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四氏學建置始末
古者國有學,術有序,黨有庠,家有塾。今孔、顏、曾、孟四氏學官為置師,比于郡國,其實孔氏家塾也。孔子沒,子孫即宅為廟,藏車服禮器,世以家學相承,自為師友,而魯之諸生亦以時習禮其家。
魏文帝黃初二年,詔魯郡修起孔子廟,復于廟外建屋宇以居學者,此孔氏家學所由仿也。西晉之亂,百度廢弛,百余年中無復講誦。
宋文帝元嘉十九年,詔下魯郡,復學舍,召生徒而薦。經荒亂,旋復廢墜。沿及隋唐,無可紀述者。
宋真宗大中祥符三年,四十四代孫勖知縣事,奏請于家學舊址重建講堂,延師教授,得旨報可,而廟學之名始起。干興元年,孫奭知兗州又加修葺。
哲宗元佑元年十月,改建學于廟之東南隅,置教授一員,令教諭本家子弟,其鄉鄰愿入學者,聽。尋添入顏、孟二氏子孫。又撥近尼山田二十頃充廟學生員供膳,賜《經》、《史》、《書》各一部。四年,添置學正、錄各一員,教奉圣公胄子。
金章宗明昌元年,詔修廟學,勅孔氏子孫已習詞賦經義,準備應試,人依兗州府養士例,每人月支官錢二貫、米三斗,小生減半支給,如兗州管下進士愿從學者聽,曾得府薦者,試補終場,舉人免試,入學仍限二十人為額。
元世祖中統三年,詔曰:“孔氏、顏、孟之家皆圣賢之后也,自兵亂以來往往失學,甘為庸鄙,朕甚憫焉。今以進士楊庸教授孔氏、顏、孟子弟,務嚴加訓誨,精通經述,以繼圣賢之業。”
至元三十一年,又撥曲阜地九大頃五十畝,沛縣地五十大頃,作生徒學田。
文宗至順閑,沛縣學田為豪民所占,五十四代衍圣公理而復之,又墾辟。
宋元佑時,所給尼山學田荒地一頃五十畝,歲入粟四十八石以贍師生,其后陸續開墾,至明時始復二十頃舊額。
明太祖洪武元年,改廟學名“三氏子孫教授司”。七年,裁學正。十年,重修學宮。
英宗正統九年,五十九代衍圣公奏言:“三氏子孫初止在學讀書習禮,未定生員名額,今學徒日盛,有以京闈領薦者,有以府學領薦者,有以儒士領薦者,請照郡縣學例,置立生員聽提學官考選,應山東布政使司鄉試。”詔從之。
憲宗成化元年,六十一代衍圣公奏準頒給三氏學印,又以子孫在學讀書者不下二三百名,止由科目一途進取,不無淹滯,乞依各府儒學事例,設歲貢部,議令三歲貢一人,以曾經科舉及考試,通習經書,素有行止者充選。
孝宗弘治十一年,兗州知府龔弘請于撫按,重修三氏學,視舊制有加。
武宗正德四年,生員顏重禮及本學教授先后具疏,并以貢舉不均為言,禮部議令貢孔氏三名,之后其年同貢顏氏一名,孔氏又貢三名,之后其年同貢孟氏一名,著為例。
世宗嘉靖六年,山東巡撫劉節奏稱:“三氏學生員歲貢向來惟以入學為序,并無考選例,是以學者無所勸懲,請定為考選之法。凡在學生員先立廩膳、增廣、附學之名,廩增或照府學各四十名,或照州學各三十名,附學不限名數,俱令提學官考校,以上等者為廩膳,次等者為增廣,余為附學。廩膳有缺增廣收補,增廣有缺附學收補,至于歲貢,不論入學淺深,惟照廩膳名第為定,不許攙越。”部議照州學為例,設廩、增各三十名,以廩膳名次起貢,每三年貢二人。
十九年,始給生員廩米。
二十年,山東巡撫李中奏準,于泗水縣涇府故絕祿米,內歲給三百六十石為三氏學廩膳。
二十三年,又以泗水道遠,支給不便,改將曲阜縣應納魯府祿米三百七十三石支給。
神宗萬歷十年,六十一代孫世職知縣宏復以學舍界于公府藩臬行署,湫隘抑塞,規制不備,乃遷于按察司之東。
十五年,從巡按御史毛在請添入曾氏,改名四氏學。
二十八年,巡鹽御史吳達可于城北蔡莊置學田三頃有奇,又于泗水縣城西臨泗兩莊置學田四頃五十四畝有奇,為科貢盤費。
