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病篇第二十三
諸本無篇字。馬云。篇內(nèi)所言諸病不一。然論熱病更多。故名篇。
偏枯(止)乃可復(fù)也 志云。經(jīng)曰虛邪偏客于身半。其入深。內(nèi)居榮衛(wèi)。榮衛(wèi)稍衰。故真氣去。邪氣獨留。故為偏枯。(案出刺節(jié)真邪論)是風(fēng)寒之邪。偏中于形身。則身偏不用而痛。夫心主言。腎藏志。言不變。
志不亂。此病在于分腠之間。而不傷于內(nèi)也。以巨針取之。益其正氣之不足。損其邪氣之有余。而偏傷之正氣。
乃可復(fù)也。巨針、大針也。取大氣不出關(guān)節(jié)。大氣虛風(fēng)也。巨針取之。千金作溫臥取汗。
痱之為病也(止)不可治也 簡案、據(jù)巢源、外臺、痛下衍者字。張云。痱、亦風(fēng)寒屬。猶言廢也。上節(jié)言身偏不用而痛。此言身不知痛。而四肢不收。是偏枯痱病之辨也。智亂不甚。其言微有知者。神氣未為全去。
猶可治也。神失則無能為矣。圣濟總錄云。字書謂病痱而廢。肉非其肉者。以身體無痛。四肢不收。而無所用也。樓氏綱目云。右內(nèi)經(jīng)論中風(fēng)之淺深也。其偏枯。身偏痛。而言不變。志不亂者。邪在分腠之間。即仲景、東垣所謂邪中腑是也。痱病無痛。手足不收。而言喑志亂者。邪入于里。即仲景、東垣所謂邪中臟是也。痱、廢也。痱即偏枯之邪氣深者。痱與偏枯是二疾。以其半身無氣榮運。故名偏枯。以其手足廢而不收。或名痱。
或偏廢。或全廢。皆曰痱也。(樓又云中風(fēng)世俗之稱也其癥卒然仆倒口眼 斜半身不遂或舌強不言唇吻不收是也然名各有不同其卒然仆倒者經(jīng)稱為擊仆世又稱為中乃國中風(fēng)時如此也其口眼 斜半身不遂者經(jīng)稱為偏枯世又稱為左癱右瘓及 腿風(fēng)乃中倒后之證邪之淺者如此也其舌強不言唇吻不收者經(jīng)稱為痱病世又稱為風(fēng)懿風(fēng)氣亦中倒后之癥邪之深者如此也)病先起于陽(止)浮而取之 甲乙。凈而取之。作必審其氣之凈沉而取之。張云。此治必先其本也。病先起于陽分。故當(dāng)先刺其表。浮而取之。而后取其陰。此下不言先起于陰者。然病始于陰。直中臟也。多不可治。故不復(fù)言之。
介按、吳鞠通曰。實其陰以補其不足。此一句實治溫?zé)嶂跃o大綱。蓋熱病未有不耗陰者。其耗之未盡則生。盡則陽無留戀。必脫而死也。而葉子雨謂吳注頗明析。治溫暑。保津液。固為第一義。知瀉其陽之有余。
即所以補其陰之不足。則進乎道矣。
熱病三日(止)以補其不足者 張云。此下所言熱病。即傷寒時疫也。熱病三日。邪猶居表。若氣口靜而人迎躁者。正病在三陽。而未入陰分。故當(dāng)取諸陽經(jīng)。為五十九刺。以瀉陽邪之實。仍補三陰之不足也。
身熱甚(止)有死征也 張云。身熱甚而陰陽之脈皆靜者。陽證得脈陰也。故不宜刺。若察其可刺者。
當(dāng)急取之。雖不汗出。則邪亦從而泄矣。此言勿刺者。以其脈證相反。有死征也。下文皆然。
