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2章

  • 脈訣刊誤
  • 戴起宗
  • 4209字
  • 2015-12-22 10:48:34

口鼻氣出不復回。唇反無文〔黑〕(鼻)似煤。皮毛焦干爪枯折。途程二日定知災。

面黑齒痛目如盲。自汗如水腰折頻。皮肉濡〔結〕(卻)發無澤。四日應當命不存。

改結為卻。本難經。

診婦人有妊歌

(舊文不倫。今移從各類。)肝為血兮肺為氣。血為營兮氣為衛。陰陽配偶不參差。兩臟通和皆類例。血衰氣旺定無妊。血旺氣衰應有體。

以上論成妊之原。

〔尺〕(寸)微關滑尺帶數。流利往來并雀啄。小兒之脈已形見。數月懷胎猶未覺。

上云尺微。下云尺數。可見上尺為誤。女脈在關下。尺脈常盛。若尺微則無陰為病矣。脈經云妊娠初時寸微小。呼吸五至。三月而尺數也。內經曰手少陰脈動甚者。妊子也。又云陰搏陽別。謂之有子。陰謂尺中。搏謂搏擊于手。尺脈搏擊。與寸口殊別。則陰氣挺然。為妊之兆。此即所謂寸微尺數也。脈指南云脈動入產門者有胎也。謂出尺脈外。名曰產門。又云尺中脈數而旺者。胎脈也。為血盛也。關滑。雀啄。脈經并不載。素問曰滑為多血少氣。故有子。此脈訣所自增也。流利往來。滑脈之形。雀啄者。脈指南云。關上。一動一止者一月。二動一止者二月。余仿此。推之萬不失一。此所謂雀啄。雀啄在他病為死形。

三部〔沉正等無疑〕(浮沉按無絕。)尺內不止真胎婦。

脈經曰。三部浮沉正等。按之無絕者。有妊也。今脈訣去浮。以疑易絕。云沉正等無疑。誤甚。

今改之。夫正等者。即仲景所謂寸關尺三處。大小浮沉遲數同等也。仲景以同等為陰陽平和之脈。

雖劇當愈。叔和以正等又按無絕。為有妊之兆。真吉征也。內經腹中論曰何以知懷子之且生也。岐伯曰身有病而無邪脈也。所謂身有病。謂經閉也。尺脈來而斷絕者。經閉月水不利。今病經閉。

而脈反如常不斷絕者。妊娠也。

滑疾〔不散〕(按微)胎三月。但疾不散五月母。

脈經曰。脈滑疾。重手按之微者。胎已三月也。重手按之不散。但疾不滑者。五月也。今改上句從脈經。

以上論三月內有胎之兆。然未知男女之兆也。四月方可以別。故此以下乃分男女之診。分作兩類乃明。

左疾為男右為女。流利相通速來去。兩手關脈大相應。已形亦在前通語。

脈經曰。妊娠四月欲知男女法。左尺偏大為男。右尺偏大為女。左右尺俱大。生二子。大者如實狀。

左疾為男。右疾為女。俱疾生二子。既分左右脈疾。又云流利相通。又云兩手關脈大相應。乃是左右尺脈疾大。上與關大相應。又流利相應。與寸通應。但分左右尺以別男女。左陽右陰以位定也。池氏以左疾為左寸心部屬太陽經。以右疾為右寸肺部屬太陰經。蓋惑于脈賦太陰洪而女孕。太陽大而男孕。不知脈賦惑于脈訣之差。蓋脈賦脈訣。皆竊叔和之名以行世。所述之脈。醇疵相半。聲律之賦。晉代未有。而世鮮知其非。明于醫者。間亦改之一二。而未能盡正云。

左手〔太陽浮大〕(沉實診為)男。右手〔太陰沉細〕(浮大診為)女。

脈經曰。得太陰脈為男。得太陽脈為女。太陰脈沉。太陽脈浮。又云左手沉實為男。右手浮大為女。

左右手俱沉實。猥生二男。左右手俱浮大。猥生二女。李氏雖改脈訣沉細為沉大。猶未知太陽脈浮非男。

脈經作女診也。太陰脈沉非女。脈經作男診也。又以太陽為左手心部。太陰為右手肺部。是又惑于脈訣脈賦之差。徇池氏以舛注舛之非也。脈經雖曰太陽脈沉為男。太陰脈浮為女。亦不明言以何經為太陽太陰。當于何部診之。不若脈經后條浮大為女。沉實為男為明白。故根據后條改之。

諸陽為男諸陰女。指下分明長記取。

脈經曰。左右尺俱浮為產二男。不爾則男作女生。左右尺俱沉為產二女。不爾則女作男生。前云右浮大為女。左沉實為男。是獨以左右脈各異立言。今左右俱浮為二男。俱沉為二女。是并左右兩尺脈一同以立言。其于諸陽男。諸陰女。未嘗差也。左沉實左疾。左偏大。與俱浮。或以脈。或以位。

