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鄭成功陷云霄,守將張國柱死之,士卒死者無數。進攻漳浦,守備王起俸密約為內應謀泄,走降賊,賊退遁盤陀。總兵王邦俊追破之,遂復云霄(起俸,西人。既降賊,始教之騎射;成功甚任之)。
七年三月,總兵王邦俊平詔安二都山賊。五月,師還漳浦,襲楊學皋,大破之;學皋降。
八月,鄭成功殺鄭聯于廈門,并其軍。
八年二月,提督馬得功破廈門。四月,鄭成功還,據之。
六月,鄭成功入浮宮港,掠峨山;總兵王邦俊兵敗于方田。賊薄海澄縣,三日始去。十一月,陷云霄莆美,參將包泰興死之;遂陷詔安、平和二縣。十二月,襲漳浦,賊舊將陳堯策潛為內應,囚駐防副將楊世德、知縣范進,焚掠四郊;偽參軍潘庚鍾城中沿門索餉,酷刑拷勒。浦人比之前明倭、尤兩寇為烈云。
是月(十二月),海澄守將赫文興質其子于成功,結為內應。
九年正月,鄭成功大舉入漳;至海澄,赫文興開城納之。知縣甘體垣不屈,沈于海。遣將分徇各縣,以上、中、下為餉額,酷拷富戶。
是月,賊將甘輝分兵攻長泰;知縣傅永吉嬰城固守,死之(先是,崇禎末,知縣郁文初制佛郎機百子銃炮藥彈,備御器械甚伙;永吉悉發以擊賊。賊死傷殆半,乃復益兵運大炮攻城,城幾陷;會副將王進與建寧王總兵、高副將來援,搗其背,賊稍散。我兵入城,合圍如故;發炮塌城二十余丈,進。永吉親當其鋒,且戰且筑;永吉中炮死。三月六日昧爽,賊發地炮,城垣磚石皆飛;忽西風大作,磚石飛起者反吹擊賊,賊死無數。城中官兵乘之,會總督陳錦援兵至,同安賊遂拔營宵遁。凡四十九日,圍始解)。
三月,總督陳錦兵敗于江東,賊遂圍漳州;四郊居民入城各依所親,城門堅閉(陳錦之敗也,其奴庫成棟刺之,以降成功;成功斬之)。
五月,浙鎮馬逢知來援,入漳城(時號金衢馬,舊名進寶)。賊議筑鎮門,截溪流灌城;堤不得合,旋罷。城中被圍日久,斗米直五十金;食人炊骨,死者七十余萬人。
九月,固山金礪援兵至泉;鄭成功解圍,屯古縣(地名,在城南十里)。
十月朔日,固山金礪大破鄭成功于古縣(是日,西北風大作,賊發火箭、火炮皆反風自焚。滿、漢兵乘煙沖突,賊大潰;陣斬黃山、陳俸、廖敬、郭廷、洪承寵——皆巨魁也。成功遁入海澄,毀學城。時諸村落逃散復歸者室家俱破,繼以瘟疫,城內外幾無炊煙)。
是月,副總兵王進復漳浦;賊黨在平和、詔安者皆遁去。
十年五月,固山金礪攻海澄,填濠深入;賊發地炮,士卒多死,退還漳州。鄭成功增筑海澄城,安大小炮三十余號;積糧草、儲軍器,以為持久之計。
十一年正月,有撫寇之議。鄭成功遣其黨散各邑,沿鄉派餉;凡數月,漳及興、泉皆罹其害。
十二月,鄭成功入漳州(先是,千總劉國軒、魏標潛通成功;十二月初一夜,賊將甘輝、洪旭等直至南門,國軒開城納之,總鎮張世耀、知府房星葉俱降賊。成功繼至,各屬縣多迎降;因籍城中及各縣富戶比餉。然成功用法素嚴,市肆不擾,兵卒無敢淫掠者;故城內稍安)。
