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2章 文岳設計拔營寨 曾仲泅江請救兵

  • 三春夢
  • 佚名
  • 7405字
  • 2015-12-23 11:36:31

且說劉進忠向鐘軍師說知:“清軍出省,不日可至潮州,如何御敵?”軍師道:“既系清軍出廣東省,請主公領軍將,就到葵潭地面拒敵。”又命馬參將保守潮州城池。劉進忠聽軍師所議,擇吉日祭旗,同鐘軍師、何元帥領馬步軍大將一百三十余員,帶領軍兵二萬余眾往葵潭拒敵。揭陽游擊李德俸,同知縣馮楚欽商議,城上豎起降旗,二人出城迎接劉大人軍兵。到于普寧,千總張名高、知縣趙義州開城擺香案相迎。劉進忠經過二處地方,絲毫無犯。大軍直抵葵潭,安營下寨。按下不表。

且說平南王同監軍劉秉權、參謀聶應謹領四總兵、大將八十余員,帶領軍兵十三萬,哨船二百號、大炮三十尊水陸并進,一路浩浩蕩蕩殺奔前來。軍馬至于牛母湖,小軍走至馬前報道:“啟稟千歲,劉進忠領軍兵扎營在葵潭,擋住我軍去路。”平南王聽報,傳令進軍至草洋安下營寨。

次日,平南王升坐中軍帳,傳令袁州總兵鄭順義領大將劉國佑、湯志雄、汪大海、彭德山、陳深、鄧春共六將,帶軍兵三千攻打葵潭賊營。

潮營探軍報知軍師。鐘文岳聞報,令何元帥領將帶軍兵,出營迎敵。何英領命,同眾將放炮,出馬營前,將軍馬排列陣勢,遇鄭順義軍將亦到,看見潮軍擺成陣勢,即傳令列開。鄭順義持刀躍馬,至陣前叱聲言道:“反國逆賊,我等大軍到來,理當下馬受死,還膽敢領敗軍抵敵,該當何罪!”何英笑道:“你等不知死的旗奴,可曉得鱟山十八萬清軍的骨頭未冷,你等又急急忙忙來送死么?”鄭順義大怒,縱馬舞刀殺來。何英出馬相迎,兩陣金鼓大擂。

清將劉國佑等殺出,潮軍溫岳川等進前接住交鋒。潮軍一擁而上,清軍敵住。一場大戰,炮聲不絕,嘶喚喧天,鄭順義被何英殺得不能招架,回馬便走。劉國佑等見賊眾甚是利害,不敢久戰,隨引軍逃走。何英催動軍將,追趕數里,鳴金收軍,回營繳令。鐘軍師大喜,設宴賀功。按下不表。

且說鄭順義敗回清營,計點損去軍兵約有一千余眾,入帳伏地請罪。平南王言道:“勝敗兵家常事,何罪之有?將軍請起。”鄭總兵叩謝起身。明日平南王令雷瓊總兵吳和龍領軍將前去攻打賊營。吳和龍領命,即起軍馬直抵葵潭潮軍營前,列開軍馬,令眾軍兵叫戰。

忽聽三聲炮響,潮將帶軍出營,將軍馬一字擺開,中軍帥旗之下,何英立馬叱道:“你這旗奴,又來送死么?”吳和龍大怒,縱馬進前,手執鋼刀直砍。何英舉起雙鉤鐮槍相迎,兩人放馬交鋒。一往一來,左沖右突,戰得天花亂墜,彼此交接五十余合,未分勝負。清將烏林保、金大山、高道周、陸甲四將,一齊出馬沖殺過來,潮陣朱廣龍、程國英、余國寶、董萬年、張金星、林五常六將進前敵住,兩陣交接,叫殺連天,金鼓大振,火炮射光。

鐘文岳出營前觀望,只見我軍難以取勝,傳令眾步軍大將,從西邊殺進。謝阿宗、文殿左等,奮勇向前沖殺,殺入旗軍之中,把清軍砍殺一陣。清軍陣中頓時大亂,抵敵不住,各自奔躲。

