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王南渡,以少宰召,晉秩尚書;陳進取九策。時馬、阮亂政,正人如劉宗周、姜曰廣輩多擯不錄;自請祭禹陵。夜泊龍江,夢太祖高皇帝至,厲聲曰:『卿竟舍我去耶』!對曰:『朝廷舍臣,非臣舍朝廷』!既報命,乞歸;而南都陷。舟次桐廬,遇唐王,相得甚歡;陳四通四塞、三師八友之議。至福州,遂首政府。時政歸鄭氏,將帥觀望,無肯出死力。道周憤,自請督師,攜數諸生出信州,會七建及江、浙諸門人子弟之兵可四千人。餉絕,多亡走。出師救徽,見卒千二百人、馬十疋,持三十日糧行。至婺源,徽已破;師遂潰。被執,七日不食;不死,復進水漿。至江陵,分縶諸從者;獨幽禁城,改系尚膳監。夜聞鐘,感舊事,得絕句百余首,益悲憤;不食十四日,猶不死。時統兵大帥日夜遣客勸降,故獨寬其桎梏,加殊禮;使得從容賦詩作字。如是者,三閱月。三月五日,騎擁過東華門,坐不起;曰:『此與高皇帝陵寢近,可死矣』!方刑時,從者跪乞數語遺家;乃裂衿,囓指血大書曰:『綱常萬古,節義千秋;天地知我,家人無憂』。及門蔡春溶、賴繼瑾(俱漳州人)、趙士超(侯官人)、毛玉潔(六合人。「六合志」作至潔)繼至;過曹街,抱其頭哭曰:『師魂其少須,吾即來矣』!四子同時就義。道周傳首至徽,門人陸自巖以千金購得之,合身首殯金陵。越數載,長子霓與門客趙子壁往,扶櫬歸葬。始,道周未第時,渡釣龍江,舟覆溺焉;恍惚見一人前導至一殿,額曰「倪黃」。館選時,元璐名第一、道周名第二;一死北都、一死南都,出處始終若前定然。
著述甚富,奏疏、經解、詩文旁及天文、歷數,共四十余種。
——選自「漳州府志」卷三十一「人物」四(明列傳下)。
石齋黃先生逸事,「方望溪集」有云:
『崇正某年,余中丞集生與譚友夏結社金陵。適石齋黃公來游,與訂交,意頗洽。黃公造次必于禮法,諸公心向之而苦其拘也,思試之。妓顧氏,國色也;聰慧,通書史。撫節安歌,見者莫不心醉。一日,大雨雪;觴黃公于余氏園,使顧佐酒。公意色無忤,諸公更勸酬,劇飲大醉;送公臥特室,榻上枕、衾、茵各一,使顧盡弛褻衣。隨鍵戶,諸公伺焉。公驚起,索衣不得,因引衾自覆薦,而命顧以茵臥;茵厚且狹、不可轉,乃使就寢。顧遂昵近公,公徐曰:「無用爾」!側身內向,息數十,轉即酣寢。漏下四鼓,覺,轉面向外。顧佯寐無覺,而以體傍公。俄頃,公酣寢如初。詰旦,顧出,具言其狀;且曰:「公等為名士,賦詩飲酒是樂而已;為圣為佛、成忠成孝,終歸黃公」。
『及明亡,公縶于金陵。在獄,日誦「尚書」、「周易」;數月,貌加豐。正命之前夕,有老仆持針線,向公而泣曰:「是我侍主之終事也」!公曰:「吾正是斃,是為考終;汝何哀」!故人持酒肉與訣,飲啖如平時,酣寢達旦。起盥漱更衣,謂仆某曰:「曩某以卷索書,吾既許之,不可曠也」。和墨伸紙,作小楷。次行書幅甚長,乃以大字竟之;加印章,始出就刑。其卷藏金某家。
『顧氏自接公,時自懟。無何,歸某官。李自成破京師,謂其夫「能死,我先就縊」!夫不能用。語在縉紳間,一時以為美談焉』。
