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0章 郡西北古田勝跡

  • 閩都記
  • 王應山
  • 6016字
  • 2015-12-24 17:17:57

由水口北行八十里為古田縣。環縣治,為儒學、三侯堂、邵清宅、劉侯廟、林用中宅、感溪、靈應廟、翠屏山、醴泉道院、吉祥寺、社稷壇、溪山第一亭、月山、桃溪、趙汝騰宅、城隍廟、紫極宮、利氏女宅、曹山寺、山川壇、廣惠行祠、林娥墓、涵碧亭、磨劍石、萬安橋、煥文渠、勸農橋、唐璘宅、金仙嶺、五華山、蔣國秀宅、資圣院、棲真觀、極樂寺、李廣文宅、浣溪書院、蘇大璋宅、鳳沖峰、城南書院、幽巖寺、章孝參宅、螺峰書院、順應廟、靈淵廟、張強宅、杉陽鎮、藍田書院、西齋、西峰寺、大目寺、大夫峰、豫陽公館、迎泗橋、竹園公館、黃田驛、谷口鋪、水口驛、永通橋、鹽運分司、青山書院、射圃、玄武祠、順懿宮、塔嶺亭、牛頭寺、清風嶺、滄峽。

古田縣 在翠屏山南、雙溪匯流之上,去郡城北三百二十里,故山峒也。唐開元二十七年置縣。宋太平興國初遷水口,端拱元年復今所,迄于元。國朝因之,編戶四十八里。北峙翠屏,東挹龜山,西枕北臺,南際五華,雙溪映帶。廣八百三里,袤二百四十里。東抵羅源二百四十里,西抵南平一百五十里,北抵政和二百里,南抵閩清一百五十里。宋置四鄉,領十三里。元析為都,國朝因之。元置四十八里,城內五保,外四十三都,統圖五十有九。縣名玉田,田中常產青玉,故名。國朝弘治十五年,邑人布政羅榮請筑城,西北跨山,東南瀕溪,廣袤七里,高一丈七尺,厚一丈,周回一千三百丈有奇。為門四:東曰萬安,西曰永豐,南曰迎恩,北曰望闕。水關五:曰威武,曰金井,曰朝陽,曰玉灘,曰觀瀾。國朝洪武三年,知縣韓秉嘉建縣署,因元之舊,改幕廳于堂之東。堂之南為譙樓,樓之北為中門。正德間,知縣劉倫重修。布政分司在縣北,按察分司在縣西,府館在紫極宮之東,際留倉在縣北兼善坊。僧會司、吉祥寺、道會司在祐圣宮之西。

儒學 在縣西隅。宋景德二年,令李堪構之。紹興間毀于寇,知縣周彥耀移創西郊。其后屢更。至寶祐二年,知縣許鑒始定今所。國朝洪武間,知縣鄧恭重修。學有文昌祠,成化間,知縣汪瓘移祀別所。啟圣祠在文廟之北,文廟以弘治元年重建。鄉賢祠在戟門西,祀學士張以寧。

三侯堂 在儒學內。祀宋知縣李堪、李鑒、丞鮑友龍。

邵清宅 在縣坊。清,元祐太學生,嘗從張載學。筑室先塋之側。子整,布衣;從子景之,俱承家學。

劉侯廟 在云津坊西。祀唐劉強。強自咸亨以來,墾田為業,故置縣名為古田。邑人德強,立廟祀之。宋崇寧初,賜額“忠惠”;政和二年封“順寧侯”。元大德間,新其廟,學士張以寧撰“記”。國朝洪武八年,知縣鄧恭重修。

林用中宅 在縣北隅。用中與弟允中,俱朱子門人。

感溪 一名錦溪,在保安里。流至石平橋溪尾,又東溪流至萬安橋下橫口,匯東、西溪于縣前。

靈應廟 在縣治西北臺山下。祀宋縣令李堪。嘉定間,知縣傅康請于朝,賜廟額。淳祐元年,封遺愛侯。

翠屏山 在縣北保安里。其形如屏,邑之主山也。學士張以寧宅其下。其南為醴壽山,甘泉出焉。

醴泉道院 在醴山下。元時建,院中有亭。項道人者,煉丹得仙術,名其山為“仙亭”。

吉祥寺 在縣治北。宋太平興國四年建,有石浮屠七級。國朝成化間重修。

明徐《吉祥寺》:“旅寄歲將闌,空門且暫安。僧廚朝爨冷,禪罽夜眠寒。石塔穿云古,山鐘扣月殘。非因愛岑寂,寥落問歸難。”

