邪氣臟腑病形篇第四
馬云。篇內首三節。論邪氣入于臟腑。第四節論病形。故名篇。
邪氣之中人高也 志云。邪氣者。風雨寒暑。天之邪也。故中人也高。濕乃水土之氣。故中于身半以下。此天地之邪。中于人身。而有上下之分。
溜于腑 甲乙溜作留。馬云溜當作流。下文溜于經亦同。
異名同類 張云。經脈相貫合一。本同類也。然上下左右部位。各有所屬。則陰陽之名異矣。
諸陽之會(止)則下少陽 張云。此言邪之中于陽經也。手足六陽。俱會于頭面。故為諸陽之會。凡足之三陽從頭走足故。中于面。則自胸、腹、下行于陽明經也。中于項。則自脊、背、下行于太陽經也。中于頰。則自脅、肋、下行于少陽經也。脈遍周身者。惟足六經耳。故但言足也。
若飲食 甲乙作熱飲食足。
其中于膺、背、兩脅 亦中其經 史云。一作其中于肩、背兩脅。亦下其經。張云。膺在前。陽明經也。背在后。太陽經也。兩脅在側。少陽經也。中此三陽經。與上同。
其陰 張云。臂 內廉曰陰。手足三陰之所行也。
淖澤 史云。淖、澤也。澤液非。張云。柔潤也。
不能客 史云。客一本作容。簡案、甲乙作容。俱通。
邪之中人臟奈何 甲乙作邪之中臟者奈何。
愁憂恐懼(止)而上行 張云。此下言邪之中于五臟也。然必其內有所傷。而后外邪得以入之。
心藏神。憂愁恐懼則神怯。故傷心也。肺合皮毛。其臟畏寒。形寒飲冷。故傷肺也。若內有所傷。而外復有感。
則中外皆傷。故氣逆而上行。在表則為寒熱疼痛。在里則為喘咳嘔噦等病。汪云。形寒傷外。飲寒傷內。素問咳論云。其寒飲食入胃則肺寒。肺寒則外內合邪。與此文義正同。今人惟知形寒為外傷寒。而不知飲冷為內傷寒。訛為陰證非也。凡飲冷者。雖無房事。而亦每患傷寒也。若房事飲冷而患傷寒。亦有在三陽經者。當從陽癥論治。不得便指為陰癥也。世醫不明。妄以熱劑投之。殺人多矣。特揭出以告人。氣逆上行。故有發熱頭痛諸證。簡案、氣逆。甲乙作氣迎。非。
傷肝 張云。肝藏血。其志為怒。其經行脅下也。
有所擊仆(止)則傷腎 百病始生篇。黃帝曰。其生于陰者奈何。岐伯曰。憂思傷心。重寒傷肺。忿怒傷肝。醉以入房。汗出當風傷脾。用力過度。若入房汗出浴則傷腎。張云。脾主肌肉。飲食擊仆者。
傷其肌肉。醉后入房。汗出當風者。因于酒食。故所傷皆在脾。腎主精與骨。用力舉重則傷骨。入房過度則傷精。汗出浴水。則水邪犯其本臟。故所傷在腎。簡案、擊仆與下文所謂異。
得往 張云。往、進也。
卒寒 張云。卒、猝同。
空竅 張云。空、孔同。
精陽氣上走于目 張云。精陽氣者。陽氣之精華也。故曰。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于目而為之精。
其別氣 張云。別氣者。旁行之氣也。氣自兩側上行于耳。氣達則竅聰。所以能聽。
其宗氣 張云。宗氣。大氣也。宗氣積于胸中。上通于鼻而行呼吸。所以能臭。
為臭 簡案、臭、 同。許救切。說文以鼻就臭也。亦作嗅 。
其濁氣 張云。濁氣、谷氣也。谷入于胃。氣達于唇舌。所以知味。
皆上熏于面 張云。凡諸氣之津液。皆上熏于面。如脈度篇曰。五臟常內閱于上七竅也。故肺氣通于鼻。心氣通于舌。肝氣通于目。脾氣通于口。腎氣通于耳。此五臟之氣。皆上通于七竅。不獨諸陽經絡。乃得上頭也。
