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章

  • 總論
  • (清)陳夢雷
  • 15143字
  • 2015-12-25 11:37:32

易經

無妄卦

九五,無妄之疾,勿藥有喜。

【程傳 人之有疾,則以藥石攻去其邪以養其正。若氣體平和,本無疾病而攻治之,則反害其正矣,故勿藥則有喜也。有喜,謂疾自亡也。】

象曰:無妄之藥,不可試也。

【程傳 人之有妄,理必修改。既無妄矣,復藥以治之,是反為妄也,其可用乎?故云不可試也。試,暫用也,猶曰少嘗之也。本義 既已無妄而復藥之,則反為妄而生疾矣。大全中溪張氏曰:無妄而疾,又無妄而藥,則反為妄而起其疾矣。此無妄之藥,所以不可試也。孔子曰:丘未達,不敢嘗。圣人不試 妄之藥如此。】

書經

說命上

若藥弗瞑眩,厥疾弗瘳。

【孔傳 服藥必瞑眩極,其病乃除。疏《正義》曰:瞑眩者,令人憒悶之意也。《方言》云:凡飲藥而毒,東齊海岱間,或謂之瞑,或謂之眩。郭璞云:瞑眩亦通語也。然則藥之攻病,先使瞑眩憒亂,病乃得瘳。傳言瞑眩極者,言悶極藥乃行也。】

禮記

曲禮下

君有疾飲藥,臣先嘗之。親有疾飲藥,子先嘗之。醫不三世,不服其藥。

【大全 嚴陵方氏曰:君于平居無事之時,其膳也,膳夫品嘗之,太子親視之,亦以致其謹而已。則于有疾之時,尤所不可忽也。醫之為術,茍非父袓子孫傳業,則術無自而精。術之不精,其可服其藥乎?周官司徒以世事教能者,良以此也。雖然,經之所言,亦道其常而已。若夫非傳業而或自得于心者,未及三世固在所取也。故周官醫師止以十全為上,或傳之非其人,雖三世亦所不取也。故孔子言無恒之人,不可以作巫醫。《集說》鄭氏曰:嘗度其所堪,不三世不服其藥,謹物齊也。】

【孔氏曰:凡人病必服藥,父子相承至三世,則能謹物調齊矣。又說云:三世者,一《黃帝針灸》,二《神農本草》,三《素女脈訣》,不習此三世之書,不得服其藥。】

【藍田呂氏曰:孔子所慎齊、戰、疾。疾者危事也。危而不謹,取禍之道也,況君親之疾乎?藥弗瞑眩,厥疾弗瘳,則攻疾之藥,未嘗無毒。好惡或失其性,齊量或失其宜,寒熱補瀉或反其用,小則益病,甚則至于喪身。為人臣子者,不嘗試而用之,不忠不孝莫大焉。此許世子止以不嘗藥之過,所以被弒君之名也。醫至三世,治人多矣,用物熟矣,功已試而無疑,然后服之,亦謹疾之道也。】

【山陰陸氏曰:三世相傳,意之所不能察者察矣。世云:老醫少卜。】

周禮

天官

醫師上士二人,下士四人,府二人,史二人,徒二十人。

【訂義 鄭康成曰:醫師,眾醫之長也。陳宏甫曰:人之一身之用,與天地同,有余則損,不足則補,天之道也。自非達得造化消息盈虛之理,如何會知得人身中氣偏之所在?此真是絲毫不可差,如后世庸醫,安能了得此事,所以成周以士大夫為之。】

【薛平仲曰:膳夫自庖人至臘人,既聯事以共其職矣,食醫一官屬焉可也,特別而置諸醫者之列,固人主護養之道。然先王不忍厚己以忘民也,是故先于食醫,則有醫師以掌分治民物之疾病;后于食醫,則疾醫瘍醫獸醫,次第而設焉。蓋仁出于身而加于民,愛乎物,實自夫一飲一食之間推之。】

掌醫之政令,聚毒藥以共醫事。

【訂義 劉執中曰:醫師掌醫之政令,則聚其毒藥,有州土之宜,有采取之候,有治煉之方,有攻療之制,悉預知之,然后可以共醫事。】

凡邦之有疾病者,有疕瘍者造焉,則使醫分而治之,歲終則稽其醫事以制其食,十全為上,十失一次之,十失二次之,十失三次之,十失四為下。

【訂義 王氏曰:餼廩稱事,然后能者勸而不能者勉。】

【史氏曰:計其所失,為之殿最,則為醫者惟恐其失之矣。】

食醫中士二人,掌和王之六食六飲六膳百羞百醬八珍之齊,凡君子之食恒仿焉。

【訂義 鄭節卿曰:古者史官樂官,與醫卜之官,皆世其業,不兼官,不貳事,懼其不精也。醫不三世,不服其藥。執技以事上者,惟醫為難精,惟疾病不可不謹,先王豈敢以一人而兼二三人之能哉?是故食醫之下有疾醫,調飲食不兼于治病;疾醫之下有瘍醫,察內證不兼于外證;瘍醫之下有獸醫,治禽獸者不兼于治人也。必求其精,不敢計其冗,先王之仁也。】

疾醫中士八人,掌養萬民之疾病,以五味五谷五藥養其病。

【訂義 鄭康成曰:五藥,草、木、蟲、石、谷。養,猶治也。病由氣勝負而生,攻其贏,養其不足也。王氏曰:《素問》曰:形不足,溫之以氣;精不足,補之以味。味養精者也,谷養形者也,藥則療病者也。養精為本,養形為次,療病為末。呂氏曰:先以五味五谷,繼以五藥,以藥醫之下也。雖然,豈獨醫哉?】

以五氣五聲五色,眂其死生。

【訂義 賈氏曰:氣病在內,人所不睹,見其聲色,則知其增劇及簡易也。王氏曰:望其氣,又聽其聲,又觀其色,以眂其死生不過五,以味谷藥養其病亦不過五,則以物之更王更廢,更囚更死,不過五故也。】

