年以員外郎孫蠙充皇侄皇
孫教授時中書言今皇侄皇孫是環衛之職以教授
為名從之
匯苑至道二年以孫奭為諸王府侍講賜紫衣
山堂肆考宋楊礪真宗為襄王時以礪為記室王甚
重之及建東宮以為太子右諭德真宗即位召為翰
林學士
翰苑新書真宗咸平元年以朱昂兼南宅教授張蔚
兼北宅教授
大中祥符五年以直史館晏殊為升王府記室參軍
宋史崔遵度傳遵度為右正言大中祥符九年仁宗
以壽春郡王開府詔宰相擇耆德方正有學術之士
咸曰遵度力學有士行時稱長者遂命與張士遜并
為王友改戶部員外郎賜服金紫又賚襲衣犀帶緡
錢上作七言詩寵之因謂左右曰翊善記室皆府屬
也故王皆受拜今賓友之禮當令答拜府中文翰皆
遵度所作王讀孝經徹章復以御詩賜之
張士遜傳士遜仁宗出合帝選僚佐謂宰臣曰翊善
記室府屬也王皆受拜今王尚少宜以士遜為友令
王答拜于是以戶部郎中直昭文館為壽春郡王友
改升王府諮議參軍遷右諫議大夫兼太子右庶子
改左庶子士遜言詣資善堂升階列拜而皇太子猶
跪受宜詔皇太子坐受之帝不許詔士遜等遇太子
侍駕出入許陪從判史館知審刑院以太子賓客樞
密直學士判集賢院既而二府大臣皆領東宮官遂
換太子詹事
山堂肆考宋仁宗諭執政曰延安郡王出合當議官
僚執政對曰司馬光有重名宜為郡王羽翼如呂公
著孫覺皆可以任之
宋史王獵傳獵為吳王潭王宮教授睦親廣親宅講
書諸王侍講凡在京藩十二年宗室無高卑少長各
得其歡如一日英宗在邸尊禮之入為皇子即拜說
書及即位拜天章閣待制兼侍講方議濮王稱以問
獵獵不可帝曰王待侍講厚亦持此說邪對曰臣荷
皇恩厚不敢以非禮名號加于王所以報王也帝大
悟自是不復議
邵亢傳亢選為潁王府翊善加直史館召對群玉殿
英宗訪以世事稱之曰學士真國器也擢同修起居
注建言陛下初政欲治國者先齊家潁王且授室采
用古昏禮公主下降不宜厭舅姑之尊帝深納之他
日諭王曰以翊善端直樸厚輟為諫官矣王出道帝
語遂以知制誥知諫院
匯苑吳申為睦親宅都講初宗室坐序爵仍自為賓
主講官位主席之東隅申不肯坐且曰宗室當以親
族尊卑為序與講官分賓主移書大宗正宗正不能
決因內朝出二書英宗是之宗室正講席自申始
山堂肆考宋治平中宗室四千余人親王置翊善侍
講記室余則宮院都講教授歲時有嘉慶事則侍宴
崇政殿或太清樓
宋史韓維傳神宗封淮陽郡王潁王維皆為記室參
軍王每事咨訪維悉心以對至拜起進趨之容皆陳
其節嘗與論天下事語及功名維曰圣人功名因事
始見不可有功名心王拱手稱善聞維引疾請郡上
章留之時禁中遣使泛至諸臣家為王擇妃維上疏
曰王孝友聰明動履法度方向經學以觀成德今卜
族授室官歷選勛望之家謹擇淑媛考古納采問名
之義以禮成之不宜茍取華色而已左右史闕英宗
訪除授例執政曰用館閣久次及進士高第者帝曰
第擇人不必專取高科執政以維對遂同修起居注
侍邇英講
孫永傳永進士第為諸王府侍讀神宗為潁王出新
錄韓非子畀宮僚讎定永曰非險薄刻核其書背六
經之旨愿毋留意王曰廣藏書之數耳非所好也
吳充傳充調谷熟主簿入為國子監直講吳王宮教
授等輩多與宗室狎充齒最少獨以嚴見憚相率設
席受經充作六箴以獻曰視曰聽曰好曰學曰進德
