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祖于吳元年置翰林院,以陶安為學士。于是設承旨,學士,侍講、侍讀學士,直學士及待制、應奉等官。洪武元年定品級,承旨與六部尚書俱正二品,學士從三品,侍講學士從四品。十八年正月,革承旨、直學士、待制、應奉之名,設學士二員,秩五品,講、讀學士各一員,從五品。其屬則有侍講、侍讀、五經博士、典籍、侍書、待詔。外此又有修撰、編修、檢討,以為史官。
太祖未登基之前,乙巳歲立國子學,擢許存仁為博士,以專學事。四年,升學為四品,始設祭酒,即拜存仁為之。(存仁,金華人,元許謙之孫。愚按:存仁乃謙之子,非謙之孫也。)
洪武二年,詔天下立府州縣學。八年,詔立社學。
吳元年,改濠州為臨濠府。洪武三年,改為中立府,定中都,筑新城(在臨濠舊城西三十里),營皇城(在新城內)。皇城內有萬歲山,有四門,曰午門、玄武、東華、西華。建宮殿,立宗廟、大社,并置中書省、大都督府、御史臺于午門東西。新城門十有二:洪武、朝陽、玄武、涂山、父道、子順、長春、長秋、南左甲第、北左甲第、前右甲第、后右甲第。圜丘在洪武門外,方丘在左甲第門外(《中都志》)。洪武七年十月,改中立府為鳳陽府,署治于新城,即舊會同館而為之。賜名“鳳陽府”者,以在鳳凰山之陽也。二十七年,以中都國子監為鳳陽府學(同上)。洪武中,撤中都宮室名材,建大龍興寺于鳳陽府治之北。正統五年,火,天順二年,奏準撤皇城內中書省等衙門房五百余間,依式重建。(同上)
洪武元年八月,詔以大梁為北京,金陵為南京。南京既立宗社,建宮室,定朝市。北京令有司次第舉行。
按:金陵即今南京。戰國楚威王時,以其地有王氣,埋金以鎮之,故名。漢改曰秣陵。吳曰建業。晉曰建康。六朝皆建都于此。隋為蔣州。唐為升州。宋為江陵府。元為集慶路,置江南諸道行御史臺于此,故又為之南臺。
楊王墳在盱眙縣西南八十里太平鄉津里鎮牧羊山西北。洪武元年設祠祭署,以王親陳氏為奉祀。設墳戶一百一十戶,供祭祀灑掃。王姓陳氏,先世維揚人,徙盱眙,年九十九卒。皇帝既追崇祖宗四代帝號,建立太廟。復念皇太后之所自出,追封外王父為楊王,外王母為楊王夫人。建祠于太廟之東,歲遣重臣致祭。近有言王墓在盱眙者,詔內官及圜丘署令往祭而修治之,設灑掃戶以護視塋域,命詞臣宋濂撰文樹諸神道。
徐王墳在宿州城北七十里閔子鄉,龜山之左,豐山之右。王姓馬氏,閔子鄉新豐里人,孝慈高后之父。國初,追封徐王配鄭氏,封徐王夫人。洪武四年,詔立廟塋域之南,設祠祭所。二十五年,改祠祭署,除徐王親武氏為奉祀;祀丞二員。宿州奉春秋祭祀,余節序之祭,徐州供備。設墳戶九十三戶,供灑掃。洪武四年夏六月丙申,皇帝御宮門,召禮部尚書陶凱諭之曰:“皇后父徐王馬氏,世為宿州人,家閔子鄉新豐里。王本農家,素質樸。以兄弟齒序,人稱之曰“馬三”。少壯時膂力過人,沉毅寡言笑,重然諾而性剛強。疾惡,見有為不義者視之若讎讎。然或少忤其意,輒肆毆擊,雖至死無所畏憚,鄉人無敢犯。當元政失馭,天下將亂,以忿爭殺人,恐逮于法,移家定遠。及天下大亂,乃挈皇后母避兵它所,而以皇后托定遠郭氏,俾育為己女。后郭氏首雄,自立為元帥,收鄉民兵,朕亦為部下士。遂以皇后正位中宮,封皇后父為徐王,母鄭氏為徐王夫人。以他無繼嗣,因立廟于太廟之東,歲時奉祭。然稽諸典禮,古無其義,于是即王所居鄉里,闕地于塋封之南,作新廟奉安神主。每歲以春秋仲月,俾有司祗奉祀事。爾其述其梗槩,刻諸堅珉,用垂不朽。”