馬林保等見軍兵潰散,不敢久戰,轉回本陣。吳和龍架開何英的兵器,跳出重圍,引軍退走回歸去了。鐘文岳見清軍敗退,即鳴金收回軍馬入營,按下不表。

且說吳和龍總兵,回到清營進前繳令。平南王聽說眾將又大敗而回,心中悶悶不樂,對劉撫院道:“我軍兩次俱敗,未知監軍有何良策?”劉秉權道:“啟稟千歲:“我眾彼寡,今且按軍不動,等幾天后養成銳氣,點起大隊軍將如泰山壓頂殺去,一齊協力,無有不勝之理。”平南王從其議,按住軍兵不戰。

且說鐘文岳一連數天,見清軍不出戰,與主公言道:“旗軍這數天并無來此討戰,此系養軍之策,不日定起大軍前來攻打我營。

那時先挫他銳氣,使旗軍喪膽。”劉進忠道:“軍師用何妙策可以破之?”鐘文岳道:“明日主公與貧道領幾名大將,觀探清營。旗奴看見必定領軍追趕,我等先令大將埋伏,將他截殺一陣,豈不甚善?”劉進忠聽說大喜道:“此計甚妙,依策而行。”

鐘文岳升坐中軍帳中,立即召游擊莫朝梁上帳聽令道:“將軍,命你領馬步軍大將二十員,帶軍兵二千名,往左邊離營五里埋伏山腳叢林中。明早五更時候,起軍前去,至平明之后,可聽炮聲為號,號炮一響,展動伏軍,截殺清軍,不可違令。”

鐘文岳又召游擊朱廣龍上帳聽令道:“將軍,命你領馬步軍大將二十員,帶軍兵二千名,往右邊離營五里,在密林之中埋伏。明早五更時起軍前去,至平明之后,可聽我等號炮,號炮一響,展動伏軍截殺清軍,不可違令。”

鐘文岳又召何元帥上帳聽令道:“元帥,命你領四都司與馬步軍大將三十員,帶領軍兵四千名,前往接應,不可違令。”

鐘文岳調發三路軍馬已畢,準備停當,安宿一宵。五更時候,何元帥傳令,眾軍將飽食,以待號令,即欲起行。軍師五鼓起身,傳令三路軍馬,迅速起行,囑令偃旗息鼓,銜枚疾走,分路前去。

鐘文岳令守備崔雄榜等七將,備快馬九匹:“你等暗藏器械,保主公與貧道,到清營誘敵。”崔雄榜依令。

未及平明之時,劉進忠同軍師崔守備等七將,各上馬悄悄望草洋清營前來。約僅二里余路之間,鐘文岳與劉進忠地高處立馬,假裝觀看清營前后地勢。

清軍看見潮營劉進忠同鐘文岳到來打探營中事情,即入帳稟道:“啟稟千歲得知,劉進忠與賊將到來觀看我軍營寨。”平南王聽報問道:“有多少軍將隨從?”小軍稟道:“共有九騎。”平南王聞言大喜,命虎門總兵官周德勝、大將汪大海等十五將:“帶領軍兵一千,擒捉逆賊劉進忠。”又令錢壙總兵王國棟:“領大將湯志雄等十將,帶軍兵一千,隨后接應。”

劉進忠同軍師觀見清將領軍兵趕來,與崔雄榜等人徐徐退去,見清將漸漸迫追。鐘文岳令李有祥放起火炮,一聲響亮,右邊莫朝梁、左邊朱廣龍二處埋伏軍兵,一齊殺來。周德勝見潮軍將二路埋伏,殺將出來,與眾將擺開軍兵對敵。鐘文岳同劉進忠扣住坐騎觀看,莫、朱二將攻打旗奴,圍住拼殺,戰鼓如雷,叫殺連天,炮聲不絕。

周總兵軍兵被困,正在危急之時,幸喜王國棟接應,軍將追到,見大軍被潮軍圍住,即令眾將軍兵沖殺。清軍一起叫喚,眾軍殺入重圍,一場大戰,山崩地裂,未定勝負。

何元帥同都司余國寶、溫岳川、程國英、董萬年,與三十員馬步軍大將、四千軍兵,飛奔殺來。望清軍中奔殺入去,左沖右突,殺得清兵死的死、逃的逃,王國棟接著何元帥迎敵,被何英殺敗,回馬逃走。余國寶等二十余員大將,圍住吳和龍拼殺,殺得吳和龍招架不住,奮勇用盡平生本領,拼命殺出重圍,落荒而走。湯志雄、汪大海等引軍兵敗走,保全性命。

