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書名: 臺灣資料清穆宗實錄選輯作者名: 佚名本章字數: 4774字更新時間: 2015-12-23 17:38:36
五月甲申朔,諭〔內閣〕:『文煜、王凱泰奏「查明告病副將侵吞營餉各情,請飭調赴福建追辦」一折,告病閩浙督標中軍副將楊在元,前署臺灣鎮總兵任內侵吞營餉三千六百余兩,且有濫委營缺、私收練兵貼費各情,亟應勒追查辦,以儆貪婪。著王文韶飭令楊在元迅赴福建,聽候勒追查辦。如取飾詞違抗,即著嚴參押解,毋許逗遛』。
——見「大清穆宗毅皇帝實錄」卷三百三十三。
六月二十八日(辛巳),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奏:『遵議船廠事宜,未可惑于浮言,淺嘗輒止;應如李鴻章、左宗棠、沈葆楨所議辦理』。從之。
——見「大清穆宗毅皇帝實錄」卷三百三十五。
秋七月二十二日(甲辰),福州將軍文煜陛見,以閩浙總督李鶴年兼署將軍。
二十七日(己酉),改福建淡水廳儒學訓導為教諭,定學額八名、永廣二名;增設噶瑪蘭廳儒學訓導一缺,定學額五名、永廣一名:從兼署總督文煜等請也。
——以上見「大清穆宗毅皇帝實錄」卷三百三十七。
八月初十日(壬戌),諭〔內閣〕:『江長貴奏「校閱臺、澎營伍,請將庸劣各弁分別懲處」一折,福建署艋舺營陸路守備、留閩補用守備陳世恩居心貪詐,聲名平常;著即行革職。臺灣城守右軍裁缺外委劉光升弓馬生疏,北路中營額外陳登輝、北路右營額外黃遇云弓馬平庸;均著斥革。臺灣水師協標中營把總林勝標步射無準,著開缺候補。噶瑪蘭營外委吳得全馬射不穩,著降為額外』。
諭軍機大臣等:『本日據江長貴奏「校閱臺、澎營伍情形」折內聲稱:「各營將備交代,歷任不清;北路塘汛并不照章派令實缺人員駐防,率以軍功虛銜捐職之弁派委, 【第 142 頁:版面影像】
營伍未諳,恐誤地方」等語。臺灣孤懸海外,民情浮動;彈壓巡防,在在均關緊要。若如所奏,各營塘汛率派不諳營伍之員代防,斷難得力,殊于營政大有關系。著文煜、李鶴年飭令署臺灣鎮總兵林宜華,于各該塘汛務須按照定章派令實缺人員前往駐防;隨時認真巡緝,以靖地方。其將備歷任交代,并著通飭迅速清查,毋任延宕。此外,閩省各鎮營伍如有前項情弊,著一并飭查整頓,毋稍遷就。將此各諭令知之』。
——以上見「大清穆宗毅皇帝實錄」卷三百三十八。
十九日(辛未),調福建水師提督李成謀為長江水師提督,以直隸大名鎮總兵官彭楚漢為福建水師提督。
——見「大清穆宗毅皇帝實錄」卷三百三十九。
同治十二年(一八七三、癸酉)春正月十八日(戊戌),諭軍機大臣等:『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奏「請派員辦理日本國換約事宜」一折,日本國通商條約,上年經李鴻章與該國使臣會同議定;茲該國派使臣來津換約,著派李鴻章將上年所立條約妥為互換。其條規二本,即由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發交李鴻章祗領照辦。其覲奉國書一節,著李鴻章于換約時體察情形,妥慎酌辦。將此諭令知之』。
