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9章

  • 東坡易傳
  • 蘇軾
  • 4904字
  • 2015-12-23 15:17:49

【校注】

① 上九離之矣:《蘇氏易傳》作“上九勤之矣”,誤。

上九:王用出征,有嘉折首,獲匪其丑,無咎。

《象》曰:“王用出征”,以正邦也。

凡在下者,未免離于人也。惟上九離人,而不離于人。故其位為王,其德可以正人,各安其所離矣。而有亂群者焉,則王之所征也。“嘉”者,六五也。非其類者,九四也。六爻皆無應(yīng),故近而附之者得稱“嘉”也。其嘉之所以能克其非類者,以上九與之也。

咸 卦 (第三十一)

兌上

艮下

“咸”:亨,利貞。取女吉。

《彖》曰:“咸”,感也。柔上而剛下,二氣感應(yīng)以相與。止而說,男下女,是以“亨,利貞,取女吉也”。

下之而后得,必貞者也。取而得貞,取者之利也。

天地感而萬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觀其所感,而天地萬物之情可見矣!

情者,其誠(chéng)然也。“云從龍,風(fēng)從虎”,無故而相從者,豈容有偽哉!

《象》曰:山上有澤,“咸”。君子以虛受人。

初六:咸其拇。

《象》曰:“咸其拇”,志在外也。

“外”,四也。“咸其拇”者,以是為“咸”也。“咸”者以神交,夫神者將遺其心,而況于身乎?身忘而后神存,心不遺則身不忘,身不忘則神忘。故神與身,非兩存也,必有一忘。足不忘屨,則屨之為累也甚于桎梏,要不忘帶,則帶之為虐也甚于縲紲。人之所以終日躡屨束帶而不知厭者,以其忘之也。道之可名言者,皆非其至。而“咸”之可分別者,皆其粗也。是故在卦者,“咸”之全也,而在爻者。“咸”之粗也。爻配一體,自拇而上至于口,當(dāng)其處者有其德。德有優(yōu)劣,而吉兇生焉。合而用之,則拇履腓行、心慮口言,六職并舉而我不知,此其為卦也。離而觀之,則拇能履而不能捉,口能言而不能聽,此其為爻也。方其為卦也,見其“咸”而不見其所以“咸”,猶其為人也,見其人而不見其體也。六體各見,非全人也。見其所以“咸”,非全德也。是故六爻未有不相應(yīng)者,而皆病焉,不兇則吝,其善者免于悔而已。

六二:咸其腓,兇;居吉。

《象》曰:雖“兇”“居吉”,順不害也。

“順”,九三也。

九三:咸其股,執(zhí)其隨,往吝。

《象》曰:“咸其股”,亦不處也;志在隨人,所執(zhí)下也。

“執(zhí)”,牽也;“下”,二也。體靜而神交者,“咸”之正也。“艮”,止也。而所以為“艮”者,三也。三之德固欲止,而初與二莫之聽者,往從其配也。見配而動(dòng),雖三亦然。是故三雖欲止①,而不免于隨也。附于足而足不能禁其動(dòng)者,拇也;附于股而股不能已其行者,腓也。初與二者,“艮”之體,而“艮”不能使之止也。拇雖動(dòng),足未必聽。故初之于四,有志而已。腓之所之(以)無不隨者②,以動(dòng)靜之制在焉。故可以兇、可以吉也。股欲止而牽于腓,三欲止而牽于二。不信己而信人,是以“往吝”也。

【校注】

① 三雖欲止:《蘇氏易傳》作“雖三欲止”,誤。

② 所之無不隨:《蘇氏易傳》作“所以無不隨”,誤。

九四:貞吉,悔亡。憧憧往來,朋從爾思。

《象》曰:“貞吉悔亡”,未感害也;“憧憧往來”,未光大也。

九四之所居,心之所在也。方其為卦也,四隱而不見,心與百體并用而不知,是以無悔無朋。及其表之以四也,而心始有所在。心有所在,而物疑矣。故“憧憧往來”以求之,正則吉,不正則不吉。既感則“悔亡”;未感則害我者也。其朋則從,非其朋則不從也。