鐘文岳望見清軍奔逃,令眾將與軍兵緊追砍殺,放箭射去,殺得清軍尸橫遍野,血流路途。追至前面,軍師傳令鳴金收軍,回歸葵潭營中。何英領眾將上帳繳令報功,劉進忠大喜,命設宴席請眾將賀功。按下不表。

且說周、王二總兵,敗回本營,查點軍將,損去大將數員,軍兵二千,僅存七百余人而已,進前繳令。平南王聽說損去許多軍將,心中憂愁。問劉監軍道:“逆賊詭計多端,此乃誘敵之計,后日不可不慎。”這且不題。再說鐘文岳對劉進忠道:“貧道心想潮州城無多軍將保守,倘

若清營起軍,透過我營,從惠來外路,直抵潮州,搶奪城池。那時我等腹背受敵,進退兩難。今以得勝之師,暫時退回軍馬,保守潮城,方是正理。”劉進忠道:“軍師計出萬全,安敢違命?倘若退回軍馬,平南王聞知,豈不起軍來追,則如之何?”鐘文岳道:“啟稟主公,貧道自有計策,使清軍不敢來追。”劉進忠道:“全仗軍師調度。”

鐘文岳即召謝天、吳清、李天成、余如山、杜明月共五將,命他們領小軍二百名到各鄉村之中,尋取大小鳥雀數百余只,到帳前聽用,即速前去,不得違令。

謝、吳二人起身,往各鄉尋買,眾鄉平民百姓,聞是劉進忠大人軍前欲用的,莫不踴躍尋來奉送,誰肯收錢?謝天等及到下午,帶各鄉民所送鳥兒數百只,到帳前繳令。

鐘文岳傳令,召眾將入帳聽令。眾將聞召,齊到中軍帳前,見軍師參謁,侍立兩旁。鐘文岳先令千總石志昂、林永清二將:“你們領軍兵二千,往云落山對面山腳上余下嶺二鄉之中,扎下空營虛寨,內面用餓馬嘶聲吊羊擂打戰鼓,以為疑軍。安置明白,帶領軍兵,到云落山接應我等大軍回歸潮城,不可違令。”石志昂、林永清二人得令,領軍前往。

鐘文岳又召余如山、杜明月、張約超、蔡田杰:“領軍兵一千,到烏鴉山密林叢雜之中埋伏,令眾軍兵每人各執鳥一只在手中。候至天明,清軍兵放箭射入密林內,你等將手中鳥雀盡數放它飛出。候清軍行過烏鴉山,你等四將命領軍放炮殺出,將清軍截殺,不得違令。”余如山等人依令退下。

鐘文岳又召都司溫岳川、程國英上帳聽令道:“二位將軍,命你領步軍大將陳殿、曾仲、黃便、唐國民,并三十六名小英壯謝五、馬九等共四十員將領,帶軍兵三千,往烏鴉山密林深坑之中埋伏。候至平明之時,聽烏鴉山火炮一響,你等領眾將與軍兵殺出,將清軍殺戮,不可違令。”

鐘文岳又召何元帥上帳聽令道:“何元帥,命你令游擊朱廣龍,都司余國寶、董萬年,千總趙世春,把總陳文禺等四十將帶領軍兵四千殿后,至天色微明在于云落墟停住。聽候烏鴉山火炮一響,回轉眾將與軍兵,把清兵截住痛擊,不可違令。”

鐘文岳又召游擊莫朝梁上帳聽令,道:“將軍,令你領步軍大將文殿左、謝阿宗等,隨貧道為二隊,帶軍兵一千,接應何元帥。后隊軍馬相連,不可遠離,無得違令。”

鐘文岳又召守備崔雄榜上帳聽令,道:“將軍,你領大將四員、軍兵二千,在前面開路,不可違令。”

鐘文岳又召守備林紹基等六將,上帳聽令,道:“諸位將軍,命你等余軍數千保主公中軍隊伍,不可違令。”