二十五日(庚子),諭軍機大臣等:『李鶴年、王凱泰奏「請飭署任提督統領輪船」等語,提督李成謀現在調補長江水師提督,輪船事務勢難兼顧,李鶴年等以署提督羅大春在閩年久,熟悉情形,擬令該員接統;著即照所請,所有輪船統領應辦事宜,即責成該署提督經理,務令隨時校閱,俾臻嫻熟。沈葆楨現已到工任事,亦當隨時查察,督飭認真妥辦,毋稍懈弛。將此各諭令知之』。
——以上見「大清穆宗毅皇帝實錄」卷三百四十八。
三月初四日(壬午),福建臺灣鎮總兵官林宜華撤任,調浙江定海鎮總兵官張其光為福建臺灣鎮總兵官。
——見「大清穆宗毅皇帝實錄」卷三百五十。
夏五月十六日(癸巳),以侵吞餉項,革前署福建臺灣鎮總兵官楊在元職。
——見「大清穆宗毅皇帝實錄」卷三百五十二。
六月十二日(己未),以內閣學士馬恩溥為福建鄉試正考官、翰林院編修張英麟為副考官。
十九日(丙寅),命陜西按察使英奎來京,以福建鹽法道裕寬為陜西按察使。
——以上見「大清穆宗毅皇帝實錄」卷三百五十三。
秋七月初十日(丙辰),福建陸路提督江長貴年老解職,以福寧鎮總兵官羅大春為陸路提督。
——見「大清穆宗毅皇帝實錄」卷三百五十五。
八月丁丑朔,命詹事府少詹事馮譽驥提督福建學政。
——見「大清穆宗毅皇帝實錄」卷三百五十六。
冬十二月十六日(庚寅),福建巡撫王凱泰陛見,以閩浙總督李鶴年兼署福建巡撫。
——見「大清穆宗毅皇帝實錄」卷三百六十一。
同治十三年(一八七四、甲戌)春三月二十六日(戊辰),禮部以會試中額請;得旨:『滿洲取中九名、蒙古取中三名、漢軍取中六名、直隸取中二十五名、奉天取中四名、山東取中二十三名、山西取中十二名、河南取中十九名、陜甘取中二十四名、江蘇取中二十七名、安徽取中十九名、浙江取中二十六名、江西取中二十三名、湖北取中十五名、湖南取中十五名、四川取中十五名、福建取中二十名,臺灣取中三名、廣東取中十七名、廣西取中十四名、云南取中十三名、貴州取中十三名』。
二十九日(辛未),諭〔軍機大臣等〕:『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奏「日本兵船現泊廈門,請派大員查看」一折,日本使臣上年在京換約時并未議及派員前赴臺灣生番地方之事,今忽興兵到閩,聲稱借地操兵,心懷叵測。據英國使臣函報,日本系系事生番;并據南、北洋通商大臣咨覆,情形相同。事關中外交涉,亟應先事防范,以杜釁端。李鶴年于此等重大事件,至今未見奏報,殊堪詫異!生番地方本系中國轄境,豈容日本窺伺!該處情形如何?必須詳細查看,妥籌布置,以期有備無患。李鶴年公事較繁,不能遽離省城;著派沈葆楨帶領輪船兵弁,以巡閱為名,前往臺灣生番一帶察看,不動聲色,相機籌辦。應如何調撥兵弁之處?著會商文煜、李鶴年及提督羅大春等酌量調撥。至生番如可開禁,即設法撫綏駕馭,俾為我用,藉衛地方,以免外國侵越。并著沈葆楨酌度情形,與文煜、李鶴年等悉心會商,請旨辦理。日本兵船到閩后作何動靜?著文煜、李鶴年、沈葆楨據實具奏。南、北洋如探有確耗,并著李鴻章、李宗羲隨時咨明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核辦。原折均著鈔給閱看。將此由六百里各密諭知之』。
