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9章

  • 廿二史札記
  • 趙翼
  • 2448字
  • 2015-12-22 14:55:03

漢初法制未備,每有大事,朝臣得援經義以折衷是非。如張湯為廷尉,每決大獄,欲傅古義,乃請博士弟子治《尚書》、《春秋》者,補廷尉史,亭疑奏讞。(《湯傳》)倪寬為廷尉掾,以古義決疑獄,奏輒報可。(《寬傳》)張敞為京兆尹,每朝廷大議,敞引古今處便宜,公卿皆服是也。(《敞傳》)今見于各傳者:宣帝時,有一男子詣闕,自稱衛太子,舉朝莫敢發言,京兆尹雋不疑至,即令縛之。或以為是非未可知,不疑曰:“昔蒯違命出奔,輒拒而不納,《春秋》是之。衛太子得罪先帝,已為罪人矣。”帝及霍光聞之曰:“公卿當用經術明大義者。”(《不疑傳》)匈奴大亂,議者遂欲舉兵滅之。蕭望之曰:“春秋士モ侵齊,聞齊侯卒,引師還,君子善其不伐喪。今宜遣使吊問,則四夷聞之,咸服中國之仁義。”宣帝從之。呼韓邪單于遂內屬。(《望之傳》)朱博、趙玄、傅晏等奏,何武、傅喜雖已罷退,仍宜革爵。彭宣劾奏,博玄、晏等欲禁錮大臣,以專國權。詔下公卿議,龔勝引叔孫僑如欲專國,譖季孫行父于晉,晉人執囚行父,《春秋》重而書之。今傅晏等職為亂階,宜治其罪。哀帝乃削晏封戶,坐玄罪。(《朱博傳》)哀帝寵董賢,以武庫兵送其第,毋將隆奏:“春秋之誼,家不藏甲,所以抑臣威也。孔子曰:‘奚取于三家之堂’臣請收還武庫。”(《隆傳》)賈捐之與楊興迎合石顯,上書薦顯,為顯所惡,下獄定讞,引《書》“讒說殄行”,《王制》“順非而澤”,請論如法。捐之遂棄市,興減死一等,(《捐之傳》)此皆無成例可援,而引經義以斷事者也。援引古義,固不免于附會,后世有一事即有一例,自亦無庸援古證今,第條例過多,竟成一吏胥之天下,而經義盡為虛設耳。

賢良方正茂材直言多舉現任官

漢時賢良方正等人,大抵從布衣舉者甚少,今見于各列傳者,賢良惟公孫弘由布衣起。晁錯則已為太子家令;董仲舒已為博士;馮唐已為騎都尉,歸家,群臣舉為賢良,唐年九十余,不能為官;王吉已為云陽令,舉賢良為昌邑中尉;貢禹已為涼州刺史,病去官,更頓賢良,為河南令。此賢良之多已仕者也。杜欽舉方正時已為武庫令;朱云舉方正時已為槐里令;孔光已為議郎,舉方正,遷諫大夫;蓋寬饒亦已為郎,舉方正,對策高第,亦遷諫大夫;陳咸已為九卿,罷歸,舉方正直言,為光祿大夫給事中。此方正之多已仕者也。薛宣為不其丞,舉茂才,遷樂浪都尉;尹賞為樓煩長,舉茂材,遷粟邑令。此茂材之多已仕者也。至于孝廉之舉,其名雖合為一,而廉與孝不分,大約舉孝者少,而察廉者多。如平陵令薛恭,乃本縣孝者,不能繁劇。其他如趙廣漢以察廉為陽翟令尹,翁歸舉廉為緱氏尉,又舉廉為弘農尉,張敞察廉為泉倉長,蕭望之察廉為大行治禮丞,王尊察廉為鹽官長,黃霸察廉為太守丞是也。

漢時諸王國各自紀年

三代諸侯,各自紀年。孔子志在尊王,而修《春秋》亦以魯公編年,蓋成例相沿,雖圣人不能改也。至漢猶然。《史記》諸侯王世家,紀年不用帝年,而仍以諸侯王之年紀事。如《楚元王傳》,元王子戊二十一年,景帝之三年也。又《梁孝王傳》,十四年入朝,二十二年孝文帝崩,二十四年入朝,二十五年復朝。最后云:梁共王三年,景帝崩。是轉以侯國歲年記天子之事矣。《漢書》亦同。蓋當時雖已大一統,而列國紀載猶用古法也。案《漢書 齊悼惠傳》,城陽景王章,孝文二年,以朱虛侯與東牟侯興居俱立,二年薨,子喜嗣。孝文十二年徙王淮南。是又以帝年紀侯國事。

