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安橋折而西,為聞政橋、通谷、靈光橋、黃洽墓、李綱墓、姚銑墓、石岊山、芋原驛、林燫墓、桃源井、鄭穆墓。
聞政橋 一名文振,在萬安橋西。有亭其上,柱皆石。其下低田,不通江潮。
通谷 在聞政橋南。其下嶻嵲多奇勝,若桃源。笏石、奇峰、仙冠石、紫巖亭、高潔臺、越王亭、一線天、六菙巖,稱十八景。宋潘牥庭堅未第時,讀書于此。
明徐熥《游通谷洞》:“小徑斜通谷,躋攀及晚晴。草荒尋鳥道,磴險作蛇行。暮色千峰合,春流一鏡平。石間題舊刻,半是紫苔生。”林《通谷歌》:“奇峰笏石桃源東,團團青松崎長空。越王亭榭夐靈敞,石床迢遞鄰崆峒。六華巖頂擁飛雪,采芝山人授真訣。紫巖千丈接青天,尋真到此稱奇絕。翠濤郁蔥俯危岡,宛如道流濟冠裳。長天縹緲通一線,遙青歷亂列千嶂。夷齊當日號清圣,萬古相傳一何盛。此地孤高數首陽,昔人芳跡垂佳詠。清泉百道足飛觴,屋曲瀠迴繞石梁。記取谷中幽勝處,層臺高潔摩穹蒼。”曹學佺《游通谷洞》:“山行不覺暑,為入洞門幽。藥澗微風度,松濤亂影流。嶂猿聲外雨,野鶴夢中秋。況與鄉園近,無勞托臥游。”徐“次”:“石馬臥斜曛,松聲咽水濆。危橋斜度月,邃谷暗藏云。骨自何年朽,名猶異代聞。豐碑頹折盡,留得掘余墳。”
靈光橋 在溪口舊靈光寺旁。俗呼桐口。水急善崩,屢砌屢圮,行者苦之。國朝萬歷六年重建,為亭其上。
黃洽墓 在靈光山。洽,字德潤。隆興初,進士第二,累官參知政事,卒贈金紫光祿大夫。嘗云:“吾有四不欺。”時論推重。
李綱墓 在十九都大嘉山,由桐口入里許。綱,宋丞相,主議恢復,謫提舉洞霄宮。僑寓福州,卒葬于此。(墓為唐神晏祖師塔墓。)
姚銑墓 在桐口山。銑,字孟聲,永樂進士。正統初,兵科都給事中。死“土木之難”,衣冠葬焉。同時死事有陳鈍、周杰并戶部主事。
石岊山 在岊江濱。懷安縣治在焉。其山秀拔,其石高廣坦平。其江匯五馬、三洲之勝。山有越王亭。《志》載:“岊石,歲覺增長。”亭今傾圮,石亦不知其處。
宋朱子詩:“春日江中注,我行逆其波。揚帆指西逝,兩岸青山多。青山自逶迤,飛石自嵯峨。綠樹生其間,幽鳥鳴相和。搴蓬騁遐眺,擊楫成浩歌。獨語無人晤,茲懷竟如何。”“停驂石岊館,解纜清江濱。中流棹歌發,天風水生鱗。名都固多才,我來友其仁。茲焉同舟濟,詎止胡越親。相期豈今夕,歲晚無緇磷。”
明王應山詩:“石岊標奇跡,齋居離垢氛。碧流淹片月,朱吐晴云。蓬島瞻鰲極,沙堤數雁群。虹橋垂照耀,煙市散氤氳。通谷傳幽意,吟臺對夕曛。漁吹江笛晚,樵唱野亭曛。掃徑遲三益,開樽詠五君。所余南畝樂,為謝北山文。”
芋原驛 在石岊江頭。南行以輿,北以舟。皇華使節往來絡繹。察院行署在驛之北。遞運所,在驛之東。驛距水口百六十里。
明吳國倫《發芋原驛》:“回舟芋原浦,落日大潮生。雪滿窗中嶼,天懸海上城。山川含殺氣,風雨入秋聲。獨有孤云色,能懸萬里情。”又《發芋原至水口》:“金鎖江頭春水懸,暮云遙盡海南天。孤帆背指三山發,只似浮槎過日邊。”“桃花落盡海門春,煙水茫茫又問津。一夜棹歌聲不斷,萬山愁殺未歸人。”車大任《初至芋原驛》:“驛路依山畔,州城接海濱。卻從三伏暑,猶見八閩春。樹密臨風靜,花繁帶雨新。潁川何事業,俯首愧前人。”