——以上見「大清穆宗毅皇帝實錄」卷三百六十四。
夏四月初六日(戊寅),諭軍機大臣等:「前據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奏:「日本兵船現泊廈門,聲稱借地操兵」,并據英國使臣及南、北洋大臣咨報,該國有事臺灣生番地方;當派沈葆楨帶領輪船兵弁,以巡閱為名,前往臺灣一帶密為籌辦。福建布政使潘霨早經陛辭出京,即著馳赴臺灣,幫同沈葆楨將一切事宜妥為籌劃,會商文煜、李鶴年及提督羅大春等酌量情形,相機辦理。潘霨現在行抵何處?并著張樹驟查明,催令迅速赴閩,兼程前往,不得稍涉遲延。將此由五百里密諭沈葆楨、文煜、李鶴年、張樹聲,并傳諭潘霨知之』。
十四日(丙戌),諭軍機大臣等:『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奏「日本國兵船已赴臺灣,各國船只亦有駛往福建洋面情事,請旨責成前派大員妥速籌策」一折,據稱「接李宗羲咨函內稱:日本國兵船于三月下旬,有駛進廈門海口者,有前往臺灣者;由瑯嶠地方登岸者,無阻問之人。英國水師提督,亦選兵船往臺灣迤南巡查。并聞日本購買輪船,裝載軍裝、糧餉;法國及日本兵船,均已抵廈。日本兵共八營,俱在臺灣東海旁起岸,欲攻生番。本月初間,始準李鶴年函稱:臺灣道稟報,二月間日本水師官同伙一人抵瑯嶠紫城一帶,查看牡丹社等處形勢繪圖;并聲稱牡丹社系屬番界,彼自尋釁,在我勢難禁止」等語。生番地方久隸中國版圖,與臺灣唇齒相依,各國覬覦已久;日本相距尤近,難保不意圖侵占。且各國俱有兵船駛往,以巡查為名,因利乘便,心存叵測。臺灣道視為番界尋釁,勢難禁止,實屬不知緩急!現在日本兵船已赴臺灣,且有登岸情事;急應迅籌辦法,使彼族無隙可乘。沈葆楨著授為欽差辦理臺灣等處海防兼理各國事務大臣,以重事權。所有福建鎮、道等官均歸節制,江蘇、廣東沿海各口輪船準其調遣,俾得與日本及各國按約辯論;而于征調兵弁、船只事宜,亦臻便捷。該大臣接奉前旨,計已馳赴臺灣一帶。著即體察情形,或諭以情理、或示以兵威,悉心酌度,妥速辦理;并與潘霨隨時慎密籌辦。一面會商文煜、李鶴年等督飭鎮、道妥為布置,期于消息方萌,不得稍涉大意;一面將現在辦法及臺灣如何情形,迅速奏聞,以慰廑系。除江蘇、廣東沿河各口輪船用款各由各該省撥給外,所有該大臣需用餉銀,著文煜、李鶴年籌款源源接濟,毋任缺乏。應調官兵,并著李鶴年迅速派撥,毋誤事機。將此由六百里密諭沈葆楨、瑞麟、李鴻章、文煜、李宗羲、李鶴年、張樹聲、張兆東,并傳諭潘霨知之』。
十六日(戊子),諭軍機大臣等:『李鶴年奏「日本師船擬攻臺灣番境,相機妥籌」一折,據稱「日本以土番劫殺該國遭風難民,率領兵船擬攻臺灣番境;現已照覆該國將官令其早日回兵,并飭臺灣鎮、道按約理論」等語。日本違約興兵,心懷叵測;前據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具奏,已派令沈葆楨、潘霨前往臺灣生番一帶察看,與文煜、李鶴年等會商辦理,嗣復授沈葆楨為欽差辦理臺灣等處海防兼理各國事務大臣。現在日本兵船已有登岸情事,各國船只復駛往福建洋面,較李鶴年所奏情形尤為吃緊;著沈葆楨懔遵前日諭旨,與潘霨慎密籌劃,隨時會商文煜、李鶴年等悉心布置,毋令日本侵越并豫杜各國覬覦,方為妥善。并著文煜、李鶴年將撥餉、撥兵事宜,遵旨妥速籌辦,毋誤事機。日本是否回兵,臺灣鎮、道如何與之理論?即著據實奏聞。將此由五百里密諭沈葆楨、文煜、李鶴年,并傳諭潘霨知之』。
