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匯考二
書名: 明倫匯編官常典刑部部作者名: (清)陳夢雷本章字數: 12610字更新時間: 2015-12-25 15:09:19
漢
漢以刑辟歸廷尉設護軍都尉后更名司寇又設尚
書三公曹以主斷獄
按漢書百官公卿表護軍都尉秦官武帝元狩四年
屬大司馬成帝綏和元年居大司馬府比司直哀帝
元壽元年更名司寇平帝元始元年更名護軍
按后漢書注漢舊儀曰尚書初置五曹有三公曹主
斷獄
按晉書職官志成帝建始四年罷中書宦者又置尚
書五人一人為仆射而四人分為四曹通掌圖書秘
記章奏之事各有其任其一曰常侍曹主丞相御史
公卿事其二曰二千石曹主刺史郡國事其三曰民
曹主吏民上書事其四曰主客曹主外國夷狄事后
成帝又置三公曹主斷獄是為五曹
后漢
后漢刑獄事仍歸廷尉改三公曹尚書以主考課而
分二千石曹掌中都官水火盜賊辭訟罪眚
按后漢書百官志尚書六人六百石本注曰成帝初
置尚書四人分為四曹
注
漢舊儀曰初置五曹有三公曹主斷獄
常侍曹尚書主公卿事二千石曹尚書主郡國二千
石事
注
蔡質漢儀曰掌中都官水火盜賊辭訟罪眚
民曹尚書主凡吏上書事客曹尚書主外國夷狄事
世祖承遵后分二千石曹又分客曹為南主客曹北
主客曹凡六曹
侍郎三十六人四百石本注曰一曹有六人主作文
書起草
注
蔡質漢儀曰尚書郎初從三署詣臺試初上臺
稱守尚書郎中歲滿稱尚書郎三年稱侍郎
令史十八人二百石本注曰曹有三主書后增劇曹
三人合二十一人
注
古今注曰永元三年七月增尚書令史員功滿
未嘗犯禁者以補小縣墨綬蔡質曰皆選蘭臺符
節上稱簡精練有吏能為之決錄注曰故事尚書
郎以令史久缺補之世祖始改用孝廉為郎
按晉書職官志后漢光武以二千石曹主辭訟事中
都官曹主水火盜賊事
魏
魏設五曹尚書省二千石曹中都官曹兩尚書而尚
書曹郎有比部及二千石都官之屬
按晉書職官志魏改選部為吏部主選部事又有左
民客曹五兵度支凡五曹尚書二仆射一令為八座
魏尚書郎有殿中吏部駕部金部虞曹比部南主客
祠部度支庫部農部水部儀曹三公倉部民曹二千
石中兵外兵都兵別兵考功定課凡二十三郎青龍
二年尚書陳矯奏置都官騎兵合凡二十五郎每一
郎缺白試諸孝廉能結文案者五人謹封奏其姓名
以補之
晉
晉設六曹尚書而以刑獄掌于右丞尚書郎有比部
都官二千石曹皆主刑獄事
按晉書職官志晉置吏部三公客曹駕部屯田度支
六曹而無五兵咸寧二年省駕部尚書四年省一仆
射又置駕部尚書太康中有吏部殿中及五兵田曹
度支左民為六曹尚書又無駕部三公客曹惠帝世
又有右民尚書止于六曹不知此時省何曹也及渡
江有吏部祠部五兵左民度支五尚書
左右丞自漢武帝建始四年置尚書而便置丞四人
及光武始減其二惟置左右丞左右丞蓋自此始也
自此至晉不改晉左丞主臺內禁令宗廟祠祀朝儀
禮制選用署吏急假右丞掌臺內庫藏廬舍凡諸器
用之物及廩振人租布刑獄兵器督錄遠道文書章
表奏事八座郎初拜皆沿漢舊制并集都坐交禮遷
職又解交焉
晉受命武帝罷農部定課置直事殿中祠部儀曹吏
部三公比部金部倉部度支都官二千石左民右民
虞曹屯田起部水部左右主客駕部車部庫部左右
中兵左右外兵別兵都兵騎兵左右士北主客南主
客為三十四曹郎后又置運曹凡三十五曹置郎二
十三人更相統攝及江左無直事右民屯田車部別
兵都兵騎兵左右士運曹十曹郎康穆以后又無虞
曹二千石二郎但有殿中祠部吏部儀曹三公比部
金部倉部度支都官左民起部水部主客駕部庫部
中兵外兵十八曹郎后又省主客起部水部余十五
曹云
宋
宋承晉江左復增設都官尚書而省比部曹郎后復
置
按宋書百官志晉江左有祠部吏部左民度支五兵
合為五曹尚書宋高祖初又增都官尚書
尚書令任總機衡仆射尚書分領諸曹吏部尚書領
吏部刪定三公比部四曹都官尚書領都官水部庫
部功部四曹
晉西朝則直事殿中祠部儀曹吏部三公比部金部
倉部度支都官二千石左民右民虞曹屯田起部水
部左主客右主客駕部車部庫部左中兵右中兵左
外兵右外兵別兵都兵騎兵左士右士北主客南主
客為三十四曹郎后又置運曹凡三十五曹晉江左
初無直事民
按晉志民
上有右字
屯田車部別兵都兵騎兵左
士右士運曹十曹郎而主客中兵各置一郎而已所