社稷壇 在縣西七里。

溪山第一亭 在縣北。宋淳化二年建。有朱文公書匾,今廢。

明徐《過溪山亭址》:“城東遺跡古,傳是紫陽祠。亭廢狐貍嘯,堂空鳥雀悲。西風山寂寂,斜日草離離。惟有寒溪水,潺潺似舊時。”

月山 在仙亭山之旁,形如半月,故名。

明高棅詩:“群峰多獻奇,一峰狀如月。半影出陰崖,四時掛天闕。松蘿映空構,巖屋通幽絕。游子愛清輝,逍遙步林樾。”

桃溪 在崇禮里黃蘗山下。山有寶峰,峰下小湖,其東為桃溪。舊傳,有逋民由白沙溪溯流而上,至此溪,宛然若洞天。時春風微和,夭桃夾岸,宛似武陵之勝。

宋許當《桃溪五詠》:“桃溪一何清,想像武陵水。所愛春風時,灼灼花數里。漁舫日去來,無人識歸止。安知歷幽源,不遇神仙子。”“水德潤于物,此湖無謂卑。溪壑有通源,風濤無險期。澤廣均田澮,功高濟旱時。好看雷雨會,騰踏起蛟螭。”“閩粵饒異山,峨峨此稱奇。青崖蔚高林,朝日常蔽虧。上士訪幽趣,結愛忘返期。所以葵藿心,江湖寄遐思。”“金園敞山阿,翛然隔塵壒。晨夕鐘梵音,颯杳五云外。空花無盡香,大乘有真諦。簿領得余閑,徙倚青蓮地。”“天臺有高山,嘗聞圣者居。桃溪有古臺,此景為真如。變現會靈跡,崔巍陵太虛。愿將不染心,一仰光明余。”

明王偁詩:“清溪一帶緋桃花,春來水上流胡麻。東風尋源信搖櫂,云中遠見仙人家。于茲水木相含景,裊裊松杉亂天影。少焉林壑眾籟鳴,巾舄飛來片云冷。二三老翁住東陂,薜衣霜葉垂兩眉。問予何事在塵寰,那似山中日月間。乍逢靈境真堪悅,區緣未謝還成別。別后重來定幾時,夢繞溪邊綠蘿月。”

趙汝騰宅 在縣治西。汝騰,宋宗室,累官禮部尚書。數進讜言,謚忠清。朝廷賜田宅,以旌其廉。

城隍廟 在縣西里許。景德間,令李堪建。國朝洪武三年,知縣韓秉嘉重建。

紫極宮 在縣東。

利氏女宅 在縣治西。建炎間,利氏女獨與母居,從兄公謙覬其家貲,乘間殺其母,逸去。女削發為尼,歷四方求之。至處州,遇公謙方擊毬,不知覺,女走訴官,竟寘于法。

曹山寺 在七都。宋開寶元年建,國朝成化十八年重建。

山川壇 在縣東南。

廣惠行祠 在縣之溪南。宋嘉定間邑人創。紹定二年,縣令劉克遜新其廟,莆田劉克莊為“記”。

林娥墓 在縣南。時邑有建寇,娥為強暴所迫,露刀臨之,不屈,遂遇害。眾義其烈,擒賊收葬。

涵碧亭 在東溪古鳴玉驛前。宋景德中建,后改名平沙堂。又有橋在鳴玉灘上,并廢。

磨劍石 在保安里鳴玉橋下。古讖云:“磨劍石平,上出公卿。”宋令劉元亮命工鏟之,刻“劍石已平,公卿出焉”八字。

萬安橋 在云津橋之南,元季建。國朝永樂間毀。成化間,知縣汪瓘重建,構亭其上。其北有云津橋。

煥文渠 在縣治北煥文橋下。堰溪水入渠,西流至新宮前,乃南流迎仙橋之南;又西流,與后河合,復南流至勸農橋之南,乃東流過下橋,以入大溪。蓋昔人所鑿,為邑襟帶。國朝宣德間,知縣張昱浚之。