二十一日(癸巳),諭軍機大臣等:『李鶴年奏「日本兵船已抵臺灣番境,密籌防范,并詳陳臺灣地利、日本詭謀」各折片,日本兵船不候照覆,即行駛赴臺灣,登岸扎營,顯系心懷叵測;李鶴年已派水陸各營分往鳳山、澎湖等處屯扎,并調集莊團、水師防范臺境,藉壯聲威,以期有備無患。番地雖居荒服,究隸中國版圖;其戕殺日本難民,當聽中國持平辦理,日本何得遽爾興兵、侵軼入境!若謂該國僅與生番尋仇、未擾腹地,遂聽其蠻觸相爭,必為外國所輕視,更生覬覦。釁端固不可開,體制更不可失;該督惟當按約理論,阻令回兵,以敦和好。不得以番地異于腹地,遂聽其肆意妄為也。派往瑯嶠之員與日本如何辯論?能否就我范圍?著該督據實奏聞;仍隨時會同文煜悉心布置,務臻周密。沈葆楨計當起程,著懔遵迭次諭旨,與潘霨慎密籌劃,會商文煜、李鶴年妥為辦理,毋稍大意。近日臺灣番境情形若何?著隨時詳細具奏。另片奏稱查辦彰化匪徒各情,匪黨雖就殄除,恐有余孽潛藏,根株未盡;匪首廖有富亦未就捦。著李鶴年檄令臺灣鎮、道飭屬一體查拿,務將廖有富等按名弋獲,盡法懲治;毋令死灰復燃,致與外國人勾結,滋生事端。將此由五百里密諭沈葆楨、文煜、李鶴年,并傳諭潘霨知之』。
二十五日(丁酉),諭軍機大臣等:『李鶴年奏「日本師船已與生番接仗,現籌防范」一折,日本并不遵約回兵,已與生番接仗,并擬即日移營進剿;其蓄謀尋隙,意圖占踞,已可概見。該國現到輪船七只,尚有鐵甲船及堅固兵船未到;此時釁端已開,自應先事布置,嚴密設防,以期有備無患。江蘇、廣東沿海各口輪船,前已有旨準歸沈葆楨調遣,李鶴年亦擬添調直隸、江蘇輪船赴閩防范;應需輪船若干只?即著李鴻章、李宗羲、張樹聲、瑞麟、張兆棟如數撥往,以壯聲勢。日本被傷者是否止系數人?至生番有無被殺被傷之人?未據該督奏及。生番既居中國土地,即當一視同仁,不得謂為化外游民,恝置不顧,任其慘遭荼毒;事關海疆安危大計,未可稍涉疏虞,致生后患。著沈葆楨懔遵迭次諭旨,隨時與潘霨籌劃,會商文煜、李鶴年辦理;總當消弭邊釁,豫遏詭謀,方為不負委任。李鶴年所籌自強之策有無把握?是否辦有端倪?不得以空言塞責,致誤事機。將此由六百里密諭沈葆楨、瑞麟、李鴻章、文煜、李宗羲、李鶴年、張樹聲、張兆棟,并傳諭潘霨知之』。
又諭:『李鶴年奏:「閩省兵餉向賴各省協濟,現計江西省共欠解銀一百十九萬八千余兩、浙江省共欠解銀七十三萬七千余兩、廣東省共欠解銀二十四萬八千余兩,請飭籌解」等語。閩省庫儲支絀,需餉孔殷;各該省自應迅籌接濟。著瑞麟、劉坤一、楊昌浚、張兆棟、文铦將欠解閩省兵餉、軍餉迅速籌撥,源源報解,毋再遲延。將此由四百里諭知瑞麟、劉坤一、楊昌浚、張兆棟,并傳諭文铦知之』。
——以上見「大清穆宗毅皇帝實錄」卷三百六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