至正壬辰,汝、穎兵起,定遠郭子興拔濠梁據之。時皇上潛民間,為訛言所逼,懼禍將及,遂挺身入濠梁。抵其城,為門者所執,將欲加害。人以告子興,子興親馳活之。撫之麾下,間召與語,異之,取為親兵。居數月,子興謂曰:“汝單居,當為汝婚。”子興暮歸,與夫人飲食,語及斯事。次夫人忽惋惜謂曰:“方今兵亂,正當收召豪杰,是子舉止異常,若不撫于家而使為他人之親,是失智矣。”子興悟,遂以女妻之,孝慈皇后是也。后子興南至和陽,薨,歸葬滁州。洪武初,追封滁陽王,立廟于滁,祀之。其女為妃,生蜀王、豫王、如意王。洪武十六年十一月七日,上親藁子興事實,召太常丞張來儀,諭使為文,刻于廟石。(文載《中都志》)
洪武初,建帝王廟于南京雞鳴山之陽,以祀三皇、五帝、三王、漢高祖、光武、唐太宗、宋太祖、元世祖。又詔以歷代名臣從祀,風后、力牧、皋陶、夔、龍、伯夷、伯益、伊尹、傅說、周公旦、召公奭、太公望、方叔、召虎、張良、蕭何、曹參、陳平、周勃、鄧禹、馮異、諸葛亮、房玄齡、杜如晦、李靖、郭子儀、李晟、曹彬、潘美、韓世忠、岳飛、張浚、木華黎、博爾忽、博爾術、赤老溫、伯顏,凡三十有七人。
洪武初,欲作鐵券而不得其制作依制。有言吳越王錢氏子孫居浙東者,家傳唐昭宗賜镠之券猶存。乃遣使覓得,按其制作焉。
太祖于開國之初,開禮、樂二局,征天下耆儒宿學,分局以講究禮典、樂律。當時集成有大明集禮,而樂未有全書。
洪武元年,命中書省暨翰林院、太常寺定擬三禮。明年,再命集議。又明年,遍征草澤、道德、文章之士,相與考訂之,以為一代之制。今書之存者有大明集禮,洪武禮制,禮儀定式,稽古定制,諸司職掌。
洪武初,西北邊防重鎮曰宣府,曰大同,曰甘肅,曰遼東,曰大寧。永樂初,革去大寧,惟有四鎮。(寧夏守鎮亦永樂初始立,正統中始有榆林。)
太祖未登基之前,鑄“大中通寶”,既登寶位,乃鑄“洪武通寶”。
洪武元年,制大明令。六年,命刑部尚書劉惟謙等造《大明律》。明年,書成。
洪武三年八月,應天府鄉試,禮部以聞。皇帝御謹身殿,召前御史中丞臣基、今治書侍御史臣裕伯,俾司去留之任,而以翰林侍讀學士臣同、弘文館學士臣稼、起居注臣韶鳳、尚寶寺丞臣潛、國史臣濂佐其事。基姓劉,裕伯姓秦,同姓詹,稼姓睢,韶鳳姓樂,濂姓宋。(出《宋濂小錄序》)
洪武辛亥八月,應天鄉試,禮部以聞。上親選兵部尚書吳琳、國子司業宋濂司考文主任。(濂小錄序)
太祖定鼎金陵,遣使樊觀征濂為江南等處儒學提舉。入朝,授皇太子經筵、起居注,總修《元史》。升翰林學士。
洪武三年,命儒士魏俊民等六人編類天下郡縣、地理、形勢、降附始末為《大明志》。
洪武己酉冬,宰相奉上旨纂修一代禮樂書。選取天下儒士十八人,訥備員在列。(宋訥《西隱文集》)
洪武三年,御史胡延平嘗上書,言今國家宜徙都關中。據古今說事情累數千言。(見楊士奇所撰《胡延平傳》。延平,江西吉水人,學士廣之父)
洪武三年庚戌,詔天下郡縣更修城隍廟,祀立木主,退泥像。郡廟儷郡治之制,縣則又與縣治同焉。改舊圖新,遠近一制,以次第告成。(宋訥)
洪武壬子,簡會試土張睢等十八人,授編修等職。入文華堂,命宋濂為之師。俾肄業,上間至堂中,取其文親評優劣。命光祿給酒饌。每食,皇太子、親王迭為主之。給冬夏衣,時賜白金、鞍馬。
潘廷堅,字叔剛,當涂人。元季為富陽教諭。乙未年,車駕駐蹕太平,授府教授。明年克金陵,改中書博士。庚子,除金華同知。壬寅,召入,除翰林學士、嘉議大夫。以老致仕。子黼,初為太平教授、金壇縣主簿,擢起居注。丙午,除中書左司都事。丁未,除嘉議大夫、江西湖東道按察使。會修大明令,為議律官。洪武元年卒,年四十。