余十七曹也康穆以來又無虞曹二千石二郎猶有
殿中祠部吏部儀曹三公比部
按晉志比
部下有金部
倉部度
支都官左民起部水部主客駕部庫部中兵(
按晉志中兵下
有外兵)
十八曹郎后又省主客起部水部余十五曹宋
高祖初加置騎兵主客起部水部四曹郎合為十九
曹太祖元嘉十年又省儀曹主客比部騎兵四曹郎
十一年又并置十八年增刪定曹郎次在左民曹上
蓋魏世之定科郎也三十年又置功論郎次都官之
下在刪定之上太宗世省騎兵今凡二十曹郎以三
公比部主法制度支主算支派也度景也都官主軍
事刑獄其余曹所掌各如其名
南齊
南齊左仆射主讞議以吏部尚書領比部曹都官尚
書領都官曹而右丞亦掌刑罪諍訟
按南齊書百官志左仆射領殿中主客二曹事諸曹
郊廟園陵車駕行幸朝儀臺內非違文官舉補滿敘
疾假事其諸吉慶瑞應眾賀災異賊發眾變臨軒崇
拜改號格制囗官銓選凡諸除署功論封爵貶黜八
議疑讞通關案則左仆射主右仆射次經維是黃案
左仆射右仆射署朱符見字經都丞竟右仆射橫畫
成目左仆射畫令畫右官闕則以次并畫若無左右
則直置仆射在其中間總左右事
吏部尚書領吏部刪定三公比部四曹
都官尚書領都官水部庫部功論四曹
右丞一人掌兵士百工補役死叛考代年老疾病解
遣其內外諸庫藏谷帛刑囗創業諍訟田地船乘稟
拘兵工死叛考剔討補差分百役兵器諸營署人領
州郡租布人民戶移徙州郡縣并帖城邑民戶割屬
刺史二千石令長尉被收及免贈文武諸犯削官事
白案右丞上署左丞次署黃案左丞上署諸立格制
及詳讞大事宗廟朝廷儀體左丞上署右丞次署自
令仆以下五尚書八座二十曹各置郎中令史又置
都令史分領之仆射掌朝軌尚書掌讞奏都丞任碎
在彈違諸曹緣常及外詳讞事應須命議相值者皆
郎先立意應奏黃案及關事以立意官為議主凡辭
訴有漫命者曹掾諮如舊若命有諮則以立意者為
議主
梁
梁以刑獄歸廷尉仍設都官尚書領都官諸曹
按隋書百官志梁尚書省置令左右仆射各一人又
置吏部祠部度支左戶都官五兵等六尚書左右丞
各一人吏部刪定三公比部祠部儀曹虞曹主客度
支殿中金部倉部左戶駕部起部屯田都官水部庫
部功論中兵外兵騎兵等郎二十三人令史百二十
人書令史百三十人
陳
陳承梁以刑獄歸廷尉而尚書三公郎等亦掌行察
獄囚囗枉
按隋書刑法志陳氏承梁季喪亂刑典囗闊及武帝
即位思革其弊乃下詔搜舉良才刪改科令群僚博
議務存平簡于是稍求得梁時明法吏令與尚書刪
定郎范泉參定律令又敕尚書仆射沈欽吏部尚書
徐陵兼尚書左丞宗元饒兼尚書左丞賀朗參知其
事制律三十卷令科四十卷廷尉寺為北獄建康縣
為南獄并置正監平又制常以三月侍中吏部尚書
尚書三公郎部都令史三公錄囗局令御史中丞侍
御史蘭臺令史親行京師諸獄及冶署理察囚徒囗
枉
北魏
明元帝泰常二年置西部大人
按魏書太宗本紀不載按官氏志泰常二年夏置
六部大人官有天部地部東西南北部皆以諸公為
之大人置三屬官
孝文帝太和年詔議官制定都官尚書以下階
品
按魏書高祖本紀不載按官氏志自太祖至高祖
初其內外百官屢有減置或事出當時不為常目舊
令亡失無所依據太和中高祖詔群僚議定百官著
于令列曹尚書第二品中尚書郎中第五品上尚書
郎從第五品中主事郎從第六品上都令史主書令
史第七品上
按杜佑通典魏有都官尚書有比部曹又尚書諸司
置主事令史
太和二十三年復次都官尚書以下職令
按魏書高祖本紀不載按官氏志太和二十三年
高祖復次職令及帝崩世宗初班行之以為永制列
曹尚書第三品尚書郎中第六品下階尚書都令史
主書令史從第八品上階
北齊
北齊以獄刑歸大理仍設都官尚書統五曹以比部
掌律令而三公統于殿中以掌囚罪
按隋書百官志后齊制官多循后魏尚書省置吏部
殿中祠部五兵都官度支等六尚書六尚書分統列
曹殿中統殿中儀曹三公駕部四曹都官統都官二
千石比部水部膳部五曹
注
三公掌五時讀時令諸曹囚帳斷罪赦日建金
囗等事
北周
北周依周禮建六官秋官府領司寇等眾職
按周書盧辯傳太祖欲行周官命蘇綽專掌其事未
幾而綽卒乃令辯成之于是依周禮建六官置公卿
大天士秋官府領司寇等眾職以魏恭帝三年始命
行之
隋
隋以刑獄歸大理仍設都官尚書統都官刑部比部
司門諸侍郎
按隋書百官志高祖既受命改周之六官其所制名
多依前代之法置尚書省都官尚書統都官侍郎二
人刑部比部侍郎各一人司門侍郎二人都官尚書