——選自「漳州府志」卷四十九「紀遺」中(人物)。
何楷
何楷,字符子;漳浦鎮海衛人。生有異質,書過目不忘。天啟五年,登進士。時魏珰肆毒朝紳,楷不謁選而歸。
崇正時,起戶部主事,榷滸墅關。事竣,進員外郎。七年,詔簡部曹為言官,大臣多推楷;改刑科給事中。流寇陷鳳陽,毀皇陵;楷疏劾撫臣楊一鵬、按臣吳振纓下獄,語侵輔臣溫體仁、王應熊。旋復劾兩人朋比行私,振纓為體仁私人、一鵬為應熊座主,情面重則祖宗之陵寢為輕、朋比濃則天下之刺譏不恤;語甚切至。忤旨,鐫一級。復疏請罷內操,上又不從。是時上憤在廷之臣多貪庸、顧身家,視君國輒泄泄,思欲痛整齊之。于是詔獄繁多,司寇諸曹郎日不暇給,有言者;上疑為偏護,舉朝皆結舌,無敢言。楷乃疏陳慎刑八議,娓娓千言;援祖制、明國典,寄匡救于將順之中。天子知其諷切也,一時獄稍寬。楷自以身為言官不得默,朝廷每有大事、時政有得失,嘗侃侃敷陳:議保舉,言擇相,請停秋決;及言海寇宜剿,并駁諸大臣情弊。即皇陵一案,楷已得罪,尤復再申前說;謂『二輔輕視祖宗、勇護私黨,政本何地,相率為比?尤而效之,弊將何極』!及應熊陳辨,楷復駁其『明旨未下,應熊何知置辨!必有往來偵探,漏泄禁中語者』。應熊竟由此罷去。蓋天子亦知其敢言,雖不能悉從,然顧心志之。
屢遷工科都給事中。時火星逆行,天子減膳修省。兵部尚書楊嗣昌方主款,因歷引前史眩惑帝意;楷疏駁其「立言本心,附會罔上」。及嗣昌奪情柄政,楷又疏劾其忘親,與黃石齋、劉晉卿、趙景之、林自芳先后糾參,長安謂之「奪情五諫」云;再鐫二級,調南京國子監丞。旋丁內艱,乃歸;復講學于紫芝書院。服闋,諸大臣請復原官,不聽。既而國用匱乏,朝廷思用鈔;乃召楷,問鈔法。至南都,而京城已陷矣。
會福王在江南,擢戶部右侍郎兼工部,管錢法。馬、阮為政,國事日非!屢疏乞休,不報。
南都陷,乃間關至閩。閩中擁立唐王,起楷戶部尚書;旋改都察院左都御史。與鄭芝龍不愜,請告再三;王欲兩全之,暫令回籍,歸。至中途,遇盜截其一耳;蓋芝龍使其將楊耿為之也。后漳州不守,抑郁以卒。
楷博綜群書,寒暑不輟;尤邃于經學。所輯「周易訂詰」「詩經世本」,最號精博;「春秋繹」尚少四公。然皆為學者所傳云。
——選自「漳州府志」卷二十九「人物」二(明列傳上)。
張若化
張若化,字雨玉,號蒼蠻;世居浦之丹山。弱冠,師事黃道周,得聞「明誠」之學;旁及律歷、經綸諸務,靡不淹貫。崇正丙子,舉于鄉。兩上公交車,不第;而弟若仲以庚辰成進士,因留京師。時道周以言事下北寺獄;若化青衣小帽,雜廝役中時時進獄問起居,左右之。
燕都陷,唐王入閩,征拜御史;數月,乞歸。事父母囗養,食貧茹苦。嘗搗柏葉以代園蔬,諸孫嘗之喀喀不下咽;若化茹而甘焉。山居四十年,足不及城市;未嘗以姓名通有司。勵志獨行,不標講學之名。疾惡守義,凜不可犯;雖骨肉至親,不少假。而鄉里有冤無告者,多方營救之;迨網解,其人勿知也。時值兵荒,盜賊蜂起;群相戒曰:『慎勿犯張公廬』!鄉人依以避難。終其身,盜不入境。
丹山在群山中,巉巖阻絕,日夕云霧往來;茅茨數椽,上漏下濕。豺虎交橫,時曳杖孤往,登陟群峭、徜徉泉石,嘯歌自得;人咸異之。年六十六,正襟危坐,無疾而終。