陶安,字主敬,當涂人。元末為山長。乙未,天兵至太平,安率父老開城門降,即參幕府。歷江南行省都事、員外郎,知黃州府、饒州府。吳元年,拜翰林學士、嘉議大夫,知制誥兼修國史。洪武元年,除中奉大夫、江西省參知政事。卒于任,年五十七。子晟,浙江按察使;昱,知州,謫戍寧遠。洪武三十年八月,安妻陳氏赴京陳訴,太祖親命釋之。
錢宰,會稽人,镠之裔,元末老儒。洪武中征,同諸儒修纂尚書會選、孟子節文。已而,以國子博士致仕。
皇帝御天下之九年,以諸行中書省之設本于權宜之制,中外并稱失尊朝廷意。乃詔丞相、御史大夫及翰林侍從之臣議更其名職,革行省,置承宣布政使司。(方希直代宋景濂學士送葉布政序)
洪武九年,天下考校錢谷策書。空印事起,凡主印吏及署字有名者皆系獄中。天子方怒空印事,以為欺罔。行省大臣二十余輩,守、令署印者皆欲置之死,佐貳以下榜一百,免死,為軍遠方。丞相、御史大夫皆知其無他罪可恕,莫敢諫。寧海鄭士利為書數千言,言數事而于空印事最詳。士利遂輸作終身,而竟殺生印者。 (希直文集)
洪武丙辰,俾任內外職九年為滿秩。每三年具錄行事之實,朝京以考績焉。(宋訥文集。)
今上皇帝遣使以束帛召,公乃幡然而起,與青田劉基、麗水葉琛、金華宋濂同召至建業。入見,上問勞曰:“我為天下屈四先生耳。” (宋濂所著章中丞溢神道碑文。) 其后葉君出守南昌,沒于王事。后五年,章君為資善大夫、御史中丞兼太子贊善大夫,以卒。又后十年,劉君亦去御史中丞,授封伯爵,投老于家。五年,濂亦乞骸骨還山。
宋濂事太祖幾二十年。洪武九年六月,首置翰林承旨,以濂為之。是年冬十一月致仕,歸金華,猶歲一朝京師。十三年冬,其孫慎以罪被刑,舉家當置重辟。上念之,特降赦安置茂州。明年五月二十日,卒于夔府,年七十二。葬府西蓮花山下。
國初,各行中書省、府、州、縣社稷、山川等壇,原定行禮,獻官以守御武臣為初獻,文臣為亞獻、終獻。
洪武十四年,命以文職長司通行三獻禮,武官不與祭。
洪武十三年,召壺關縣儒士杜敩到京。十月初一日,制命為四輔官兼太子賓客。
上之十有五年,詔立諸殿閣官,以寵侍從儒臣之賢者。于是金華吳公沉(沉,字浚仲。) 由太史屬拜東閣大學士,臣親制誥文以授之。(方希直文集)
宋訥,洪武十三年冬除國子助教。橫經發難,擊蔀廓塞,學者如客得歸。嘗同諸儒應制撰文,畀僧道錄司領教事者十有六道,操筆立成,雅稱上意。超授翰林學士、奉議大夫。十五年冬,升文淵閣大學士。會建太學成,中外歲貢生徒日伙,而職大司成者往往迂愞,師生相奸,教化不行。宸衷簡注,擢為祭酒,升朝列大夫,以厘正前弊,十八年九月也。其后,師道既立,大被賞遇。二十三年春,壽八十,卒于太學。
洪武十八年三月十四日,圣旨:“恁禮部選年紀小秀才,將尚書陳氏、蔡氏二傳并古注疏,參考是非,定奪去取,編成新書。將來看中了時刻板印,去各處教習,下次科舉使用他。欽此。”欽遵。行取博學通經教官,將陳、蔡二傳并古注疏參考編類,成書進呈。洪武二十八年,新校正尚書會選、孟子節文刻板完備,給散天下學校。
洪武二十年冬,命禮部尚書李原名等著為禮儀定式,凡三十七條;出使禮儀,凡三條。二十七年,又命禮官參用二書為出使禮儀,總二十條。
高廟亦難受諫。翰林編修張姓者能直言,不能容,出為山西蒲州學正。例應進賀。撰表,高廟閱之,識其名。見其表詞有曰“天下有道”,又曰“萬壽無疆”,發怒曰:“此老還謗我,以“疆道”二字擬之。”即差人逮來。引見,曰:“送法司問,汝更何說?”張曰:“臣有一言,說畢就死。陛下有旨,表文不許杜撰,務出經典。臣謂‘天下有道’,乃先圣孔子之格言;臣謂‘萬壽無疆’,乃《詩經》臣子祝君之至情。今謂臣誹謗,不過如此。”聞其說,良久曰:“此老還嘴強。”令去,竟不問。左右相謂曰:“數年以來,才見容此一人而已。”!!