曰崇儉仁宗命繕寫賜皇族英宗在藩邸書之坐右
除集賢校理
山堂肆考宋神宗就邸英宗命韓魏公擇宮僚薦用
王陶韓維等一日內侍以宮樣靴進維曰王安用舞
靴神宗亟令毀之
宋史孫覺傳神宗即位覺直集賢院為昌王記室王
問終身之戒為陳諸侯之孝作富貴二箴
鄭穆傳穆熙寧三年召為岐王侍講嘉王出閣改諸
王侍講府僚闕員御史陳襄請擇人神宗曰如鄭穆
德行乃宜左右王者凡居館閣三十年而在王邸一
紀非公事不及執政之門講說有法可為勸戒者必
反復擿誦岐嘉二王咸敬禮焉
鄭雍傳雍為嘉王岐王府記室參軍神宗末年二王
既長猶居禁中雍獻四箴規戒且諷使求出外邸凡
在邸七年用久次以轉運使秩留
山堂肆考宋元佑中詔諸宮學教授員闕選所舉學
官及可為師表可備講讀者補之不足則三省各選
京朝官有出身年四十以上者充之
宋史傅楫傳徽宗以端王就資善堂學擇師傅為說
書升楫記室參軍進侍講翊善中人囗事于府者多
與宮僚狎楫獨漠然不可親一府嚴憚之
翰苑新書大觀二年定王嘉王府侍講沈錫奏真宗
皇帝時以張士遜為王友命王答拜以示賓禮今講
讀輔翼之官職在訓導亦王之友傅也可如王友例
令王答拜
宋史王十朋傳十朋召為秘書郎兼建王府小學教
授先是教授入講堂居賓位十朋不可皇孫特加禮
而位教授中坐
李浩傳浩除員外郎兼皇子恭王府直講在王府多
所裨益且因事以及時政書之于冊幸上或見之王
亦素所愛重他日外補累年以歸王喜曰李直講來
矣
趙逵傳逵充普安郡王府教授奏言路久不通乞廣
賜開納勿以微賤為間庶幾養成敢言之氣帝嘉納
之普安府勸講至戾太子事王曰于斯時也斬江充
自歸于武帝何如逵曰此非臣子所能王意蓋有所
在也
劉章傳章遷秘書郎兼普安恩平兩王府教授遷著
作佐郎事王邸四歲盡忠誠專以經誼文學啟迪掖
導受知孝宗自此始
翰苑新書孝宗初就傅范元長以待制兼資善堂翊
善自是率以從官為之其后親王府不復除第以朝
士兼贊讀直講而已
記纂淵海紹興五年婁機為資善小學教授時皇太
子為惠國公日陳正言正道又以屢朝事親修身治
國愛民四事手書以獻置之左右朝夕觀省孝宗出
合就第而信王幼亦命近臣踵為之
宋史史浩傳浩紹興十四年登進士第歷溫州教授
升國子博士因轉對言普安恩平二王宜擇其一以
系天下望高宗納之翼日語大臣曰浩有用才也除
秘書省挍書郎兼二王府教授三十年普安郡王為
皇子進封建王除浩權建王府教授詔建王府置直
講贊讀各一員浩守司封郎官兼直講一日講周禮
言膳夫掌膳羞之事歲終則會惟王及后世子之膳
羞不會至酒正掌飲酒之事歲終則會惟王及后之
飲酒不會世子不與焉以是知世子膳羞可以不會
世子飲酒不可以無節也王作而謝曰敢不佩斯訓
三十一年遷宗正少卿會金主亮犯邊下詔親征時
兩淮失守廷臣爭陳退避計建王抗疏請率師為前
驅浩為王力言太子不可將兵以晉申生唐肅宗靈
武之事為戒王大感悟立俾浩草奏請扈蹕以供子
職辭意懇到高宗方怒覽奏意頓釋知奏出于浩語
大臣曰真王府官也既而殿中侍御史吳芾乞以皇
子為元帥先視師浩復遺大臣書言建王生深宮中
未嘗與諸將接安能辦此或謂使王居守浩復以為
不可上亦欲令王遍識諸將遂扈蹕如建康三十二
年上還臨安立建王為皇太子