十二年春,世子王率大兵入閩;成功度勢不支,六月,墜漳州及漳浦、南靖、長泰、平和、詔安各縣城(時郡城民屋無論大小俱拆毀,浮木石于廈門;所存者,惟神廟寺觀而已)。
是年春,賊將黃萬陷詔安溪南堡,殺掠如洗。
十二月,總兵楊捷入漳,諸縣皆以次恢復。漳浦賊黨遁去獅頭城,捷剿之;民被其禍者甚慘。
十三年六月,黃梧、蘇明以海澄降(梧,平和人;與明俱鄭成功部將。梧與蘇茂陷揭陽,為廣東平南王所敗,成功斬茂—明,茂弟也;懼不自保,乃俱內附)。賊將甘輝等率眾至,則我師已先入矣。輝焚中權關,取倉庾以去;城中蓄積皆為我有。黃梧進爵海澄公,駐札漳州;蘇明授哆李幾昂邦內大臣,召入京師。成功既失險要、又喪軍實,乃決計寇江南,而漳民稍息。
十五年正月,賊將萬禮破詔安菁山、磁灶等二十六寨堡;赴援者未至,皆為所破。
三月,山賊掠平和管溪;署縣事陳堯先遇諸涂,為賊所害。
十六年,鄭成功寇江南兵敗,甘輝、萬禮等俱被擒,精銳喪盡。成功逃歸,屯據廈門,抽沿海居民為寇。
四月,我師剿海澄小東山。
是年,詔安二都環沙寇江警庸等密結成功為內應,知縣歐陽明憲合饒鎮總兵官吳六奇平之。尋剿烏山賊巢,擒其首蔡四。
十七年五月,將軍達素、總督李率泰、海澄公黃梧分督水師官兵出海門,斬偽閩安侯周瑞,漸迫廈門。會東風大作,我兵多北人,皆眩暈;成功麾兵鏖戰,遂大潰。數日尸浮海岸者萬余,官軍十居七、八。
十八年四月,鄭成功破臺灣據之。
六月,賊將蔡祿、郭義毀銅山,入云霄就撫;偽忠匡伯張進自焚死。祿、義俘掠銅山子女以萬數,哭聲震地,死者相枕藉。既而,銅山仍為賊踞。
九月,遷沿海邊地,以垣為界。龍溪自江東至龍江以東,漳浦自梁山以南、舊鎮以東鎮海、陸鰲、銅山,海澄自一都以至六都,詔安自五都至懸鐘,皆為棄土(先是,原任漳州知府房星葉降賊逃歸,使其弟候補通判星曜上言『海賊皆從海邊取餉,使空其土而徙其人,寸板不許下海,則彼無食而賊自散矣』。至是,上自山東、下至廣東皆遷徙,撥兵戍守)。
康熙元年春三月,南澳偽忠勇侯陳豹降(豹,短少精悍。自唐王入閩,據南澳近二十年。廣寇蘇利、許龍皆驍勇自負,獨畏豹。至是,與成功貳;遣周全斌攻之,乃入廣東投降)。
五月,鄭成功死。
二年,以同安副將施瑯為水師提督,移鎮海澄(瑯,泉州人;成功舊將。風宇魁梧,號知兵;海上樓櫓、旗幟、行陣之法,皆瑯啟之。順治六年,得罪于成功,詣軍門降;屢立功。至是,擢提督)。
十月,水師提督施瑯、海澄公黃梧督兵出海澄港,會總督李率泰、陸路提督馬得功攻廈門;得功船為賊所圍,赴水死。鄭經棄廈門、金門,走銅山(經,成功子);我兵入廈門,墟其地而還。
三年三月,鄭經遁入臺灣;偽永安伯黃廷、武衛周全斌、杜輝等俱先后入漳,降者甚眾。
八月,總督李率泰上疏取臺灣,以施瑯掛「靖海將軍」印,總統投誠諸將周全斌等。