為正三品尚書諸曹侍郎為正六品上階
文帝開皇三年改都官尚書為刑部尚書諸曹侍郎
加為從五品
按隋書高祖本紀不載按百官志云云
開皇六年置刑部諸曹員外郎
按隋書高祖本紀不載按百官志六年尚書省二
十四司各置員外郎一人以司其曹之籍帳侍郎闕
則厘其曹事
開皇十四年置刑部諸曹主事令史員
按隋書高祖本紀不載按百官志十四年諸省各
置主事令史員
煬帝大業三年更定曹郎改刑部郎為憲部郎
按隋書煬帝本紀不載按百官志煬帝即位多所
改革三年定令品自第一至于第九唯置正從而除
上下階尚書省六曹各侍郎一人以貳尚書之職又
增左右丞階與六侍郎并正四品諸曹侍郎并改為
郎又改吏部為選部郎戶部為人部郎禮部為儀曹
郎兵部為兵曹郎刑部為憲部郎工部為起部郎以
異六侍郎之名廢諸司員外郎而每增置一曹郎各
為二員都司郎各一人品同曹郎掌都事之職以都
事為正八品分隸六尚書諸司主事并去令史之名
其令史隨曹閑劇而置每十令史置一主事不滿十
者亦置一人尋又每減一郎置承務郎一人同員外
之職
唐
唐以刑獄歸大理而刑部按覆之設尚書侍郎統刑
部都官比部司門之屬始以刑部御史中丞大理為
三司
按唐書百官志唐之官制其名號祿秩雖因時增損
而大抵皆沿隋故尚書省其屬有六尚書五曰刑部
刑部尚書一人正三品侍郎一人正四品下掌律令
刑法徒隸按覆讞禁之政其屬有四一曰刑部二曰
都官三曰比部四曰司門刑部郎中二人從五品上
員外郎二人從六品上掌律法按覆大理及天下奏
讞為尚書侍郎之貳凡刑法之書有四一曰律二曰
令三曰格四曰式凡鞫大獄以尚書侍郎與御史中
丞大理卿為三司使凡國有大赦集囚徒于闕下以
聽刑部主事四人都官主事二人比部主事四人司
門主事二人從九品上以主事令史書令史署覆文
案出符目以亭長啟閉傳禁約以掌固守當倉庫及
陳設
注
龍朔二年改刑部曰司刑都官曰司仆比部曰
司計司門曰司關光宅元年改刑部曰秋官天寶
十一載改刑部曰司憲比部曰司計有刑部令史
十九人書令史三十八人亭長六人掌固十人都
官令史九人書令史十二人掌固四人比部令史
十四人書令史二十七人計史一人掌固四人司
門令史六人書令史十三人掌固四人
都官郎中員外郎各一人掌俘隸簿錄給衣糧醫藥
而理其訴免凡反逆相坐沒其家配官曹長役為官
奴婢一免者一歲三番役再免為雜戶亦曰官戶二
歲五番役每番皆一月三免為良人六十以上及廢
疾者為官戶七十為良人每歲孟春上其籍自黃口
以上印臂仲冬送于都官條其生息而按比之樂工
獸醫騙馬調馬群頭栽接之人皆取焉附貫州縣者
按比如平民不番上歲督丁資為錢一千五百丁婢
中男五輸其一侍丁殘疾半輸凡居作者差以三等
四歲以上為小十一以上為中二十以上為丁丁奴
三當二役中奴丁婢二當一役中婢三當一役
比部郎中員外郎各一人掌句會內外賦斂經費俸
祿公廨勛賜贓贖徒役課程逋欠之物及軍資械器
和糴屯收所入京師倉庫三月一比諸司諸使京都
四時句會于尚書省以后季句前季諸州則終歲總
句焉
司門郎中員外郎各一人掌門關出入之籍及闌遺
之物凡著籍月一易之流內記官爵姓名流外記年
齒貌狀非遷解不除凡有召者降墨敕勘銅魚木契
然后入監門校尉巡日送平安凡奏事遣官送之晝
題時刻夜題更籌命婦諸親朝參者內侍監校尉囗
索凡葦軬車不入宮門闌遺之物揭于門外榜以物
色囗年沒官天下關二十六有上中下之差度者本
司給過所出塞逾月者給行牒獵手所過給長籍三
月一易蕃客往來閱其裝重入一關者余關不譏
憲宗元和九年十二月詔刑部大理官朔望入對
按唐書憲宗本紀云云
宣宗大中三年三月詔待制官典刑法官諫官次對
按唐書宣宗本紀云云
遼
遼制設夷離畢掌刑獄之事后設南面朝官而尚書
省始具刑部長貳曹郎之職
按遼史百官志初太祖制夷離畢視刑部契丹夷離
畢院掌刑獄
夷離畢
左夷離畢
右夷離畢
知左夷離畢事
知右夷離畢事
敞史
選底掌獄
南面朝官遼有北面朝官矣既得燕代十有六州
乃因唐制復設南面三省六部臺院寺監諸衛之官
尚書省刑部職名總目
尚書
侍郎
郎中
員外郎
宋
宋刑部設尚書侍郎統刑部都官比部司門郎中員
外之屬
按宋史職官志刑部掌刑法獄訟奏讞赦宥敘復之
事凡斷獄本于律律所不該以敕令格式定之凡律
之名十有二曰名例曰禁衛曰職制曰戶婚曰囗庫
曰擅興曰盜賊曰斗訟曰詐偽曰雜律曰捕亡曰斷