勸農橋 在保安里。元時建,邑令勸農駐此。今為迎送之地。景泰三年,知縣杜永清建。

唐璘宅 在縣治北。璘,嘉定進士,擢監察御史。論執政鄭清之等誤國事,直聲震朝野。世擬之唐介云。

金仙嶺 在縣東保安里。上有金仙宮,石磴縈迴,邑之勝概也。

五華山 在縣西南崇禮里。五峰連峙,峭拔千仞,亦名仙山。山上有仙樓道院,邑人禱雨于此。又名大佛嶺。

宋李堪詩:“尋源探云霞,中有金仙家。綺疏晃飛翚,雕欄燦朱華。珍禽棲不群,靈泉流無涯。晴旭起風篁,空香送天花。春雷會法鼓,寒煙聚海茶。奇峰峭如削,芳樹一何嘉。且將翠閣齊,絕與紅塵賒。終然謝朝紱,此地營丹砂。”

元張以寧詩:“大佛嶺盡小石來,黑厓削鐵懸崔巍。泉翻石根六月雪,雨老石路千年苔。我行忽落青山外,白云四望茫如海。黛痕三點見蓬萊,明星玉女遙相待。九華天姥昔見之,人間有山無此奇。平生酷恨李太白,不到閩山獨欠詩。”

蔣國秀宅 在縣東。國秀妻陳氏,名道回。元至正,紅巾寇縣,執道回,欲污之,自刎死。詔旌其門。

資圣院 在大吉山。唐天寶六載建,名天王院。宋大中祥符八年改今名。

宋林夔孫詩:“華峰跨蒼穹,下有云一壑。翚飛二百秋,蜂巢幾千落。靈泉際空留,宿霧臨除箔。山呈萬古姿,竹隕六月籜。當年有賢令,神交契冥漠。懷哉精魄歸,永矣香火托。至今書壁間,讀者為嗟愣。好事繼前志,刳巖成此閣。仰看斗插椽,俯聽泉入鐸。晤言千載心,英氣凜欲作。西南望蒙頂,躋攀計已作。忽復良友同,共寫襟期樂。遐登破嵲屼,幽討待綽約。磅礴富蒸郁,陰衣芒分錯。再拜五華君,許蒞他日約。霜威凈余氛,晴宇洞寥廓。”

棲真觀 在五華山之巔。元延祐間建,國朝成化十三年重建。

極樂寺 在縣西十二都。唐天寶元年建,有息見亭、自省軒、放生池、西竺、伏虎庵。國朝永樂三年重建,成化七年重修。

宋李堪詩:“空門出白云,梵宇依蒼岫。天色湛遙光,春華結野秀。檐間綺羅被,池底星珠漏。香沉篆煙余,文兼禹碑舊。恬智可養神,寂寞復誰誚。逍遙磨葉猿,盤礴穿花溜。團團草露晞,琴瑟空香逗。層臺太虛半,雙壑瀑泉透。苔空綠錢死,松老清陰瘦。獨鶴倐飛騫,深蘿苔粉構。歸岑待沃洲,芥子觀靈鷲。凈土人不來,塵寰廓然晝。”

明徐熥《極樂寺曉起》:“聽盡蓮華漏刻長,山深嵐翠滿繩床。鳥啼松嶂聲聲月,僧踏楓林步步霜。座上落花天外雨,佛前沉水定中香。此生總是空門客,到處皈依有法王。”閔齡《伏虎庵》詩:“鳥道千盤上,幽尋西竺庵。僧殘無虎伏,偈在有龍參。澗嶺寒生嶂,云堂夕抱嵐。遲回歸興晚,松月在珠龕。”陳價夫《清明日游極樂寺》:“作客逢寒食,西郊趁曉晴。露兼松子落,云傍薜衣生。對榻頻揮塵,穿林獨聽鶯。山僧疏酒禁,元不為淵明。”《重游極樂寺》:“客思悠悠感仲冬,空門尚覓舊游蹤。林開霜葉紅千點,徑入煙蘿翠幾重。石鼎新粳香積飯,云堂清韻夕陽鐘。分明一幅村莊畫,犬吠柴門月在松。”徐《雪晴過極樂寺》:“雪晴山路暮寒凝,半日才閑便訪僧。曲澗聲喧流暗水,小池痕淺結層冰。林疏不礙云堂磬,松偃深藏石殿燈。寂寂禪關閉殘照,滿山馴鳥響迦陵。”