四年四月,靖海將軍施瑯等出洋,未至澎湖,颶風大作,各船飄散,不能相顧;皆引還。未幾,施瑯加伯爵,歸京;移投誠兵將分駐各省屯田。數年間,漳境相安無事。
十三年三月,耿精忠反;傳檄至漳,巡海道陳啟泰死之。漳浦鎮劉炎、海澄鎮趙得勝俱降,漳屬各縣望風降附。
四月,海澄公黃梧卒。
是月,潮州劉進忠反,詔安亂兵殺防將。
鄭經遣劉國軒、何佑、馮錫范入廈門,趙得勝復降鄭。
五月,鄭經據廈門。經之東遁也,偷安日久,船不滿百、軍不滿萬;精忠頗易之。經使人借泉、漳二府為召募,精忠難之;于是耿、鄭交惡。
六月,黃芳度(芳度,黃梧子)襲殺偽漳州城守劉豹(豹,精忠所署。時鄭經已入泉州,芳度先使人赍密疏間道詣京求援,欲起兵自守;故先殺豹。經自泉遣使加封,芳度佯受之;而日遣人召募,署部伍為守城計)。
九月,耿精忠遣兵趨平和,海澄公標將賴升大敗之于上淡橋。
十一月,鄭經遣趙得勝、何佑、馮錫范攻漳浦,劉炎降。
經分設六官;算丁錢,大索富民餉。
十四年正月,耿、鄭通好。
五月,鄭經入海澄,分兵掠南靖、平和;遣鄭斌征黃芳度兵,芳度不從。
六月,鄭經圍漳州;黃芳度起兵御之,使其兄芳泰突圍入粵請援(芳度年少,然沈勇有謀。經發沖棚龍煩大炮百道仰攻,城圮六十余丈;芳度立柵轝土,且筑且戰,須臾而就。時出輕師蹂鄭氏壁,斬其偽將萬宏。數月間,經剽銳死傷大半,乃筑長圍守之。
是時粵東兵圍劉進忠于潮州;芳泰至,乃分兵救漳)。
十月,黃芳度部將吳淑與弟潛叛降于經。初六日昧爽,開門納賊,黃芳度死之(芳度登芝山,見勢不支,馳至開元寺,赴井死。是日,芳泰以粵東援師至永定,已無及矣。經入漳,收芳度族戚將佐黃翼、蔡龍等,皆被殺)。
十六年二月,大兵至漳;鄭經走廈門,各縣以次恢復。
三月,漳浦巫者蔡寅挾左道惑眾,聚海上殘卒夜入泉州,斬關而出,人以為神;附者日眾,蔓延漳、泉間,派糧以食。頭裹白布,時人謂之「白頭賊」。
十月,鄭經遣何佑入南靖小溪;吳淑入長泰,屯天成寨。
十二月,我兵圍吳淑于天成寨;蔡寅率眾援之,淑突圍出走。
是年,以黃芳世襲封海澄公兼水師提督、黃藍為海澄總兵(芳世,芳度兄,前為侍衛。藍,即賷密疏入京者)。
十七年二月初十日,劉國軒、吳淑犯海澄。十一日,破玉洲、三叉河、福滸。十八日,毀江東橋。二十三夜,破石碼。郡城諸路援兵皆為所敗,遂屯祖山頭以逼海澄。副都統孟安、陸路提督段應舉、寧海將軍喇哈達、平南將軍賴塔會師來援,賊退屯石碼,筑垣拒守。
是月,賊以萬余人掠平和庵后,旋攻下埔土堡。堡中誤墜火硝藥中,火發;賊招之令出,欲縱之——蓋賊意原在金帛也。然終無一人肯出者;計焚死二千余人。賊尋引去。
三月,劉國軒列陣于赤嶺(在郡東十里)。戰方合,蔡寅率眾出天寶山以牽我軍之勢;提督黃芳世擊敗之。既而國軒樹柵雙橋,滿、漢兵連營進剿,軍于水頭、灣腰樹。十一日黎明,國軒佯遁;少頃,我兵方蓐食,賊揚航登岸,直趨水頭沖滿、漢軍為兩截,段應舉奔海澄。黃芳世幾為所獲,走入漳;尋卒。