獄禁于未然之謂令施于已然之謂敕設于此而使
彼至之之謂格設于此而使彼效之之謂式其一司
一路海行所不該者折而為專法若情可矜憫而法
不中情者讞之皆閱其案狀傅例擬進應詔獄及案
劾命官追命奸盜以程督之審覆京都辟囚在外已
論決者摘案檢察凡大理開封殿前馬步司獄糾正
其當否有辯訴以情法與奪赦宥降放敘雪若命官
牽復則以囗數定之其屬三曰都官曰比部曰司門
設官十有一尚書一人侍郎二人郎中員外郎刑部
各二人都官比部司官各一人國初以刑部覆大辟
案淳化二年增置審刑院知院事一人以郎官以上
至兩省充詳議官以京朝官充掌詳讞大理所斷案
牘而奏之凡獄具上先經大理斷讞既定報審刑然
后知院與詳議官定成文草奏記上中書中書以奏
天子論決大中祥符三年置糾察刑獄司糾察官二
人以兩制以上充凡在京刑禁徒以上即時以報若
理有未盡或置淹恤追覆其案詳正而駁奏之凡大
辟皆錄問熙寧三年詔詳議評斷詳覆官初入以三
年為任次以三十月為任欲出者聽前任滿半年指
關注官滿三任者堂除八年罷詳議詳斷官親書節
案止合節略付吏仍減議官一斷官二元豐二年知
院安燾言天下奏案益多于往時自熙寧八年減議
官斷官力既不足故事多囗謬增詳議官一刑部增
詳斷官一三年八月詔省審刑院歸刑部以知院官
判刑部掌詳議詳覆司事刑部主判官為同判刑部
掌詳斷司事審刑議官為刑部詳議官官制行悉罷
歸刑部元佑元年省比部郎官一員以都官兼司門
五月三省言舊制糾察在京刑獄以察違慢自罷歸
刑部無復申明糾舉之制請以御史臺刑察兼領其
御史臺刑獄令尚書省右司糾察從之刑部舊有詳
覆案自官制行歸諸路提刑司至是復置四年并制
勘量為一案紹圣元年詔都官司門互置郎官一員
崇寧二年十二月詔刑部尚書通治左右曹侍郎一
治左曹一治右曹如獨員即通治余并依官制格令
尚書掌天下刑獄之政令凡麗于法者審其輕重平
其枉直而侍郎為之貳應定奪審覆除雪敘復移放
則尚書專領之制勘體量奏讞糾察錄問則長貳治
之而郎中員外郎分掌其事有司更定條法則復議
其當否凡聽訟獄或輕重失中有能駁正詔其賞罰
若頒赦宥則糾官吏之稽違者大祀則尚書囗誓薦
熟則奉牲大禮肆赦則侍郎授赦書付有司宣讀承
旨釋囚分案十二置吏五十有二紹興后分案十三
曰制勘掌凡根勘諸路公事曰體量掌凡體究之事
曰定奪掌訴雪除落過名曰舉敘掌命官敘復曰糾
察掌審問大辟曰檢法掌供檢條法曰頒降掌頒條
法降赦曰追毀掌斷罰追毀宣敕曰會問掌批會過
犯曰詳覆掌諸路大辟帳狀曰捕盜曰帳籍掌行在
庫務理欠帳籍曰進擬掌進斷案刑名文書裁減吏
額置三十五人
侍郎舊制應定奪審覆除雪敘復移放尚書專領之
若制勘體量奏讞糾察錄問長貳通治之南渡長貳
互置隆興常置一員淳熙十六年依崇寧專法奏獄
及法令事請大理寺官赴部共議之用侍郎吳博古
之說也
郎中員外郎各二人分左右廳掌詳覆敘雪之事
建炎三年刑部郎官以二員為額關掌職事初無分
異紹興二十六年詔依元豐舊法分廳治事先是右
司汪應辰言刑部郎官分為左右左以詳覆右以敘
雪同僚異事祖宗有深意倘初無分異則有不當于
理者孰為追改乞遵用舊制要使官各有守人各有
見參而用之以稱欽恤之意從之仍令今后仿此
都官郎中員外郎掌徒流配隸凡天下役人與在
京百司吏職皆有籍以考其役放及其增損廢置之
數若定差副尉
舊為
軍大將
則計其所歷而以役之輕重
均其勞逸給印紙書其功過展減磨勘歲月元佑八
年以綱運差使關歸吏部省副尉員三百紹圣間復
其額及元豐押綱法歸都官崇寧二年二月復配隸
案先是元豐中都官有吏籍配隸案元佑中罷之因
刑部有請乃詔如舊六月侍郎劉賡奏副尉差遣有
立定優重等第都官條雖特旨亦許執奏乞申嚴其
禁從之分案四置吏十有八建炎三年詔比部兼司
門隆興元年詔都官比部共置一員自此都官兼比
部司門之事分案五曰差次曰磨勘曰吏籍曰配隸
曰知雜各因其名而治其事裁減吏額置十二人(
淳熙
十三年減三人)
比部郎中員外郎掌勾覆中外帳籍凡場務倉庫
出納在官之物皆月計季考歲會從所隸監司檢察
以上比部至則審覆其多寡登耗之數有陷失則理
納鉤考百司經費有隱昧則會問同否而理其侵負
舊帳案隸三司自治平中至熙寧初凡四年帳未鉤
考者已逾十有二萬錢帛芻粟積虧不可勝計五年
十一月曾布奏以四方財賦當有簿書文籍以鉤考
其給納登耗多寡遂置提舉帳司選人吏二百人驅
