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02章 考信附錄(4)

  • 考信錄
  • 崔述
  • 3461字
  • 2015-12-24 16:30:54

履和少時聞鄉先輩大名守朱公試童子,奇先生兄弟才,館諸署,一時二崔名藉甚,又嘗見先生所為太守公墓志,憾不從先生游。越二十年而事先生,事先生數月而別,別六年而未能合并。回首在京師時,敝車蹇驢宛轉風雪中,從問經義,何其樂也!“及瓜載酒”,竟末由復斯言邪!(履和送先生還大名詩,有“及瓜應載酒,親造子云居”之句。)先生方宰閩,而履和侍家君於豫章,相距不二千里,求先生之書,并以觀先生之政,或者會有期乎?手是編,益心向往之矣。

嘉慶二年丁巳,夏四月甲申,石屏門人陳履和謹跋於南昌寓館。

又跋

是書刻既成,使人呈於先生,先生不許也。答以“《三正》、《祀》兩考差可自信。馀二種尚多應更定者。近日胸中別有一部《上古考信錄》矣。”

先生在羅源三年,引疾乞歸。大吏方重先生,調署上杭;而先生歸興益濃,惟欲以著書老。戊午秋,示履和以《唐虞考信錄》六卷、《三代經界通考》一卷,皆二十馀年不輕示人者。且言“《三代考信錄》當復貽吾介存。唯輿介存約,毋復以吾未定書輕付梓人,乃敢相寄耳。”先生之心視世之易足而求炫者為何如?甚矣履和之淺也!

嘉慶五年春正月丙辰,履和謹識於廣豐署中。

嘉慶十三年刻本跋

刻《唐虞考信錄》跋

嘉慶十三年夏五月,履和侍家大人由贛州至南昌,將還滇,念從此去先生日遠,而舊藏《唐虞考信錄》未刻,乃以七月付梓;并使人詣大名以行告,且求書。八月哉生明,得讀《夏考信錄》二卷、《商考信錄》二卷、《洙泗考信馀錄》四卷,《考信錄釋例》二卷《易卦圖說》一卷,重訂前刻《正朔》、《經界》、《祀》三考各一本。其已成而未錄寄者,《豐鎬錄》、《別錄》、《雜著》、《伏櫪寤言》,尚三十馀卷。

先生自閩歸後,三遷而居彰德府,老年善病,又未有子,亟欲全刻所著書,印贈文學交游之士,蓋寓書京師與履和商此者屢矣。而履和久不與禮部試,未得見。年來侍家大人於豐、章貢之間,簿書束縛,重以肺病足傷,閉戶不出,乃如婦人女子。每病中夜坐,北風起,慨然遠念,則取所刻諸錄讀之以當侍側。計與先生別且十有六年矣,先生日以北,履和日以南。設使今不求書,則此十馀卷者又不知何日登堂而與其所未見之三十馀卷親受之也。書至,家大人行有日,不及刻;乃取《考信錄自序》一首系之《唐虞錄》後,俾讀者知先生生平著書原委如此。

於戲,先生視履和猶子也,履和事先生不敢不猶父也!凡書之成而未見,見而未刻者,其敢不盡心焉!署中碌碌少暇,故三鋟先生書皆在南昌閑居之日。自今以往,則又不患無暇而患無力矣。“有志者事竟成”,況諸書顯晦頗關經史大綱,天下之公言也,天下之公事也,非師弟子一二人之私也,終勉之而已!謹識諸《唐虞錄》後以自策焉。

中秋節,受業門人陳履和書於南昌豫章樓西館中。

附陳履和刻書始末

余為《考信錄》,罕有人過而問焉者。獨滇南陳履和見之即執弟子禮,既為刻《上古》、《唐虞》、《洙泗》錄於江西矣,復謀盡取而刻之,亦賢矣哉!故附載其始末於此。

乾隆五十七年書札

客京師時致書

滇後學陳履和頓首頓首東壁先生函丈。旬月以來,捧讀大著,辨古書之真偽,折群言之是非,期於尊經明道,無所淆亂而後已,比於武事,可謂敵愾御侮之師。雖以和之下愚,亦使之昭然發蒙,略辨黑白,生平謁見所及,一人而已。