兩之以九竅之變,參之以九藏之動。凡民之有疾病者,分而治之。歲終則各書其所以而入于醫師。

【訂義 賈氏曰:以疾醫中士八人,各有能,故使分治之也。】

瘍醫下士八人,掌腫瘍潰瘍金瘍折瘍之祝、藥、劀、殺之齊。

【訂義 愚考醫之用祝,理或宜然。今世有以氣封瘍而從之者,正祝由之遺法也。祝之不勝,于是用藥;藥或不能去,必劀以刃而去惡血;劀而不愈,必殺之以藥而食其惡肉。凡四法各有深淺之度,故言齊。】

春秋四傳

許世子止不嘗藥

《春秋》:昭公十有九年夏五月戊辰,許世子止弒其君買。

《左傳》:許悼公瘧,飲太子止之藥卒 太子奔晉,書曰:弒其君。君子曰:盡心力以事君,舍藥物可也。

胡傳按左氏許悼公瘧,飲世子止之藥卒,書曰:弒其君者,止不嘗藥也。古者醫不三世,不服其藥。夫子之所慎者三,疾居其一。季康子饋藥,曰:丘未達,不敢嘗。君有疾飲藥,臣先嘗之;父有疾飲藥,子先嘗之。蓋言慎也。止不擇醫而輕用其藥,藥不先嘗而誤進于君,是有忽君父之心而不慎矣。

【大全 張氏曰:藥劑所以致人之死者,非一端,故以瘧言之。今之治瘧,以砒煅而餌之多愈,然煅不得法,而反殺人者多矣。悼公之死,必此類也。疏曰:按傳許君飲止之藥而卒耳,實非弒而加弒者,責止事父不舍其藥物,言藥當信醫,不須己自為也。人子之孝,當盡心嘗禱而已,藥物之劑,非所習也。許止身為國嗣,國非無醫,而輕果進藥,故罪同于弒,蓋為教之遠防也。】

黃帝素問

四氣調神大論篇

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夫病已成而后藥之,亂已成而后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鬬而鑄兵,不亦晚乎?

生氣通天論篇

病久則傳化,上下不并,良醫勿為。故陽蓄積病死而陽氣當隔,隔者當瀉,不亟正治,粗乃敗之。

金匱真言論篇

善為脈者,謹察五臟六腑,一逆一從,陰陽表里雌雄之紀,藏之心意,合心于精,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是謂得道。

陰陽應象大論篇

治病必求于本。故治不法天之紀,不用地之理,則災害至矣。

故邪風之至,疾如風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膚,其次治筋脈,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臟。治五臟者,半死半生也。

故善用針者,從陰引陽,從陽引陰;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觀過與不及之理。見微得過,用之不殆。

善診者,察色按脈,先別陰陽,審清濁而知部分,視喘息,聽音聲,而知所苦,觀權衡規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觀浮沉滑濇,而知病所生以治,無過以診,則不失矣。

陰陽別論篇

別于陽者,知病處也;別于陰者,知死生之期。別于陽者,知病忌時;別于陰者,知死生之期。

靈蘭秘典論篇

至道在微,變化無窮,孰知其原。窘乎哉,消者瞿瞿,孰知其要,閔閔之當,孰者為良。恍惚之數,生于毫厘,毫厘之數,起于度量,千之萬之,可以益大,推之大之,其形乃制。黃帝曰:善哉,余聞精光之道,大圣之業,而宣明大道,非齋戒擇吉日,不敢受也。帝乃擇吉日良兆,而藏靈蘭之室,以傳保焉。

五臟別論篇

凡治病必察其下,適其脈,觀其志意與其病也。拘于鬼神者,不可與言至德。惡于針石者,不可與言至巧。病不許治者,病必不治,治之無功矣。

移精變氣論篇

黃帝問曰:余聞古之治病,惟其移精變氣,可祝由而已。今世治病,毒藥治其內,針石治其外,或愈或不愈,何也?岐伯對曰:往古人居禽獸之間,動作以避寒,陰居以避暑,內無眷慕之累,外無伸官之形,此恬憺之世,邪不能深入也。故毒藥不能治其內,針石不能治其外,故可移精祝由而已。當今之世不然,憂患緣其內,苦形傷其外,又失四時之從,逆寒暑之宜,賊風數至,虛邪朝夕,內至五臟骨髓,外傷空竅肌膚,所以小病必甚,大病必死,故祝由不能已也。

帝曰:余欲臨病人觀死生,決嫌疑,欲知其要,如日月光,可得聞乎?岐伯曰:色脈者,上帝之所貴也,先師之所傳也。上古使僦貸季理色脈而通神明,合之金木水火土四時八風六合,不離其常,蠻化相移,以觀其妙,以知其要。欲知其要,則色脈是矣。色以應日,脈以應月,常求其要,則其要也。夫色之變化,以應四時之脈,此上帝之所貴,以合于神明也。所以遠死而近生,生道以長,命曰圣王。中古之治病,至而治之。湯液十日,以去八風五痹之病。十日不已,治以草蘇草荄之枝,本末為助。標本已得,邪氣乃服。暮世之治病也則不然。治不本四時,不知日月,不審逆從,病形已成,乃欲微針治其外,湯液治其內,粗工兇兇,以為可攻,故病末已,新病復起。

帝曰:愿聞要道!岐伯曰:治之要極,無失色脈。用之不惑,治之大則。逆從到行,標本不得,亡神失國。去故就新,乃得真人。

帝曰:余聞其要于夫子矣。夫子言不離色脈,此余之所知也。岐伯曰:治之極于一。帝曰:何謂一?岐伯曰:一者因得之。帝曰:奈何?岐伯口:閉戶塞牖,系之病者,數問其情,以從其意。得神者昌,失神者亡。帝曰:善。

湯液醪醴論篇

帝曰:上古圣人作湯液醪醴,為而不用,何也?岐伯曰:自古圣人之作湯液醪醴者,以為備耳。夫上古作湯液,故為而弗服也。中古之世,通德稍衰,邪氣時至,服之萬全。

帝曰:今之世不必已,何也?岐伯曰:當今之世,必齊毒藥攻其中,镵石針艾治其外也。

帝曰:形弊血盡而功不立者何?岐伯曰:神不使也。帝曰:何謂神不使?岐伯曰:針石道也。精神不進,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

帝曰:夫病之始生也,極微極精,必先入結于皮膚,今良工皆稱曰病成名曰逆,則針石不能治,良藥不能及也。今良工皆得其法,守其數,親戚兄弟遠近音聲日聞于耳,五色日見于目,而病不愈者,亦何瑕不早乎?岐伯曰:病為本,工為標。標本不得,邪氣不服。此之謂也。