林燫墓 在芋原驛后。舊縣城隍地。燫,廷機之子。南京禮部尚書,贈太子少保,謚文格,有司營葬。
桃源井 在桃源山下。其水常溢,雖亢旱不少減。《圖經》云:“桃源井半,將軍石畔。”
鄭穆墓 在北平里。穆,事、行具“文儒坊”。
由芋原驛而西,為黃石溪、沙溪、林廷機墓、葛岐鋪、陳塘溪、白石灘、甘蔗洲、馬仙宮、靈峰寺、陳湖館、葉洋公館、蒙溪、白沙驛、大瀨鋪、大目溪、鐵纜橋、五奇仙山、永隆庵、丁山、雪峰寺。
黃石溪 即石岊江上流也。源自分水關,至白沙合流,七十里入西峽江。
沙溪 源出分水關。經建、劍而來,下至芋原,與大江合。中有沙壅成洲,故名。
林廷機墓 在沙溪山,有司營葬。廷機,瀚之季子。南京禮部尚書,贈太子少保,謚文僖。
葛岐鋪 俗呼“蟛蜞”。上通鐵嶺,下通桐口。
陳塘溪 源出懷安十四都,縈紆至此入江。歲旱,則堰石為壩,溉民田三千頃余。舊有橋橫其上,今廢。
白石灘 在陳塘溪西。巨石嵚岑,江流迅急,上有神祠,樹木蓊郁。
明徐《舟次白石灘》:“停橈白石下,灘響浪花中。畬舍秋煙黑,漁舟夜火紅。柴門喧月犬,荻浦叫霜鴻。賽社聞撾鼓,應知歲又豐。”
甘蔗洲 在十五都。宋時有砦,設巡檢司,置戍焉。今革。環洲以居千家,種樹藝圃,地產橄欖。向時,種甘蔗為糖,故名其洲,今無。
明王恭《甘蔗洲》:“北風吹長林,林下白日曉。黃茅繚洞少人行,萬磧千峰絕飛鳥。臘盡山中霜正繁,長裾短策扣君門。棕櫚巷里人煙僻,蔗葉籬中雞犬喧。君家結構連云起,樓上青山下溪水。溪水東流竟不回,野花林路長蒼苔。澗中落落青石小,谷口昽昽錦樹迴。知君久負青囊秘,前代楊曾共流輩。山北山南得葬多,白璧黃金買無地。巾屨長留懶出山,姓名那得滿人間。灤河易水不堪聽,鐘阜龍盤猶可觀。”
馬仙宮 在甘蔗洲,祀馬仙。宮前有井,歲旱不竭。宮之北,有五顯廟。
靈峰寺 在三十五都。宋慶歷間建,今廢。又有歸宗、萬回、廣福、翠峰諸院,并廢。
明馬歘詩:“但聞鐘磬音,寶地隱山岑。石塔生青草,經壇引綠陰。逢僧休問臘,聽梵自觀心。一點琉璃火,夜來風雨深。”
陳湖館 在陳店洋。上通葉洋,下通鐵嶺。先時有公館,今廢。
葉洋公館 在葉洋鋪。國朝萬歷十年建。
蒙溪 在三十四都。源出連江縣界,溪口有橋,去白沙驛五里許。
白沙驛 在三十四都。下通芋原六十里而近,上通水口百二十里而遙。
明劉基《發白沙至水口》:“夜發白沙驛,亭午到水口。中流郁風霧,密雨蔽原阜。溟濛蛟龍過,隱隱怒雷吼。傾欹臥帆席,憑翼惑前后。畏途生頃刻,顛倒亂足手。蒼皇投山館,喜懼劇紛糾。攝身整衣帶,沾濕及肩肘。平生歷道路,艱危頗曾受。未能外形骸,豈敢輕衰朽。捐軀匪成人,垂堂不宜狃。總轡登前嶺,煙云尚昏黝。經阻有虞防,姬文亦奔走。”
大瀨鋪 在三十三都。上通松嶺,下通白沙。
大目溪 在三十一、二都。沿溪以里數十里,有路達于雪峰。
宋李彌遜《大目溪》詩:“造物隨人意,輕帆百里間。舟痕風力健,客枕櫓聲閑。山合塵蹤斷,秋高爽氣還。望州相見處,驀直透三關。”
鐵纜橋 在大目溪豐濟潭上。相傳潭中有龍,興則暴雨漲溪,沖梁突岸,乃以鐵纜纜其橋,上鑄鐵佛,遂不為患。
五奇仙山 在三十四都。山有五石,秀聳怪奇,相傳有仙居之。山下有鎮國寺,唐中和元年建,今廢。
永隆庵山 在三十都。上有玉幾峰,秀麗可愛。宋開寶元年,吳越錢氏建寺,今廢。