磨天下帳籍并選官吏審覆七年二月詔帳司每歲
具天下財用日出入數以聞元豐初年詔諸路財賦
出入自今三年一供著為令官制行厘其事歸比部
元佑元年七月用司馬光奏悉總于戶部三年厘正
倉部勾覆理欠憑由案及印發鈔引事歸比部政和
六年詔寺監先期檢舉如庫務監官所造文帳委無
未備方許批書違者御史臺奏劾用郎官梅執禮之
請也分案五置吏百有一建炎以后或都官兼比部
司門之事
司門郎中員外郎掌門關津梁道路之禁令及其
廢置移復之事應官吏軍民輦道商販譏察其冒偽
違縱者凡諸門啟閉之節及關梁余禁以時舉行分
案二置吏五
金
金置刑部設尚書侍郎統郎中員外之屬掌律令刑
名之事
按金史百官志六部國初與左右司通署天眷三年
始分治刑部尚書一員正三品侍郎一員正四品郎
中一員從五品員外郎二員從六品一員掌律令格
式審定刑名關津譏察赦詔勘鞫追征給沒等事一
員掌監戶官戶配隸訴良賤城門啟閉官吏改正功
賞捕亡等事主事二員從七品
注
令史五十一人內女直二十二人譯史五人通
事二人
架閣庫管勾一人正八品掌刑工兩部架閣
注
大安二年以主事各兼
同管勾一員從八品
元
元設刑部尚書侍郎統郎中員外之屬掌天下刑名
法律之事
按元史百官志刑部尚書二員正三品侍郎二員正
四品郎中二員從五品員外郎二員從六品掌天下
刑名法律之政令凡大辟之案覆系囚之詳讞孥收
產沒之籍捕獲功賞之式囗訟疑罪之辨獄具之制
度律令之擬議悉以任之世祖中統元年以兵刑工
為右三部置尚書二員侍郎二員郎中五員員外郎
五員以郎中員外郎各一員專署刑部至元元年析
置工部而兵刑仍為一部尚書四員侍郎仍二員郎
中四員員外郎置五員三年復為右三部七年始別
置刑部尚書一員侍郎一員郎中一員員外郎二員
八年改為兵刑部十三年又為刑部二十三年六部
尚書侍郎郎中員外郎定以二員為額大德四年尚
書增置一員其首領官則主事三員吏屬則蒙古必
阇赤四人令史三十人回回令史二人怯里馬赤一
人知印二人奏差十人書寫三人典史七人其屬附
見
司獄司司獄一員正八品獄丞一員正九品獄典一
人初以右三部照磨兼刑部系獄之任大德七年始
置專官部醫一人掌調視病囚
司籍所提領一員同提領一員至元二十年改大都
等路斷沒提領所為司籍所隸刑部
明
明刑部設尚書侍郎統十三清吏司掌天下刑獄之
事
按明會典刑部尚書左右侍郎掌天下刑名及徒隸
勾覆關禁之政令其屬初曰憲部曰比部曰司門部
曰都官部后改十三清吏司曰浙江江西福建山東
四川山西湖廣廣東廣西河南陜西云南貴州
正官尚書一員左右侍郎各一員
首領官司務二員照磨一員檢校一員
屬官浙江司江西司廣東司河南司山西司四川司
廣西司云南司貴州司郎中員外郎各一員主事各
三員湖廣司陜西司山東司福建司郎中員外郎各
一員主事各二員
注
國初設子部四曰憲部比部司門部都官部設
郎中員外郎各一員洪武二十三年改為浙江等
十二部仍分憲比司門都官四科二十九年改為
十二部清吏司以首領官主事為司官司各一員
宣德間定為十三司正統以后各司俱添設主事
二員成化元年廣西四川二司添設主事各一員
后革萬歷九年裁革十三司主事各一員十一年
復設浙江江西廣東廣西河南山西四川云南貴
州九司主事各一員
所屬衙門司獄六員
十三司職掌浙江等十三司各設郎中員外郎主事
令各清理所隸布政司刑名仍量其繁簡帶管直隸
府州并在京衙門凡遇刑名各照部分送問發落具
列于后
浙江司專管浙江布政司按察司都司兩浙鹽運司
帶管崇府中軍都督府御用監司設監內官監成國
公刑科神策衛留守中衛和陽衛廣洋衛金吾前衛
騰驤左衛武功右衛沈陽右衛涿鹿中左二衛蕃牧
千戶所直隸和州
江西司專管江西布政司按察司都司帶管淮府益
府弋陽府建安府樂安府前軍都督府御馬監酒醋
局火藥局斤局留守前衛燕山左衛寬河衛永清
右衛忠義前后二衛龍驤衛府軍前衛龍江左右二
衛直隸廬州府廬州衛六安衛九江衛武清衛龍門
衛宣府前衛
福建司專管福建布政司按察司都司行都司福建
鹽運司帶管戶部戶科太仆寺都知監印綬監甲字
等十庫寶鈔提舉司孝陵衛獻陵衛景陵衛裕陵衛
泰陵衛金吾后衛應天衛武功中衛武成中衛會州
衛牧馬千戶所美峪千戶所留守左中二衛直隸定
邊衛開平中屯衛直隸常州府直隸廣德州
山東司專管山東布政司按察司都司山東鹽運司
