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劉秀

劉秀,字文叔,漢高祖劉邦的九世孫。南陽蔡陽百水鄉(今湖北省棗陽西南)人。東漢王朝的建立者。

劉秀出身于沒落貴族的平民家庭,時值西漢王朝充滿危機和社會極度動蕩不安的年代。少年時,劉秀曾在家務農,把土地經營得十分出色,即使遭遇大旱之年,他家的田地也有較好的收成。他到長安城里以后,曾和別人合伙做藥材買賣,也曾做過糧販。由于參與多種勞動,他十分了解百姓的生活,知道耕耘的艱難。同時,享受榮華富貴的強烈愿望也時時沖擊著劉秀那顆原本平靜的心。劉秀不甘心就這樣默默無聞的生活下去。多變的社會形勢使劉秀感到有機會為自己開拓一條發展的道路,他決定棄農從武。天風年間,劉秀到長安拜中大夫許子威為師,學習《尚書》等典籍,逐步積累文化知識。在這個全國的政治文化中心,劉秀大開眼界,他開始留心政治,凡聽到有關朝政事宜便與同屋議論、評說。他才高好學,但有時喜歡游俠斗雞,所以對社會下層的奸邪和官吏治政也比較熟悉,政治上逐漸成熟起來。

王莽篡奪西漢劉氏政權后,民眾在其苛政統治下苦不堪言,反而思戀起西漢時期相對穩定的社會生活。劉氏皇族利益因政權易主而受到極大損害,作為皇族的庶出后裔,劉秀更是備受歧視。當他捕捉到“民心思漢”的信息后,就開始籌劃“復漢”的具體行動。劉秀聚集軍隊,征戰南北。同時義軍勢力不斷增加,特別是王朗的勢力迅速崛起,使劉秀一度憂心忡忡。有一次,他攤開地圖對心腹鄧禹說:“天下郡國這么多,今天我才得到一個,你以前為什么說不必疑慮、定得天下呢?”鄧禹回答道;“古時國家興盛的原因,關鍵在于君王德行的厚薄,而不在一時的大小啊!”劉秀聽后堅定了統一中國的信心,于是,令鄧禹西征,自己親征燕趙。公元25年,劉秀終于定都洛陽,建立東漢,成為東漢開國皇帝——光武帝。之后,他更堅定地進行有計劃的全面的統一戰爭。艱苦的戰爭染白了他的發須,但他始終未曾停息。15年的疆場馳騁,終于奠定了東漢王朝近200年的基業。公元36年,統一戰爭結束。

但此時,長達二十余年的混亂和戰爭已使社會經濟極度衰微,民不聊生,甚至一斤黃金才能換得一擔米。為鞏固政權、穩定秩序,劉秀開始致力于戰后的國家建設。他實施了一系列發展經濟的得力措施恢復發展社會生產力,下令釋放奴婢、還兵為農,減免賦役、濟貧救災、興修水利、墾田軍屯、整治貨幣、裁減官員,等等。對外,劉秀采納了皇太子劉莊和大臣司徒掾、班彪的主張,比較妥善地處理了與南匈奴和北匈奴等少數民族的關系。在光武帝統治期間,東漢周邊民族關系日趨平靜,為社會發展打下了良好基礎。

光武帝幼年喪父,長期的平民生活塑造了他勤勞節儉的優秀品質。即使做了一國之君以后,他也始終“身衣大練,色無重彩,耳不聽鄭衛之音,手不持珠玉之玩”。同時也明令禁止地方向朝廷貢獻額外物品。當時,曾有外國獻上千里名馬、千金寶劍,光武帝轉而將寶劍賜給了有功騎士,而名馬則用來拖拉鼓車。此舉既抑制了奢糜之風,又堵塞了地方官求媚之路,從而減輕了百姓的負擔,為人民做出了節儉的表率。

劉秀的另一個優秀品質就是勤學習、求上進。他畢生喜歡讀書,即使在繁忙的戰爭年代,也會抽空講誦經書。統一天下后,更是孜孜不倦、博覽群書,同時也十分注意從他人處吸取經驗教訓,虛心接受他人的批評。一次,他出城游獵回來晚了,洛陽城門均已關閉。上東門守衛侯郅惲堅持不開,光武帝只好從東中門入城。次日侯郅惲上書批評他:“昔文王不敢盤于游畋,以萬人為憂。而陛下遠獵山林,夜以繼晝,其如社稷宗廟何?……”他并未大怒,而是欣然接受批評,并授予嘉獎以示表彰。還有一次,大臣宋弘發現他時常看御座旁的一架美女屏,就當面諷刺他:“未見好德如好色者。”劉秀立即命人撤去屏風,笑道:“聞義則服,可乎?”

光武帝一生勤政節儉,為求漢室長治久安,他維護高度統一的王權,雖穩定了政局,發展了經濟,但同時也為以后外戚宦官交替掌權埋下了禍根。公元57年2月戊戌(公歷3月29日),光武帝劉秀故去,遺詔薄葬。

主站蜘蛛池模板: 桃园县| 南郑县| 宝山区| 启东市| 织金县| 五峰| 克什克腾旗| 永宁县| 龙胜| 墨脱县| 焉耆| 恩施市| 延吉市| 宜黄县| 镶黄旗| 高清| 山丹县| 东兰县| 福安市| 高尔夫| 衡阳市| 丰原市| 太湖县| 嘉鱼县| 益阳市| 阜新| 龙江县| 鄂托克旗| 吉木乃县| 平武县| 舒城县| 砚山县| 兰西县| 灌阳县| 台北市| 颍上县| 丹棱县| 开远市| 福海县| 铜山县| 穆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