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心陽子家傳
心陽曰。痘之發也。因天行時氣。由父母胎毒。本乎五臟先天之癥也。至于 子之發。亦因天行時氣。與傷寒相似。即所謂發斑傷寒也。自人受形而后。肥甘炙爆熏灼于胃腑。胃腑清潔。其發也輕。胃腑垢膩。其發也重。此后天之癥也。當發時。身熱面赤。咳嗽。耳后筋紅若青紫者重。眼睛水淋淋。總以表發升散為主。夫 本乎胃腑。傳于肺家。與肝腎無涉。亦有用黃連而得效者。諸火皆統于心故也。其起初發散之藥。必用升麻。干葛。前胡。桔梗。薄荷。防風。荊芥。蟬蛻。粘子。連翹。蘇葉。亦可用。消食用谷芽。出不快。點子模糊。要用麻黃。切不可用羌活。以其性燥。切不可用柴胡。以其為少陽膽經藥。 子自肺胃兩經。與肝膽經無涉。若用柴胡。將胃火引入少陽。 后不無目疾。所謂引邪入門也。至山楂。
枳殼。麥芽三味。 中必用之藥。然枳殼。山楂。治小兒乳疳。見點一二日。不驟用者。以其味酸。酸則斂。 子以表發出透為主。若出到腳踝。則二味在所必用也。書云。寒涼過盛未免有冰伏之患。故黃芩一味。不用于見點之初。而用于將劑之際。經云。胃火不清。不用石膏之故。則發而為牙疳。口爛目痛。目赤。肺火不清。不用大黃之故。則熱入大腸。流而為泄瀉下痢。此 后之癥。皆由 前治不得法耳。
辨訣
凡 。五液兼見者順。二三液不見者逆。一液不見者死。汗為心液。泄為腎液。涕為肺液。
吐為脾液。淚為肝液。蓋 發于陽。火毒炎灼。五液屬水。水能制火。所以輕也。如大便閉結。腎液枯也。遍身干燥。心液竭也。鼻扇無涕。肺液虧也。目無眵淚。肝液少也。干嘔無物。脾液燥也。五液不足。 后必成余毒。腎無液者小痢。心無液者發熱。肺無液者咳嗽。
肝無液者目翳。脾無液者牙疳。
致五液法
心主汗 凡 已出未出。鼻扇。面青氣喘。此邪毒犯肺。肺葉張也。急服麻黃取汗。水柳煎湯熏洗最妙。又生蔥一握。芫荽一握。煎湯五七沸。住火。稍溫。洗兒頭額太陽面頰。次洗手足畢。即將渣敷貼。熱者互換。兒熨不可太熱。恐傷兒肌。又胡荽四兩好。酒糟八兩。煎法擦法同前。又綿紗不拘多少。煎湯乘熱。先熏后洗。次則刮之。如刮痧之法。額角。天庭。頭項。腰膊。皆可。刮紅再洗仍頻飲此湯以取汗。
肝主淚 皂角搐鼻取淚。令兒哭。
脾主吐 鮮蝦湯生蔥湯發吐。
肺主涕 皂角末搐鼻取嚏。
腎主泄 蝦湯筍湯發瀉。
子初發表主方
防風。荊芥。蘇葉。薄荷。前胡。桔梗。干葛。蟬蛻。連翹。谷芽。甘草。蔥白七個。燈心一丸。
見點一日方升麻。葛根。荊芥。防風。前胡。薄荷。桔梗。甘草。蟬蛻。粘子。連翹。谷芽。燈心一丸。見點之日。 子隱于皮膚之際。當用麻黃。舌胎白。有口氣。斷用生石膏以清胃火。
則子自然透出。切不可因石膏寒胃而不用。若見舌胎白。反以為寒胃而不能放膽用石膏。胃火不能清。不但 子出不快。當時就有鼻扇。胸滿。氣粗之患。日后又有牙疳。口爛。目痛。目赤之害。總以胃火不清。上熾于口牙。牙為胃所屬也。又上熾于目。胃脈起于目內 。
故胃火尋到本經來也。夫富貴之家多食肥甘。一見舌胎白。有口氣。須重用石膏。若貧賤之家。不吃甘甜之物。胃火到牙。牙不受。到目。目不受。胃火無從發泄。直上至于頭頂。紅腫高起寸許。或醫月余不效。仍宜大用石膏。合荊芥。防風。清火敗毒藥。再加鹿角屑。蓋鹿之所運者在角。直至巔頂。故用之而效。
見點一二日方干葛。前胡。荊芥。防風。薄荷。桔梗。蟬蛻。粘子。連翹。甘草。谷芽。燈心一丸。
點子不透。仍用升麻。隱于皮膚。可用麻黃。點子焦紫干枯。當用黃連。羚羊角。葶藶子。馬兜鈴。有痰火。用花粉。杏仁。
見點二三日方。
干葛。荊芥。防風。前胡。桔梗。蟬蛻。粘子。元參。知母。山楂。枳殼。黃芩。麥芽。嗽加枇杷葉。去毛蜜炙。舌白有口氣。用生石膏。加炒糯米。蓋石膏寒胃。糯米溫胃。用以相救。
又有用石膏兼用升麻。取其升陽以發散之。舌尖紅。用黃連。梔子。有食。用枳實。蘿卜子。有痰。用川貝。花粉。杏仁。氣粗用蘇子。
見點三四日方前胡荊芥。防風。根生。元參。知母。石斛。山楂。枳殼。黃芩。麥冬。桑皮,杏仁。見癥加減如前法。
見點五六七日方。
昔人出 子。一日子午兩潮。三日已消。不必服藥。近今或五六七日不消。身壯熱竟似發斑傷寒。一火毒未凈。一表里未清。用荊芥。防風。薄荷。黃連。知母。元參。生地。連翹。
山楂。枳殼。梔子。見癥加減如前法。
子消后方
(前以發散出透為主消后以滋陰清胃為主)生地。骨皮。甘草。麥冬。桑皮。杏仁。荊芥。山楂。枳殼。川貝。知母。石膏。米仁。元參。有痰用北沙參。白芥子。有食。用蘿卜子。見癥加減如前法。 前不易 后更難。一因前胃火不清。以致牙疳臭爛。一因肺火不清。移熱大腸。變成泄痢。泄痢初起。急用大黃以瀉其毒。若大黃難用。用黃芩黃連以清其火。牙疳者。急用石膏。目紅赤者。須用大黃以瀉之。目痛者。須用石膏。黃連。
后重感風寒者。仍用表散。 后陰虛發熱者。仍用滋陰養血藥。當歸。白芍。可用。 后食積不清仍用消導藥后小兒乳疳難治。只有五谷蟲一法。可救萬中之一。 后余毒。仍用清涼化毒藥。 后痰壅氣喘。仍用化痰清肺藥 后忽然心胸絞痛。還是元氣虛弱。曾受疫癘參白術不用。然真虛者用之而效。 子以養陰為主。故肉桂不用。然真寒者亦可用之。麻黃一味。服之過多。肺中燥極。
渴不可止。惟用梨汁斂之可止。凡眼中有星。以三白草根最難治也。用青大麥草襯于亦可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