皆陽也。右浮大。右疾。右偏大。與俱沉。或以脈。或以位。皆陰也。此二句總結男女分診定法也。

以上辨四月之后。妊娠男女之診。

〔母乘子〕(夫乘妻)兮縱氣霧。妻乘夫兮橫氣助。子乘母兮逆氣參。〔夫乘妻〕(母乘子)兮順氣護。

仲景謂脈有相乘。水行乘火。金行乘木。曰縱。謂其氣直恣。乘其所勝也。火行乘水。木行乘金。

曰橫。謂其氣橫逆。反乘所不勝也。水行乘金。火行乘木。曰逆。謂子加于母而氣逆也。金行乘水。

木行乘火。為順。謂由母至子。其氣順也。李 范不知此論相乘。脈中夫妻母子。卻作人身形之夫妻母子解之。理不能通。然脈訣引此以診別男女妊形。據脈經別載于前。不載在診妊娠之條。本只是取仲景所論相乘之脈。脈訣不能甄別。混引以歌妊娠。今姑根據仲景解之。此四句元在后。今移在此。

與縱橫逆順從類。其縱順二脈。改根據仲景元文。

左手帶縱兩個兒。右手帶橫一雙女。左手脈逆生三男。右手脈順生三女。寸關尺部皆相應。一男一女分形證。

以上十句。皆脈訣自撰之辭。恐難以診妊娠男女之別也。且相乘之脈。乃五臟之邪。發為病證。

見之于脈。妊娠乃陰陽和平。陽施陰化以成形。豈有逆于理。乘于臟。現于脈。用為男女之診。又寸關尺皆應。即是左右手前后如一也。即脈經所謂三部浮沉正等之脈。何以應一男一女乎。以上系脈訣差取仲景所論相乘之脈。以論妊娠。今條其非如前。

往來三部通流利。滑數相參皆替替。陽盛陰虛脈得明。遍滿胸堂皆逆氣。

此言惡阻之證之脈。

小兒足日胎成聚。身熱脈亂無所苦。汗出不食吐逆時。精神架構其中住。

此亦謂惡阻證也。脈亂。蓋謂滑數而躁疾也。非謂惡亂無次序者。此八句。皆謂妊娠病脈。

有時子死母身存。或即母亡存子命。牢緊強弦滑者安。沉細而微歸泉〔路〕(瞑。改以協韻)沉細而微。謂三部俱如此。兇兆也。此四句論妊婦生死脈證之別。

妊婦雜病生死歌

血下如同月水來。漏極胞干生殺胎。亦損妊母須憂慮。爭遣神丹救得回。

通真子曰。此只論漏胎候也。夫胎之漏。或食動胎之物。或因熱毒之氣侵損。或因入房勞損。

損輕則漏輕。損重則漏重。但漏血盡則死。然安胎有二法。因母病而動胎。但治母疾。其胎自安。

若胎有不堅。致動。母因以病。但治胎。則母自安。

妊娠心腹急痛歌

心腹急痛面目青。冷汗氣絕命必傾。血下不止胎沖上。四肢冷悶定傷身。

妊娠倒仆損傷歌

墮胎倒仆或舉重。致胎死在腹中居。已損未出血不止。沖心悶痛母魂孤。

妊婦傷寒歌

傷寒頭痛連百節。氣急沖心溺如血。上生斑點赤黑時。壯熱不止致胎滅。嘔吐不止心煩熱。腰背俱強腦痛裂。六七日來熱腹中。小便不通大便結。

見此證必損胎。而妊母亦或致死。治法詳見活人書。

產后傷寒歌

產后因得熱病臨。脈細四肢暖者生。脈大忽然肢逆冷。須知其死莫留停。

脈盛身熱。得之傷寒。產后熱病。脈必洪大。難便。以脈大為死證。必遵內經、仲景諸書。

根據法汗下。若脈不為汗衰而仍大。是為陰陽交。乃可斷死。汗后脈靜乃可斷生。豈可以病在表里。

未行治法。遽以脈細為生。四肢冷暖。當參以病證。或陽厥而厥。或作汗而厥。今脈訣所歌。膠柱刻舟之論。

產難生死歌

欲產之婦脈離經。沉細而滑也同名。夜半覺痛應分誕。來日日午定知生。

脈經曰。離經其脈浮。設腹痛引腰脊。為欲生也。但離經者不產也。又云其脈離經。夜半覺。

日中則生也。

經者常也。謂離其常處為離經。假如妊婦昨日見左沉實為男之脈。今日或脈浮。是離其尋常之脈。而異于平日。又且腹痛。是知將誕也。通真子引難經一呼三至曰離經為解。李 范又引難經一呼一至曰離經以解沉細而滑。皆非也。難經言損至二脈。雖同名離經。其脈與理則不同。且脈經明言離經。