舉痛論篇

黃帝曰:余聞善言天者,必有驗于人;善言古者,必有合于今;善言人者,必有厭于己。如此則道不惑而要數極,所謂明也。

至真要大論篇

岐伯曰:百病之起,有生于本者,有生于標者,有生于中氣者。有取本而得者,有取標而得者,有取中氣而得者,有取標本而得者,有逆取而得者,有從取而得者。逆,正順也;若順,逆也。故曰知標與本,用之不殆。明知逆順,正行無問。此之謂也。不知是者,不足以言診,足以亂經。故大要曰:粗工嘻嘻,以為可知。言熱未已,寒病復始。同氣異形,迷診亂經。此之謂也。

帝曰: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風寒暑濕燥火,以之化之變也。經言盛者瀉之,虛者補之。余錫以方士,而方士用之,尚未能十全。余欲令要道必行,桴鼓相應,猶拔刺雪污,工巧神圣,可得聞乎?岐伯曰:審察病機,無失氣宜。此之謂也。

著至教論篇

黃帝坐明堂,召雷公而問之曰:子知醫之道乎?雷公對曰:誦而頗能解,解而未能別,別而未能明,明而未能彰,足以治群僚,不足治侯王。愿得受樹天之度,四時陰陽合之,別星辰與日月光,以彰經術,后世益明。上通神農,著至教,疑于二皇。帝曰:善。無失之。此皆陰陽表里,上下雌雄,相輸應也。而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常久,以教眾庶,亦不疑殆。醫道論篇,可傳后世,可以為寶。

雷公曰:請受道,諷誦用解!帝曰:子若受傳,不知合至道,以惑師教,語子至道之要,病傷五臟,筋骨以消。子言不明不別,是世主學盡矣。

示從容論篇

黃帝燕坐,召雷公而問之曰:汝受術誦書者,若能覽觀雜學,及于比類,通合道理,為余言子所長,五臟六腑,膽胃大小腸,脾胞膀胱,腦髓涕唾,哭泣悲哀,水所從行,此皆人之所生,治之過失。子務明之,可以十全。即不能知,為世所怨。

雷公曰:臣請誦《脈經》上下篇甚眾多矣。別異比類,猶未能以十全,又安足以明之?帝曰:子所能治,知亦眾多,與此病失矣。譬以鴻飛,亦沖于天。夫圣人之治病,循法守度,援物比類,化之冥冥,循上及下,何必守經!

疏五過論篇

黃帝曰:嗚呼遠哉!閔閔乎若視深淵,若迎浮云。視深淵尚可測,迎浮云莫知其際。圣人之術,為萬民式。論裁志意,必有法則。循經守數,按循醫事,為萬民副。故事有五過四德,汝知之乎?雷公避席再拜曰:臣年幼小,蒙愚以惑,不聞五過與四德,比類形名,虛引其經,心無以對。

帝曰:凡未診病者,必問嘗貴后賤,雖不中邪,病從內生,名曰脫營;嘗富后貧,名曰失精。五氣留連,病有所并,醫工診之,不在臟腑,不變軀形,診之而疑,不知病名。身體日減,氣虛無精,病深無氣,灑灑然時驚。病深者,以其外耗于衛,內奪于榮。良工所失,不知病情。此亦治之一過也。

凡欲診病者,必問飲食居處,暴樂暴苦,始樂后苦,皆傷精氣。精氣竭絕,形體毀沮。暴怒傷陰,暴喜傷陽。厥氣上行,滿脈去形。愚醫治之,不知補瀉,不知病情,精華日脫,邪氣乃并。此治之二過也。

善為脈者,必以比類奇恒,從容知之。為工而不知道,此診之不足貴。此治之三過也。

診有三常,必問貴賤,封君敗傷,及欲王侯。故貴脫勢,雖不中邪,精神內傷,身必敗亡。始富后貧,雖不傷邪,皮焦筋屈,痿躄為攣。醫不能嚴,不能動神,外為柔弱,亂至失常,病不能移,則醫事不行。此治之四過也。

凡診者,必知終始。有知余緒,切脈問名,當合男女。離絕菀結,憂恐喜怒,五臟空虛,血氣離守。工不能知,何術之語?嘗富大傷,斬筋絕脈,身體復行,令澤不息,故傷敗結,留薄歸陽,膿積寒炅。粗工治之,亟刺陰陽,身體解散,四肢轉筋,死日有期。醫不能明,不問所發,唯言死日,亦為粗工。此治之五過也。

凡此五者,皆受術不通,人事不明也。故曰:圣人之治病也,必知天地陰陽,四時經紀,五臟六腑,雌雄表里。刺灸砭石,毒藥所主。從容人事,以明經道。貴賤貧富,各異品理。問年少長勇怯之理,審于分部,知病本始,八正九候,診必副矣。

治病之道,氣內為寶。循求其理,求之不得,過在表里。守數據治,無失俞理。能行此術,終身不殆。不知俞理,五臟菀熱,癰發六腑,診病不審,是謂失常。謹守此治,與經相明。上經下經,揆度陰陽。奇恒五中,決以明堂。察于終始,可以橫行。

征四失論篇

黃帝在明堂,雷公侍坐。黃帝曰:夫子所通書受事眾多矣,試言得失之意。所以得之?所以失之?雷公對曰:循經受業,皆言十全。其時有過失者,請聞其事解也。帝曰:子年少,智未及耶!將言以雜合耶?夫經脈十二,絡脈三百六十五,此皆人之所明知,工之所循用也。所以不十全者,精神不專,志意不理,外內相失,故時疑殆。

診不知陰陽逆從之理,此治之一失也。

受師不卒,妄作雜術,謬言為道,更名自功,妄用砭石,后遺身咎。此治之二失也。

不適貧富貴賤之居,坐之薄厚,形之寒溫,不適飲食之宜,不別人之勇怯,不知比類,足以自亂,不足以自明。此治之三失也。

診病不問其始,憂患飲食之失節,起居之過度,或傷于毒。不先言此,卒持寸口,何病能中?妄言作名,為粗所窮。此治之四失也。

是以世人之語者,馳千里之外,不明尺寸之論,診無人事。治數之道,從容之葆。

坐持寸口,診不中五脈,百病所起,始以自怨,遺師其咎。是故治不能循理,棄術于市。妄治時愈,愚心自得。嗚呼!窈窈冥冥,孰知其道!道之大者,擬于天地,配于四海。汝不知道之諭受,以明為晦。

