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29章 古文尚書辨偽(5)

  • 考信錄
  • 崔述
  • 3872字
  • 2015-12-24 16:30:54

今世所傳《尚書》,首有《堯典》、《舜典》兩篇;《堯典》自“曰若稽古”起,至“帝曰欽哉”止;《舜典》自“曰若稽古”起至“陟方乃死”止。習舉業者幼而讀之,以為《古文尚書》果如是矣。不知此乃唐孔穎達所改之本,自隋以前,《尚書》原文本系一篇,而無“曰若稽古帝舜”以下二十八字。但學者皆為舉業計,不考之古,非惟不知孰為《古文》,孰為《今文》,甚至并不知有《古文》、《今文》之名者,況能知《舜典》之為後人所分乎!余於《唐虞考信錄》固已辨之。今因詳考《古文尚書》真偽,復縷陳其本末是非如左:

伏生《堯典》

一,伏生所傳《今文尚書》,通為《堯典》,并不別分《舜典》:──《今文尚書》凡二十八篇(篇目詳見《古文尚書源流真偽考》中),首為《堯典》,自“曰若稽古帝堯”起,至“帝曰欽哉”,即繼以“慎徽五典”云云,至“陟方乃死”止,不惟不分兩篇,亦無“曰若稽古帝舜”以下二十八字。則是戰國西漢以來通為《堯典》矣。

孔氏《舜典篇》

一,孔安國所傳《古文尚書》,亦通為《堯典》;別有《舜典篇》,而非自《堯典》分出者:──《古文尚書》於二十八篇外,得多十六篇(篇目已見《古文真偽考》中)內有《舜典》一篇。而《堯典篇》“帝曰欽哉”之下,仍繼以“慎徽五典”云云,至“陟方乃死”止。其十六篇學者罕所誦習,馬融所謂“《逸》十六篇絕無師說”者也。其後鄭康成注《尚書》,分《盤庚》為三篇,分《顧命》後章為《康王之誥》,而《堯典》未嘗分。則是東漢、魏、晉以來,亦通為《堯典》矣。

分《堯典》為《舜典》之說

一,東晉以後,《偽古文尚書》出,於二十八篇外多《大禹謨》等二十五篇(篇目已見《古文真偽考》中)分出《益稷》、《盤庚》、《康王之誥》四篇,而無《舜典》。或云《舜典》缺也;或云“慎徽五典”以下當為《舜典》。自是始有分《堯典》為《舜典》之說。然尚未有“曰若稽古帝舜”以下二十八字也。

十二字及十六字之出現

一,據《正義》稱齊建武中,姚方興於大航頭得《孔氏古文尚書》,有“曰若稽古帝舜,曰重華協於帝”十二字,在“慎徽五典”之前。方興尋以他罪誅死,以故其書不行於世。或云“協於帝”下復有“哲文明,溫恭允塞;玄德升聞,乃命以位”十六字。《正義》兩載其說,不能詳也。

二十八字之定為《舜典》之首

一,惰開皇時購求遺書,有人稱得方興之二十八字者,因而漸行於世。及唐初,孔頗達作《尚書正義》,遂定以為《舜典》之首,冠於“慎微五典”之前。由是《堯典》一篇分以為二。唐、宋學者不究其始,靡然從之。然以經文考之,乖謬累累,顯然可見。故歷辨之如左:

割去《堯典》下文之不通

“師錫帝曰:‘有鰥在下,曰虞舜。’帝曰:‘俞予聞如何?’岳曰:‘瞽子。父頑,母へ,象傲。克諧以孝;,不格奸。’帝曰:‘我其試哉!女於時,觀厥刑於二女。’降二女於媯,嬪於虞。帝曰:‘欽哉!’”

按:堯、舜之事既分二典,則堯之事皆當載之於《堯典》中、況自“師錫帝”以後,至“受終於文祖”,皆記堯舉舜之事,事相承,文相貫也。若至“帝曰欽哉”而止,非惟其事未畢,而其文亦未完。何得遽割其下文而屬之《舜典》,致文有首而無尾,而堯亦有始而無終。天下寧有如是不通之史官乎!然則“慎徽五典”以後仍當為《堯典》,不得為《舜典》,明矣。

堯讓位時稱帝

“帝曰:‘格,汝舜!詢事考言,乃言底可績三載。汝陟帝位。’舜讓於德,弗嗣。”