匯苑紹興二十五年以趙逵兼普安恩平王府教授
逵時為禮部郎及引對上曰卿乃朕自擢秦檜日薦
士曾無一言及卿以此知卿不附權貴真天子門生
也
宋史陳俊卿傳俊卿以校書郎召孝宗時為普安郡
王高宗命擇端厚靜重者輔導之除著作佐郎兼王
府教授講經輒寓規戒正色特立王好鞠戲因誦韓
愈諫張建封書以諷王敬納之
王剛中傳孝宗為普安郡王剛中兼王府教授每侍
講極陳古今治亂之故君子小人忠佞之辨遷中書
舍人
蕭燧傳燧孝宗初除諸王宮大小學教授輪對論官
當擇人不當為人擇官上喜制用人論賜大臣
山堂肆考宋周必大辭免兼太子詹事奏狀近歲以
來必于近臣中擇嘗任王府侍讀者就兼是職
宋史光宗本紀紹熙四年冬十月嘉王府翊善黃裳
上疏請誅內侍楊舜卿臺諫張叔椿章囗上疏乞罷
黜
紹熙五年五月嘉王府翊善黃裳講讀官沈有開彭
龜年奏乞令嘉王詣重華宮問疾許之王至重華宮
壽皇為之感動
山堂肆考彭龜年為嘉王府直講因講論魯莊公不
能制其母曰母不能制當制其侍御之人王問此誰
之說對曰朱熹也自后每講必問熹說何如
宋史危稹傳稹遷諸王宮教授稹謂以教名官而實
未嘗教請改創宗子學立課試法如兩學從之嘉定
九年新學成改充博士其教養之規稹所論建遷秘
書郎著作佐郎兼吳益王府教授
張虙傳虙遷秘書郎預編寧宗會要兼吳益王府教
授改兼莊文府講毛詩終篇乞以所讀諸子改讀尚
書帝曰吾固以詩書成麟趾之美也
金史納坦謀嘉傳謀嘉初習策論進士大定二十六
年選入東宮教鄆王琮瀛王讀書
元史郝經傳憲宗二年世祖以皇弟開邸金蓮川召
經諮經國安民之道條上數十事大悅遂留王府
張文謙傳文謙幼聰敏善記誦與太保劉秉忠同學
世祖居潛邸受邢州分地秉忠薦文謙可用歲丁未
召見應對稱旨命掌王府書記日見信任邢州當要
沖初分二千戶為勛臣食邑歲遣人監領皆不知撫
治征求百出民弗堪命或訴于王府文謙與秉忠言
于世祖曰今民生困弊莫邢為甚盍擇人往治之責
其成效使四方取法則天下均受賜矣于是乃選近
侍脫兀脫尚書劉肅侍郎李簡往三人至邢協心為
治洗滌囗弊革去貪暴流亡復歸不期月戶增十倍
由是世祖益重儒士任之以政皆自文謙發之
董文用傳文用以兵部郎中參議都元帥府事時諸
王只必鐵木兒鎮西方其下縱橫需索文用坐幕府
輒面折以法其徒譖文用于王王遣其傅訊文用文
用因歷指不法者數十事其傅白王王召文用謝之
曰郎中持此心事朝廷宜勿怠自是省府事頗立
張立道傳立道年十七以父任備宿衛世祖即位立
道從北征未嘗去左右至元四年命立道使西夏給
所部軍儲以干敏稱皇子忽哥赤封云南王往鎮其
地詔以立道為王府文學立道勸王務農以厚民即
署立道大理等處勸農官兼領屯田事佩銀符尋與
侍郎寧端甫使安南定歲貢之禮云南三十七部都
元帥寶合丁專制歲久有竊據之志忌忽哥赤來為
王設宴置毒酒中且賂王相府官無泄其事立道聞
之趨入見守門者拒之立道怒與爭王聞其聲使人
召立道乃得入為王言之王引其手使探口中肉已
腐矣是夕王薨寶合丁遂據王座使人諷王妃索王
印立道潛結義士得十三人約共討賊刺臂血和金
屑飲之推一人走京師告變事頗露寶合丁乃囚立
道將殺之人匠提舉張忠者燕人也于立道為族兄
結壯士夜諸獄出之共亡至土蕃界遇帝所遣御