方盛衰論篇

帝曰:診有十度,度人脈,度臟,度肉,度筋,度俞度。陰陽氣盡,人病自具。脈動無常,散陰頗陽。脈脫不具,診無常行。診必上下,度民君卿。受師不卒,使術不明。不察逆從,是為妄行。持雌失雄,棄陽附陰,不知并合,診故不明。傳之后世,反論自章。

至陰虛,天氣絕;至陽盛,地氣不足。

陰陽并交,至人之所行。陰陽并交者,陽氣先至,陰氣后至。

是以圣人持診之道,先后陰陽而持之。奇恒之勢,乃六十首。診微合之事,追陰陽之變,章五中之情,其中之論,取虛實之要,定五度之事,如此乃足以診。

是以切陰不得,陽診消亡。得陽不得陰,守學不湛。知左不知右,知右不知左,知上不知下,知先不知后,故治不久。知丑知善,知病知不病,知高知下,知坐知起,知行知止,用之有紀,診道乃具,萬世不殆。起所有余,知所不足。

度事上下,脈事因格,是以形弱氣虛死。形氣有余,脈氣不足,死。脈氣有余,形氣不足,生。

是以診有大方,坐起有常。出入有行,以轉神明。必清必靜,上觀下觀,司八正邪,別五中部,按脈動靜,循尺滑濇寒溫之意,視其大小,合之病能,逆從以得,復知病名,診可十全,不失人情。故診之或視息視意,故不失條理。道甚明察,故能長久。不知此道,失經絕理。亡言妄期,此謂失道。

解精微論篇

黃帝在明堂,雷公請曰:臣受業傳之行,教以經論從容,形法陰陽,刺灸湯藥,所資行治,有賢不肖,未必能十全。若先言悲哀喜怒,燥濕寒暑,陰陽婦女,請問其所以然者?卑賤富貴,人之形體,所從群下,通使臨事,以適道術,謹聞命矣。請問有毚愚仆漏之問,不在經者,欲聞其狀。帝曰:大矣!

靈樞經

邪氣臟腑病形

黃帝問于岐伯曰:余聞之,見其色,知其病,名曰明;按其脈,知其病,命曰神;問其病,知其處,命曰工。余愿聞見而知之,按而得之,問而極之,為之奈何?岐伯答曰;夫色脈與尺之相應也,如桴鼓影響之相應也,不得相失也。此亦本未根葉之出候也。故根死則葉枯矣。色脈形肉,不得相失也。故知一則為工,知二則為神,知三則神且明矣。

故善調尺者,不待于寸;善調脈者,不待于色。能參合而行之者,可以為上工,上工十全九。行二者為中工,中工十全七。行一者為下工,下工十全六。

根結

用針之要,在于知調陰與陽。調陰與陽,精氣乃光。合神與氣,使神內藏。故曰上工平氣,中工亂脈,下工絕氣危生。故曰,下工不可不慎也。必審五臟變化之病,五脈之應,經絡之實虛,皮之柔脆,而后取之也。

官針

用針者,不知年之所加,氣之盛衰,虛實之所起,不可以為工也。

逆順肥瘦

岐伯曰:圣人之為道者,上合于天,下合于地,中合于人事。必有明法,以起度數。法式檢押,乃后可傳焉。故匠人不能釋尺寸而意短長,廢繩墨而起平水也。工人不能置規而為圓,去矩而為方。知用此者,固自然之物,易用之教,逆順之常也。

順氣一日分為四時

黃帝曰:其時有反者,何也?岐伯曰:是不應四時之氣,臟獨主其病者,是必以臟氣之所不勝時者甚,以其所勝時者起也。黃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順天之時,而病可與期。順者為工,逆者為粗。

賊風

黃帝曰:其祝而已者,其故何也?岐伯曰:先巫者因知百病之勝,先知其病之所從生者,可祝而已也。

扁鵲難經

十二難

經言五臟脈已絕于內,用針者反實其外;五臟脈已絕于外,用針者反實其內。內外之絕,何以別之?然。五臟脈已絕于內者,腎肝脈已絕于內也,而醫反補其心肺;五臟脈已絕于外者,心肺脈已絕于外也,而醫反補其腎肝。陽絕補陰,陰絕補陽,是謂實實虛虛,損不足,益有余。如此死者,醫殺之耳。

十三難

經言見其色而不得其脈,反得相勝之脈者,即死;得相生之脈者,病即自已。色之與脈,當參相應,為之奈何?然。五臟有五色,皆見于面,亦當與寸口尺內相應。假令色青,其脈當弦而急;色赤,其脈浮大而散;色黃,其脈中緩而大;色白,其脈浮濇面短;色黑,其脈沉濡而滑。此所謂五色之與五脈,當參相應也。脈數,尺之皮膚亦數;脈急,尺之皮膚亦急;脈緩,尺之皮膚亦緩;脈濇,尺之皮膚亦濇;脈滑,尺之皮膚亦滑。五臟各有聲色臭味,當與寸口尺內相應,其不應者病也。假令色青,其脈浮濇而短,若大而緩為相勝;浮大而散,若小而滑為相生也。經言知一為下工,知二為中工,知三為上工。上工者十全九,中工者十全八,下工者十全六。此之謂也。

六十一難

經言望而知之謂之神,聞而知之謂之圣,問而知之謂之工,切脈而知之謂之巧。何謂也?然。望而知之者,望見其五色以知其病;聞而知之者,聞其五音以別其病;問而知之者,問其所欲五味以知其病所起所在也;切脈而知之者,診其寸口,視其虛實,以知其病在何臟腑也。經言以外知之曰圣,以內知之曰神。此之謂也。

七十七難

經言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者,何謂也?然。所謂治未病者,見肝之病,則知肝當傳之與脾,故先實其脾氣,無令得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焉。中工治已病者,見肝之病,不曉相傳,但一心治肝,故曰治已病也。