九五:咸其脢,無悔。

《象》曰:“咸其脢”,志末也。

拇之動(dòng),腓之行,股之隨,心之憧憧往來,皆有為之病也。懲其病而舉不為者,是無為之病也。五之所在者,“脢”也。而脢者,體之不動(dòng)而無事者也,畏其有事之勞,而“咸”于無事之求,“無悔”而已,志已卑矣。

上六:咸其輔、頰、舌。

《象》曰:“咸其輔頰舌”,滕口說也。

上六之所在者,口也。夫有以為“咸”者,口未必不用;而恃口以為“咸”,則不可。

恒 卦 (第三十二)

震上

巽下

“恒”:亨,無咎,利貞。利有攸往。

《彖》曰:“恒”,久也。剛上而柔下,雷風(fēng)相與,“巽”而動(dòng),剛?cè)峤詰?yīng),“恒”。“恒,亨,無咎,利貞”,久於其道也。

所以為“恒”者,貞也。而貞者施于既“亨、無咎”之后者也。上下未交,恩澤未渥,而驟用其貞,此危道也。故將為“恒”,其始必有以深通之,其終必有以大正之。方其通物也,則上下之分有相錯(cuò)者矣。以錯(cuò)致亨,亨則悅;悅故無我咎者。無咎而后貞,貞則可“恒”。故“恒”非一日之故也,惟久于其道而無意于速成者能之。

天地之道,恒久而不已也;“利有攸往”,終則有始也。

物未有窮而不變者①。故“恒”非能執(zhí)一而不變,能及其未窮而變爾。窮而后變,則有變之形;及其未窮而變,則無變之名,此其所以為“恒”也。故居“恒”之世,而“利有攸往”者,欲及其未窮也。夫能及其未窮而往,則終始相受,如環(huán)之無端。

【校注】

① 不變者:《蘇氏易傳》無“者”字,誤。

日月得天而能久照。

“照”者,日月也。運(yùn)之者,天也。

四時(shí)變化而能久成。

將明恒久不已之道,而以日月之運(yùn)、四時(shí)之變明之,明其未窮而變也①。陽至于午,未窮也;而陰已生。陰至于子,未窮也;而陽已萌。故寒暑之際人安之,如待其窮而后變,則生物無類矣。

【校注】

① 明其未窮:《蘇氏易傳》作“明及其未窮”,亦通。

圣人久于其道,而天下化成;觀其所恒,而天下萬物之情可見矣。

非其至情者,久則厭矣。

《象》曰:雷風(fēng),恒。君子以立不易方。

“雷”、“風(fēng)”,非天地之常用也;而天地之化所以無常者,以有“雷”、“風(fēng)”也。故君子法之,以能變?yōu)椤昂恪保弧傲⒉灰追健保涞肋\(yùn)矣。

初六:浚恒,貞兇,無攸利。

《象》曰:“浚恒”之“兇”,始求深也。

“恒”之始,陽宜下陰以求亨;及其終,陰宜下陽以明貞。今九四不下初六,故有“浚恒”之兇。上六不下九三,故有“振恒”之兇。二者皆過也,易地而后可。下沈曰“浚”,上奮曰“振”。初六以九四不見下,故求深自藏以遠(yuǎn)之,使九四雖田而無獲,可謂貞矣。然陰陽否而不亨,非所以為恒之始也,故“兇”。始不亨而用貞,終必兩廢,故“無攸利”。夫“恒”之始,宜亨而未宜貞。

九二:悔亡。

《象》曰:九二“悔亡”,能久中也。

“艮”、“兌”合而后為“咸”,“震”、“巽”合而后為“恒”。故卦莫吉于“咸”、“恒”者,以其合也。及離而觀之,見己而不見彼,則其所以為“咸”、“恒”者亡矣。故“咸”、“恒”無完爻,其美者不過“悔亡”。“恒”之世,惟四宜下初,自初以上,皆以陰下陽為正。故九二、九三、六五、上六,皆非正也。以中者用之,猶可以“悔亡”;以不中者用之,則無常之人也。故九三“不恒其德”。

九三:不恒其德,或承之羞,貞吝。

《象》曰:“不恒其德”,無所容也。

《傳》曰:“人而無恒,不可作巫醫(yī)。”子曰:“不占而已矣。”夫無常之人,與之為巫醫(yī)且不可,而況可與有為乎?人惟有常,故其善惡可以外占而知,無常之人,方其善也,若可與有為;及其變也,冰解潦竭,而吾受其羞。故與是人遇者,去之吉,貞之吝。善惡各有徒,惟無常者無徒。故曰:“不恒其德,無所容也。”

九四:田無禽。

《象》曰:久非其位,安得禽也?