三十七年,巡鹽御史畢懋康于城西北春亭莊,置學田三頃二十六畝有奇。
四十年,兗州知府陳良才于城西北賀莊置學田五十八畝有奇。
是年,提學道陳瑛言于撫按曰:“四氏學官有教授、學錄,視國學則少殺,視郡學則較隆,其廩增額數自當比視郡學,向因人材未盛,故舊額僅三十人。今后裔蕃衍入學者三百有余,而廩額如故,非所以重圣賢之裔也。應將四氏學廩生加十名,如府學數增廣生員,亦如之廩餼在學田內支領。儒童歲科兩試,入學四十名,歲貢每年貢一人。”撫按據以上請報可。
四十二年,六十三代孫世職知縣貞叢遷建四氏學于廟西觀德門外,即今之學宮是也,中為明倫堂三間,左右廂各五間,東曰“啟蒙齋”,西曰“養正齊”,后為“尊經閣”,左為教授署,右為學錄署,外辟重門,門外為泮池,跨以橋,橋前為狀元坊。
四十五年,兗州知府張銓于城北大廟莊,捐置學田五十畝。
熹宗天啟元年,云南道御史李日宣請將孔氏后裔于山東省額中式外每科加舉一二人,貢之闕下以觀新政,禮部議準。孔氏后裔另編“耳”字號于填榜,總查各經房如孔氏無中式者,通取孔氏試卷當堂公閱,取中一名加于東省原額之外,但不必拘定一人,以滋多礙。凡歷五科皆取中二名。后于莊烈帝崇禎七年,魯宗學分去一名,遂止中一名,國朝因之。
世祖順治十四年,提學道施閏章言于山東巡撫繆正心,題準將舊額二名歸還四氏,不拘孔、顏、曾、孟,憑文取中。
世宗雍正二年復增一名,共正額三名。
恭遇我皇上登極,乾隆元年,恩科廣額于三名外得廣一名。
儒童入學之數,順治初裁為十五名,尋又增五名,今定為二十名。武生之設始于圣祖。
康熙四年,每遇歲試考取十五名,永為定例。
學官俸祿,明時于瞻廟田土內支給,額定每月各支俸米五石,節次裁減,歲支銀二十四兩,朝定百官品俸令于曲阜縣正項錢糧內,歲給教授、學錄俸銀五十六兩九錢六分,齋薪銀各十二兩,馬草銀各十二兩,而歲貢袍、帽、傘蓋銀十三兩九錢七分及齋、夫、門、斗各役工食亦準于縣中正項內開銷。
又舊廩三十名,每名給米十二石,閏月加一石,在曲阜縣存留粟米內支領,后添廩十名應加米一百二十五石,在本學學田籽粒內取給,尋改米為銀,折廩銀三百七十兩,尋又裁去三分之二。
乾隆二年乃復舊額,學宮歲久不修,漸就傾圮。
乾隆二十四年,提督學政內閣學士謝溶生倡議捐俸重修(錄闕里文獻,考學校第八之一)。
清末科舉罷,學旋廢即。其址改辦學校,課四氏子弟,他氏學生有愿入校肄業者,亦收錄焉。
(陳端度恭習斷句,老丑、吟鶴山人斧正。 )
祖父陳沅,字梅湖,號光烈,廣東潮州府饒平縣隆眼都南溪堡大巷人,清末秀才。曾任孫中山先生秘書、秘書室主任、陸軍中將、大元帥府大總統府咨議官、靖國軍統領部顧問、粵軍司令部參議、兩廣鹽運招收使、行粵軍招撫使事、饒平、大埔、澄邁縣長、廣東通志館編纂、廣東民眾抗日自衛團第九區統率委員會副主任、廣東省東區行政督察專員兼保安司令、國務院簡任職存記、駐暹羅中華學校監督、汕頭回瀾中學友聯中學工讀學校董事長、潮梅自治總會會長、饒平陳氏家族自治會長、粵東公路局長、廣東高等法院東區分院長、分陜道尹、梧州市公局安代局長、汕頭市警察局局長、火宅僧、汕頭密教重興會理事長等職。著有《廣東通志列傳》《廣東通志資料》《南澳縣志》《饒平縣志補訂》等五十六種著作,現將祖父五十多年前至九十多年前從未發表之部份詩文陸續于讀者賞閱。
詩詞著作部份藏于廣東汕頭韻古樓、隆都大巷招撫第、諸暨縣楓橋鎮原屬下學生張宗騫少將同其內兄駱雨迨家中,能否存于世間,經災厯劫傳至幾時聽諸造化。(作者原意注)
陳梅湖公之孫陳端度恭摘抄整理并恭代轉貼于山西太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