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針篇第七
官針最妙 馬云。官者任也。官針者。任九針之所宜也。張云。官、法也。公也。制有法而公于人。
故曰官針。
病弗能移 張云。用不得法。則不能去病。
皮膚為癰 張云。內傷良肉。則血流于內而潰于外。故皮膚為癰。
支為大膿 甲乙。支、作反。馬云。支、當作皮。或作反。張云。病氣不瀉而傷其支絡。故為大膿。
凡病有浮沉。刺分淺深。過之則內傷。不及則外壅。邪反從之。后生大病。簡案、支字今從甲乙作反。
大者瀉 小者不移 張云。當小而大則瀉傷正氣。當大而小則病不能移。皆失針之宜也。
病在皮膚(止)勿取 張云。病在皮膚無常處者?;鹬涡幸?。用 針者主瀉陽氣也。膚白則無火可知。故不宜刺。
取之 針于井滎分輸 張云。此針宜于用補。分輸。言各經也。
病在中者 張云。中、言其遠也。九針論。八曰長針。主取深邪遠痹者也。
痹氣暴發 九針論云。調陰陽四時。而合十二經脈。虛邪客于經絡而為暴痹者也。故為之治。針必令尖如 。且圓且銳。中身微大。以取暴氣。知痹氣暴發。即所謂暴痹也。
大針 九針十二原云。尖如挺。其鋒微圓。以瀉機關之水也。九針論云。主取大氣不出關節者。
固居 馬本。居、作痹。注云。前云病在經絡痼痹者。取以鋒針。當同之也。但彼止取經取絡。
而此則瀉其井滎與俞。及照五臟以取四時耳。簡案、居作痹。未見所據。
日應九變 日、諸本作以。是。當刪改。
諸經滎輸臟 張云。諸經滎輸。凡井滎經合之類皆 也。臟 背間之臟腑 也。本經。輸、 、俞、三字皆通用。
遠道刺 甲乙無遠字。簡案。道、導同。
腑 張云。謂足太陽膀胱經。足陽明胃經。足少陽膽經。十二經中。惟此三經最遠。可以因下取上。故曰遠道刺。
大經 志云。五臟六腑之大絡也。邪客于皮毛。入舍于孫絡。留而不去。閉結不通。則流溢于大經之分。而生奇病。故刺大經之結絡以通之。
小絡之血脈 張云。調經論曰。病在血。調之絡。經脈篇曰。諸刺絡脈者。必刺其結。上甚血者。
雖無結急。取之以瀉其邪。而出其血。留之發為痹也。
分刺 志云。分肉之間。溪谷之會。亦有三百六十五穴。會邪在肌肉者取之。
大瀉刺 甲乙注。一作大刺。
毛刺 志云。邪閉于皮毛之間。浮淺取之。所謂刺毫毛無傷皮。刺皮無傷肉也。
刺浮痹皮膚也 甲乙痹下有于字。
巨刺 馬云。素問繆刺論。以刺經穴為巨刺。刺絡穴為繆刺。皆左取右。右取左。
刺 馬云。調經論曰。病在骨。 刺藥熨。張云。即后世火針之屬。取寒痹者用之。以上謂之九變。
十二節 志云。節、制也。言針有十二節制。以應十二經也。
偶刺 馬云。前后各用一針。有陰陽配合之義。故曰偶刺。張云。偶、兩也。前后各一。故曰偶刺也。
以手直心(止)傍針之也 張曰。直、當也。以手直心若背。謂前心后心。當其痛所。各用一針治之。然須斜針以刺其傍??种行膭t死也。馬云。傍、當作旁。古蓋通用。
報刺 張云。重刺也。簡案、猶報灸之報。
無常處也 甲乙無也字。
無拔針 甲乙無無字。
恢刺 史云?;帧⒖嗷厍?。大也。一本作怪。道藏本。怪作慳。恐誤?;?、大也。出說文。張云。
恢恢廓也。志云?;帧⒋笾?。前后恢蕩其筋之急。
恢刺直 諸本直作者。當改。
旁之舉之前后 樓氏云。謂直刺入 。轉針頭從旁挑舉其筋也。張云。不刺筋而刺其旁。必數舉其針。或前或后。以恢其氣。則筋痹可舒也。
齊刺 張云。齊者。三針齊用也。故又曰三刺。甲乙作參刺。