按:《堯典》首有“曰若稽古帝堯”,故其後皆以“帝”稱堯,而不斥言“堯”。今《舜典》首亦有“曰若稽古帝舜”,則其後文亦當以“帝”稱舜,而不斥言“舜”。今反稱堯為帝而稱舜以名,經傳中有如是之文理邪?《春秋》於諸侯之事皆書某國,書其君為某侯,獨於魯則書曰“我”,於魯君則書曰“公”。何者?《春秋》,魯史也。若晉之《乘》,楚之《杌》,則必書晉、楚為我,晉、楚之君為公為王,而書魯為魯,魯君為魯侯,明矣。豈有《舜典》中而以“帝”稱堯,而以“舜”稱舜者哉!然則此為《堯典》中語而非《舜典》之文,明矣。

《堯》殂落時稱帝

“二十有八截,帝乃殂落。百姓如喪考妣;三載,四海遏密八音。月正元日,舜格於文祖。”

按:堯至是始殂落,則以前之事皆當屬之《堯典》。且既名為《舜典》,篇首又有“曰若稽古帝舜”之文,所謂“帝乃殂落”者,堯乎?舜乎?史冊如此,將何以傳信於後世乎!此乃君臣大義所關,非小小者可比,不知向來諸儒何以相沿而不覺也?

前章稱舜以名,猶曰堯尚在也,今則堯已崩矣,何以猶稱舜而不稱為帝?然則此篇之為《堯典》而非《舜典》,明矣。

舜命九官時之稱謂

“舜曰:‘咨,四岳!有能奮庸熙帝之載,使宅百揆,亮采惠疇?’僉曰:‘伯禹作司空。’帝曰:‘俞,咨禹!汝平水土,惟時懋哉!’”

按:此後舜命九官之文皆稱舜為帝。何者?堯已殂落,稱帝無所嫌也。然命官之首仍稱舜以冠之者,何居?蓋此篇,堯《典》也,故於舜必別白言之,然後其文始明。故此文之先冠以“舜曰”,猶《堯典》首之先冠以“曰若稽古帝堯”也。有“曰若”語,則後文之稱帝皆堯矣;有“舜曰”之文,則後文之稱帝皆舜矣。古人之文謹嚴如此,而後人猶亂之,可傷也夫!

前章稱舜,猶曰堯崩初也,此則堯崩久矣,何以仍冠以舜?然則此篇之為《堯典》而非《舜典》明矣。

《堯典》篇終又稱舜名

“舜生三十征庸;三十在位;五十載陟方乃死。”

按:前章命官之文既稱舜為帝矣,此何以又別白而稱為舜?堯之殂落稱為帝,何以舜之陟獨稱為舜也?且堯殂落之後,備言百姓四海哀慕之誠,舜之功德不亞於堯,何以絕無一言及之,而但追述其征庸在位之年,意何居焉。蓋此篇,《堯典》也,舜即位後固當以帝稱之,若敘舜之始終,則必別白以舜稱之,始與文體相稱。且堯功德之隆惟在舉舜,故於篇終備記舜征庸在位之年,以著舜之終始,而後堯之功始全。若百姓四海之哀慕舜,固當於《舜典》中言之,不必載於《堯典》也。然則此篇之為《堯典》而非《舜典》,明矣。

《孟子》引《堯典》文

然此兩篇之當為一篇,不待細考經文而後知也,《孟子》固言之矣。《萬章篇》云:“《堯典》曰:‘二十有八截,放勛乃殂落。百姓如喪考妣;三載,四海遏密八音。’”今此文乃在《舜典》中。然則自戰國以前,孔門所傳之《尚書》固通為《堯典》一篇,不分《舜典》矣。

梁武帝辨二十八字

即二十八字之偽,亦不必細考經文而後知也,梁武帝固已斥之矣。武帝云:“伏生誤合五篇,皆文相承接。《舜典》首有‘曰若稽古’,伏生雖昏耄,何容合之!”然則“曰若稽古帝舜”以下二十八字必非《舜典》之文,明矣。