史大夫博羅歡王傅別怗與告變人俱來二人者遂
與立道俱還按寶合丁及王府官嘗受賂者皆伏誅
有旨召立道等入朝問王薨時狀帝聞立道言泣數
行下歔欷久之曰汝等為我家事甚勞苦今欲事朕
乎事太子乎事安西王乎惟汝意所向立道等奏愿
留事陛下于是賜立道金五十兩以旌其忠張忠等
亦皆授官有差
陳祜傳祜一名天佑博通經史時諸王得自辟官屬
歲癸丑穆王府署祜為其府尚書賜其父母銀十錠
錦衣一襲王既分土于陜洛表祜為河南府總管
商挺傳世祖封皇子忙阿剌為安西王立王相府以
挺為王相挺進十策于王曰睦親鄰安人心敬民時
備不虞厚民生一事權清心源謹自治固本根察下
情王為置酒嘉納
趙炳傳炳至元十四年加鎮國上將軍安西王相王
府冬居京兆夏徙六盤山王北伐六盤守者構亂炳
自京兆率兵往捕元惡授首王還嘉賞戰功賚賜有
加
竇默傳世祖命皇子真金從學賜以玉帶鉤諭之
曰此金內府故物汝老人佩服為宜且使我子見之
如見我也
明外史魏觀傳洪武元年帝念東宮已立諸王漸長
思早諭教建大本堂命觀侍太子說書及授諸王經
未幾又命觀偕文元吉詹同吳輔趙壽等分行天下
訪求遺才觀所舉多被擢用
武進縣志王思明洪武初以薦召為右傅侍燕邸每
進對非仁義道德弗陳時藩邸僚屬多獲罪帝知思
明中立獨不及也常上所校綱目及手寫大學衍義
二書曰此萬世龜鑒人主藥石上因置二書于西齋
宮朝夕披覽
獻征錄梁溥為秦府右長史臨事介直自王以下咸
敬信
列朝詩集朱右洪武七年授經晉王擢晉王府長史
有白云囗行于世
瞿佑洪武中為周府右長史風情麗逸著剪燭新話
及樂府歌詞為時傳誦
寧獻王弘獎風流海寧胡奎以儒雅名請為世子師
傅者七年告老而歸為輯其詩文序而傳之
松江府志管訥洪武中以秀才征拜楚王府紀善恭
謹強力事不避難楚王深加器重奏晉長史在職十
年事無茍從年七十乞歸王不忍其去親制詩慰之
命世子書忠勤良佐四字以褒仍奏留本國先是訥
五十艱子及從討蠻寇于銅鼓用訥指畫悉破斬之
諸將以鄰于寇壤欲殄其眾訥進言曰是雖荒裔亦
人類也奈何草雉而禽狝之王從其言指揮使蔡春
退而嘆曰管公一言活數萬之命必有后矣越數年
生子錫名延枝教育于宮中既長奏為伴讀
獻征錄谷王年十三將封宣府上謂侍臣曰谷王年
少羽翼無人奈何諸大臣奏曰輔幼藩非忠勇敢直
不能閣門使劉璟其人也上頷之即日授谷王長史
敕提調肅遼慶寧燕趙六王府事
列朝詩集桂衡洪武中授谷府奉祠刻意于詩日課
不輟
獻征錄李質洪武八年為靖江王府右相有敕獎諭
甚至嘗歸省先隴王親揮翰賦詩以賜復命官屬宴
餞江滸人以為榮
葛誠為燕府長史使入奏事覘朝廷所為建文密問
燕府事誠具以實告建文乃遣誠還燕使為內應靖
難師起殺誠
吳稷為荊府左長史改徽府兩輔親藩引誼歸正進
賢王箴蕓囗賦以寓諷
宋子璟為梁府右長史小心恭恪王敬禮之改越府
右長史凡持己處事如在梁府一府賢之
周積為德府長史矢心輔導每進講色溫氣和啟沃
良多
列朝詩集謝榛眇一目寓居鄴下趙康王賓禮之秦
晉諸藩爭延致河南北皆稱謝榛先生
獻征錄張景明為興府左長史袁宗皋為右長史景
明獻為善最樂詩以寓規諷
列朝詩集蜀獻王之國初即聘漢中教授方孝孺為