鐘文岳調撥已畢,令眾軍將黃昏造飯,飽食停當,候定更后拔寨起軍,退回潮州城。

清營遠探小軍得到這消息,飛報入于中軍帳中,稟道:“啟稟千歲,葵潭賊營劉進忠欲退軍歸回潮州。”平南王聽報,召眾將入帳聽令。各營將齊到中軍帳中,平南王召雷瓊總兵吳和龍領大將劉國佑、湯志雄、汪大海、彭海山等帶軍兵三千為前隊追趕賊軍。

又召虎門總兵周德盛領大將馬林保、金大山、高道周、陸甲等,帶軍兵三千為二隊,隨后接應,追趕賊軍入城,不可違令。又召袁州總兵鄭順義領大將十員,帶軍馬五萬為合后。

平南王同錢塘總兵王國棟、劉撫院、聶布政使領大隊軍令、眾將為中軍隊,拔寨起行,即速進發葵潭,緊追賊軍。吳和龍領四員大將,帶軍追至烏鴉山。將近五更,望見前面密林森森,樹木交接,恐有賊兵埋伏,不敢進兵。按住軍馬不行,等候千歲大隊軍到。二隊周德勝軍將已至,遙見前面之軍停住,查問何故。小軍稟道:“吳和龍大人見前面樹木陰森叢雜,恐有賊人埋伏,候待中軍大帥到來稟知。”

及至五更之后,平南王軍馬已至,探馬小軍到千歲馬頭,將前軍事情稟知。平南王聽報,傳令吳總兵放箭探察虛實。探軍領令,飛報前隊。吳總兵命小軍放箭,眾將得令,將箭一齊射入。余如山等見有箭射入密林,傳令眾軍士將鳥雀放飛。

吳總兵與眾軍見密林內有許多鳥雀大小紛紛飛出。吳總兵言道:“只要有鳥雀飛出,定無埋伏,若有賊兵埋伏在里面,安有眾鳥投林之理?”放心傳令進軍。

吳和龍前隊行尚未完,余如山等四將小軍放起火炮,一齊殺出密林之外,將清軍截為兩段。前面何英等,聽見火炮聲響,領眾將率軍兵回轉殺來。烏鴉山密林深坑內,溫岳川、程國英二都聽火炮一響,陳殿等四十員步軍大將,帶領四千軍兵殺將出來,猶如出洞蛟龍一般,又把周德勝二隊清軍截斷歸路,殺戮一陣。清軍前后受敵,不能逃脫,殺得尸積如山,血流成河。

平南王聽見后面火炮連天,叫殺之聲不絕,探軍飛跑馬前。

平南王聽報,命眾將前去救護前軍。是時天色明亮,觀見對面左畔山腳,扎下賊營無數,戰鼓如雷,雄馬聲嘶。平南王大驚,恐賊寨軍兵又將殺至,隨傳令后軍退去。周、吳二總兵,與眾將拼力血戰走脫。何元帥令眾將引軍兵追殺,趕至十里田心地面,鳴金收軍回轉。軍師、主公徐徐望潮城前來。這且按下。

且表平南王敗走,回至崩口,見后面賊軍不追,傳令暫且扎營。

周、吳二總兵,同眾將敗回,查點六千軍兵,僅存數百名回歸而已。

平南王與監軍商議道:“如今又折失數千軍兵。”聶布政言道:“劉進忠的軍師聞是鐘文岳,此人足智多謀。”平南王言道:“目前賊營安在云落石畔山腳,不知何故?”命小軍前去打探消息。及至午后,回報:“稟千歲得知,云落山對面山腳上斜下嶺二鄉之中,賊人設下空營,用餓馬嘶聲、吊羊擂打戰鼓之計。”平南王聽報嘆道:“鐘文岳行軍謀略,類似劉基先生矣!”清營眾將軍兵歇馬。過了三天,平南王命小軍打探二百號哨船消息,遠探小軍領命,往水路沿江打探。數天之后,回營入帳稟道:“啟稟千歲得知,哨船二百號,聽報千歲軍兵扎營寨在草洋與劉進忠迎敵,不敢貿然先到潮州城,故暫泊在甲子所港口,候千歲令旨發落。”平南王聞報,令探軍傳令水哨軍將,揚帆速往潮州。接著,平南王又傳令明早起軍,速至潮州。”這且不題。