丁山 在大目溪上十余里。路通雪峰山,形如“丁”字,故名。又有小坪、大坪,俗呼“太平莊”也。
明徐《宿馬氏太平山莊》:“層巒歷盡忽平田,墟里雞鳴見暮煙。遠寺霜鐘千嶂月,隔溪云碓百重泉。年豐愈識山居樂,秋至先輸井稅錢。瓦枕蘿裀孤夢穩,夜深松籟又驚眠。”謝肇淛“次”:“竹籬秋露豆花殘,為愛幽人問考槃。路轉亂峰孤鶴徑,門臨野水一漁竿。平田黃犢歸村晚,落日蒼龍繞屋寒。半夜溪聲滿床月,不知身已宿云端。”
雪峰寺 在二十八、九、三十都之中,宋嘉祥東里也。其山舊名“象骨”,峰高四十里,根蟠四邑,未冬或雪,盛夏無暑。唐乾符間,僧義存者至武陵,傳法于五祖德山。還閩,居芙蓉山石室,其徒蝟集。于是,得象骨峰,里人謝倣輩,誅茅為庵于涼映臺北,迎存來住。一日,登山巔,遇雪,留宿其上,因名“雪峰”。其徒益盛,至無所容。乃去庵三百步,經營建寺。里人藍文卿,舍田七千余畝、房室五百間,諸物稱是,遂為南方叢林第一,賜號“真覺”。有鳳凰岡,雪峰主山也。梯雪嶺,其巔險峻若登天然。
烏石嶺 在山之巔。應潮泉,水才數寸,進退深淺,與潮候無差。相傳為海眼。鰲山閣,識成道之由;枯木庵,外嵌中枵,真覺宴坐其間,今猶宛然。留香堂,嘗有僧敗絮百結,臭裂不可近,僧眾逐之,獨鄰榻僧相留。既去數里,謂:“荷君意勤,適留香相浣。”比還,所坐處異香襲人,經時不歇。又有乘云臺、無字碑、難提塔(即義存真身塔)。存有讖云:“石卵爆盡,吾當復生。”至國初宣德間,石卵已爆,寺宇重興云。望州亭、臥云臺、鞭斗石、文殊臺、白云臺、月池、湯泉、虎跡石,皆奇勝。宋太平興國中,賜號“雪峰崇圣禪寺”。義存嘗驅木偶人轉輸糧食,自題水磨云:“庵前永日無狼子,磨下經年絕雀兒。”至今猶然。院旁舊有古杉二株,一義存植,一閩王審知植,今皆不存。祖師木球,今在寺中。無字碑,古偈云:“一片如屏紫翠間,風吹日炙蘚花斑。莫言個里無文字,為待高人著眼看。”
元劉弇《贈雪峰長老守超》:“仰窺玉奩天面窄,頑碧顛青自天擲。祖師不管地祗慳,千五百徒此其宅。流水聲中換今昔,粉抹頳糊老椽壁。枯木庵回舊日春,難提塔示重來折。超公最后法席張,全機撲落混球場。曾令天花條飄墜,況有庭桔符青黃。烏藤橫膝傲佛祖,熟識眉宇瞬且揚。天吳吹瀾洗霾垢,方諸挹月來清涼。東甌萬剎盡金布,咋舌誰堪論妙悟。贈教參兒走衲云,高枕無乃林泉負。廬峰南遠真西林,叩寂丈室慚宗雷。秀顛龐眉遍人爽,反疑不自塵中來。由來山興復不薄,畏途何計揮塵縛。詰朝走馬汗羞顏,又作楊花無止泊。”
明唐泰《游雪峰》:“微霜落葉渡關河,古寺深秋掩薜蘿。輕策獨隨飛鳥去,好山偏向夕陽過。三花祗苑逢僧少,獨樹空林積雨多。暫盍朋簪耽勝果,下方塵土易蹉跎。”王恭《雪峰歌送云上人》:“七閩山多如蜀川,千崖萬壑疑登天。六華峰欹雪作頂,五月夜半聞寒蟬。芙蓉石窄人飛過,蓮宇經臺尚經火。無字碑橫任鹿眠,磨香石冷從猿臥。憶昨法園初布金,三千緇錫繞叢林。經行龍象諸天影,禪寂蛟鼉萬籟音。杉枝青青低覆地,木人也悟西來意。五百年光轉眼休,重見真僧出凡世。鐔津法侶解楞伽,卻下九峰登六華。枯木庵前掛如意,留香堂上搭袈裟。朅來下界相逢處,幸接微言沃甘露。鑿齒由來識道安,遠公自是奇玄度。法舟今去幾時逢,塵世空瞻象骨峰。歸見住山相問訊,西江一派是禪宗。”高廷禮《送雪峰寺僧龍淵》:“新將半偈出青蓮,孤鶴閑云思渺然。金錫來承天漢語,紫衣歸坐雪峰禪。