李廣文宅 在縣西十二都。廣文,政和中登第。廣文尉尤溪、令浦城、倅建安,俱捕寇有功,世服其雄略。

浣溪書院 在八都閩駙馬魏鵬祠堂之旁,宋時建。中有夫子廟,朱文公書匾。

蘇大璋宅 在縣西十二都。大璋,慶元進士。時嚴偽學之禁,大璋力言不可。時宰惡之,出知吉州,卒。

鳳沖峰 在縣東慕仁里,尖秀異常。

宋蘇大璋詩:“早起聯鑣上翠微,瞰虛歷級步嵚崎。昔聞華頂蓮生藕,今見南山菊滿籬。縱眼橫看天地闊,壯懷惟有鬼神知。安期引我丹霄路,十里云煙特地披。”

城南書院 在十三都溪東。宋乾道間學基也。元時建為書院。中有夫子廟,后圮于水。國朝洪武五年,改為射圃;十五年,主簿蘇進仍匾今名。

幽巖寺 在二十一都。五代晉天福五年閩建。國朝正統十一年重建,成化間重修。

宋章孝參詩:“橋通流水綠溶溶,殿閣穹然鎮象龍。半壁石槽通雪竇,一龕麗室占雷峰。掛巖屋似六和塔,入路門如九里松。遙想空庭明月夜,浮屠桂樹影重重。”

章孝參宅 在三十六都。孝參,淳祐間登第,好獎勵后進。洪天錫稱其“大雅君子”。

螺峰書院 在縣西九都螺坑。宋時建,今廢。惟存“文昌閣”三字,朱文公手書。

順應宮 又名龍源廟,在縣東三十里臨水洞。神姓陳氏,閩下渡陳昌女,名靖姑,嫁劉杞,卒年二十四。臨水有洞,產巨蛇,時吐氣為疫癘。一日,有朱衣人執劍,索白蛇斬之,乃知其神也。鄉人為立廟,祀于洞,有梳妝樓。宋淳祐間,賜額“順懿”。元末重修。學士張以寧為“記”。

明徐《龍源廟》詩:“臨江遺廟祀嬋娟,少女宣靈五代年。蝌蚪縱橫階下出,妖蛇降伏井中眠。春秋野老更羅袖,伏臘村童送紙錢。苔滿古碑行客吊,妝樓無主鎖寒煙。”

靈淵廟 在縣北十五都。廟瞰深溪,下有洞穴,龍居之。邑人禱雨輒應。宋紹興十四年賜額。

張強宅 在二十七都。強,字定叟,為太學生。上書力詆史嵩之;后釋褐登第,又論丁大全誤國,士論重之。

杉洋鎮 在縣東三十六都。邑有銀坑數處,路通諸邑。國朝,有巡檢司戍之,今廢;設府判駐守,以防竊發。所轄二十七都。

藍田書院 在杉洋。南唐員外余仁椿建。中有夫子廟,朱文公書匾,門人余偶立。元時,改書院為鄉校,各有堂長,縣官提督之。

西齋 在杉洋之西。朱子門人余偶、余范讀書所。文公書匾。又,三十五都龍津境,有興賢齋,余范建,亦文公書匾。

西峰寺 在縣東北,唐開元初建。國朝成化間重修。

大目寺 在縣東四十六都。唐咸通二年建。國朝永樂十六年重建。

宋劉克莊詩:“寺小于諸剎,山高似眾峰。未寒先得雪,已夏尚如冬。”

大夫峰 在蓋竹。有通奉大夫、中丞李皇臣先塋,故名。

豫陽公館 有鋪,上通秀嶺,下通谷口。

迎泗橋 在和平里谷口,宋時建。谷口有鋪,下通黃田十里。

竹園公館 有鋪,在谷口上十里。

黃田驛 上距滄峽二十里,至茶洋驛六十里,下通水口驛五十里。又有嵩溪公館,以達于縣。

谷口館 在黃田驛西北十里。

水口驛 在古田縣一都,下通白沙百二十里而遙,上接黃田四十里而近。又遞運所,在驛之旁。其溪自縣南流,與嵩溪會,故名水口。宋太平興國中,嘗遷縣治于此。蓋水勢至此稍緩,溪濱地稍寬,劍溪水至此漸平,下無灘石,上、下舟航輻輳,居人繁盛。宋有監鎮官,元革。