賊既據水頭、鎮門,截海澄餉道。應舉集滿、漢官兵營于祖山頭,國軒率勁卒登山,遣吳淑遶出祖山之背;應舉敗入海澄。國軒以澄四面皆水,夜筑營鑿塹于要路,圍之數重;由是內外阻絕。
是月,平和土寇張雄引詔安官陂賊廖典照縣城,搶掠一空。既而,典投誠于漳;未幾,仍乞鎮平和,拆毀邑居殆盡。
四月,逮總督郎廷相,以布政使姚啟圣代之;以按察使吳興祚為巡撫,調江南提督楊捷入漳,合兵救海澄。
五月,賊營燈火寨(在筆架山南;以下臨大溪,順流可通海澄故也)。是時援軍四集,俱屯于筆架山。姚總督遣兵破賊將林彪、張鳳于岳嶺,陣斬鳳。公子姚儀以牛載土囊填塹;進至第三重,賊炮火齊發,我兵終阻于水,不能近城。
六月,海澄陷,提督段應舉、都統穆伯希佛死之(時城中圍八十余日,食盡,殺馬、羅雀鼠,繼以人;革骨楮幣皆盡。城陷,應舉投弓,北向再拜;與穆俱自縊。黃藍死于亂軍。初,入城官兵二萬余人,及陷;存者不及三分之一)。
是月,賊陷長泰(城守黃輝開門納之)。
九月,總督姚啟圣遣兵復長泰。
是月,劉國軒自泉遁歸,列營觀音山(山在鎮門),筑十九寨。既而,戰于長泰溪西,官軍前鋒稍卻;總督姚啟圣援之。耿精忠故仇鄭,拔刀砍地曰:『吾得與此賊俱殲,吾死不恨矣』!親督戰,立斬退縮者三人,大呼馳入賊陣;諸軍從之,斬偽鎮鄭英、吳正璽等。破其營,斬首四千、捕鹵一千二百余人,亡溺者以萬計。國軒尾所乘馬,泅河以遁。
十二月,再議遷界(甲寅之變,沿海遷民悉復故土。丁巳恢復,康親王上疏以遷界累民。至是,督、撫請再遷;從之)。
十八年三月,劉國軒據果堂寨(果堂逼近江東橋,扼要之地)。
十月,賊筑坂尾寨(即蕭井寨);官軍攻之,不克。
十一月,總督姚啟圣設修來館于漳州(首領降者,官之;銀幣、袍服,雖下隸小卒無不遍及。有既受撫而仍歸賊者,啟圣聽其來去,多縱反間。由是賊黨轉相傳誦,人心攜貳,降者接踵,卒成臺灣之功;啟圣之力也)。
是月,吳淑死(時坂尾寨新筑,淑守焉。墻崩,淑壓死;漳人快之)。
十九年二月,偽鎮陳昌降。
是月,我師復海澄;巡撫吳興祚、水師提督萬正色入廈門,鄭經遁歸臺灣(陳昌既降,經、國軒等見勢不支,又聞官兵已扼料羅——料羅者,通臺灣港道也;遂焚廈門行宮以遁)。
二十年正月,鄭經死。
五月,總督姚啟圣請攻臺灣,復以施瑯為水師提督,仍掛「靖海將軍」印;改萬正色為陸路提督。
二十一年五月,總督姚啟圣率官兵至銅山,候風出洋(以風不利,暫遣官兵回汛)。
二十二年六月,靖海將軍施瑯會各鎮官兵發銅山,遂破澎湖。
七月,我師入臺灣,鄭克塽降(塽,經子)。設一府、三縣。
——選自「漳州府志」卷四十七「災祥」(附「寇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