尋鐘野寺殘山外,潄齒寒流落照邊。行至東林休結社,松枝已偃舊房前。”葉向高《游雪峰》:“嶂日太凌嶒,炎天散郁蒸。峰寒猶帶雪,徑仄半垂藤。臥病君恩隔,安禪世態憎。留連不能去,覺路尚堪乘。”“招提開寶地,振錫自何年。繡柱圍蒼蘚,虛廊響瀑泉。布金人已去,說法樹空傳。辛苦催租吏,豪門半寺田。”“青山看欲遍,茲地喜初游。洞古松杉翳,堂傾鼠雀愁。法云時作雨,僧臘不知秋。分得伊蒲供,還為信宿留。”“存公振宗教,遁跡到茲山。枯木猶藏缽,經年只閉關。斯人不可作,流水自潺湲。一脫微名累,超然心境閑。”徐《游雪峰寺》:“踏遍危巒翠靄重,寺門金榜署唐封。三冬積雪埋孤嶂,百尺春潮戰萬松。石卵爆殘成讖緯,木球趯后露機鋒。一輪皓月方池照,影出云端象骨峰。”“路入云邊少客來,翠微深處竹房開。斷碑歲久磨無字,古鏡塵空掛有臺。鐘為缺余唇嚙土,井因眢后幕生苔。佛田一半歸豪主,誰舍藍家長者財。”謝肇淛《游雪峰》:“古剎高臨象骨峰,客來下界已聞鐘。搖空塔影依雙樹,卷雨濤聲吼萬松。百里遠山皆貼地,四時積雪盡成冬。木球不動香臺冷,猶有殘碑蘚未封。”“一從飛錫亂峰巔,寶地香燈七百年。水轉山田無雀耗,云歸石洞有龍眠。窗前池蘸千林月,海外潮通半壑泉。勝事只今俱寂寞,殘經空鎖講堂煙。”
渡大目溪而西,為松嶺鋪、白沙新驛、張圣廟、崇壽寺、雙髻峰、湯泉院、梅埔山、小箬驛、仁溪。
松嶺鋪 在大目埕。上通湯池,下接大瀨。邇歲,置戍江防,泊舟于此。
白沙新驛 在松嶺鋪之東。國朝萬歷十年,以白沙驛距水口遼遠,茲為土中,集議規建。東為公館,西為承廨,移舊驛于此。然人煙稀少,夫役多缺,復歸舊驛。
張圣廟 在新驛之西。鄉人規建,以完形勝。俗呼為佛堂。張圣,具閩清演溪。
崇壽寺 在三十四都。宋開寶七年建,今廢。
雙髻峰 在二十四都,小箬溪之水出焉。山巔有鰲峰,嶺下有湯院。石在土中,閩人掘取供玩。唐咸通初,僧師復與林袞業儒同入關,至楊子渡江。師復有出塵之想,賦詩而歸,卜筑雙髻峰下,以山形險峻,移綏平里。宋梁克家《三山志·總敘》:“三山,列雙髻之勝。”
宋黃幹《雙髻峰》:“萬山環立雨山高,伯仲壎篪風味多。軒冕直能驚俗子,采薇千古不消磨。”
湯泉院 在雙髻峰之麓。距雪峰寺八十里,有溫泉焉。僧可遵嘗作偈:“直待眾生塵垢盡,我方清冷混常流。”宋蘇軾賞之。有曾鞏、程師孟、蔣之奇諸公留題。冠蓋南北,多憩于此。
宋李綱《溫泉》:“溫冷泉源各自流,天教施浴雪峰陬。眾生塵垢何時盡,日日人間幾度秋。”“玉池金屋浴蘭芳,千古華清第一湯。何似此泉澆病叟,不妨更入荔枝鄉。”
梅埔山 在二十五都,界侯官、閩清二邑。舊志:“潭中有鐘,莫知年代。”唐貞元中,僧惟亮欲取之,見蛟龍出沒,遂不敢近。
小箬驛 在小箬溪口,今廢。又大箬,距驛五里,并濱江,多人煙。
明陳翰臣《小箬溪作》:“清溪望不極,秋色佳有馀。落日映空山,孤云流太虛。俯鑒波底徹,帆影驚游魚。兩岸亙空闊,遙愛林木疏。人家古木陰,雙雙接茅廬。天長雁鶩少,境曠心神舒。我本淡蕩者,生計憑樵漁。愿辭城市氛,茲焉托幽居。”謝肇淛《夜泊小箬溪作》:“小箬溪邊秋水生,野帆如葉暮云平。傷心望盡江南路,月滿蘆花雁一聲。”
仁溪 在二十五都。源出連江縣界,溪以西為古田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