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 張三錫】
總論
大抵癲癇之發,由腎中陰火上逆,而肝從之,故作搐搦。搐搦則遍身之脂液促迫而氣上逆,吐出于口也。然腎間動氣乃生氣之原,腎傷則志不足,故神躁擾,火逆上,攻動其痰而厥也?;蚪浢}引入外邪,內傷深入,傷其生氣之原,邪正混亂,天樞不發,衛氣固留于陰而不行,不行則陰氣蓄滿,郁極乃發,發則命門之相火,自下逆上,填塞其竅,惟迫出其如羊鳴者一二聲而已。遍身之脂液,脾之涎沫,皆迫而上胸臆,流出于口,五臟六腑十二經脈,皆不勝其沖逆,故卒倒而不知入也。食頃,火氣退散乃醒。若生氣未復,則余邪漸熾而復作也。然所謂生氣之原者,乃有生之初,先生此而外通于臍而系胞,隨母呼吸,若母受驚,氣混于其中,久之乃成。命門即臍下腎間一點真陽是也。復被外邪則發作也。如此則生命之原為邪所害,自小目瞪質弱,必不長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