三老孝悌力田皆鄉官名

漢文帝詔曰:“孝悌,天下之大順也。力田,為生之本也。三老,眾民之師也。其以戶口率置常員。”章懷《后漢書注》,“三老、孝悌、力田皆鄉官之名也。三老,高帝置。孝悌、力田,高后。”云。而其時孝與悌又稍有差別。文帝賜三老及孝者帛人五匹,弟及力田人一匹。武帝賜縣三老、孝者帛人五匹,鄉三老、弟者、力田帛人三匹。元帝詔賜三老、孝者帛人五匹,弟者、力田人三匹。東漢章帝詔曰:“三老尊年也,孝悌淑行也,力田勤勞也,其賜帛人各一匹。”

漢三公官

漢承秦制,設丞相、御史大夫,以理朝政,謂之二府。劉向封事所云:“今二府奏佞諂,不當在位”是也。亦稱三公。晁錯之父謂錯曰:“人口議多怨公者。”以父而呼子為公,徐孚遠曰:“御史大夫,三公也。”錯父蓋以官稱之。又汲黯謂公孫弘,身為三公而猶布被,是時弘為御史大夫,是御史大夫已稱三公也。其掌兵者則曰太尉,武帝改為大司馬,而冠以將軍之號。(如衛青為大司馬大將軍,霍去病為大司馬驃騎將軍。)成帝以何武言政事煩多,丞相一人事多廢滯,于是改御史大夫為大司空,與丞相、大司馬備三公官。哀帝又改丞相為大司徒。至東漢光武又改大司馬為太尉。于是太尉、大司徒、大司空稱為三公。建武二十七年,詔大司徒、大司空去“大”字,故劉昭《百官志》稱太尉公、司徒公、司空公。此三公亦曰三司。安帝以旱蝗詔責三公曰:“三司之職,內外是監。”順帝詔亦云,“刺史、二千石之選,歸任三司”是也。鄧騭以車騎將軍儀同三司,于是三司之外又有儀同之號,自騭始也。東漢諸帝多幼年嗣位,于是三公之上又以太傅錄尚書事。如和帝初,竇太后臨朝,以鄧彪為太傅錄尚書事。殤帝初,鄧太后臨朝,以張禹為太傅錄尚書事是也。于是太尉、太傅、司徒、司空又稱四府,種疏“請敕四府,條舉近臣之親為二千石殘穢者”是也。至大將軍、驃騎、車騎將軍,本由太尉改為大司馬而冠以此號,后省大司馬仍為太尉,則將軍之號可不必設,然自霍光以大司馬大將軍受遺輔政,自后外戚輔政者往往為是官,于是大將軍之權又在太傅、太尉、司徒、司空四府之上。舊制大將軍位在三公下,明帝以弟東平王蒼為驃騎將軍輔政,故位在三公上,后仍更渡制。和帝初,竇憲以大將軍輔政,權勢既盛,公卿希旨,奏憲位在太傅下三公上。嗣后梁商、梁冀為大將軍皆因之,故順帝舉將帥、選武猛等詔,皆以大將軍列三公之首。終漢之世,以外戚秉權者為大將軍,以老臣錄尚書者為太傅,否則不設,惟三公官常為宰相之任。至獻帝時,董卓自為相國,(相國又在丞相上,蕭何由丞相進位相國。)而太尉、司徒、司空之官仍舊。迨曹操柄國,慮人分權,乃復漢初舊制,罷三公官,專設丞相、御史大夫,而自為丞相,于是大權盡歸于操矣。

災異策免三公

主站蜘蛛池模板: 项城市| 五指山市| 安远县| 东港市| 富川| 平邑县| 依兰县| 娱乐| 常熟市| 镇平县| 丰都县| 屯门区| 孟村| 中西区| 昌图县| 新竹县| 隆回县| 高尔夫| 西和县| 方正县| 海盐县| 大埔区| 赤壁市| 武功县| 宿迁市| 五峰| 堆龙德庆县| 阜阳市| 甘洛县| 海淀区| 丰都县| 买车| 威信县| 嘉黎县| 浙江省| 民和| 桂东县| 陕西省| 锡林浩特市| 溧阳市| 怀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