九四居非其位①,而重下初六。初六,其所欲得也,故曰“無禽”;上亢而下沉,欲以獲初,難矣。

【校注】

① 居非其位:《蘇氏易傳》作“懷非其位”,誤。

六五:恒其德,貞婦人吉,夫子兇。

《象》曰:“婦人貞吉”,從一而終也;夫子制義,從婦兇也。

“恒”以陰從陽為正,六五下即二,則婦人之正也。九二上從五,則夫子之病也。

上六:振恒,兇。

《象》曰:“振恒”在上,大無功也。

“恒”之終,陰宜下陽者也。不安其分而奮于上,欲求有功,而非其時(shí)矣。故“兇”。

遯 卦 (第三十三)

乾上

艮下

“遯”:亨,小利貞。

《彖》曰:“遯,亨”,遯而亨也。

陰盛于“否”而至于“剝”,君子未嘗不居其間也。“遯”以二陰而伏于四陽之下,陰猶未足以勝陽,而君子遂至于遯。何也?曰:君子之遯,非直棄去而不復(fù)救也,以為有亨之道焉。今夫二陰在內(nèi),“遯”之主也;其勢(shì)至銳,而其朋至寡。銳,則其終必勝;寡,則其心常欲得眾。君子及其未勝而遯,則陰無與處而思求陽。陰思求陽而后陽可以處,故曰:“遯,亨,遯而亨也。”

剛當(dāng)位而應(yīng),與時(shí)行也。

時(shí)當(dāng)遯,雖有應(yīng),不得不逝也。

“小利貞”,浸而長(zhǎng)也。“遯”之時(shí)義大矣哉!

“浸”而后“長(zhǎng)”,則今猶微也。微而忘貞,則廢矣。

《象》曰:天下有山,“遯”。君子以遠(yuǎn)小人,不惡而嚴(yán)。

山有企天之意而不可及,陰有慕陽之志而不可追,“遯”之象也。

初六:遯尾,厲;勿用有攸往。

《象》曰:“遯尾”之“厲”,不往,何災(zāi)也?

“遯”者皆外向,故初六為“尾”。首之所趣①,尾所不能禁也,遯而不能禁,逝者眾矣。眾逝則我無與處,故危;勢(shì)不能禁而往迫之,則陽怒而為災(zāi),故不利“有攸往”。

【校注】

① 趣:《蘇氏易傳》作“趨”,誤。

六二:執(zhí)之,用黃牛之革,莫之勝說。

《象》曰:執(zhí)用黃牛,固志也。

六二“遯”之主,而與五為應(yīng),則有以固“執(zhí)之”矣。方陽之遯,其所以執(zhí)而留之者,非出于款誠(chéng)至意,陽不顧也,故必有如牛革之堅(jiān)者,而又用其黃焉,則忠確之至也。

九三:系遯,有疾,厲;畜臣妾,吉。

《象》曰:“系遯”之“厲”,有疾憊也;“畜臣妾吉”,不可大事也。

九三雖陽,而與陰同體,是為以陰止陽,徒欲止之而無應(yīng)于上,止之不由其道,蓋系之而已。彼欲去矣,而以力系之,我惟無疾而后可,一日有疾,則彼皆舍我而去爾,何則?所以系之者,恃力也。故曰:“畜臣妾,吉。”系者,“畜臣妾”之道,而非所以畜君子也。

九四:好遯,君子吉,小人否。

《象》曰:君子“好遯”,“小人否”也。

九四有初六之好,舍其好而遯,則“君子吉”,而“小人否”也。

九五:嘉遯,貞吉。

《象》曰:“嘉遯貞吉”,以正志也。

六二,九五配也。舍其配而遯,故曰“嘉遯”。猶懼其懷也,故戒之以“貞吉”。

上九:肥遯,無不利。

《象》曰:“肥遯無不利”,無所疑也。

無應(yīng)于下,沛然而去,“遯”之肥也。夫九三牽于二陰而為之止,我不知?jiǎng)葜豢梢圆贿q而止之,非其利也;然則上九之“肥遯①”,非獨(dú)以利我,亦以利三也。