帶管魯府德府衡府涇府左軍都督府宗人府兵部
兵科尚寶司供用庫戈戟司司苑局典牧所會同館
東直門外牛房皇陵衛長陵衛羽林右衛沈陽左衛
金山口奠靖所潮河川守御千戶所寧靖千戶所直
隸保定后衛德州左衛龍門千戶所中都留守司直
隸鳳陽府鳳陽衛泗州衛壽州衛長淮衛滁州滁州
衛沂州衛安東中護衛遼東都司遼東行太仆寺
四川司專管四川布政司按察司都司行都司帶管
蜀府工部工科巾帽局織染局僧錄司道錄司府軍
衛武驤右衛永清左衛大寧前衛金吾左衛濟州衛
蔚州左衛廣武衛萬全懷來衛懷安衛直隸大名府
直隸松江府金山衛神木千戶所
山西司專管山西布政司按察司都司行都司帶管
晉府代府瀋府懷仁府慶成府翰林院欽天監上林
苑監甜食房混堂司南城兵馬指揮司北城兵馬指
揮司旗手衛金吾右衛驍騎右衛大寧中衛義勇前
后二衛龍虎衛英武衛沈陽中屯衛沈陽中護衛直
隸鎮江府鎮江衛直隸徐州徐州衛平定千戶所倒
馬關
湖廣司專管湖廣布政司按察司都司行都司興都
留守司帶管楚府岷府吉府榮府遼府右軍都督府
司禮監尚膳監尚寶監神宮監天財庫茂陵衛永陵
衛武功左衛虎賁右衛留守右衛忠義右衛神武中
衛濟川衛南京水軍右衛江淮衛直隸定州衛茂山
衛保安左右二衛直隸池州府直隸寧國府宣州衛
渤海千戶所
廣東司專管廣東布政司按察司都司帶管應天府
錦衣衛府軍左衛留守左衛虎賁左衛濟陽衛水軍
左衛飛熊衛直隸延慶州懷來千戶所
廣西司專管廣西布政司按察司都司帶管靖江王
府通政使司寶鈔局銀作局中兵馬指揮司大興左
衛燕山前右二衛羽林前后二衛富峪衛鎮南衛武
驤左衛直隸徽州府新安衛安慶府安慶衛通州衛
通州左右二衛延慶衛延慶左右二衛通州巡捕指
揮
河南司專管河南布政司按察司都司帶管周府唐
府趙府鄭府徽府伊府汝府禮部詹事府太常寺光
祿寺鴻臚寺國子監禮科中書舍人兵仗局靈臺司
鐘鼓司神樂觀犧牲所東城兵馬指揮司教坊司神
武左右前三衛府軍右衛羽林左衛留守后衛武德
衛兩淮鹽運司直隸揚州府揚州衛高郵衛儀真衛
直隸淮安府淮安衛大河衛邳州衛宿州衛武平衛
彭城衛歸德衛直隸寧山衛通州守御所海州守御
所鹽城守御所汝寧守御所提督真定等處指揮
陜西司專管陜西布政司按察司都司行都司帶管
秦府韓府慶府肅府后軍都督府南和伯大理寺行
人司尚衣監針工局西城兵馬指揮司康陵衛昭陵
衛府軍后衛豹韜衛興武衛鷹揚衛騰驤右衛義勇
右衛橫海衛江陰衛陜西行太仆寺甘肅行太仆寺
河東陜西鹽運司平涼中護衛直隸太平府建陽衛
直隸保定中前左右四衛
云南司專管云南布政司按察司都司帶管承運庫
惜薪司儀衛司順天府二十七州縣太醫院密云中
后二衛營州五屯衛東勝左右二衛薊州守備都指
揮直隸廣平府直隸永平府永平衛山海衛撫寧衛
盧龍衛大同中屯衛真定衛萬全左右二衛潼關衛
鎮海衛寬河千戶所武定千戶所蒲州千戶所
貴州司專管貴州布政司按察司都司帶管吏部吏
科司菜局長蘆鹽運司忠義中衛薊州衛鎮朔衛涿
鹿衛遵化衛興州五屯衛永寧衛直隸保定府大寧
都司直隸河間府河間衛天津衛天津左右二衛直
隸真定府直隸順德府直隸蘇州府蘇州衛太倉衛
直隸保安州保安衛德州衛萬全都司宣府左右二
衛開平衛蔚州衛梁城千戶所興和千戶所廣昌千
戶所涿州巡捕指揮
南京刑部尚書一員右侍郎一員
注
萬歷三年革十一年復設
司務一員照磨一員
浙江司郎中一員
注
舊有員外郎一員隆慶三年革
主事一員
注
萬歷九年革十一年復設
江西司郎中一員
注
舊有員外郎一員隆慶三年革
主事一員
福建司山東司山西司郎中主事各一員
湖廣司郎中一員主事一員
注
萬歷九年革十一年復設
廣東司郎中員外郎各一員主事一員
注
舊二員隆慶三年革一員
廣西司郎中一員主事一員
注
萬歷九年革十一年復設
河南司郎中一員
注
舊有員外郎一員嘉靖三十七年革
主事一員
注
萬歷九年革十一年復設
陜西司郎中一員
注
舊有員外郎一員嘉靖三十七年革
主事一員
四川司郎中一員
注
舊有主事一員隆慶四年革
云南司郎中一員
注
舊有主事一員隆慶三年革
貴州司郎中一員
注
舊有主事一員嘉靖三十七年革
司獄二員
皇清
大清會典刑部
國初設六部各以貝勒總理部務后俱撤順治八
年各部復令親王郡王兼攝九年亦撤漢銜
初稱承政者后改為尚書參政改為侍郎理事
官改為郎中副理事官改為員外郎額者庫改