陳寧大夫、劉三吾學士俱茶陵人。寧告歸,赴京,將朝見,而自引決。三吾亦再召入京,道卒。(此得之高郵訓導攸縣人陳嵩)
洪武二十七年三月初九日戊申,升行人司正為正七品,左、右司副為從七品,行人為正八品。凡設官四十員,咸以進士為之。先是,所任行人多孝廉人材,上以其將命四方,往往不稱使旨,至是始命以進士為之。凡赍捧詔赦、奉使外夷、諭勞賞賜、祭祀、征聘賢才、賑濟、軍務、整典軍司等事則命之。余外,不奉旨諸司不得擅差,而行人之權重矣。
洪武十九年,詔:“民年八十、九十為鄉閭所推者,賜爵有差。貧不能養者,日給酒肉,歲畀絮帛。著為令。”
奪嫡
【古風群像+輕松搞笑+高甜寵妻】【有仇必報小驕女X腹黑病嬌九皇子】《與君歡》作者古言甜寵新作!又名《山河美人謀》。磕CP的皇帝、吃瓜的朝臣、大事小事都要彈劾一下的言官……古風爆笑群像,笑到停不下來!翻開本書,看悍婦和病嬌如何聯手撬動整個天下!未婚夫又渣又壞,還打算殺人滅口。葉嬌準備先下手為強,順便找個背鍋俠。本以為這個背鍋俠是個透明病弱的“活死人”,沒想到傳言害人,他明明是一個表里不一、心機深沉的九皇子。在葉嬌借九皇子之名懲治渣男后。李·真九皇子·策:“請小姐給個封口費吧。”葉嬌心虛:“你要多少?”李策:“一百兩。”葉嬌震驚,你怎么不去搶!!!
遲來的周先生
青梅竹馬到相看兩厭,簡橙從周聿風的肋骨變成一塊雞肋骨,成了他故事里的蛇蝎美人,惡毒女配。后來兩人解除婚約,所有人等著看她笑話,她轉身嫁給前未婚夫的小叔,那個高不可攀,無人敢染指的矜貴男人。簡橙救過周庭宴一次,求過他兩次。第一次周聿風想悔婚,她求周庭宴幫她挽留,第二次她想悔婚,她求周庭宴幫她恢復自由身。周庭宴說事不過三,救命之恩只能滿足她三個愿望,于是第三次…簡橙:“小叔,你缺老婆不?”
龍族Ⅴ:悼亡者的歸來
《龍族第2季》7月18日起每周五10點,騰訊視頻熱播中!熱血龍族,少年歸來!這是地獄中的魔王們相互撕咬。鐵劍和利爪撕裂空氣,留下霜凍和火焰的痕跡,血液剛剛飛濺出來,就被高溫化作血紅色的蒸汽,沖擊波在長長的走廊上來來去去,早已沒有任何完整的玻璃,連這座建筑物都搖搖欲墜。
龍族Ⅰ:火之晨曦(修訂版)
《龍族第2季》7月18日起每周五10點,騰訊視頻熱播中!人類歷史中,總是隱藏著驚人的秘密。在多數人所不知道的地方,人類與龍族的戰爭已經進行了幾千年。路明非的十八歲,在他最衰的那一刻,一扇通往未知國度的門轟然洞開。直升機如巨鳥般掠過南方小城的天空,在少年路明非的頭頂懸停。隱藏在歷史中的那場戰爭,就要重開大幕。歡迎來到……龍的國度!
三體全集(全三冊)
【榮獲世界科幻大獎“雨果獎”長篇小說獎,約翰·坎貝爾紀念獎,銀河獎特別獎】套裝共三冊,包含:《三體I》《三體II:黑暗森林》《三體III:死神永生》對科幻愛好者而言,“三體”系列是繞不開的經典之作。這三部曲的閱讀體驗和文字背后的深刻思想配得上它所受的任何贊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