【校注】

① 肥遯:《蘇氏易傳》無“肥”字。

大 壯 卦 (第三十四)

震上

乾下

“大壯”:利貞。

《彖》曰:“大壯”:大者壯也。剛以動(dòng),故壯。“大壯,利貞”,大者,正也,正大而天地之情可見矣。

以大者為正,天地之至情也。

《象》曰:雷在天上,“大壯”。君子以非禮弗履。

所以全其勇、壯也。

初九:壯于趾,征兇有孚。

《象》曰:“壯于趾”,其孚窮也。

“乾”施壯于“震”者也。壯者為羊,所施為藩,故五以二為羊,三以六為藩。以類推之,則初九之壯,施于九四;九四藩決不羸,則初九亦觸四之羊也。以其最下而用壯,故曰“壯于趾”。自下之四,故曰“征”。眾皆觸非其類,已獨(dú)觸其類。觸其類,則有孚于非其類矣,不孚于方壯之陽,而孚于已窮之陰,故雖有孚而不免于兇者,其孚窮而不足賴也。

九二:貞吉。

《象》曰:“九二貞吉”,以中也。

初九以觸陽“兇”,九三以獨(dú)陰“厲”,皆失中者也。九二之于五也,進(jìn)不觸之,退不助之,安貞而已,中也。

九三:小人用壯,君子用罔,貞厲。羝羊觸藩,羸其角。

《象》曰:“小人用壯”,君子罔也。

“羊”,九三也;“藩”,上六也,“羸”,廢也。九三之壯施于上六。上六,窮陰也;九三,壯陽也。以壯陽觸窮陰,其勢(shì)若易易然①。然而陽壯則輕敵,陰窮則深謀,故小人以是為壯,而君子以是為罔已也。以陽觸陰,正也;而危道也。是以君子不觸也。

【校注】

① 易易然:《蘇氏易傳》無“然”字,誤。

九四:貞吉,悔亡。藩決不羸,壯于大輿之輹。

《象》曰:“藩決不羸”,尚往也。

九四有藩,是以知初九之觸也,欲進(jìn)而消二陰者①。九四之“貞吉”也,外有二陰之?dāng)常鴥?nèi)有初九之觸,此九四之所以有“悔”也。忿其觸而羸其角,則是敵未亡而內(nèi)自戰(zhàn),四以是為病也,故見觸不校,即而懷之。以為其徒,則可以“悔亡”,故曰“藩決不羸,壯于大與之輹”。九四自決其藩,而不以羸初九之角,則向之觸我者止而為吾用,適所行以壯吾輹爾。臨敵而輹壯,可以往矣。

【校注】

① 消二陰:《蘇氏易傳》作“消二陽”,誤。

六五:?jiǎn)恃蛴谝祝瑹o悔。

《象》曰:“喪羊于易”,位不當(dāng)也。

“羊”,九二也;六五者,九二施壯之地也。以陰居陽則不純乎陰,有志于助陽矣。是以釋九二之羊而縱之,故曰:“喪羊于易,位不當(dāng)也。”人皆為藩以御羊,而已獨(dú)無有,豈非易之至也歟?有藩者,羸其角;而易者喪之,羸其角者“無攸利”,則喪之者“無悔”,豈不明哉!

上六:羝羊觸藩,不能退,不能遂。無攸利,艱則吉。

《象》曰:“不能退,不能遂”,不詳也。“艱則吉”,咎不長(zhǎng)也。

主站蜘蛛池模板: 溧水县| 绵阳市| 上虞市| 高平市| 原阳县| 色达县| 双牌县| 金溪县| 突泉县| 临夏市| 潞西市| 麻城市| 根河市| 香港| 姜堰市| 靖州| 册亨县| 当涂县| 腾冲县| 莱芜市| 礼泉县| 普兰店市| 泌阳县| 宕昌县| 武川县| 广东省| 紫阳县| 确山县| 泾源县| 徐州市| 思南县| 米脂县| 伊通| 仪征市| 莱阳市| 虹口区| 洛宁县| 丹江口市| 昂仁县| 祥云县| 叶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