為主事又初設滿洲漢軍啟心郎后俱裁又初
設他赤哈哈番筆帖式哈番后改設六品七品
八品無頂帶筆帖式各部院衙門同
刑部尚書左右侍郎掌天下刑名及徒隸勾覆
關禁之政令其屬十四清吏司曰江南浙江福
建四川湖廣廣西陜西云南貴州河南廣東山
西山東江西其首領則有司務又有贓罰庫司
獄司
正官
滿漢尚書各一員初制增減不一順治五年定
滿漢各一員七年增滿洲一員十年裁
滿漢左右侍郎各一員初制增減不一順治元
年定滿漢左右各一員
首領官
滿漢司務各一員初設漢司務二員順治四年
裁一員十五年定滿漢各一員
屬官
滿洲蒙古漢軍司官筆帖式不論司分悉聽堂
官調撥漢司官仍論司分
滿郎中十四員初設六員順治元年后增八員
漢軍郎中四員
滿員外郎十八員初設八員順治元年后增十
員十八年設蒙古員外郎八員康熙元年裁
漢軍員外郎十二員
滿主事十九員堂主事滿文二員滿漢文三員
司主事十四員漢軍堂主事一員
滿司庫一員
江南清吏司漢郎中一員漢員外郎一員漢主
事一員
浙江清吏司漢郎中一員漢員外郎一員漢主
事一員
福建清吏司漢郎中一員漢員外郎一員漢主
事一員
四川清吏司漢郎中一員漢員外郎一員
湖廣清吏司漢郎中一員漢主事一員
廣西清吏司漢郎中一員漢主事一員
陜西清吏司漢郎中一員漢員外郎一員
云南清吏司漢郎中一員漢主事一員
貴州清吏司漢郎中一員漢員外郎一員
河南清吏司漢郎中一員漢員外郎一員
廣東清吏司漢郎中一員漢主事一員
山西清吏司漢郎中一員漢員外郎一員漢主
事一員
山東清吏司漢郎中一員漢員外郎一員漢主
事一員
江西清吏司漢郎中一員漢員外郎一員漢主
事一員
以上湖廣廣西云南廣東四司初設員外郎各
一員順治十五年裁四川陜西河南貴州四司
初設主事各一員順治十五年裁
滿筆帖式九十六員內滿文四十九員滿漢文
四十七員漢軍筆帖式十七員
所屬衙門
司獄司漢司獄四員
十四司職掌
江南等十四司各設郎中員外郎主事令各清
理所隸本省刑名仍量其繁簡帶管直隸府州
縣并在京衙門
盛京地方寧古塔將軍衙門事件各照司分承審
發落至內務府
盛京刑部各省將軍咨送事件八旗詞訟均分事
簡諸司審理清吏司具列于后
江南清吏司專管江南所屬各衙門帶管漕運
總督衙門霸州并所領三縣
浙江清吏司專管浙江所屬各衙門帶管本部
都察院刑科京畿道南城涿州并所領一縣一
衛正月停刑律例匯題十日審結事件匯題監
斃人犯
福建清吏司專管福建所屬各衙門帶管戶部
倉場戶科倉院寶泉局坐糧廳大通橋京通十
倉宣課司左右兩翼保定府所領州縣內除定
興新城二縣外余俱隸此保定左衛恤刑
四川清吏司專管四川所屬各衙門帶管工部
工科寶源局琉璃廠惜薪司街道廳永平府并
所領州縣永平衛各省秋審移文修理倒塌衙
署監垣
湖廣清吏司專管湖廣所屬各衙門帶管通州
并所領三縣通州所贓罰移文用印
廣西清吏司專管廣西所屬各衙門帶管通政
司宛平縣真定府并所領州縣朝審
陜西清吏司專管陜西所屬各衙門帶管大理
寺西城行人司滄州并所領三縣關領囚糧
云南清吏司專管云南所屬各衙門帶管順天
府太醫院直隸巡撫衙門金吾左衛彭城衛神
武左衛騰驤右衛永清左衛燕山右衛遵化州
并所領一縣薊州并所領二縣良鄉縣固安縣
永清縣東安縣香河縣懷柔縣六月停刑學院
贓罰
貴州清吏司專管貴州所屬各衙門帶管吏部
吏科河間府所領州縣內除滄州外余俱隸此
天津衛河間衛
河南清吏司專管河南所屬各衙門帶管禮部
詹事府太常寺光祿寺國子監鴻臚寺禮科東
城大興縣熱審
廣東清吏司專管廣東所屬各衙門帶管鑾儀
衛順德府并所領九縣昌平州并所領順義密
云二縣延慶州定興縣延慶衛
山西清吏司專管山西所屬各衙門帶管內閣
翰林院中書科欽天監上林苑監北城拱極城
宣府保安州宣府前衛萬全左衛萬全右衛懷
安衛蔚州衛保安衛懷來衛永寧衛開平衛龍
門衛梁城所關領本部紙張承審賭博
山東清吏司專管山東所屬各衙門帶管宗人
府兵部兵部督捕理藩院太仆寺兵科
盛京地方寧古塔將軍衙門河道總督衙門廣平
府并所領九縣匯送議敘拿獲竊盜步軍校
江西清吏司專管江西所屬各衙門帶管中城
大名府并所領州縣新城縣發遣流徙寧古塔
尚陽堡人犯
盛京刑部衙門
正官
侍郎一員
屬官
員外郎七員內滿洲六員漢軍一員主事二員
內滿洲一員漢軍一員司獄一員系漢缺筆帖