且說劉進忠大軍回歸潮州,馬甘泉同眾參謀出城迎接,進入帥府。大排筵席,與眾將、元帥、軍師各盡歡而飲之。飲畢,鐘文岳令興寧都司董萬年領軍鎮守葫蘆山;令守備郭三坤領軍鎮守大南門;又命守備崔雄榜,領軍守大東門;又命守備蔡長高,領軍守住大西門;又命守備林紹基,領軍守住大北門;又令守備李有祥,領軍鎮守上水門;又命守備朱光,領軍守住竹木門;又令守備郭三元,領軍守住下水門;軍師又命都司程國英領軍巡哨城池,監督守城軍將,不可違令。調遣已畢,起身告退回宅。按下不表。

且說平南王大軍,直抵潮州安下營寨,在于沙洲,接連長鋪為前營,第三天二百號小艇哨船齊到。平南王與劉撫院、聶布政商議,將哨船分做四處安屯:一屯在浮橋上,一屯在浮橋下,一屯在急水上流,一屯在急水下流,共安四處之隘口。又各接木閘把住,以防賊將軍兵走漏,令將大炮十八尊,在前營攻打賊城。如此扎營共四十余座,每營軍兵三千防守。令將十二尊大炮,安放后面,保護糧米營寨。

布置已畢,安過三朝,商議開兵攻打城池。平南王上坐中軍帳,令虎門總兵周德勝,領軍將攻打賊城。周總兵領命,領大將十員、軍兵五千,直抵大南門排成陣勢,令眾軍辱罵叫戰。小軍報進帥府,劉進忠與軍師眾參謀何元帥等,正在議論拒敵之事,一聽小軍所報,鐘文岳即令何元帥領眾將帶軍兵出南門迎敵;又令參將馬甘泉領軍將帶兵出西門助戰,何、馬二將各領軍將出城交鋒。

吳和龍見潮軍分隊殺來,即持刀出馬,大叱一聲:“殺不盡的賊兵!今日不殺你等,誓不收軍回營。”何元帥道:“烏鴉山殺你不盡的旗奴,尚敢夸口,豈不令人羞恥。”吳和龍手持大鋼刀殺來,何元帥舉起雙鉤鐮槍迎住交鋒。清將彭德山殺出,參將馬甘泉進前接戰。

兩陣戰鼓大擂,清軍直殺過來,潮軍上前迎敵。清將陳深、鄧春等奮勇殺至,潮軍李有祥、林紹基等一擁而上。槍刀并舉,劍戟相迎,炮聲響動,叫殺之聲,聞有十里。一場混戰,戰得天翻地覆。

何元帥迎戰,周德勝假裝抵敵不住,回馬便走。何英追時,他暗放一箭射中何英手上。何英敗走,周德勝乘勢沖殺潮軍,潮兵大敗,各有奔逃。

城上鐘文岳在那里掠陣,見軍兵混亂逃走,令鳴金收回軍馬,參將等引軍敗回入城。清軍追至城下辱罵,城上箭石一齊放下。

清軍遂不敢近前,周總兵掌提勝鼓收軍回營,進帳繳令報功。平南王大喜,命人設宴與周將軍賀功。按下不表。

且說何元帥進入內堂繳令,劉進忠聽說大敗,心中憂煩。鐘文岳道:“勝敗兵家常事,何用憂慮?但是平南王帶有清軍十余萬,我軍人馬不多,何以迎敵?主公可修告急文書,命一員大將,往南澳何佐虎處討救兵到來相助。”劉進忠即命徐參謀修告急公文一封,鐘文岳隨召水里龍曾仲到內堂聽令。

曾仲至帳前問道:“今日軍師召小將入堂,有何將令?”鐘文岳道:“將軍,貧道命你帶著文書一封,到南澳何佐虎衙門,討救兵前來迎敵。如今潮城南邊,被清軍困住,將軍能曉水性,可從水路逃出前去。”劉進忠道:“聞平南王將浮橋上下,設有水閘二重,急水內外,安下水柵二重,況有許多哨船,恐敵軍水柵之中藏有利刃,暗中傷人,將軍須當謹慎,如何得過?”曾仲道:“任他有銅壁鐵柵,我曾仲亦能逃得過去,若怕有水柵暗器,算不得水里龍了。”劉進忠道:“既是這等說,將軍明早即便起身。”曾仲領命退出,先備下竹筒四個,大瓠一個。

