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7章 少陰篇

  • 傷寒括要
  • 李中梓
  • 1839字
  • 2015-12-23 16:19:23

麻黃附子細辛湯

麻黃 細辛 附子少陰病。始得之。反發熱。脈沉者。此湯主之。 按太陽病。發熱頭痛。其脈當浮。今反沉。少陰脈而病似太陽。所以皆謂之反。而治之不同也。均是脈沉。發熱。以其有頭痛。故為太陽病。陽姜生附。亦能發汗。假使里不虛寒。則脈 必浮。而正屬太陽麻黃癥矣。均是脈沉。發熱。

以其無頭疼。故名少陰病。陰病當不熱。今反發熱。則寒邪在表。未傳于里。但以皮腠。郁閉為熱。而在里無熱。故用麻黃細辛。以發表間之熱。附子以溫少陰之經。假使寒邪入里。

則外必無熱。當見吐利厥逆等癥。而正屬少陰四逆癥矣。由此觀之。表邪浮淺。發熱之反為輕。正氣衰微。脈沉之反為重。此四逆湯。不為不重于麻黃附子細辛湯也。又可見熟附配麻黃。發中有補。生附配干姜。補中有發。而仲景之旨微矣。

麻黃附子甘草湯

麻黃 附子 甘草少陰病。二三日。以此湯微發汗。以無表癥。故微發汗也。 按少陰癥脈多沉。若沉緊。不可汗。沉細數。為在里。不可汗。此癥必脈沉而喘。是表有寒。而里無邪。故以小辛之藥。

微微取汗。按仲景發汗湯劑。各分重輕如麻黃桂枝青龍越婢等湯。各有差等。至少陰發汗二湯。雖同用麻黃附子。亦有輕重之別。故以加細辛為重。加甘草為輕蓋辛散甘緩之義也第一癥以少陰本無熱。今發熱。故云反也。發熱為表邪。當汗。又兼脈沉屬陰。當溫。故以附子溫經。麻黃發表。而熱從汗解。故加細辛是汗劑之重者。第二癥。既無里寒可溫。又無里熱可下。其所以用麻黃附子之義。則是脈亦沉。方可名曰少陰病。身亦發熱。方行發汗藥。又得之二三日。病尚淺比前癥稍輕。故不重言脈癥。但日微發汗。所以去細辛。加甘草。是汗劑之輕者。

附子湯

附子 白術 茯苓 芍藥 人參少陰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背惡寒者。當灸。此湯主之。 背者。胸中之府。諸陽受氣在表而惡寒者。則一身盡寒矣。但背惡寒者。陰盛可知已。或乘陰氣不足。陽陷陰中。表陽新虛。而背微惡寒者。經所謂無大熱。燥渴。心煩。背微惡寒。白虎加人參湯主之。一為陰寒氣盛。一為陽氣內陷。蓋陰寒不耗津液。故于少陰病則曰。口中和也。及陽氣內陷。則熱耗津液。故于太陽病則曰口燥舌干而渴也。故陰陽不同。當以口中潤燥為辨。按辛以散之。附子之辛以散寒。甘以緩之。茯苓人參白術之甘以補陽。酸以收之。芍藥之酸以扶陰。大抵偏陰偏陽。則為病。火欲實水當平之。不欲偏勝也。

桃花湯

赤石脂 干姜 粳米主少陰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膿血。 二三日至四五日。寒邪入里深也。腹痛者。里寒也。小便不利者。水谷不分也。下利膿血者。腸胃虛弱。下焦不固也。澀可去脫。石脂之澀。以固腸胃。辛以散之。干姜之辛。以散里寒。甘以緩之。粳米之甘。以養正氣。

豬膚湯

豬膚(一斤即鮮豬皮也吳綬以為 豬時刮下黑膚非革外濃皮之義矣)少陰病。下利咽痛。胸滿心煩者。此湯主之。 豬。水畜也。其氣先入腎。少陰客熱。

是以豬膚解之。加白蜜。以潤燥除煩。加白粉。以益氣斷利。

甘草湯

甘草主少陰病。二三日咽痛。 陰邪傳于少陰為咽痛者。服甘草湯。如其不瘥。與桔梗湯。

以和少陰之氣。

桔梗湯

(主治同上)桔梗 甘草桔梗味辛溫以散寒。甘草味甘平以除熱。甘梗相合。以調寒熱。

苦酒湯

半夏(十四枚洗) 雞子(一枚去黃內上苦酒)主少陰病。咽中傷。生瘡。不能語言。聲不出者。 六經皆無咽痛。惟少陰篇中。有咽傷咽痛之癥。何也。少陰之脈。上貫肝鬲。入肺循喉嚨。故有此癥。古方有醋煮雞子。主喉痛失音。

取其酸斂。固所宜也。獨半夏辛燥。何為用之。大抵少陰。多寒癥。取其辛能發散。一散一斂。遂有理咽之功耶。

半夏散及湯

半夏 桂枝 甘草主少陰病。咽中痛。 凡曰少陰病者。必兼脈微細。乃知咽痛。多是伏寒于少陰之經。

法當溫散。此半夏桂枝之所由用也。和以甘草。蓋緩其熱耳。若肺家實火咽痛。當與山梔葶藶甘桔。或刺大指端內側。去爪甲角如韭葉。以三棱針刺之。血出即愈。

白通湯

蔥白 干姜 附子主少陰下利脈微者。內經曰。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蔥白之辛。以通陽氣。姜附之辛。

以散陰寒。

白通湯

蔥白 干姜 附子主少陰下利脈微者。內經曰。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蔥白之辛。以通陽氣。姜附之辛。

以散陰寒。

白通湯

蔥白 干姜 附子主少陰下利脈微者。內經曰。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蔥白之辛。以通陽氣。姜附之辛。

以散陰寒。

白通湯

蔥白 干姜 附子主少陰下利脈微者。內經曰。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蔥白之辛。以通陽氣。姜附之辛。

以散陰寒。

白通湯

蔥白 干姜 附子主少陰下利脈微者。內經曰。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蔥白之辛。以通陽氣。姜附之辛。

以散陰寒。

白通湯

蔥白 干姜 附子主少陰下利脈微者。內經曰。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蔥白之辛。以通陽氣。姜附之辛。

以散陰寒。

主站蜘蛛池模板: 佛坪县| 辉县市| 体育| 禹州市| 沙雅县| 银川市| 安图县| 丹江口市| 青海省| 广水市| 彭阳县| 聂拉木县| 嘉黎县| 土默特右旗| 青海省| 涪陵区| 沂源县| 芜湖县| 玛曲县| 驻马店市| 彭水| 冕宁县| 宿州市| 承德县| 建阳市| 乌鲁木齐县| 乐清市| 准格尔旗| 扎兰屯市| 宜兴市| 上栗县| 岚皋县| 额济纳旗| 鲁甸县| 犍为县| 河南省| 灵宝市| 伊金霍洛旗| 陵川县| 盐边县| 平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