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修《宋史》,度宗以前多本之宋朝國史,而宋國史又多據各家事狀碑銘,編綴成篇,故是非有不可盡信者。大奸大惡如章、呂惠卿、蔡確、蔡京、秦檜等,固不能諱飾,其余則有過必深諱之,即事跡散見于他人傳者,而本傳亦不載。有功必詳著之,即功績未必果出于是人,而茍有相涉者,亦必曲為牽合。此非作史者意存忠厚,欲詳著其善于本傳,錯見其惡于他傳,以為善善長而惡惡短也。蓋宋人之家傳、表志、行狀以及言行錄、筆談、遺事之類,流傳于世者甚多,皆子弟門生所以標榜其父師者,自必揚其善而諱其惡,遇有功處輒遷就以分其美,有罪則隱約其詞以避之。宋時修國史者鍵遁以立傳,元人修史又不暇參互考證,而悉仍其舊,毋怪乎是非失當也!昔吳縝作《新唐書糾謬》,不旁采他書,即新唐書中自為牾者抉摘以資辨證。今亦仿此例,摘出數十條于后,觀者可以覽焉。
李綱靖康圍城之事,姚平仲欲劫營,以士卒不得速戰為言,李綱主其議,令城外兵俱聽平仲節度,遂及于敗。(《姚平仲傳》)據此則劫營之計,李綱實與其謀。而《綱傳》則謂平仲密奏斫營,夜半中使傳旨,使綱策應。似綱初不知者,蓋因平仲之敗以見失策不在綱,此事本載綱所著《靖康傳信錄》,史館鍵遁以立傳也。
呂好問靖康之變,朝臣多污張邦昌偽命。高宗以鄧肅在圍城中目擊其事,令肅陳奏。肅請分三等定罪,以待制而為偽朝執政者置一等,乃王時雍、徐秉哲、吳開、呂好問、莫儔、李回,共六人。(見《鄧肅傳》。)是好問罪在一等,其欲為偽朝佐命可知也。乃《好問傳》不載其從逆之事,反備書諫阻張邦昌毋干大位,及趣邦昌遣使迎高宗等事。
韓世忠世忠固一代名將,然少年時意氣用事,亦多有可議者。王明清《避亂錄》,杭妓呂小小以罪系獄,會錢塘守邀世忠飯,世忠為言而出之,連飲巨觥,攜妓以去。又明清《揮麈錄》,王淵有妓周氏,為趙叔近所得,陳通之亂,叔近招降之,淵遣張俊、韓世忠討通,并斬叔近,以妓歸淵,淵以賜俊,俊不敢受,乃予世忠。案此二事皆出于明清所記,或因其以京口娼梁氏為妻,遂附會之。呂小小事不見他書,周氏事見《宋史 趙叔近傳》,但言以周歸淵,不言歸世忠也,則明清所記或近于誣。至于《宋史》各傳,世忠屯鎮江,劉光世屯建康,以私忿欲交兵,常同劾其驕狠無忌憚。(見《常同傳》。)是時光世部將王德擅殺世忠部將,會詔移屯,世忠遂遣兵襲其后,并奪建康守府廨。(見《趙鼎》及《季陵傳》。)移屯時,光世懼世忠扼其路,乃趨白鷺,世忠果遣人襲之。(見《劉光世傳》。)張浚以世忠所部逼逐諫臣墜水死,因劾奏,奪其觀察使。(見《張浚傳》。)滕康亦劾世忠奪御器械,逼死諫臣,乃止罰金,何以懲后?(見《滕康傳》。)世忠又飲于內侍李е之家,刃傷弓匠。(見《魏工傳》。)此皆世忠少年粗豪之過,亦不必諱,而《世忠傳》不載。
張浚浚一生不主和議,以復仇雪恥為志,固屬正人。然李綱入相時,宋齊愈以附逆伏誅,浚為御史,劾綱以私意殺侍從,且論其買馬招軍之罪。(見《高宗紀》及《綱傳》。)浚又嘗薦秦檜可任大事。(見《趙鼎傳》。)陳東伏闕上書,已被誅,浚又奏胡呈筆削東書,以布衣挾進退大臣之權,遂追勒編置。蓋浚乃黃潛善客,呈則李綱客也。(見戴植《鼠璞》。)浚又嘗與岳飛論呂祉、王德、酈瓊兵事不合,飛因解兵奔喪歸,浚奏其意在并兵,以去要君,遂命張宗元權其軍事。(見《高宗紀》。)汪伯彥既貶,浚以伯彥舊嘗引己,遂與秦檜援郊祀恩起伯彥知宣州。(見《汪伯彥傳》。)今《浚傳》皆不載,惟殺曲端一事略見傳中,而又謂端部將張忠彥降金,故下端于獄,似非枉殺者。
葉夢和夢得初為蔡京客,京倚為腹心,嘗為京立元黨籍,分三等定罪。后知應天府,以京黨落職。(見毛注、強淵明、胡安國等傳。)建炎元年,夢得知杭州,軍校陳通作亂,夢得被執。(見《高宗紀》。)今《夢得傳》不載。
胡安國安國本秦檜所薦用,呂頤浩引朱勝非以傾秦檜,胡安國即劾勝非不當復用。安國求去,檜三疏留之。頤浩欲去檜,席益曰:“胡安國在講筵,宜先去之。”蓋安國力言檜之賢于張浚也。(見《秦檜傳》。)今《安國傳》不載。
劉一止一止,秦檜黨也。檜置修政局,或有言局當廢者,一止與林待聘力言不可廢。(見《秦檜傳》。)今《一止傳》不載。
何鑄鑄嘗與羅汝楫劾岳飛。(見《羅汝楫傳》。)又嘗為秦檜劾王居正為趙鼎之黨,遂奪職奉祠。(見《王居正傳》。)又劾張九成黨趙鼎。(見《張九成傳》。)又劾廖剛與陳淵等為朋比。(見《廖剛傳》。)今《何鑄傳》皆不載,反云治岳飛獄,力辨其冤,謂不當無故殺一大將,似能主持公道者。
李顯忠宿州之敗,因破宿州時,顯忠欲私其金帛,不以犒軍,與邵宏淵忿爭,遂致師潰。(見《胡銓傳》。)今《顯忠傳》乃謂宏淵欲發倉庫犒軍,顯忠不可,只以現錢充賞,士皆不悅,遂致潰。一似顯忠之慎重倉庫,并無私意者,然論罪時顯忠之謫獨重,則其激變非無因也。《孝宗紀》亦云,顯忠戰于宿州,宏淵不援,顯忠失利,諸將以顯忠、宏淵二將不協,遂大潰,是亦為顯忠諱。
岳珂珂守當涂,制置茶鹽,自詭興利,橫斂百出,商旅不行,國計反詘于初。又置貪刻吏,開告訐之門,以罔民而沒其財。民李士賢有稻二千石,囚之半載。(見《徐鹿卿傳》。)袁甫劾珂貪黷無檢,總餉二十年,焚林竭澤。(見《袁甫傳》。)今《珂傳》俱不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