天氣甚寒 簡案、諸本及甲乙作大熱甚寒。但張本與此同。上文曰天寒。而不曰天熱。則作天氣甚寒為是。四十七難云。人面獨能耐寒者何也。然人頭者。諸陽之會也。諸陰脈皆至頸、胸中、而還。獨諸陽脈皆上至頭耳。故令面耐寒也。張揭數證駁難經。今不繁引。
虛邪之中身也 八正神明論云。虛邪者。八正之虛邪氣也。正邪者。身形若用力汗出。腠理開。逢虛風。其中人也微。故莫知其情。莫見其形。又管能篇文。與本篇略同。
命曰明(止)命曰工 張云。六十一難曰。望而知之謂之神。聞而知之謂之圣。問而知之謂之工。
切脈而知之謂之巧。蓋本諸此。
與尺之相應也 甲乙作與尺之皮膚相應也。據下文皮膚二字正系缺文。甲乙為是。
桴鼓 簡案、桴、 同。音浮。擊鼓槌也。漢李尋傳。猶 鼓之相應是也。
本末根葉之出候也 志云。夫精明五色者。氣之華也。乃五臟五行之神氣而見于色也。脈者榮血之所循行也。尺者謂脈外之氣血。循手陽明之絡。而變見于尺膚。脈內之血氣。從手太陰之經。而變見于尺寸。
此皆胃腑五臟所生之氣血。本末根葉之出候也。
形肉 志云。謂尺膚也。知色脈與尺之三者。則神且明矣。
見其色(止)則已矣 張云。不得其脈。言不得其合色之正脈也。相勝之脈。如青色得毛脈。以金克木之類是也。相生之脈。如青色得石脈。以水生木之類是也。
調其脈之緩、急、小、大、滑、澀 張云。緩、急、以至數言。小、大、滑、澀、以形體言?;⒉粷病M鶃砹骼?。如盤走珠。澀、不滑也。虛細而遲。往來覺難。如雨沾沙。如刀刮竹。六者相為對待。調此六者。則病變可以定矣。調、察也。
賁而起 甲乙作大字。更有脈沉者。尺之皮膚亦沉一句。據上文舉六者則為剩文。張云。賁、忿奔二音。大也。沸起也。論疾診尺篇曰。審其尺之緩、急、小、大、滑、澀。肉之堅、脆。而病形定矣。義與此同。簡案、十三難云。脈數、尺之皮膚亦數。脈急、尺之皮膚亦急。脈緩、尺之皮膚亦緩。脈澀、尺之皮膚亦澀。脈滑、尺之皮膚亦滑。
亦此義也。
故善調尺者(止)十全六 張云。此正本末根葉之義也以尺寸言則尺為根本寸為枝葉。以脈色言。
則脈為根本。色為枝葉。故善調尺者。不待于寸。善調脈者。不待于色也。然必能參合三者而兼行之。更為本末皆得。而萬無一失。簡案、十三難云。經言知一為下工。知二為中工。知三為上工。上工者十全九。中工者十全八。下工者十全六。周禮天官醫師職云。歲終稽其醫事。則以制其食。十全為上。十失一次之。十失二次之。十失三次之。十失四為下。
心脈急 樓氏綱目云。謂色赤脈鉤而急也。張云。急者弦之類。
張云。急主風寒。心主血脈。故心脈急甚。則為 。筋脈引急曰 。弛長曰 。 、熾寄系三音。 音縱。
緩甚為狂笑 張云。心氣熱則脈縱緩。故神散而為狂笑。心在聲為笑也。
微緩為伏梁(止)唾血 志云。伏梁乃心下有余之積。故微主邪薄于心下也。心主血。熱則上溢而時唾血也。簡案、經筋篇云。手少陰之筋病。內急成伏梁。唾血膿者。死不治。
大甚為喉 甲乙作喉 。 、脈經作喉介。馬云。心火充溢。喉中 然有聲。簡案、 字書無義。下文云。喉中 然唾出。素咳論云。喉中 如梗狀。介、芥古通。乃芥 之芥。喉間有物。有防礙之謂。 唯是介字從口者。必非有聲之義。
