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30章 古文尚書辨偽(6)

  • 考信錄
  • 崔述
  • 3931字
  • 2015-12-24 16:30:54

襄十四年,師曠引《夏書》曰:“遒人以木鐸徇於路,官師相規,工執藝事以諫。正月孟春,於是乎有之。”

“其或不恭,邦有常刑。”本《周禮天官小宰》。

《左傳》昭十七年,大史引《夏書》曰:“辰不集於房,瞽奏鼓,嗇夫馳,庶人走。”

昭二十三年,吳公子光曰:“吾聞之曰,‘作事,威克其愛,雖小必濟。’”

昭十四年,叔向引“《夏書》曰:‘昏墨賊殺。’皋陶之刑也。”

辨《偽古文商書》

《仲虺之誥》

“惟有慚德”,語本《左傳》季札語。

《左傳》昭二十八年,晉叔游云:“《鄭書》有之,‘惡直丑正,實蕃有徒。’”

晉人尚排偶,故二十五篇中多偶語,如“苗之有莠”及“不邇聲色”,“德懋懋官”等語皆是。三十三篇中亦間有偶語,要有多少自然氣象,即比體亦不若“苗之有莠”語氣稚弱也。

“葛伯仇餉”一節,語本《孟子》,而增減改易之。

《左傳》襄十四年,中行獻子引“仲虺有言曰:‘亡者侮之,亂者取之:推亡固存,國之道也。’”宣十二年,士會引“仲虺有言曰:‘取亂侮亡。’”襄三十年,子皮引仲虺之志,亦四句;“亡者”句在下;“道”作“利”。

《湯誥》

《周語》,單襄公引“先王之令有之曰:‘天道賞善而罰淫。故凡我造邦,無從非彝,無即忄舀淫,各守爾典,以承天休。’”未嘗言《書》也。此分作二處用。

《論語》載《湯誥》一節,此則離合增減而用之。“簡在帝心”,承上“帝臣不蔽”而云:“有罪不敢赦”,言人之有罪,湯不敢赦也,此作“罪當朕躬,弗敢自赦”,失其義矣。《周語》,內史過引《湯誓》曰“余一人有罪,無以萬夫。萬夫有罪,在余一人。”

《伊訓》

“百官總己以聽冢宰”,語本《論語》。

“造攻自鳴條,朕哉自亳”,語本《孟子》“天誅造攻自牧宮,朕載自毫。”

“立愛惟親,立敬惟長”,學《禮記》語。

“爾惟德,罔小”數語,即昭烈“勿以善小而不為”二句語意。此貪作參差對待語,而其實一意。乃曰“罔小”,曰“罔大”,遂令下句不可解。

《太甲上》

“顧讠是天之明命”,本《大學》。

“昧爽丕顯”,本《左傳讒鼎之銘》。

“坐以待旦”,用《孟子》語。

“予弗狎於弗順”,本《孟子》。

《太甲中》

《左傳昭》十年,鄭子皮引《書》曰:“欲敗度,縱敗禮。”

“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逭”,語本《孟子》。

“我後;後來無罰”,語本《孟子》。《孟子》所言,本一語而兩地異耳;此遂作兩處,而不知《孟子》所引上段固同也。

《太甲下》

“惟天無親,克敬惟親”,語自《左傳》來。

“若升高,必自下;若陟遐,必自邇”,語學《中庸》。

《禮記文王世子》,引語曰:“樂正司業,父師司成;一有元良,萬國以貞。”

《咸有一德》

“天難諶,命靡常”,上句《詩大明篇》語,下句《詩文王篇語》。“《天難諶”,《書君篇》語。

《說命上》

《楚語》,白公子張謂楚王曰:“昔殷武丁能聳其德,至於神明,以入於河,自河徂亳,於是乎三年默以思道。卿士患之,曰:‘王言,以出命也。若不言,是無所稟令也。’武丁於是作書曰:‘以余正四方,余恐德之不類,茲故不言。’如是而又使以象夢求四方之賢圣。得傳說以來,升以為公,而使朝夕規諫,曰:‘若金,用汝作礪。若津水,用汝作舟。若大旱,用汝作霖雨。啟乃心,沃朕心。若藥不暝眩,厥疾不瘳。若跣不視地,厥足用傷。’”稟令?皆自上而下之詞。《國語》言“若不言,是無所稟令也”,言不出命令也。此改作“臣下罔攸稟令”,便不通矣。“若藥不暝眩”二句,又見《孟子》。