八十一難

經言無實實虛虛,損不足而益有余,是寸口脈耶?將病自有虛實耶?其損益奈何?然。是病,非謂寸口脈也,謂病自有虛實也。假令肝實而肺虛,肝者木也,肺者金也,金木當更相平,當知金平木。假令肺實而肝虛微少氣,用針不補其肝,而反重實其肺,故曰實實虛虛,損不足而益有余。此者中工之所害也。

金匱要略 【漢 張機】

臟腑經絡先后病脈證

問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師曰:夫治未病者,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補之。中工不曉相傳,見肝之病,不解實脾,惟治肝也。

褚氏遺書 【齊 褚澄】

除疾

除疾之道,極其候證,詢其嗜好,察致疾之由來,觀時人之所患,則窮其病之始終矣。窮其病矣,外病療內,上病救下。辨病臟之虛實,通病臟之母子,相其老壯,酌其淺深,以制其劑,而十全上工至焉。制劑獨味為上,二味次之,多品為下。酸通骨,甘解毒,苦去熱,咸導下,辛發滯。當驗之藥,未驗切戒急投。大勢既去,余勢不宜再藥。修而肥者飲劑豐,羸而弱者受藥減。用藥如用兵,用醫如用將。善用兵者,徒有車之功;善用藥者,姜有桂之效。知其才智以軍付之,用將之道也;知其方伎以生付之,用醫之道也。世無難治之病,有不善治之醫;藥無難代之品,有不善代之人。民中絕命,斷可識矣。

審微

疾有誤涼而得冷,證有似是而實非。差之毫厘,損其壽命。《浮栗經》二氣篇曰:諸瀉皆為熱,諸冷皆為節。熱則先涼臟,冷則先溫血。腹疾篇曰:干痛有時當為蟲,產余刺痛皆變腫。傷寒篇曰:傷風時疫,濕暑宿痰,作瘧作疹,俱類傷寒。時人多瘧,宜防為瘧;時人多疹,宜防作疹。春瘟夏疫,內證先出。中濕中暑,試之苓朮。投之發散劑,吐汗下俱至,此證號宿痰,失導必肢廢。嗟乎!病有微而殺人,勢有重而易治。精微區別,天下之良工哉!

辨書

尹彥成問曰:居今之世,為古之工,亦有道乎?曰:師友良醫,因言而識變;觀省舊典,假筌以求魚。博涉知病,多診識脈,屢用達藥,則何愧于古人!

物理論 【梁 陽泉】

論醫

夫醫者,非仁愛之士不可托也,非聰明理達不可任也,非廉潔淳良不可信也。是以古之用醫,必選名姓之后,其德能仁恕博愛,其智能宣暢曲解,能知天地神袛之次,能明性命吉兇之數,處虛實之分,定逆順之節,原疾疹之輕重,而量藥劑之多少,貫微達幽,不失細小,如此乃謂良醫。且道家則尚冷,以草木用冷生;醫家則尚溫,以血脈以暖通。徒知其大趣,不達其細理,不知剛柔有輕重,節氣有多少,進過盈縮有節卻也。名醫達脈者,求之寸口三候之間,則得之矣。度節氣而候溫冷,參脈理而合重輕,量藥石皆相應,此可謂名醫。有有名而不良者,有無名而良者,人主之用醫,必參知而隱括之。

隋書

經籍志

醫方者,所以除疾疢保性命之術者也。天有陰陽風雨晦明之氣,人有喜怒哀樂愛惡之情,節而行之則和平調理,專壹其情則溺而生疢。是以圣人原血脈之本,因針石之用,假藥物之滋,調中養氣,通滯解結,而反之于素。其善者則原脈以知政,推疾以及國。周官醫師之職,掌聚諸藥物,凡有疾者治之,是其事也。鄙者為之,則反本傷性。故曰有疾不治,恒得中醫。

千金方 【唐 孫思邈】

論大醫習業

凡欲為大醫,必須諳《素問》、《甲乙》、《黃帝針經》、《明堂流注》、十二經脈、三部九候、五臟六腑、表里孔穴、本草藥對、張仲景、王叔和、阮河南、范東陽、張苗、靳邵等諸部經方;又須妙解陰陽祿命諸家相法,及灼龜五兆,周易六壬,并須精熟,如此乃得為大醫。若不爾者,如無目夜游,動致顛殞。次須熟讀此方,尋思妙理,留意鉆研,始可與言于醫道者矣。又須涉獵群書。何者?若不讀五經,不知有仁義之道;不讀三史,不知有古今之事;不讀諸子百家,則不能默而識之;不讀《內經》,則不知有慈悲喜舍之德;不讀莊老,不能任真體運,則吉兇拘忌,觸涂而生。至于五行休王,七耀天文,并須采賾;若能具而學之,則于醫道無所滯礙,而盡善盡美者矣。