劉進忠次早請軍師等齊至內堂,片刻諸位俱至,吩咐備宴,與曾將軍餞行;并將文書一封,付與曾仲收起。鐘文岳道:“將軍加意小心,再三切囑。”曾仲道:“主公、軍師放心,不用掛懷。”即將文書藏在竹筒之內,用黃蠟封口。另將一個竹筒盛了干糧,以便途中充饑。又將竹筒一個,藏了利刀、鑿子,方可開破水閘。又取兩把板斧和匏瓢,叩謝主公,坐下連飲幾杯酒,執取物件,即便起身。劉進忠同軍師、元帥等,送至上水門出城。

曾仲一拱別去,直至江邊脫下衣褲,藏在竹筒里面,各用黃蠟封口,背起四個竹筒,執著兩柄板斧物件,溜下水里,從江中逃去了。

劉進忠與軍師、眾將觀看,見曾仲如此,嘆道:“天生我劉進忠造反,又生這等異人前來相助,豈非天意哉!”言罷,同眾將回歸帥府。按下不表。

再說曾仲在水里逃至浮橋,水流水閘,遂用利刃、鑿子,將閘鑿開一孔,抽身進入。穿過水閘,到了下流;水閘又開了一孔,穿鉆過去,一時氣急,浮至水面散了急氣,將匏瓢蓋在頭上。

哨船之人,觀見說道:“眾兄弟,你等觀水面上浮有一個大匏瓢在于那里,我等可取來盛東西。”有一個說道:“你等看那匏瓢,是破孔的無用之物。”又有一人說道:“雖是有一孔,卻可以盛干物。”正在商量如何撈取之間,那匏瓢忽然沉落水里去了。有一年老的清軍說道:“匏瓢破孔,怎么會沉落水里?定是潮賊走漏。”眾清軍言道:“說得有理!我等不可放走它,各各執起長刀、利槍、搭鉤,刺下水中,撩撈約有片時之久。旗軍言道:“縱然有潮賊在水里,亦送他狗命。”

這曾仲沉在水里,聽著水聲響動,將身貼于船腹之下,避過片時之久,逃至急水上流水閘,將利刀剁開了一孔,抽身逃過。誰知撞著暗器,左右兩腿著了三四鐵鉤,剝脫不離,執利刀在手,連肉割去,流血淋淋,亦所不顧。他又逃到急水下流水閘邊,用刀再鑿一孔,躲脫過閘,氣喘又急,浮起水面散了喘氣。再沉落水,一直躲在石碑腳,起身上岸,身中四個竹筒被水沖走三個。

曾仲大驚,周身赤條條,走入蔗園之內逃避,將竹筒封口揭開觀看,系文書一封,心中歡喜。自言自語道:“我想這一封文書,若是遺漏,縱然脫離天羅地網,來到這里也是枉然。而今又有一說,今日赤身露體,腹中又饑,怎生是好?”探出外面一望,適逢前途有一少年漢子,肩挑有兩個大竹筐徐徐而來。

曾仲又自思道:這人身上的衣服,若是善言懇借,定必不肯。

不如行兇,方能成功。噯!大哥呀!非是曾仲忍心無義,無奈為著主公將令大事。”只見那少年才行近來,曾仲手執板斧,悄悄躲到那后生背后,將利斧砍落,少年已死,把尸骸拖入蔗園之內,又將竹筐挑入,打開筐蓋一看,原系祭掃物件。曾仲將三牲刈碎,吃得醉飽;又將他身上衣服,穿在自己身上,將告急文書藏在身上,持起板斧望樟林前來,尋船過江,往南澳前去。

主站蜘蛛池模板: 绥化市| 南雄市| 沂南县| 龙岩市| 凤翔县| 和顺县| 长治县| 迁西县| 米脂县| 都江堰市| 波密县| 阳山县| 五常市| 青海省| 蒲城县| 长寿区| 伊宁县| 浦东新区| 新建县| 兴义市| 阿鲁科尔沁旗| 南阳市| 深圳市| 镇赉县| 鹤峰县| 九江县| 绥化市| 治多县| 桑植县| 石楼县| 星子县| 蕉岭县| 新竹市| 惠安县| 布尔津县| 大荔县| 西平县| 松原市| 海城市| 河源市| 竹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