以治寒氣小深者 甲乙寒下有熱字。
揚刺 張云。揚、散也。中外共五針。而用在浮泛。故能祛散博大之寒氣。志云。從中而發揚于四旁也。
治寒氣之博大者 甲乙寒下有熱字。無氣字。
直針刺 張云。直入無避也。引起其皮而刺之。則所用不深。
輸刺 張云。輸、委輸也。言能輸瀉其邪。非上滎文輸之謂。直入直出。用其銳也。稀發針。留之久也。久而且深。故可以去盛熱之氣。志云。直入直出。如轉輸也。
短刺 張云。短者。入之漸也。故稍搖針而深致骨。所以摩骨痹。摩、迫切也。志云。短刺者。
用短針深入而至骨。
浮刺 馬云。似前揚刺。但彼有正納旁納。而此則止有旁入之針耳。張云。浮、輕浮也。旁入其針而浮舉之。故可治肌膚之寒。此與上文毛刺義大同。
陰刺 馬云。以其刺陰經也。張云。刺陰寒也。志云。刺少陰之寒厥也。
率刺之 張云。率、統也。
中寒厥 足踝后少陰也 甲乙厥足作者取。似是。馬云。中、去聲。簡案、上文言十二刺應十二經。然特舉足踝后少陰。不及他經。其義今無可考。
旁針刺 甲乙無針字。張云。一正一旁也。正者刺其經。旁者刺其絡。故可以刺久居之留痹。
贊刺 張云。贊、助也。數發針而淺之。以后助前。故可使之出血而治癰腫。志云。助癰腫之外散也。
致其空脈氣也 甲乙作致其脈空也。張云。蓋恐太過。反傷正氣。故但久留而引致之。使其空中之脈氣上行也。張兆璜云。致五臟之神機。非營衛血氣。故曰空脈氣。
脈淺者勿刺 甲乙脈下有氣字。張云。脈淺者。最易泄氣。
谷氣出 馬云。終始篇曰。凡刺之屬。三刺至谷氣。
故一刺則陽邪出。再刺則陰邪出。三刺則谷氣至。正與此節同。張云。谷氣即正氣。亦曰神氣。出、至也。終始篇曰。所謂谷氣至者。已補而實。已瀉而虛。故以知谷氣至也。志云。谷氣者。通會于肌腠之元真。脾胃之所主也。故曰谷氣。
陰邪出 張云。絕皮及肌。邪氣稍深。故曰陰邪。
未入分肉間也 甲乙無也字。間下有后刺深之一句。馬云。肌肉分肉之辨。肌肉在皮內肉上。而分肉則近于骨者也。分肉有二。各部在外之肉曰分肉。其在內近骨之肉與骨根分。亦曰分肉。張云。大肉深處。
各有分理。是謂分肉間也。
逐邪氣而來血氣 甲乙作逐陽邪之氣。無而來血氣四字。
致陰氣之邪(止)此之謂也 甲乙作致陰邪之氣。張云。凡刺之淺深。其法有三。先刺絕皮。取衛中之陽邪也。再刺稍深。取營中之陰邪也。三刺最深。及于分肉之間。則谷氣始下。下、言見也。按、終始篇之義。與此互有發明。
年之所加(止)不可以為工也 張云。年之所加。如天元紀、至真要等論是也。氣之盛衰。如八正神明論、陰陽系日月等篇是也。知天地之氣候。則人有五虛五實。皆可因而知矣。此數句。又見六節藏象論。簡案、此五句。疑后人所缺。
半刺 張云。此即前章毛刺之義。淺入而疾發。故可取皮分以應肺。
豹文刺 張云。豹文者。言其多也。主取血脈。所以應心。
關刺 張云。關、關節也。左右四肢也。盡筋、即關節之處也。慎無出血。血以養筋也。肝主筋。刺筋所以應肝。
或曰淵刺一曰豈刺 甲乙此二句在四曰合谷刺下。
合谷刺 張云。言三四攢合。如雞足也。邪在肉間。其氣廣大。非合刺不可。脾主肌肉。故取肌痹者。
所以應脾。簡案、張戴人治郾城梁賈麻痹。針用雞足法。向上臥針。三進三引。復向下臥針送入。見儒門事親。
輸刺 張云。義見前章。腎主骨。刺深至骨。所以應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