論大醫精誠

張湛曰:夫經方之難精,由來尚矣。今病有內同而外異,亦有內異而外同,故五臟六腑之盈虛,血脈榮衛之通塞,固非耳目之所察,必先診候以審之。而寸口關尺有浮沉弦緊之亂,俞穴流注有高下淺深之差,肌膚筋骨有厚薄削柔之異,唯用心精微者,始可與言于茲矣。今以至精至微之事,求之于至粗至淺之思,豈不殆哉?若盈而益之,虛而損之,通而徹之,塞而壅之,寒而冷之,熱而溫之,是重加其疾,而望其生,吾見其死矣。故醫方卜筮,藝能之難精者也。既非神授,何以得其幽微?世有愚者,讀方三年,便謂天下無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無方可用。故學者必須博極醫源,精勤不倦,不得道聽涂說,而言醫道已了,深自悞哉!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欲無求,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愿普救含靈之苦。若有疾厄來求救者,不得問其貴賤貧富,長幼妍媸,怨親善友,華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親之想;亦不得瞻前顧后,自慮吉兇,護惜身命。見彼苦惱,若己有之,深心凄愴:勿避崄巇,晝夜寒暑,饑渴疲勞,一心赴救,無作工夫形跡之心。如此可為蒼生大醫,反此則是含靈巨賊。自古名賢治病,多用生命以濟危急,雖曰賤畜貴人,至于愛命,人畜一也。損彼益己,物情同患,況于人乎?夫殺生求生,去生更遠。吾今此方,所以不用生命為藥者,良由此也。其蝱蟲水蛭之屬,市有先死者,則市而用之,不在此例。只如雞卵一物,以其混沌未分,必有大段要急之處,不得已隱忍而用之;能不用者,斯為大哲,亦所不及也。其有患瘡痍下痢,臭穢不可瞻視,人所惡見者,但發慚愧凄憐憂恤之意,不得起一念蒂芥之心,是吾之志也。夫大醫之體,欲得澄神內視,望之儼然,寬裕汪汪,不皎不昧,省病診疾,至意深心,詳察形候,絲毫勿失,處判針藥,無得參差。雖曰病宜速救,要須臨事不惑,唯當審諦覃思,不得于性命之上,率爾自逞俊快,邀射名譽,其不仁矣。又到病家,縱綺羅滿目,勿左右顧盼;絲竹湊耳,無得似有所娛;珍羞迭薦,食如無味;醽醁兼陳,看有若無。所以爾者,夫一人向隅,滿堂不樂,而況病人苦楚,不離斯須,而醫者安然歡娛,傲然自得,茲乃人神之所共恥,至人之所不為,斯蓋醫之本意也。夫為醫之法,不得多語調笑,談謔喧嘩,道說是非,議論人物,衒耀聲名,訾毀諸醫,自矜己德。偶然治瘥一病,則昂頭戴面,而有自許之貌,謂天下無雙,此醫人之膏肓也。老君曰:人行陽德[陽德 原作陰德,據《千金》卷一序例改。],天自報之;人行陰德,鬼神害之。尋此二途,陰陽報施,豈誣也哉?所以醫人不得恃己所長,專心經略財物,但作救苦之心,于冥冥道中,自感多福者耳。又不得以彼富貴,處以珍貴之藥,令彼難求。自衒功能,諒非忠恕之道。志存救濟,故亦曲碎論之。學者不可恥言之鄙俚也!

論治病略例

夫天布五行以植萬類,人稟五常以為五臟,經絡腑腧,陰陽會通,元冥幽微,變化難極。《易》曰:非天下之至賾,其孰能與于此?觀今之醫,不念思求經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伎,始終循舊,省病問疾,務在口給,相對斯須,便處湯藥,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陽,三部不參,動數發息,不滿五十,短期未知決診,九候曾無仿髴,明堂闕庭,盡不見察,所謂窺管而已。夫欲視死別生,固亦難矣。此皆醫之深戒,病者可不謹以察之而自防慮也?古來醫人皆相嫉害,扁鵲為秦太醫令李謚所害,即其事也。一醫處方,不得使別醫和合,脫或私加毒藥,令人增疾,漸以致困。如此者非一,特須慎之。寧可不服其藥以任天真,不得使愚醫相嫉,賊人性命,甚可哀傷。

凡醫診候,固是不易,又問而知之,別病深淺,名曰巧醫。仲景曰:凡欲和湯合藥針灸之法,宜應精思。必通十二經脈,辨三百六十五孔穴,榮衛氣行,知病所在,宜治之法,不可不通。古者上醫相色。色脈與形,不得相失。黑乘赤者死,赤乘青者生。中醫聽聲,聲合五音。火聞水聲,煩悶善驚;木聞金聲,恐畏相刑。脾者土也,生育萬物,回助四傍,善者不見,死則歸之,太過則四肢不舉,不及則九竅不通,六識閉塞,猶如醉人。四季運轉,終而復始。下醫診脈,知病源由,流轉移動,四時逆順,相害相生,審知臟腑之微,此乃為妙也。

論診侯

古之善為醫者,上醫醫國,中醫醫人,下醫醫病。又曰:上醫聽聲,中醫察色,下醫診脈。又曰:上醫醫未病之病,中醫醫欲病之病,下醫醫已病之病。若不加心用意,于事混淆,即病者難以救矣。愚醫不通三部九候及四時之經,或用湯藥倒錯,針灸失度,順方治病,更增他疾,遂致滅亡。哀哉烝民,枉死者半,可謂世無良醫,為其解釋經說,地水火風,和合成人。然愚醫不思脈道,反治其病,使臟中五行,共相克切,如火熾燃,重加其油,不可不慎。凡四氣合德,四神安和。一氣不調,百病一生;四神動作,四百四病,同時俱發。又云:一百一病,不治自愈;一百一病,須治而愈;一百一病,雖治難愈;一百一病,真死不治。

東坡雜記 【宋 蘇軾】

求醫診脈

脈之難明,古今所病也。至虛有實候,而大實有羸狀,差之毫厘疑似之間,便有死生禍福之異,此古今所病也。病不可不謁醫,而醫之明脈者,天下蓋一二數。騏驥不時有,天下未嘗徒行;和扁不世出,病者未嘗徒死,亦因其長而護其短耳。土大夫多秘所患而求診,以驗醫之能否,使索病于冥漠之中,辨虛實伶熱于疑似之間,醫不幸而失,終不肯自謂失也,則巧飾遂非,以全其名;至于不救,則曰,是固難治也。間有謹愿者,雖或因主人之言,亦復參以所見,兩存而雜治,以故藥不效,此世之通患而莫之悟也。吾平生求醫,蓋于平時默驗其工拙,至于有疾而求療,必先盡告以所患,而后求診。使醫者了然知患之所在也,然后求之診,虛實冷熱,先定于中,則脈之疑似,不能惑也。故雖中醫,治吾疾常愈。吾求疾愈而已,豈以困醫為事哉?