和少承庭訓,稍知向學。然至今行年三十有二矣,於經傳文義曾無牖隙之明,無論不知道也。私心抱憾,約有數端:質下,不能強記;家貧奔走,伏案無時;而滇居僻遠,求書頗不容易;見聞寡少,知識谫陋;──誠二十年來所抱恨於心者也。然猶有甚於此者。獨學無友,古人所戒。而師者於朋友一倫為最尊,故不能自得師則不可以為學。口耳占畢之教,習其讀不足以明理,施諸行事不足以修身,非所謂師與學也。家居無所交接,間取古人文讀之,於本朝諸家最推服李榕村、方望溪兩先生,蓋觀其文知其為篤行君子;而不得與之同時。同時者,聞山左竇東皋先生、鄉前輩錢南園先生文章行誼,心向往之;而又不得與之一面。嗟乎,有疑而莫與析也,有惑而莫與解也,若冥行而無燭焉耳矣!天鑒其衷,俾識先生於今日,是望溪、榕村同時而東皋、南園面對也,豈不幸哉!

昨浼朱君笏山為和先容,以致甘心北面之意,而先生見辭過堅,益深惶懼。豈先生棄下愚而以為不可教耶?抑和之誠有未至,而姑欲使之少安勿躁而深自省也?和聞君子之教人也,以是心至,斯受之而已矣。先生棄和不教,是此生終已不得與於學問之事也。此則生平所抱憾,而茲復繼之以悲者也!三日齊宿,謹以書獻,唯先生察其意而受之。和將卜日進謁,以釋二十年不自得師之恨。履和頓首。

送別詩四首

送別客中貫,先生去始悲。那能終北學;竟得挽前綏。離合關吾道;風霜滿大逵。自憐相見晚,廿載失攀追。

滇囗歸未得,留此竟天心。要使風塵客,得聞金玉音。黃鐘開大夢;白日散窮陰。不奉先生教,安知迷誤深!

一旦為師弟,平生積恨消。任人驚雪日;從此樂簞瓢。往事懷三古;斯文掃六朝。侯芭方問字,愁聽馬蕭蕭。

太息金臺路,頻回長者車。何人能顧馬,使我慶連茹?貧賤信知己;窮愁合著書。及瓜應載酒,親造子云居。

滇屏受業陳履和未定稿。

嘉慶初年書札

自南昌寄羅源書摘略

茲先生書四種俱已刻竣,謹先印數十部寄呈。先生之書不待序而傳,而非其人亦不可序,故不敢妄求人序。履和謹附數語於後,以識得師之幸及刻書年月而已。所呈本有已改正而後印者,有未及改正而先印者,書中恐尚有誤,并祈示知。

履和質劣心亂,不能讀先生之書,竊欲使天下能讀之士皆得受而讀之。伏祈將全集寄賜,俾得次第付梓,不勝大幸!

去歲差旋,得讀老夫子大人先後來書,諄諄以刻書為過舉,仰見虛懷謙德非末學後生所能窺見,惘然自失者久之。既又念先生之書即果有一二條未定處,而使海內承學之士相與考訂而商論之,未始非先生之所愿也。版成,印四百部,計寄閩及為人乞去者幾二百部矣。《洙泗考信錄》,今所更定者義例更為精嚴。他日復將定本重刻,自無不可。《唐虞》、《三代》考信之篇,《經界考》,及各種文集,恨不能負笈入閩,手錄以歸。尚望先生憐而示之!

