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 傷寒法祖
- 任越庵
- 4981字
- 2015-12-23 16:26:04
以其脈連風府。故頭項痛也。七日太陽病衰。頭痛少愈也。二日陽明受之。其脈夾鼻絡于目。故身熱目疼。鼻干不得臥。
是內經以頭痛屬太陽。不屬陽明矣。仲景有陽明頭痛癥二條。一日陽明病。反無汗。而小便利。二三日嘔而咳。手足厥者。必苦頭痛。若不咳不嘔。手足不厥者。頭不痛。此頭痛在二三日。而不在得病之一日。且因于嘔咳。而不因于外邪也。一日傷寒不大便。六七日頭痛不熱者。與承氣湯。此頭痛反在太陽衰時。而因于不大便。即內經所云。 脹而頭痛。
非因于風寒也。其中風傷寒諸條。俱不及頭痛癥。則陽明頭痛。又與太陽迥別矣。本論云。陽明病脈浮而緊。咽燥口苦。
腹滿而喘。發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身重。此處當直接梔子豉湯主之句。若發汗三段。因不用此方。而妄治所致。仍當梔子豉湯主之。仲景但于結句一見。是省文法也。后人竟認梔豉湯。為汗下后救逆之劑。請問未汗下前。仲景何法以治之乎。要知咽燥。口苦。腹滿而喘。是陽明里熱。發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是陽明表熱。因陽明之熱。自內達表。
則里癥為重。故此條敘癥。以里癥列表癥之前。任梔子以清里熱。而表熱亦解。用香豉以瀉腹滿。而身重亦除。后人不能于仲景書中。尋出陽明之表。而遠引內經熱府論之目痛鼻干。不得臥以當之。不得仲景陽明治表之法。妄引痘科中葛根升麻以主之。不知內經因論熱病。而只發陽明經病之一端。仲景立陽明一經。是該內外癥治之全法。又不知目痛鼻干。
是陽盛陰虛。法當滋陰清火。而反發陽明之汗。若上而鼻衄。下而便難。是引賊破家矣。要知是風寒之表。則用麻黃而治。如是內熱之表。即荊防薄荷皆足以亡津液。而成胃實。在用者如何耳。治陽明內熱之表有三法。如熱在上焦者。用梔子豉湯吐之。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家不實矣。熱在中焦者。用白虎湯清之。胃火得清。胃家不實矣。熱陷下焦者。
用豬苓湯利之。火從下泄。胃家不實矣。要知陽明之治表熱。即是預治其里。三方皆是潤劑。所以存津液。而不令胃家實也。后人因循升麻葛根之謬竟不察仲景治陽明表癥之法。
太陽以心胸為里。故用辛甘發散之劑。助心胸之陽。而開玄府之表。不得用苦寒之劑。以傷上焦之陽也。所以宜汗而不宜吐。陽明以心胸為表。當用酸苦涌泄之劑。引胃脘之陽。而開胸中之表。不得用溫散之劑。以傷中宮之津液也。
故法當吐。而不當汗。陽明當吐。而反行汗下溫針等法。以致心中憒憒。怵惕。懊 。煩躁。 語。舌苔。等癥。然仍不離陽明之表。太陽當汗而反吐。便見自汗出而不惡寒。饑不能食。朝食暮吐。不欲近衣。欲食冷食等癥。此為太陽轉屬陽明之表。皆是梔子豉湯癥。蓋陽明以胃實為里。不特發熱惡寒汗出身重目疼鼻干謂之表。一切虛煩。虛熱。如口苦。
咽干。舌苔。喘滿。不得臥。消渴。而小便不利。凡在胃之外者。悉屬陽明之表。但除胃口之熱。便解胃家之實。此梔子豉湯。為陽明解表和里之圣劑也。