醫者以意用藥

歐陽文忠公嘗言,有患疾者,醫問其得疾之由,曰:乘船遇風,驚而得之。醫取多年柂牙為柂工手汗所漬處割末,雜丹砂、茯神之流,飲之而愈。今《本草注》引《藥性論》云:止汗用麻黃根節,及古竹扇為末服之。文忠因言醫以煮用藥多此。比初似兒戲,然或有驗,殆未易致詰也。予因謂:公以筆墨燒灰飲學者,當治昏惰耶?推此面廣之,則飲伯夷之盥水可以療貪,食比干之馂余可以已佞,舐樊噲之盾可以治怯,齅西子之珥可以療惡矣。公遂大笑。元佑三年閏八月十七日,舟行入潁州界,坐念二十年前,見文忠公于此,偶記一時談笑之語,聊復識之。

避暑錄話 【宋 葉夢得】

士大夫不可輕信醫

士大夫于天下事,茍聰明自信,無不可為,惟醫不可強。本朝公卿能醫者,高文莊一人而已,尤長于傷寒。其所從得者,不可知矣。而孫兆、杜壬之徒,始聞其緒余,尤足名一世。文莊,鄆州人。至今鄆多醫,尤工傷寒,皆本高氏。余崇寧大觀間在京師,見董汲、劉寅輩皆精曉張仲景方術,試之數驗,非江淮以來俗工可比也。子瞻在黃州,蘄州醫龐安常亦善醫傷寒,得仲景意。蜀人巢谷出圣散子方,初不見于前世醫書,自言得之于異人,凡傷寒不問證候如何,一以是治之,無不愈。子瞻奇之,為作序,比之孫思邈三建散,雖安常不敢非也,乃附其所著《傷寒論》中,天下信以為然。疾之毫厘不可差,無甚于傷寒,用藥一失共度,則立死者皆是,安有不問證候,而可用者乎?宣和后,此藥盛行于京師,太學諸生信之尤篤,殺人無數。今醫者悟,始廢不用。巢谷本任俠好奇,從陜西將韓存寶出入兵間,不得志,客黃州,子瞻以故與之游,子瞻以谷奇俠而取其方,天下以子瞻文章而信其言。事本不相因,而趨名者又至于忘性命而試其藥,人之惑蓋有至是也。

集方書

士大夫固不可輕言醫,然人疾茍無大故,貧不可得藥,能各隨其證而施之,亦不無小補。蓋疾雖未必死,無藥不能速愈。呻吟無聊者固可憫,其不幸遲延,茍變而生他證,因以致死者多矣。方其急時,有以濟之,雖謂之起死可也。今列郡每夏歲支系省錢二百千,合藥散軍民,韓魏公為諫官時所請也。為郡者,類不經意,多為庸醫盜其直,或有藥而不及貧下人。余在許昌,歲適多疾,使有司修故事,而前五歲皆忘不及舉,可以知其怠也。遂并出千緡市藥材京師,余親督眾醫分治,率幕官輪日給散,蓋不以為非職而責之。人人皆喜從事,此何憚而不為乎?自余居此山,常欲歲以私錢百千,行之于一鄉,患無人主其事,余力不能自為,每求僧或凈人中一二成余志未能也。今年,余家婢多疾,視藥囊常試有驗者,審其證用之,十人而十愈。終幸推此以及鄰里乎?陸宣公在忠州集古方書五十篇。史云:避謗不著書,故事爾。避謗不著書可也,何用集方書哉?或曰:忠州近邊裔,多瘴癘,宣公多疾,蓋將以自治。尤非也!宣公豈以一己為休戚者乎?是殆援人于疾苦死亡而不得者,猶欲以是見之,在他人不可知,若宣公此志必矣。古之名醫扁鵲和緩之術,世不得知,自張仲景、華陀、胡洽、深師、徐彥伯有名一世者,其方術皆醫之六經,其傳有至于今,皆后之好事者纂集之功也。孫真人為《千金方》兩部,說者謂凡修道養生者,必以陰功協濟而后可得成仙。思邈為千金前方時,已百余歲,固已妙盡古今方書之要,獨傷寒未之盡,似未盡通仲景之言,故不敢深論。后三十年作《千金翼》,論傷寒者居半,蓋始得之,其用志精審不茍如此。今通天下言醫者,皆以二書為司命也。思邈之為神仙,固無可疑。然唐人尤記中間有用蝱蟲、水蛭之類,諸生物命,不得升舉,天之惡殺物者如是,則欲活人者,豈不知之?況宣公之志乎!

古方施之富貴人多驗,貧下人多不驗;俗方施之貧下人多驗,富貴人多不驗。吾始疑之,乃卒然而悟曰:富貴人平日自護持甚謹,其疾致之必有漸,發于中而見于外,非以古方術求之,不能盡得。貧下人驟得于寒暑燥濕饑飽勞逸之間者,未必皆真疾,不待深求其故,茍一物相對,皆可為也,而古方節度,或與之不相契。今小人無知,所疾茍無大故,但意所習熟,知某疾服某藥,得百錢鬻之市,人無不愈者。設與之以非其所知,蓋有疑而不肯服者矣。況古方分劑湯液,與今多不同,四方藥物所產,及人之稟賦亦異。《素問》有為異法力宜立論者、言一病治各不同而皆愈。即此理推之,以俗方治庸俗人,亦不可盡廢也。

玉澗雜書 【宋 葉夢得】

醫不能起死人

華陀固神醫也,然范曄陳壽記其治疾,皆言若發結于內,針藥所不能及者,乃先令以酒服麻沸散,既醉無所覺,因刳破腹背,抽割積聚;若在腸胃,則斷裂湔洗,除去疾穢,既而縫合,敷以神膏,四五日創愈,一月之間皆平復。此決無之理。人之所以為人者以形,而形之所以生者以氣也。佗之藥能使人醉無所覺,可以受其刳割,與能完養使毀者復合,則吾所不能知。然腹背腸胃,既已破裂斷壞,則氣何由舍?安有如是而復生者乎?審佗能此,則凡受支解之刑者,皆可使生,王者之刑,亦無所復施矣。太史公扁鵲傳記虢庶子之論,以為治病不以湯液醴酒,镵石撟引,而割皮解肌,抉脈結筋,湔浣腸胃,漱滌五臟者,言古俞跗有是術耳,非謂扁鵲能之也,而世遂以附會于佗。凡人壽夭死生,豈一醫工所能增損?不幸疾未必死,而為庸醫所殺者,或有之矣。未有不可為之疾而醫可活也。方書之設,本以備可治之疾,使無至于傷人而已。扁鵲亦自言越人非能生死人也,彼當生者,越人能起之耳。故人與其因循疾病而受欺于庸醫好奇無驗之害,不若稍知治身,攝生于安樂無事之時,以自養其天年也。