《無逸》言“其惟不言,言乃雍”,猶言不言則已,言必和也;此截去下句而止用“其惟不言”,不知其不成文理也。《禮檀弓》,子張引《書》云:“高宗三年不言,言乃謹。”《論語》、《禮記喪服篇》皆云“高宗ウ,三年不言”,而此則變其語。

《左傳》昭六年,叔向引《書》曰:“圣作則。”

“俾以形旁求於天下”,語亦本白公。

《說命中》

《左傳》襄十一年,魏絳引“《書》曰:‘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杜注》止上一句為《逸書》。

定元年,士伯曰:“啟寵納侮,其此之謂矣。”

《說命下》

“入宅於河,自河徂亳”,語本《國語》白公。

“爾交修予,罔予棄”,語本《國語》白公。

《學記》引《兌命》曰:“敬孫務時敏,厥修乃來。”又引《兌命》曰:“學,學半。”

《禮記文王世子》引《兌命》曰:“念終始,典於學。”《學記》引《兌命》,同。

辨《偽古文周書》

《泰誓上》

晉人詩文發端,多從遠處說起。如此篇“惟天地,萬物父母”等語,及《仲虺之誥》“惟天生民有欲,無主乃亂”,《湯誥》“惟皇上帝,降衷於下民,若有恒性”之類,皆迂遠,正是晉人氣習。試讀《甘誓》、《湯誓》、《牧誓》,有此等語否?

數紂之罪,皆以後世之事想像匯集而成。無論紂之罪不若是之甚,而武王亦必不肯作此毫無含蓄之語。至“以殘害於爾萬姓”句,尤疏謬。凡誓者,皆誓己之眾也:首呼“友邦冢君,御事庶士”而誓之,則所謂“爾萬姓”者何人也耶?

族人者,秦之法,三代未有也。“罪人以族”之語,謬矣。

“弗事上帝神只,遺厥先宗廟弗祀”,語本《牧誓》“昏棄厥肆祀弗答”。“犧牲粢盛,既於兇盜”,語本《微子》“今殷民乃攘竊神只之犧牲,用以容,將食無災”。

“天佑下民”至“越蹶志”,語本《孟子》而有改易。

“同德度義”,語本《左傳》昭二十四年萇弘語。

“貫盈”二字,本《左傳》“使疾其民,以盈其貫”語。此後世四六剪綴字句之學也。

“類於上帝,宜於冢土”,本《王制》“天子出征,類乎上帝;宜乎社”之語。

《鄭語》引《太誓》曰;“民之所欲,天必從之。”《周語》亦引之。《左傳》襄三十一年,穆叔引《太誓》二句,同。昭元年,子羽亦引之。

《泰誓中》

“播棄黎老”,學《國語》子晉語。

“謂己有天命”,本《西伯戡黎》“我生不有命在天”。

“厥鑒惟不遠”二句,本《詩》“殷鑒不遠,在夏后之世”。

《周語》引《太誓》曰:“朕夢協於朕卜,襲於休祥,戎商必克。”

《左傳》昭二十四年,萇弘曰:“同德度義。《太誓》曰:‘紂有億兆夷人,亦有離德。手有亂臣十人,同心同德。’”成二年傳文,引“《太誓》所謂‘南兆民離,周十人同’者,眾也。”

“予有亂臣”句,又本《論語》。

“雖有周親”二句,本《論語》。

“天視”二句,本《孟子》。

“百姓有過”二句,本《孟子》。

“我武惟揚”五句,本《孟子》。

“罔或無畏”數句,本《孟子》而改易之。“王曰:‘無畏!寧爾也,非敵百姓也。’若崩厥角稽首。”此武王伐商告諭商民主語,言汝無畏懼,乃來安集汝,非與汝為敵也。而百姓由是咸悅歡呼,稽顙雷動,故曰“若崩厥角稽首”。此改“無畏”曰“罔或無畏”,“非敵”曰“寧執非敵”,語既晦澀難解,又以為誓師之語,全失武王伐罪吊民之意。而“百姓”字又與“非敵”截斷;“若崩厥角”又以為武王口中語。“百姓盡懔懔,若崩厥角”,語更不可解。《注》以為商民畏紂之虐,懔懔若崩其頭角,此與上下何所干涉?《孟子》所記本明白正大,作書者必欲掩其抄取之跡,改易不通,真令人欲笑欲罵。