按傷寒脈浮。自汗出。淅淅惡寒。是陽明表癥。心煩小便數。腳攣急。是陽明里之表癥。斯時用梔子豉湯吐之。則胃陽得升。惡寒自罷。心煩得止。汗不自出矣。上焦得通。津液得下。小便自利。其腳自伸矣。反用桂枝發汗。所以亡陽。其咽中干。煩躁。吐逆。是梔子生姜豉湯癥。 以亡陽而厥。急當回陽。故改用甘草干姜湯。服之后。仍作芍藥甘草以和陰。少與調胃承氣以和里。皆因先時失用梔豉。如此挽回費力耳。
按仲景云。病如桂枝癥。則便不得鑒定為太陽中風。凡惡風。惡寒。發熱。而汗自出者。無論太陽陽明中風傷寒皆是桂枝癥矣。太陽病頭項強痛。而此云頭不痛。項不強。便非太陽癥。內經曰。邪中于膚。則入陽明。此云。胸中疼硬。氣上沖。咽喉不得息。是陽明受病無疑也。雖外癥象桂枝。而病在胸中。不在營衛。便不是桂枝癥。故立瓜蒂散。
所謂在上者。因而越之也。此與前條本陽明病。仲景不冠以陽明者。以不關于胃實。而未見不惡寒之病情耳。
上越中清下奪。是治陽明三大法。發汗利小便。是陽明經兩大禁。然風寒初入陽明之表。即用麻黃桂枝發汗者。是急于除熱而存津液。與急下之法同。若脈浮。煩渴。小便不利。用豬苓湯利小便者。亦以清火而存津液。而又曰。汗多者不可與豬苓湯。要知發汗利小便。是治陽明權巧法門。非正治法。
陽明之病在熱實。宜無溫補法矣。而食谷欲嘔者。是胃口虛寒。故不主內熱也。然胃口雖虛。胃中猶實。仍不失為陽明病。與吳茱萸湯。散胃口之寒。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氣因和。則溫補又陽明之從治法。若胃口虛熱者。用白虎加人參。是陽明又有涼補法也。此二義。又是治陽明權巧法門。
本論云。傷寒三日。三陽為盡。三陰當受邪。其人反能食。不嘔。此為三陰不受矣。蓋陽明為三陰之表。故三陰皆看陽明之轉施。三陰之不受邪。藉胃為之蔽其外也。胃氣和。則能食不嘔。故邪自解。而三陰不病。胃陽虛邪始。得入三陰。故太陽受邪。腹滿而吐。食不下。少陰受邪。欲吐不吐。厥陰受邪。饑不欲食。食即吐蛔。若胃陽亡。則水漿不入而死。要知三陰受邪。關系不在少陽太陽。而全關系陽明。
陽明以太陰為里。是指牝臟言。太陰亦以陽明為里。是指轉屬言也。腎者胃之關。木者土之賊。故三陰亦得以陽明為里。三陰為三陽之里。而三陰反得轉屬陽明為里。故三陰皆得從陽明而下。則陽明又是三陰實邪之出路也。既為三陰之表以御邪。又為三陰之里以逐邪。陽明之關系三陰重矣。
少陽病解第三
少陽處半表半里。司三焦相火之游行。仲景特揭口苦咽干目眩為提綱。是取病機立法矣。夫口咽目三者。臟腑精氣之總竅。與天地之氣相通者也。不可謂之表。又不可謂之里。是表之入里。里之出表處。正所謂半表半里也。三者能開能合開之可見。合之不見。恰合為樞之象。苦干眩者。皆相火上走空竅而為病。風寒雜癥咸有之。所以為少陽一經總綱也。如目赤。兩耳無聞。胸滿而煩。只舉中風一癥之半表里。內經之胸脅痛而耳聾。只舉得熱病一癥之半表里。故提綱不與也。
少陽之表有二。脈弦細。頭痛。發熱。或嘔而發熱者。少陽傷寒也。耳聾。目赤胸滿而煩者。少陽中風也。此少陽風寒之表。而非少陽之半表。陽明風寒之表。亦有麻黃桂枝癥。少陽風寒之表。既不得用麻黃桂枝之汗。亦不得用瓜蒂梔豉之吐法。發汗則 語。吐下則悸而驚。是少陽之和解。不特在半表而始宜也。少陽初感風寒。惡寒發熱與太陽同。不得為半表。惟寒熱不齊。各相回避。一往一來。勢各兩分。始得謂之半表耳。往來寒熱。有三義。少陽自受寒邪。