子士楷,能繼父學。
——選自「漳州府志」卷二十九「人物」二(明列傳上)
涂仲吉
涂仲吉,字德光;鎮海涂一榛季子。生而骯臟,喜談節義;時論未之許也。
稍長,入太學;聞時事闕失,輒頓足或時為流涕。一日,在金陵,聞黃道周下詔獄;時方飲,投觴而起曰:『仲吉當一行,為朝廷保正士』!其友人謂之曰:『君有拯溺之志,不度布衣之力,將自致于九死之罪;愿君更思之』!仲吉嘆曰:『黃公,天下之正人也;主上,又英明天子也。黃公見殺,則天下之正人去;主上殺黃公,則朝廷負殺直臣名:事無大于此者』!因舉酒曰:『今日為君盡觴,明日入京師;諫不聽,即藁葬長安門外耳』。遂間關赴闕上書;通政使施邦曜嘆之曰:『生有取義之勇,不度主上之怒,將自致于不測之淵;蓋甚為生危之』!仲吉作色曰:『朝廷奈何使囗〈忄巽〉懦者作納言乎』?邦曜愕然,謝曰:『生年少見義敢為;老夫耄矣,當為君一獲罪』。疏上,仲吉盛陳道周學行敦摯,「其言雖過戇,其意實忠純」;因引唐宗、漢武待魏征、汲黯故事,謂「主上方欲遠法堯、舜,奈何知出漢、唐庸主下」!且謂「三季之主墜小人之術,使賢人君子受黨人之禍,以此摧士氣、失人心。今不宜復以黨人,輕殺學行才品之臣」。上覽疏,大怒;杖仲吉于長安門外,復下錦衣獄,鞫指使者。錦衣喬可用盛陳刑具;仲吉曰:『吾閩南男子,見義而動;死則死耳,寧足怖耶』!可用拶其指,盡折;仲吉不少挫。既而懷宗亦稍悟,乃與道周俱論戍。未幾,復赦還。
福王在南都,給事中陳子龍薦可任;不報。閩中擁立唐王,方震孺復薦仲吉自代;授御史,唐王亡,仲吉不食十余日,嘔血死。
——選自「漳州府志」卷二十九「人物」二(明列傳上)。
曹學佺
曹學佺,字能始;侯官人。弱冠,舉進士,授南京大理寺正。天啟中,升廣西參議。所著「野史紀略」觸珰怒,幾得重禍,削籍歸。
崇正初,起原官,不赴。居石倉園中,為「十二代詩選」,盛行于世。元進士曹用居于海澄樹德里,訪其邦族,因聞張燮為漳著述家,遂造訪辨證。張招入霞中社,有詩云:『談詩開勝社,結宇出塵寰;霞紫城中氣,煙青海上山。一時人競爽,千古道俱還。不是同聲者,豈能到此間』(詩見「石倉全集」)。華亭隱士陳道儒常言:閩中著者三家,侯官曹學佺、晉江何喬遠、龍溪張燮也。學佺有友徐囗〈火勃〉,亦賞游漳,與燮往來;博聞多識,善草、隸書。積書數萬卷,以布衣終。
——選自「漳州府志」卷五十「紀遺」下(寓賢)。
徐孚遠
徐孚遠,華亭人;云間六子之一。明亡,入海;嘗游郡中,士人經其題拂,皆勝流俗而有實學者。后復入海,不知所終。
——選自「漳州府志」卷五十「紀遺」下(寓賢)。
林琠
林琠,字敬懷。少讀書,喜言兵。崇正未,謁都御史郭維經于福州,薦授行營守備;以憂歸。
福王時,上「敬天、恤民、理財、用人」四事;授分宜縣,歷贛州兵備道。順治二年,大師下江西諸郡,次及贛;十月初四夜,城陷。琠巷戰被執,與妻王氏及全家老幼俱死(按「明史」,大師下贛州,殉難諸臣如萬元吉、楊廷麟、郭維經、彭期生、周瑚、王明汲、萬發祥、龔芬、林琦、工其囗〈穴上弘下〉、黎遂球之死皆特書之,而琠獨缺,豈郡縣乘失紀,故國史亦不得而詳耶?此從洪思所作傳節采之。思與琠同時同地,不為無據;故書之)。