式十五員內滿文八員滿漢文五員漢軍二員
國初建置
盛京設刑部承政參政啟心郎筆帖式等官順治
元年裁并奉天將軍等管理至康熙三年復設
滿洲侍郎一員郎中二員員外郎六員主事一
員筆帖式十一員漢軍筆帖式一員十二年增
設滿洲員外郎一員漢軍員外郎主事各一員
滿洲筆帖式二員蒙古筆帖式一員漢軍筆帖
式二員二十三年裁漢軍筆帖式一員增設滿
洲筆帖式一員二十四年增設司獄一員開
元鳳凰城邊城以內山海關奉天府所屬地方
一應刑名事件聽本部審讞犯軍罪以下者按
律例審結死罪以上者取供定招移咨刑部具
題發落康熙十一年復將逃人事件俱令管理
照督捕定例遵行其每年秋審重囚聽刑部會
同九卿科道官員會議將情真緩決矜疑情由
分別具題請
旨定奪
命下之日咨行本部將情真者遵照定限行刑矜疑
者照例發落其余緩決人犯牢固監候二十
四年題準司獄司設醫生一名調治監犯
康熙八年
上諭刑部設立通政司及登聞鼓衙門原以通達民
隱陳告囗抑果有真正囗枉事情應赴該部院
衙門告理近則奸惡棍徒或以瑣細小事捏成
重大或以私讎借端陷害善良或受人雇托代
為控告或擅入禁地及行幸之所沖突儀仗趣
近喊告及將此等狀詞交與部院審理并無大
事及囗枉之處反因被告干證將良民株連受
累者甚多故前此已行禁止今仍多有違禁妄
告者以后著嚴加禁止如有惡徒仍前瀆告者
除所告之事不準外著照律治罪爾部即嚴加
曉諭遵行特諭康熙八年六月二十九日
上諭吏部刑部事務殷繁關系人命殊為緊要必得
才猷練達者乃能勝任內國史院大學士對哈
納諳練刑部事務著加太子太保以內國史院
大學士管刑部尚書事尚書明珠著以原品候
補特諭康熙八年七月初四日
康熙二十一年
上諭刑部時已季夏雨澤愆期邇來亢旱益甚農事
堪憂朕思天人一理感格之道必有未孚且刑
獄或有淹滯囗抑之氣最能上干
天和內外大小問刑各衙門審讞案件恐有聽斷不公
曲直顛倒以及草率怠忽任意遲延致無辜之
人久羈犴狴爾部即通行申飭今后問刑各官
凡應速結事情即為歸結勿得借端稽緩苦累
平民務期虛公明允詳慎得情以副朕欽恤刑
獄感召休祥至意特諭康熙二十一年六月十
四日
康熙二十二年
上諭刑部國家設立問刑衙門期于明罰敕法弼教
化民必審鞫精詳讞決平允而后民情悅服囗
抑畢伸近見爾部審理大小事件每多草率因
循瞻徇舛錯全無振刷省改如聽訟之時兩造
是非自應分別定案因意有偏私往往不問曲
直勒令和息或逼撤原狀含糊完結以致奸頑
幸免良善含囗又如入官財物奉差籍沒官員
不能廉潔自持據實冊報乃恣意侵盜竟飽私
囊貪黷成風愍不畏罪殊非人臣奉公守法之
誼至于審事官員膠執己見聽斷不公或更改
口詞圖遂私意或恐喝犯證不令直供或妄肆
株連稽延月日或怠玩囗忽茍且告竣此等弊
端種種難以枚舉嗣后堂司各官俱著洗心滌
慮痛改前非一切刑名事務必令情法允協無
枉無縱恪遵法紀持廉秉公以副委任之意特
諭康熙二十二年三月二十二日
上諭刑部人命關系重大凡現審人犯自應早取口
供速行完結庶不致無辜久禁囹圄淹滯斃命
其中有應行詳審及等候質對者或暫行監候
或羈禁各門該管官員亦當嚴加稽察不時照
管毋令獄卒及守門人等借端需索恣行凌虐
且各犯雖有應得之罪若未死于法先死于獄
既非憲典亦干天和朕心猶為不忍向來在外
各衙門審理人犯或系監斃或在路物故凡一
起內至三人以上者定有處分之例今思內外
刑獄事屬一體嗣后在內各衙門及各門監禁
人犯一起致斃幾人以上者作何處分著九卿
詹事科道會同詳議定例具奏爾部即遵諭行
特諭康熙二十二年閏六月二十日
上諭刑部明罰敕法民命攸關必讞決精詳案無留
滯而后聽斷得情民免株累向因刑部等衙門
事務審理遲延屢加申飭今積案已完宿弊漸
革惟在外直隸各省督撫等衙門因循積習怠
忽稽遲一切刑名案件有經年不結者有數年
不結者或因承審官員不能恪秉虛公妥招定
案每多草率含糊希圖茍且完結以致上官屢
行批駁沉案積久不清或因上官意有偏徇借
端頻行駁審因而營求滋弊顛倒是非囗抑無
辜莫由申訴此等情弊皆由聽斷不公完結不
速牽連淹滯苦累小民今應作何立法俾在外
各衙門痛改積習永絕弊源訟簡刑清克稱平
允著九卿詹事科道會同詳議具奏特諭康熙
二十二年十月二十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