陽氣尚少。不能發熱。至五六日。郁熱內發。始得與寒氣相爭。而往來寒熱一也。或太陽傷寒。過五六日。陽氣已衰。
余邪未盡。轉屬少陽。而往來寒熱二也。若風為陽邪。少陽為風藏。一中于風。但往來寒熱。不必五六日而始見三也。
太陽之身寒。在未發熱時。如已發熱。雖惡寒而身不再寒。陽明之身寒。惡寒 在初得之一日。至二日則惡寒自罷。便發熱而反惡熱。惟少陽之寒熱。有往而復來之異。寒來時便身寒。惡寒而不惡熱。熱來時便身熱。惡熱而不惡寒。與太陽之如瘧。發熱惡寒。而不惡熱。陽明之如瘧。潮熱惡熱。而不惡寒者不侔也。蓋太陽為嫩陽。如日初出。寒留于半表者不遽散。熱出于半里者未即舒。故見此象耳。然寒為欲去之寒。而熱為新熾之熱。寒固為虛寒。而熱亦非實熱。故小柴胡湯治熱。而不治寒。預補其虛而不攻其實也。小柴胡為半表設。而其癥皆屬于里。蓋表癥既去其半。則病機偏于向里矣。惟往來寒熱一癥。尚為表邪未去。故獨以柴胡一味主之。其他悉屬用里藥。凡里癥屬陽者。多實熱。屬陰者多虛寒。而少陽為半里。偏于陽。偏于熱。雖有虛有熱。不盡屬于虛也。仲景又深以里虛為慮。故于半表未解時。便用人參以固里。寒熱往來。病情見于外。苦喜不欲。病情得于內。看苦喜不欲等字。非真嘔真滿。不能飲食也。
看往來二字。即見有不寒熱時。寒熱往來。胸脅苦滿。是無形之表。心煩喜嘔。默默不欲飲食。是無形之里。其或胸中煩而不嘔。或渴。或胸中痛。或脅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咳者。此七癥皆偏于里。惟微熱微寒為在表。
皆屬無形。惟脅下痞硬為有形。皆風寒通癥。惟脅下痞硬。為少陽總。是氣分為病。非有實熱可據。故皆從半表半里之治法。
少陽為游部。其氣游行三焦。循兩脅。輸腠理。是先天真元之氣。所以謂之正氣。正氣虛。不足以固腠理。邪因腠理之開。得入少陽之部。少陽主膽。為中正之官。正氣雖虛。不容邪氣內犯。必與之相搏。搏而不勝。所以邪結脅下也。往來寒熱。即正邪相爭之象。更實更虛。所以休作有時。邪實正虛。所以默默不欲飲食。仲景于表癥不用人參。
此因正邪分爭。正不勝邪。故用之扶元氣。強主以逐寇也。若外有微熱。而不往來寒熱。是風寒之表未解。不可謂之半表。當小發汗。故去人參加桂。心煩與咳。雖逆氣有余。而正氣未虛。不可益氣。故去人參。如太陽汗后。身痛而脈沉遲。與下后協熱利。而心下硬。是太陽之半表半里癥也。表雖不解。里氣已虛。故參桂兼用。是知仲景用參。皆是預保元氣耳。更有脈癥不合柴胡者。仍是柴胡癥。本論云。傷寒五六日頭汗出。微惡寒。手足冷。心下滿。口不欲食。大便硬。脈細者。此為陽微結。半在里。半在表也。脈雖沉緊。不得為少陰者。陰不得有汗。今頭汗出。故可與小柴胡湯。此條是少陽陽明并病。而脈癥俱是少陰。五六日又少陰發病之期。若謂陰不得有汗。則少陰亡陽。
亦有反汗出者。然亡陽與陰結。其別在大便。亡陽。則咽痛吐利。除陰結則不能食。而大便又反硬也。亡陽。與陰陽結。