心痹 見五臟生成篇及痹論。
善淚出 張云。以手少陰之脈。挾咽喉。連目系也。
小甚為善噦 張云。陽張虛而胃土寒。故善噦。
微小為消癉 馬云。血液枯燥。病為消癉。志云。消癉者。三消之證。簡案、張為肌膚消瘦之義。非。
心疝 見脈要精微論。四時刺逆從篇大奇論。
喑 張云。心脈澀甚。則血氣滯于上。聲由陽發。滯則為喑。
血溢 張云。澀當傷血也。簡案。吐衄血之屬。
維厥 史云。經絡有陽維、陰維。故有維厥。馬同。張云。四維厥逆也。以四肢為諸陽之本。而血衰氣滯也。
耳鳴顛疾 志云。南方赤色。入通于心。開竅于耳。心氣虛。故耳鳴顛疾。簡案、甲乙顛作癲。
顛、癲、 、三字并通。
肺脈急甚 樓氏云。謂色白脈毛而急也。
癲疾 張云。風邪勝也。木反乘金。故生癲疾。
微急(止)息肉不通 馬云。皆肺氣不足。風邪有余所致也。
多汗 張云。皮毛不固。故表虛而多汗。志云。緩則熱甚。故多汗。
痿 志云。肺熱葉焦。則為痿也。鼠 。寒熱病也。其本在臟。其末在脈。肺主百脈。是以微緩之有熱。微澀之有寒。皆為鼠 。在頸腋之間。簡案、脈經無 字。
偏風 志云。本經曰。偏枯身偏不用。病在分腠之間。蓋病在皮膚。則為寒熱。病在血脈。為寒熱鼠 。在分腠。則為偏風。肺主周身之氣而朝百脈也。腠理開。故頭以下汗出不可止。頭以下者。頸、項、胸、背之間。脈之外部也。
簡案、脈經注云。一作漏風。據汗出不可止。作漏風近是。
脛腫 張云。心火爍肺。真陰必涸。故為脛腫。
肺痹 見痹論及五臟生成篇。喻氏法律云。肺痹心膈窒塞。上氣不下。蓋肺為相傳之官。治節行焉。管領周身之氣。無微不入。是肺痹即為氣痹明矣。
起惡日光 張云。以氣分火盛而陰精衰也。志云。日光太陽之火。陰血少故惡日光。金畏火也。
脈經作起腰內三字。
為泄 論疾診尺篇云。尺膚寒。其脈小者泄少氣。張云。陽氣虛而腑不固。病當為泄。志云。肺與大腸為表里也。
消癉 張云。金衰則水弱。故為消癉。志云。肺主津。水之生原也。
息賁 張云。氣血皆實熱。故為息賁上氣。息賁、喘急也。賁、音奔。
上下出血 張云。上言口鼻。下言二陰也。
澀甚(止)善酸矣 張云。澀脈因于傷血。肺在上焦。故澀甚當為嘔血。若其微澀。氣當有滯。
故為鼠 。在頸腋間。氣滯則陽病。血傷則陰虛。故下不勝其上。而足膝當酸軟也。酸、音酸。
肝脈急甚 樓氏云。謂色青脈弦而急也。
惡言 甲乙注。一作妄言。志云。肝主語。在志為怒。張云。言多嗔惡也。
肥氣 張云。以木邪傷土。故為肥氣在脅下。脅下者肝之經也。五十六難楊注云。肥氣者肥盛也。
言肥氣聚于左脅之下如覆杯。突出如肉。肥盛之狀也。小兒多有此病。
善嘔 志云。食氣入胃。散精于肝。緩主多熱。熱則肝氣逆。故善嘔。簡案、馬張以緩為脾脈??终`。
水瘕痹也 甲腋無也字。是。志云。水瘕痹者。亦食飲之所積也。簡案、蓋水癖癖飲之類。痹、閉也。
大甚為內癰(止)為消癉 志云。本經曰。喜怒不測。飲食不節。陰氣不足。陽氣有余。榮氣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