——選自「漳州府志」卷三十一「人物」四(明列傳下)。
方文耀
方文耀,字翟公。崇正庚辰進士,授戶部主事,典試云南,補河間知府。旋奉敕督餉遼東;甲申之變,道梗不得還。又傳聞思陵南遷,乃間從海道抵金陵;而福藩僭立,與馬、阮不合,歸閩中;唐王召拜兵部郎,丁內艱解職。
王師之入閩也,下漳州,有帥府聞文耀名,欲見之,文耀不可;復厚為贈遺,文耀悉無所納,亦不報謝。遂遯跡入粵,隱于肇慶之莫羅山。陳天定寄以詩曰:『離黍荒荒淚不干,蕨薇人老未凋殘;最憐佳句何從錄,又領深心到處安。海闊但憑舟一葉,天空漫叱劍雙丸!歸來且筑桃花塢,路接龍津拂釣竿』。又句云:『處世如今總汗顏,君行度嶺我依山;堅持七尺綱常事,萬里來歸鱷海灣』。慧山寄詩引為同志,至于悲離黍、慰蕨薇,以「堅持七尺」相敦勉,則其意可知矣。竟緇衣褒帽以終。而子囗〈土白〉垓睹父高風遂委身空門,不求應舉;著有「游楚吟」——蓋知忠孝之大義者(見「永安縣志」「釋氏傳」),豈得以釋氏目之哉!……
——選自「漳州府志」卷四十九「紀遺」中(人物)。
周祖唐
周祖唐,浙江上虞人。順治丙戌,隨佟將軍岱入閩;以軍功,委授海澄教諭。「海寇」破縣,唐從容以天時、人事反復開道;諭以『本朝定鼎,政從寬大。爾父深識時務,業經歸命;爾欲何為』?賊不聽,逼令割辮易衣;不從。執入廈門,脅之降;不允。厲聲語賊曰:『爾背親逆令,禍必及身,將貽后悔』!賊怒,遂殺之。義者葬之于廈門水仙宮側,立碑大書「海澄縣教諭殉節周公墓」。
——選自「漳州府志」卷四十九「紀遺」中(宦績)。
陳鼎
陳鼎,天啟丁卯舉人;癸未,授同安教諭。大兵入城,鼎縊死于明倫堂;時順治四年也。子永華,奉母以逃;越日,托為揜胔僧人,入城求父尸,負出斂葬;因家同安。
——選自「漳州府志」卷三十一「人物」四(明列傳下)。
陸大勛
陸大勛,漳浦營參將。順治五年十一月初九日,賊圍城,偽帥盧若騰、偽監軍邱建會逼屯西湖;大勛出城迎敵,血戰而死。
——選自「漳州府志」卷二十七「宦績」四(清參將)。
楊佐
楊佐,漳浦總兵。順治六年七月,佛潭橋寇據新城寨,佐剿之;力戰死。
——選自「漳州府志」卷二十七「宦績」四(清總兵官)。
張國柱
張國柱,順治六年以參將駐云霄。「海寇」圍鎮城急,國柱以三十騎突圍擊賊;賊環攻之,死戰弗脫,赴溪頭漳江死焉。
——選自「漳州府志」卷二十七「宦績」四(清參將)。
包泰興
包泰興,順治八年任云霄參將。時鎮城毀,移駐莆美堡;賊破堡,泰興自縊。
——選自「漳州府志」卷二十七「宦績」四(清參將)。
王顯謨
王顯謨,字裕如;慈溪人,隸籍天津。由拔貢,授河南歸德;理刑,讞斷精明。升福建漳州府同知。順治九年,鄭寇竊發,督臣以顯謨威望素著,率軍御之。與賊斗,力盡赴水死。事聞,贈福建按察司副使,賜祭葬。子元翰,以蔭授武清縣丞。
——選自「漳州府志」卷二十六「宦績」三(清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