夢溪筆談 【宋 沈括】

用藥不可不慎

醫之為術,茍非得之于心,而恃書以為用者,未見能臻其妙。如朮能動鍾乳,按乳石論曰:服鍾乳,當終身忌朮。五百諸散,用鍾乳為主,復用朮,理極相反,不知何謂!予以問老醫,皆莫能言其義。按乳石論云:石柱雖溫而體本沉重,必待其相蒸薄然后發。如此則服石多者,勢自能相蒸;若更以藥觸之,其發必甚。五石散雜以眾藥,用石殊少,勢不能蒸,須借外物激之令發耳。如火少必因風氣所鼓而后發,火盛則鼓之反為害,此自然之理也。故孫思邈云:五石散大猛毒,寧食野葛,不服五石,遇此方即須焚之,勿為含生之害。又曰:人不服石,庶事不佳,石在身中,萬事休泰。唯不可服五石散,蓋以五石散聚其所惡,激而用之,其發暴故也。古人處方,大體如此,非此書所能盡也。況方書仍多偽雜,如《神農本草》最為舊書,其間差訛尤多,醫不可不知也。

予一族子舊服芎藭,醫鄭叔熊見之云:芎藭不可久服,多令人暴死。后族子果無疾而卒。又予姻家朝十張子通之妻,因病腦風服芎藭甚久,亦一旦暴亡,皆予目見者。又予嘗苦腰重,久坐則弛,距十余步然后能行,有一將佐見予曰:得無用苦參潔齒否?予時以病齒,用苦參數年矣。曰:此病由也。苦參入齒,其氣傷腎,能使人腰重。后有太常少卿舒昭亮用苦參揩齒,歲久亦病腰。自后悉不用苦參,腰疾皆愈。此皆方書舊不載者。

省心錄 【宋 林逋】

論醫

無恒德者,不可以作醫,人命死生之系。庸人假醫以自誣,其初則要厚利,虛實補瀉,未必適當,幸而不死,則呼需百出,病者甘心以足其欲;不幸而斃,則曰飲食不知禁嗜,欲有所違,非藥之過也。厚載而出,死者何辜焉!世無扁鵲望而知死生,無華佗滌腸以愈疾,輕以性命托庸醫,何如謹致疾之因,固養生之本,以全天年耶?嗚呼悲夫!

外科精要 【宋 陳自明】

論醫者更易良方

李氏云:嘗見世間醫者,每有妙方秘而不傳,或更改以惑人,誠可惡也。余思西華麥飯石膏,守死不傳,其立心私刻,君子責之矣。昔趙公宣教字季修,來宰龍泉,兼程而進,患鼻衄,日出數升,時家兄教以服藕汁、地黃膏。趙叩諸醫,一云:此為戒服之劑。乃數易醫無效。家兄陰饋前汁,服三日而疾愈。兄曰:此印前所獻之方。趙驚嘆曰:向非醫者譎計以惑我,早信此方,豈久受此困耶?今以屢試屢驗,不可易者。如因熱毒沖心而嘔,用內托散,一名萬金散。因脾胃虛弱而嘔,嘉朮散。熱毒腫痛,麥飯石膏。陰虛作渴,加減八味丸。此四方屢為醫人眩惑,使人勿用,深憫患者之受苦,故舉趙公之事以例之。

薛己曰:愚竊以為方者仿也,仿病因以立方,非謂《內經》無方也。若執古方以治今疾,猶拆舊宇以對新宇,其長短大小,豈有舍匠氏之手而能合者乎?設或有合,以為 古不易之方,此又先王普濟之神術,奚必秘而私之耶?余嘗觀太無先生治滇南一僧,遠游江浙,思親成疾,先生惠之以飲食藥餌,復贈金一鎰,以資其歸,此固我醫道之當然也。今之醫者,或泥古,或吝秘,或嗜利以惑人,其得罪于名教多矣。

為你推薦
三體全集(全三冊)
會員

【榮獲世界科幻大獎“雨果獎”長篇小說獎,約翰·坎貝爾紀念獎,銀河獎特別獎】套裝共三冊,包含:《三體I》《三體II:黑暗森林》《三體III:死神永生》對科幻愛好者而言,“三體”系列是繞不開的經典之作。這三部曲的閱讀體驗和文字背后的深刻思想配得上它所受的任何贊譽。

劉慈欣 213萬讀過
天之下
會員

昆侖紀元,分治天下的九大門派為新一屆盟主之位明爭暗斗,關外,薩教蠻族卷土重來……亂世中,蕓蕓眾生百態沉浮,九大家英杰輩出,最終匯成一首大江湖時代的磅礴史詩,并推動天下大勢由分治走向大一統。

三弦 29.5萬讀過
龍族Ⅴ:悼亡者的歸來
會員

《龍族第2季》7月18日起每周五10點,騰訊視頻熱播中!熱血龍族,少年歸來!這是地獄中的魔王們相互撕咬。鐵劍和利爪撕裂空氣,留下霜凍和火焰的痕跡,血液剛剛飛濺出來,就被高溫化作血紅色的蒸汽,沖擊波在長長的走廊上來來去去,早已沒有任何完整的玻璃,連這座建筑物都搖搖欲墜。

江南 3420萬讀過
棺香美人
會員

我出生的時候,江水上漲,沖了一口棺材進了我家。十五年后,棺材打開,里面有個她……風水,命理……寫不盡的民間傳說,訴不完的光怪陸離。

鉚釘 6.5萬讀過
長安的荔枝(雷佳音、岳云鵬主演影視劇原著小說)
會員

同名實體書新鮮上市,馬伯庸歷史短小說“見微”系列神作!大唐天寶十四年,長安城小吏李善德突然接到一個任務:要在貴妃誕日之前,從嶺南運來新鮮荔枝。荔枝保鮮期只有三天,而嶺南距長安五千余里,山水迢迢,這是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為了家人,李善德只得放手一搏……古裝版社畜求生記,帝國夾縫中的小人物史詩。

馬伯庸 7.2萬讀過
主站蜘蛛池模板: 福安市| 南开区| 井冈山市| 铜鼓县| 宜州市| 修文县| 卢氏县| 八宿县| 青浦区| 天柱县| 厦门市| 乐东| 韶山市| 额济纳旗| 江阴市| 长垣县| 黎川县| 松原市| 虞城县| 枣阳市| 瑞金市| 棋牌| 金寨县| 洛南县| 长沙市| 宜丰县| 西华县| 图们市| 鸡东县| 乌审旗| 博白县| 荃湾区| 武邑县| 龙游县| 东乌珠穆沁旗| 资溪县| 凤阳县| 宁都县| 尖扎县| 宜兰市| 邵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