脈口動喘而短(止)淺刺手大指間 甲乙。短、作眩。張從一本作弦。馬云。其脈口之脈甚動。證則喘而短氣。當(dāng)急取手太陰肺經(jīng)之少商。張云。熱病七八日。邪必深至陰分。故脈口之脈當(dāng)動。疾如喘而且弦。
志云。按素問有喘脈。喘而短者。謂脈之喘動于寸口。而不及于尺。故知其可汗解也。王師曰。喘者喘滑如珠也。簡案、據(jù)下文喘且復(fù)熱。又喘甚者死。及甲乙喘即證而非脈也。
脈微小(止)一日死 張云。脈微小者。正氣虛也。溲血口中干者。傷其陰也。皆為死證。若脈來變亂失常。是為代脈。其死尤促。
熱病已得汗出(止)喘甚者死 甲乙。勿刺膚、作勿庸刺。張云。熱病已得汗。邪當(dāng)退矣。若脈尚躁。
氣尚喘。身復(fù)熱者。是謂不為汗衰。乃反證也。故勿刺其膚。刺而重傷其氣。若喘甚者。則必死也。
躁不散數(shù)(止)勿腠刺之 甲乙。腠刺之、作庸刺。巢源同。馬云。脈雖不躁。然亦不散且?guī)?shù)。是邪尚未退。當(dāng)再過三日之中。宜有汗出而愈。若不汗出。乃正氣衰而不能為汗。至于四日當(dāng)死也。且未曾汗出。
勿刺其膚腠。刺之無益也。張云。脈猶不躁。則陰之類也。即有躁意。而力不散大。至不數(shù)疾。皆正氣衰微。
不能鼓動。亦陰之類也。必且未能解散。故當(dāng)再俟三日。庶得有汗。若三日不汗。又逾四日。則病在旬日外矣。
陰陽不應(yīng)期。當(dāng)死也。志云。熱病七八日。脈不躁者。外已解也。脈即躁而不散數(shù)。此邪熱雖未去。而正氣不傷。后三日乃再經(jīng)之十一日。此復(fù)傅于里陰。必得陰液之汗而解。故未曾汗者。勿腠刺之。當(dāng)取汗于陰也。若三日不汗。乃陽熱盛而陰氣已絕。故至四日而死。簡案、三說未知孰是。志注似允當(dāng)。
窒鼻充面(止)五十九 甲乙九下有刺字。下并同。馬云。肺屬金。其合在皮。今熱病之始。膚痛鼻塞。
而亦充然而浮。乃病在于皮也。當(dāng)取之皮以瀉之。所謂刺皮無傷肉之義也。用第一針。名 針者。以刺五十九穴之皮。
苛軫鼻(止)火者心也 甲乙。苛軫鼻、作苛鼻干。注。靈樞作診鼻干。馬云。軫、當(dāng)作 。海篇有此字。身體苛重。鼻上生疹。皆皮病也。此其求之于皮。即所以求之于肺也。如刺之而病不得退。則當(dāng)求之于火。
所謂火者心也。補其心經(jīng)。以致火王則金衰。肺熱自可退耳。張云。苛、深也。軫、車上前后兩端橫木也。言鼻窒之甚。內(nèi)外不通。亦猶軫之橫塞也。簡案、苛軫謂小疹也。苛、疥也。本小草之謂。故假為疥之義。禮記、疾痛苛養(yǎng)。素問苛疾肉苛。義并同。軫、本作胗。見釋名。又作 。病源多用軫字。乃癮疹之疹也。張注尤誤。
身澀倚(止)水者腎也 甲乙。倚、作煩。 、作悶。干唇口嗌、作唇嗌干。馬張志。取之皮、作取之脈是也。馬云。其身澀滯。倚著而熱。心則煩悶。唇口與嗌皆干。乃病在于脈也。當(dāng)取之脈以瀉之。所謂刺脈無傷皮也。用第一針名曰 針者。以刺五十九穴之脈。正以膚脹、口干、冷汗出。皆脈病也。此其求之于脈。
即所以求之于心也。如刺之而病不得退。則當(dāng)求之于水。所謂水者腎也。補其腎經(jīng)。致水王則火衰。心熱自可退耳。張云。澀、燥澀也。倚、身無力也。簡案、澀倚未詳其義。千金有傷寒 澀語。巢源作 嗇。亦不知何謂。