其脈浮也。不曾引援難經之文。今脈訣因其言脈浮又添沉細而滑。同名離經。蓋以前所診男女脈。

或云浮大為女。若只脈浮為離經。若平常見浮大為女之脈。何以辨離經。故又增沉細而滑。以見離浮大之常經為沉滑也。圣惠方云。夜半子時覺腹痛。來日午時必定生產。謂子午相沖。正半日時數也。

通真子曰夜半痛。日午生。此言恐未為的。又曰腹痛而腰不痛者未產也。若腹痛連腰痛甚者即產。所以然者腎候于腰。胞系于腎。故也。診其尺脈。轉急如切繩轉珠者。即產也。生產有難易。痛來有緊慢。

安可定半日。當斷以活法。

身重體熱寒又頻。舌下之脈黑復青。及舌上冷子當死。腹中須遣母歸冥。面赤舌青細尋看。母活子死定應難。唇口俱青沫又出。母子俱死總高 。面青舌〔青〕(赤)沫出頻。母死子活定知真。不信若能看應驗。尋之賢哲不虛陳。

脈指南作面青舌赤。蓋面以候母。舌以候子。今云子活。合以舌赤為是。若云舌青。則與前面赤舌青。

母活子死之候相反。若胎先下。其子得活。如未下。子母俱亡。自身重體熱寒又頻至此。并不用脈。

只以外候參決子母生死。蓋以臨產脈不可考。但當以察色而知之。

新產生死歌

新產之脈緩滑吉。實大弦急死來侵。若得沉重小者吉。忽若堅牢命不停。寸口〔澀〕(焱)疾不調死。沉細附骨不絕生。審看此候分明記。長須念取向心經。

脈經曰。產后寸口脈焱疾不調者死。沉微附骨不絕者生。今脈訣述脈經作歌。既用其文。不明其理。擅改焱為澀。其意以為澀滯疾駛并行。方可言不調。反以焱疾為非。是不知脈澀則不疾。脈疾則不澀。其不調者。以焱疾也。產后失血多。五臟虛。故以緩滑沉微不絕為脈應病。澀為少血亦應病之脈。惟焱疾不調勻。則脈形之速。焱浮于上。故云死。一字之差。生死頓異。

小兒生死候歌

通真子曰。經云六歲以下為小兒。十八以下為少年。二十以上為壯年。五十以上為老年。其六歲以下。

經所不載。是以乳下嬰兒病難治者。皆無脈可以考也。中古有巫方。立小兒顱囟經。以占夭壽疾病生死相傳習。有少小方焉。迄乎晉宋推諸蘇家。又有巢氏作小兒病源候論。今脈訣此歌。乃萬分之一爾。

愚謂自宋以來。專小方脈者稍多。如錢氏、朱氏、張氏、幼幼新書、全嬰書、嬰孩寶鑒、活幼口議、馮氏妙選寶秘方。及諸家名方。必博覽方可。況小兒之脈。當以大指展轉分按三部。且其脈未定。當以察形色為上工。諸胎中、諸變蒸、五疳、急慢驚風、瘡疹。與大人殊。其他雜病。與大人治療則同。但藥劑有大小輕重。

小兒乳后輒嘔逆。更兼脈亂無憂慮。

脈經曰。是其日數應變蒸之時。身熱脈亂。汗不出。不欲食。食輒吐囗者。脈亂無苦也。

弦急之時被氣纏。脈〔緩〕(沉)只是不消乳。

脈經曰。小兒脈沉者食不消。脈訣云緩。非也。

緊數細快亦少苦。〔虛濡邪氣驚風助〕(脈緊乃是風癇痼。)脈經曰。緊為風癇。本事方同。今脈訣作虛濡非。

利下宣腸急痛時。浮大之脈歸泉路。

此非脈經小兒脈內所述。已詳解在下利微小卻為生下。脈經略舉數脈立證以備其書。是一脈自為一證。李 范乃總為吐后脈證。何見之不明。且小兒吐有數等。今脈亂之吐。乃歌變蒸之候。

小兒外證十五候歌

眼上赤脈。下貫瞳人。囟門腫起。兼及作坑。鼻干黑燥。肚大筋青。目多直視。睹不轉睛。

指甲黑色。忽作鴉聲。虛舌退場門。嚙齒咬人。魚口氣急。啼不作聲。蛔蟲既出。必是死形。用藥速急。

十無一生。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安庆市| 团风县| 昂仁县| 淳安县| 晋城| 灵山县| 鹿邑县| 西华县| 普陀区| 濮阳县| 乐山市| 日喀则市| 平昌县| 山阳县| 双桥区| 武强县| 丹江口市| 石林| 岳西县| 巴林右旗| 石渠县| 仁布县| 托克逊县| 洪江市| 文山县| 田东县| 贵溪市| 萍乡市| 武邑县| 化州市| 昔阳县| 雅江县| 华安县| 宁晋县| 建德市| 玉树县| 兰西县| 承德市| 乌兰浩特市| 邢台市| 方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