永通橋 在驛西。舊名“朝天”。宋時建,覆以屋。國朝嘉靖間重建。

鹽運分司 在永通橋。中有三層閣,西為筦榷行廬,臨于江滸。有浮橋橫江津,朝夕驗放。有鹽倉在溪南。

明吳國倫《過水口贈丁一中司戶》:“何地逢君不可憐,客星雙照七閩天。玉華云氣詩笥滿,金鎖江聲署閣懸。煮海近聞鹽鐵議,徵兵急藉水衡錢。只應白首勞王事,肯向青云問后賢。”又《水口泛舟》:“為君留信宿,溪上坐青山。雙楫安留下,孤云返照還。時情都眼底,詩態豈人間。倚醉看遙海,扶桑擬共攀。”(一中,丹陽人,延平府通判)謝肇淛《水口關》:“落木下江關,長天一鳥還。松聲飛積水,雨氣入殘山。官渡垂楊里,人家野竹間。客身真似葉,歸夢逐潺湲。”曹學佺《度囦關》:“一帆過異縣,雨夜客滄州。積石高低市,浮關啟閉舟。人煙寒受澗,月色滿當樓。為憶傷心事,三年淚未收。”屠本畯《登三層閣》詩:“除歲吟詩俯碧洲,山腰官閣逈添愁。蠻煙瘴日荒荒落,巖韻松聲脈脈流。把劍蓬心聊暫暢,御寒米汁自淹留。已知傲吏卑棲久,不用逢人嘆白頭。”又《囦溪官舍》:“幾日馳驅已至閩,笑攜藥餌與綸巾。青山一半堪留詠,碧樹千章可蔽人。但遣歲華容短發,肯從平海問迷津。官齋亦架層巒上,始信吾兼吏隱真。”

青山書院 在分司旁。國朝嘉靖間建,祠朱晦庵先生。

朱子《水口行舟》詩:“昨夜扁舟雨一簑,滿江風浪夜如何。今朝試揭孤蓬看,依舊青山綠樹多。”

射圃 在分司之東。國朝嘉靖間,運同林烈建。烈,分司水口,立社學,置圃習射,教里中子弟,俗為之移。萬歷中,祀郡名宦。

玄武祠 在分司之南。隔溪有山聳秀可愛,俗呼為武當。

明沈明臣《水口山陪戚帥宴汪開府》:“時日徵歌興亦豪,軍中會唱郁輪袍。秋臨碧浦星河近,云斷丹峰氣色高。邊塞嚴聞清夜鼓,將軍愁絕舊時刀。極知經濟須公等,不廢登臨是我曹。”

順懿宮 在水口之西側。有坑,坑上為橋,極宏麗,俗呼夫人殿坑。

塔嶺亭 在道周嶺上。西通南平,北往政和,分歧于此。

明徐熥《塔嶺道中》:“樹老根盤郁,峰奇勢不齊。單車穿宿莽,雙夾清溪。古驛喧猿語,荒蹊印虎蹄。王孫歸未得,愁見草凄凄。”

牛頭寺 一名大云,在一都邵南里牛頭嶺下。嶺高峻,陟、降二十余里。五代唐天成五年建寺,有白云堂、寒林軒諸勝,今廢。

宋程師孟《宿牛頭寺》:“前日閩都舊長官,窮冬從此據征鞍。牛頭寺里千峰月,水口村邊萬石灘。竹葉盡來堂少暖,荔枝無處地多寒。明朝出境重回首,已約三山馬上看。”張浚詩:“暮宿牛頭寺,朝辭虎節門。東風知我意,送我過前村。”

清風嶺 在四都。有寺曰清風,五代唐長興二年建。又,四十都有寺曰秀峰,宋景祐初建。

明宋應昌《重過清風嶺》:“滄峽清風嶺,岧峣今復過。泉流千仞落,樹杪白云多。節鉞新承寵,瘡痍舊若何。往來空傳食,應愧此山阿。”(應昌,杭州人,萬歷初,福建左布政使)

滄峽 在黃田上二十里,與延平分界。有巡檢司、遞運所。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宜春市| 合江县| 金华市| 绥棱县| 资中县| 尼木县| 烟台市| 隆林| 民县| 葵青区| 慈溪市| 岚皋县| 溆浦县| 蓬莱市| 澄城县| 长岭县| 江西省| 吴忠市| 延边| 鹤岗市| 澜沧| 资兴市| 灵宝市| 阜平县| 大城县| 鄂托克前旗| 金川县| 凤冈县| 平邑县| 靖安县| 新巴尔虎右旗| 永春县| 宁武县| 永善县| 遂川县| 明光市| 时尚| 平江县| 区。| 赤壁市| 乌苏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