隋、唐時人妄信《偽書》之故

曰:然則何以至隋、唐而分為兩篇,而增此二十八字也?曰:魏、晉以後,南北分王,國尚戰爭,士競詩賦,罕有以經學為事者,以故偽者得以亂真。至隋,天下歸於一,始欲振興文教,於是牛宏奏請購求天下遺逸之書。然經學之荒已久,朝廷諸臣無復有學識能辨真偽者。是以劉炫偽造古書《連山易》、《魯史記》等百有馀卷,朝廷莫敢以為偽也,遂信之而賞之;其後為人所訟,始知其偽,然後免死除名而黜其書。而《偽古文孝經》亦開皇十四年王邵等所傳播,當時亦皆以為真也;逮唐,始有覺其偽者(事并見前卷《尚書真偽考》中)。是知隋世士大夫妄信偽書,乃其常事。況此文僅二十八字,尤不足為異矣。穎達原無學術,故妄取而載之。而唐時最重詩賦進士之科,輕視明經,應明經舉者,不過遵功令取科第而已,誰復知考其本末者。至宋,沿習日久,益視以為固然,雖大儒亦不復異議,遂使圣人之經為後人所雜亂。良可惜也!良可嘆也!

讀《偽古文尚書》黏簽標記(大名崔邁德皋隨筆)

余弟邁著有《古文尚書考》及《訥庵筆談》。其駁《孔氏經傳》之偽,較顧、李兩先生之說尤詳。但《筆談》已摘載於《考信錄》中,而《尚書考》中所征之書,所持之論,則余《源流真偽通考》中已悉備之,不必復述。此外復有於《偽尚書》各篇中簽出字句所本,及剿襲而失其意,與措語之不當者;雖若細碎,然皆足資考證。不忍盡棄,因復附錄於此。

辨《偽古文虞書》

《大禹謨》

“舍己從人”,語自《孟子》來。

“帝德廣運”,語本《呂覽》。

《左傳》文七年,缺引《夏書》曰:“戒之用休,董之用威,勸之以九歌,勿使壞!”

僖二十四年傳文引《夏書》曰:“地平天成。”

莊八年,莊公引《夏書》曰:“皋陶邁種德,德乃降。”

襄二十一年,臧武仲引《夏書》曰:“念茲在茲,釋茲在茲,名言茲在茲,允出茲在茲。”哀六年,孔子引《夏書》曰:“允出茲在茲。”襄二十三年,孔子引《夏書》曰:“念茲在茲。”

襄二十六年,聲子引《夏書》曰:“與其殺不辜,寧失不經!”

“帝曰來禹”章:──《論語》載堯命舜之語,而此乃抄襲之,卻又分作三處,用他語增飾之,謂人盡可欺也。《論語》此數句本系韻話,今離而為三,使有韻者無韻。

“洚水警予”,語本《孟子》。

《左傳》襄五年,引《夏書》曰:“成允成功。”

《周語》,內史過引《夏書》曰:“眾非元后何戴!后非眾無與守邦。”

《左傳》哀十八年,引《夏書》曰:“官占惟能蔽志,昆命於元龜。”

“正月朔旦”一節:──按:《舜典》云:“受終於文祖。”又云:“舜格於文祖。”未有言受命者。命者,生人之事也。神宗既為堯,則禹是時安得受命於堯乎!

“帝初於歷山”以下,語本《孟子》,而故改易之。

辨《偽古文夏書》

《五子之歌》

《周語》,單襄公引《書》曰:“民可近也而不可上也。”

《晉語》,知伯國引《夏書》曰:“一人三失,怨豈在明,不見是圖。”《左傳》成十六年,單子引《夏書》曰:“怨豈在明,不見是圖。”

《左傳》哀六年,孔子引《夏書》曰:“惟彼陶唐,帥彼天常,有此冀方。今失其行,亂其紀綱,乃滅而亡。”

《周語》,單穆公引《夏書》曰:“關石和鈞,王府則有。”

《胤征》

《左傳》襄二十一年,祁奚引《書》曰:“圣有謨勛,明征定保。”

主站蜘蛛池模板: 德安县| 岐山县| 宣恩县| 南宁市| 运城市| 江口县| 喀什市| 宜宾县| 海兴县| 莱州市| 松溪县| 广安市| 教育| 通城县| 噶尔县| 井陉县| 收藏| 太仆寺旗| 寻乌县| 拜泉县| 顺平县| 友谊县| 喜德县| 石狮市| 黔西县| 太湖县| 墨江| 中江县| 昌黎县| 洛川县| 大姚县| 合肥市| 荥经县| 平罗县| 云安县| 洱源县| 青岛市| 华宁县| 渝中区| 海原县| 乐清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