熱病嗌干(止)水者肝也 甲乙。目 青、作目 赤。馬云。熱病而嗌干故多飲。且善驚悸。四肢懈倦。臥不能起。乃病在于肉也。當(dāng)取之膚肉以瀉之。所謂刺肉無傷筋也。用第六針名曰圓利針者。以刺五十九穴之肉。正以目 色青。乃木來克土。主肉病也。此其求之于肉。即所以求之于脾也。如刺之而病不得退。則當(dāng)求之于木。所謂木者肝也。補其肝木。以致木王則土衰。脾熱自可退耳。志云。此當(dāng)以第四針取膚肉。
面青腦痛(止)金者肺也 甲乙。面青腦、作而胸脅。第四針下更有針字。張云。熱病面青。肝色見也。
腦痛。厥陰肝經(jīng)與督脈會于巔也。手足躁者。肝之榮在爪。木病在四末也。皆肝經(jīng)之病。故當(dāng)取之筋結(jié)之間。
用第四針曰鋒針者。以瀉其四逆等證。四逆者。肝邪盛而四肢厥也。筋 者。足不能行也。目浸者。淚出不收也。皆為肝病。肝屬木。其合在筋。故但求之于筋。即所以求于肝也。若求肝不得其效。則當(dāng)求之于金。金者肺也。補肺之氣。則金能勝木。而肝熱可平矣。簡案、手足躁。其義未詳。馬云。以脾主四肢。而肝熱有余。四肢熱也。志云。肝主筋。諸筋皆起于四肢之指井并經(jīng)。而循于形身。故手足為之躁擾。志注稍通。
數(shù)驚(止)木者腎也 志云。心病熱。故數(shù)驚。本經(jīng)曰。心脈急甚為 。心氣實則狂也。當(dāng)取之脈。
以第四針急瀉其血絡(luò)之有余者。癲疾、脈癲疾也。發(fā)者、血之余。若癲疾而毛發(fā)去。當(dāng)索血于心。不得索之水。
水者、腎也。取腎水之氣以勝制其心火。
身重(止)土者脾也 甲乙。耳青、作耳青赤。志云。腎為生氣之原。熱傷氣。故身重。腎主骨。故骨痛也。骨開竅于耳。腎氣逆。故耳聾。病在少陰。故欲寐也。當(dāng)取之骨。以第四針為五十九刺之法以刺骨。
若病而不欲食者。腎氣實也。經(jīng)曰。腎是動。病饑不欲食。 齒者。熱盛而切牙也。齒者骨之余。耳者腎之竅。
若齒耳青。當(dāng)索骨于腎。不得索之土。土者脾也。取脾土之氣。以勝制其水焉。夫五臟者。形藏也。五行者。
五臟之氣也。病氣出于外。合之皮肉筋骨。故先治其外。不得。故復(fù)內(nèi)索于五臟五行之氣焉。簡案、刺字下句。
熱病不知所痛(止)死不可治 甲乙。痛、作病。張云。凡熱病有痛而不得其所。耳聾寂無所聞。體重不能收持。口液干涸。值陽勝之時則熱甚。陰勝之時頗有寒者。此以邪居陰分。熱深在髓。乃死證之。簡案、陰陽、馬以為陰經(jīng)陽經(jīng)。志以為內(nèi)外。并非。
顳 目 脈痛(止)寒熱痔 甲乙無 。字。痛、作緊痔。下注云。一作痛。脈經(jīng)作病。張云。顳即足少陽腦空穴。一曰鬢骨也。(案見廣韻又集韻耳前動也)目 脈痛。目脈抽掣而痛也。衄、鼻血也。厥、熱病。熱逆于上也。取以第三針 針也。視有余不足。察所病之經(jīng)脈虛實而為補瀉也。寒熱痔三字。
于上下文義不相續(xù)。似為衍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