“乃一德一心,立定厥功,惟克永世”,語意本《漢書》引《泰誓》。(漢書引《泰誓》云:“立功立事,惟以永年。”)

《泰誓下》

“剖賢人之心”,語自《史記》來。

“恭行天罰”,語自《牧誓》來。

“獨夫紂”,本《孟子》“聞誅一夫紂矣”。

“犬馬,寇讎”,孟子為齊宣王言之也;後世猶以為譏。《泰誓》乃曰:“獨夫受,洪惟作威,乃汝世讎。”無論文王怙胃西土;不至苦紂之虐,即使苦紂之虐,而武王亦必不忍為此言。奸雄篡竊之輩雖殘忍刻薄,而良心未能盡喪,亦不能不慚恧於其際。況武王以圣人處人倫之變,而乃公然告諭其下,與之殄殲乃讎,此乃天下之亂首而病狂喪心者之言也,豈可以污武王哉!

《左傳》哀元年,伍員言“樹德莫如滋”。

“迪果毅”。語本《左傳》。

《武成》

“歸馬”二句,本《樂記》。《樂記》:“馬散之華山之陽而弗復乘;牛散之桃林之野而弗復服。”此去“弗復乘”句,不知服牛乘馬非通用也。

《左傳》襄三十一年,北宮文子引《周書》數文王之德,曰:“大國畏其力,小國懷其德。”

《左傳》昭七年,芋尹無宇曰:“昔武王數紂之罪以告諸侯,曰:‘紂為天下逋逃主,萃淵藪。’”

“肆予東征”數句,本《孟子》而改易之。

“惟爾有神”,“無作神羞”,語俱自《左傳》來。

“受率其旅若林”,語自《詩經》來。

“血流漂杵”,語本《孟子》。

“一戎衣”句,語自《中庸》來。

“大賚”句,自《論語》來。

“重民五教,惟食喪祭”,自《論語》“所重民食喪祭”來。

《旅獒》

“惟克商,遂通道於九夷八蠻”,語本《魯語仲尼在陳篇》。

“王乃昭德之致於異姓之邦”四句,語本《魯語》“先王欲昭其令德之致遠也”,及“古者分同姓以珍玉,展親也;分異姓以遠方之職貢,使無忘服也。”

“人不易物,惟德其物”,語本《左傳》。

“為山九仞,功虧一簣”,語意本《論語》。

以下諸篇并缺。

右《尚書辨偽》

二卷,先生晚年作;而卓識早定,故前著《考信錄》絕不稱引一語,且力駁之。自宋、元以來,論辨《尚書》者何啻數十家。前明梅氏、國朝閻氏洋洋大篇,先生皆未之見。由今觀之,正不啻數百年間人同堂講晰。先生識力所至,ウ與古合,更有發前人所未發者。

履和藏先生全書久,昔年在都,質之尚書山陽汪公,公悅之序之。既出都,又聞有宜興任君泰,悅其書,作詩嘆賞,以為“大謹乃如狂,至允反不平”,令人一讀一起舞。嗟乎,是何可多得!而履和既不能長侍汪公,執弟子之儀,又不獲一見任君,悉其生平何如,為可惜也。

《偽書》二十五篇,人人童而習之,昔賢辨論尚未必首肯,何況晚出之作,眾難群疑,固然不足怪。伏思我朝《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一書,皆奉高宗純皇帝欽定,刊布海內,《古文》二十五篇之偽,朝廷早有定論,非草茅下士一人一家之私言也,故今刻《辨偽》一書,恭錄《提要》中論《尚書》三則,別為一冊,以冠篇首,俾閱《辨偽》者先敬觀此三則,庶胸中目下如離照當中,群陰開霽,從此縱覽諸家,大有破竹之樂矣。

──道光四年九月二十三日,履和謹跋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大安市| 古丈县| 晋江市| 金溪县| 教育| 陆河县| 潍坊市| 旬邑县| 诸暨市| 平南县| 彰化市| 沁源县| 高安市| 洪江市| 乌鲁木齐县| 台安县| 罗江县| 五寨县| 文成县| 海南省| 岳阳市| 靖江市| 彰武县| 兴宁市| 福建省| 江都市| 汽车| 澄迈县| 页游| 朝阳区| 甘谷县| 郴州市| 阳曲县| 嵩明县| 临澧县| 平湖市| 昂仁县| 中江县| 延庆县| 德州市| 油尖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