世子傅待以賓師之禮名其讀書之齋曰正學方正
學之稱自此始
獻征錄陳南賓洪武二十二年擢蜀府長史時蜀獻
王好學禮士最號賢王南賓猶隨事規諫王甚敬禮
之造安車以賜復為構第名安老堂
漢陽府志戴景文領河南舞陽諭繼擢寧府伴讀景
文以輔導自任動規以正遂與世子不合不數月解
組時年甫四十人曰強仕之時曷即遄旋景文曰吾
職江都長沙任也材匪董賈何以稱之
獻征錄龍鐔為晉府長史靖難師起征兵于晉鐔以
大義不可靖難后詔械鐔至不屈死之
列朝詩集胡粹中永樂中楚府右長史在王門凡二
十年忠心輔導著漢史筆記行于世
祁門縣志胡永興授三河知縣仁明廉介銓奏考上
上仁宗亦知其賢適趙王新封奏乞老成賢輔上親
命為右長史恩詔賜賚殊典宣德改元漢王高煦謀
不軌密使通趙永興力諫不從乃使人邀諸途殲使
焚書以滅其跡復面陳大義極言利害繼之以泣王
心感悔及高煦伏誅言者交章論趙不已上遣大臣
奉璽書及奏章下示王王大懼永興曰皇上俯念親
親不即加重譴誠天地之恩惟獻護衛上表謝恩為
宜王從之言者遂息上待王日益親厚
松江府志李伯玙宣德中為淮府長史從王入覲左
右請他求伯玙不可曰君臣之間有賜無求求則瀆
瀆則不敬府使人入貢道與一縣令構爭詔下令于
獄而釋使者不問伯玙請治之以戒生事官校有犯
王械置于市伯玙請論如律王有疾左右請施僧祈
福伯玙謂不若貸丁役錢以蘇衛士從之
藩獻記秀懷王見澍英廟第五子也成化六年之國
汝寧宦豎以王居湫隘請徙先帥孔宮以廣之王不
許長史劉誠趙銳嘗進講尚書誠曰戡者武也銳
執古傳曰文王戡黎兩長史競辯不已王徐言曰先
皇簡先生輔予經義即有未安何嫌往復乃爾動色
邪誠銳頓首慚謝
彰德府志李顯成化丙戌以翰林院檢討出事吉王
后拜長史再改楚府時舉進士者往往以長史終身
事藩邸故當選授多稱病或托貴勢請免顯曰士筮
仕即擇便利邪必如公等顧令王皆孤立乎往就選
其相楚府放逐豪猾官田稅改令謹厚者司之奸人
訟指揮干某受賕顯直其罔于夜懷金謝叱卻之
嘉興府志朱綬成化中授翰林院檢討侍岐王講讀
弘治庚戌王出就府邸奄官專擅綬據例抗疏得旨
頒行諸藩自是政務悉隸輔臣遷相晉藩時王年髦
世子世孫俱薨有欲竊柄者幽王曾孫于別宮潛奏
權國上下疑莫能決綬密疏有王曾孫在乃得封
寧波府志馮鋼弘治間以吳縣教諭遷淮府審理宸
濠取淮府瑤琴鋼厲色曰此宗器也安得與人更請
旗纛鋼聲色更厲不少屈王甚重之
濟南府志田禎為興府右長史以禮事王正己不阿
會藩屬郡王薨無嫡嗣庶子爭立府僚受賄依違莫
決比禎至即啟王會議乃揚言曰襲封有成憲豈容
強爭此事若差關系綱常眾官相視愕然即如議具
奏遂定封焉
明外史殷士儋傳士儋嘉靖二十六年進士選庶吉
士授檢討久之充裕王講官凡關君德治道輒危言
激論王為動色遷右贊善進洗馬直講如故
金溪縣志黃株為淮藩審理王素驕貴株至匡救以
義調護以禮王重之請為世子傅授易經大義株曰
易順性命之理眼前皆性即皆易也此理殽于天地
散于萬物具于人之一心故易心學也拘拘象占求
之失矣講家人卦反復切至夜分王俞旨賜服帶宴
醉撤燭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