其別在汗。亡陽者。衛氣不固。汗出必遍身陽結者。熱邪閉郁。汗 在頭也。陽結陽微結之別。在食。陽明陽盛。故能食。而大便硬。此為 純陽結。少陽陽微。故不能食而大便硬。此為陽微結。故欲與柴胡湯。必究其病在半表。然微惡寒。亦可屬少陰。但頭汗出。始可屬少陽。故反復講明頭汗之義。可與小柴胡而勿疑也。所以然者。少陽為樞。少陰亦為樞。故見癥多相似。必于陰陽表里辨之真。而審之確。始可一劑而瘳。此少陰少陽之疑似癥。又柴胡癥之變局也。
少陽居人身之半。脅居一身之半。故脅為少陽之樞。而小柴胡為樞機之劑也。岐伯曰。中于脅。則入少陽。此指少陽自病。然太陽之邪。欲轉屬少陽。少陽之邪。欲歸并陽明。皆從脅轉。如傷寒四五日。身熱惡風。頭項強。脅下滿者。
是太陽并病。將轉屬少陽之機也。以小柴胡與之。所以斷太陽之來路。如陽明病發。潮熱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脅滿不去者。是少陽陽明并病。此轉屬陽明之路也。以小柴胡與之。所以開陽明之出路。若據次第傳經之說。必陽明始傳少陽。
則當大便硬而不當溏。當曰胸脅始滿。不當曰滿不去矣。又陽明病。脅下硬滿。不大便而嘔。舌上白苔者。此雖已屬陽明。而少陽之癥未罷也。蓋少陽之氣。游行三焦。因脅下之阻隔。令上焦之治節不行。水精不能四布。故舌上有白苔。
而嘔。與小柴胡。轉少陽之樞。則上焦氣化始通。津液得下。胃家不實。而大便自輸矣。身 然而自汗解者。是上焦津液所化。故能開發腠理。蒸膚澤毛。若霧露之溉。與胃中邪熱薰蒸。而自汗不解者。不同。
東垣云。少陽有不可汗吐下利小便四禁。然柴胡癥中口不渴。身有微汗者。仍加桂枝以取汗。下后胸脅滿。微結。
小便不利。渴而不嘔。頭汗出。往來寒熱者。用柴胡桂枝甘姜湯汗之。下后胸滿。煩驚。小便不利。 語。身重者。柴胡龍骨牡蠣湯中。同大黃茯苓以利小便。柴胡癥具。反下之。心下滿而硬痛者。大陷胸湯下之。醫以丸藥下之。而不得利。已而微利。胸脅滿而嘔。日晡潮熱者。小柴胡加芒硝下之。是仲景于小陽經中。以備汗下利小便法也。若吐法。本為陽明初病。胸中實。不得食。不得吐。而設。少陰病。飲食入口即吐。心下兀兀欲吐。復不能吐。亦是胸中實。當吐之。若水飲蓄于胸中。雖是有形而不可為實。故不可吐。何則。少陽之喜嘔。嘔而發熱。便見中氣之虛。但熱而不實。
故用人參以調中氣。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氣因和。故少陽之嘔。與 語不并見。所以嘔者是少陽本癥。 語是少陽壞癥。然本渴而飲水嘔。與但欲嘔。胸中痛。微溏者。又非柴胡癥。是嘔中又當深辨也。按嘔渴雖六經俱有之癥。而少陽陽明之病機。在嘔渴中分。渴則轉屬陽明。嘔則仍在少陽。如傷寒嘔多。雖有陽明癥。不可攻之。因三焦之不通。
病未離少陽也。服柴胡湯已。渴者。屬陽明也。此兩火之并合。病已過少陽也。夫少陽始病。便見口苦。咽干。目眩。
先已津液告竭矣。故太陽之病。最易轉屬于陽明。所以發汗即胃實而 語。故小柴胡中。已具或渴之癥。方中用參苓甘棗皆生津之品。以預防其渴。服之反渴。是相火熾盛。津液不足以和胃。即轉屬陽明之機也。
少陽妄下后。有二變。實則心下滿而硬痛。為結胸。用大陷胸湯下之。虛則但滿而不痛為痞。用半夏瀉心湯和之。
此二癥皆從嘔變。因不用柴胡。令上下不通。津液不下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