自廣豐寄上杭書摘略

先生所著諸書不欲遽出問世,是以《唐虞考信錄》、《經界通考》未敢續刻。第思先生之書,先生亦不宜終以自私;而校字之責實受業者所不得辭。今先生既有歸志,履和亦擬於一二年中奉親南還,不於此時盡求先生之書,從此南北闊絕,受業愈不易矣。伏祈吾師出全書,令人別錄副本,俟到豐時盡以見賜,將使同志之士共得受而讀之,非獨履和一人之幸也!

自廣豐寄羅源書摘略

伏念吾師窮年著作,非徒一人一時之私論,而庭前尚未有讀其書者。古人師弟視猶父子,卒業校字責有攸歸。敢求全集而藏之,為吾師存此書,為天下後世人存此書,此履和區區之私,而不敢不再請於吾師者也!

嘉慶十三年書札

自南昌寄彰德書

受業門人陳履和頓首謹稟先生大人閣下。履和得侍先生十七年矣。履和不得侍先生亦十七年矣。十七年中,無日不思踵謁師門以償夙愿,而今恐不可遽得矣!伏想先生北歸以後,所著諸錄及古今體詩文當已次第定有全書,即師母大人詩文,似亦宜附先生卷帙以傳,自憾不得朝夕左右服校對之役為可惜也!

履和自七年三月隨家大人采銅赴滇,十年二月,家大人復任廣豐,私計一年後喘息稍定,即當稟之大人,負笈北行,受經魏臺以歸,然後侍奉嚴君,退休家園。成算在胸,謂操左券。乃是年五月,履和下堂傷足,不下床者逾月,不出戶者數月,扶杖行者又數月,一年之久,蹣跚學步。今雖愈十之六七,而右股終不得力。已矣,負親負師,長為無用之身矣!去年二月,大人奉調贛縣。事繁費大,乃於五月告病,而大吏不許。十二月,再具文求退,始於今年二月朔卸事。五月交代畢,晉省。大人之復來江也,家眷俱未從,故今日治裝尚易。履和歸後,即將家務付弟輩經理,田租百石,僅足食米,須就邑中假館以助薪蔬,從此侍奉老親,甘為鄉人,以不材終矣!回首見先生時年壯氣銳,豈料今日病廢至此!

夫不可知者數耳,功名事業誠有非人所能自為者;至於讀書行己,豈得復歸之時命!齒長而學不加進,且日損焉,履和所以焉自疚,而又傷心於離索廓落,不得長侍先生者也!雖然,履和不得長侍先生,以親故也,每讀先生書,又未嘗不如在左右。先生《經界考》,十年二月,照羅源板重刻於南昌;《洙泗錄》亦照改訂處修好。今以六月刻《唐虞考信錄》,七月可以蕆事。誠能得先生生平著作之全刻而傳之天下後世,俾承學之士有所取信,而先生四十五年窮經論古之苦心亦永垂諸無窮,是則先生之志,而履和雖病亦不敢不以自任者。謹遣人詣先生求書,祈將《唐虞》以後《三代考信》諸錄及古今體詩文全集寄賜。或有副本,則賜副本。或無副本,則請賜原本,俟抄錄後仍將原本寄呈。師母大人詩文亦乞付與。可否附刻,不敢自定。履和受書之日,即當束裝侍親行矣。

主站蜘蛛池模板: 青河县| 岐山县| 都江堰市| 泗洪县| 昭觉县| 临清市| 泸定县| 芒康县| 盐池县| 蒙山县| 庆安县| 水城县| 朝阳市| 元朗区| 施秉县| 佛山市| 巴塘县| 万年县| 株洲县| 张家港市| 望谟县| 兴文县| 阳泉市| 林口县| 贺兰县| 定南县| 双城市| 饶平县| 越西县| 澄迈县| 黄平县| 兴化市| 乌苏市| 浦江县| 新邵县| 宣威市| 黄山市| 方城县| 北辰区| 嘉定区| 大渡口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