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孔庭爵秩及掾屬,自漢高帝十二年冬十一月,過魯,以太牢祠孔子,封九代孫騰為奉祀君,始創推恩之例,而尚未有世爵。
元帝即位,賜十三代孫霸,爵關內侯,號褒成君,詔以所食邑祀孔子,子孫世襲于是始有世爵主鬯矣。
東漢和帝永元四年,改封孔損為褒亭侯。
魏文帝黃初二年,封損曾孫羨為宗圣侯。
晉武帝泰始三年,攺封羨子震為奉圣亭侯。江左因之,后魏并魯郡。
孝文帝延興三年,封羨六代孫乘為崇圣大夫。
太和十九年,封乘子靈珍為崇圣侯。
至北齊文宣帝天保元年,改封靈珍曾孫長孫為恭圣侯。
后周宣帝大象二年春三月,詔追封孔子為鄒國公,以長孫晉襲。
隋煬帝大業四年冬十月,攺封長孫子嗣悊為紹圣侯,食邑百戶。
唐高祖武德九年,封嗣悊子德倫為褒圣侯。
玄宗開元二十七年,追謚孔子為文宣王,遂加封德倫孫璲之為文宣公兼兗州長史、至圣位號及宗子爵位。至此方崇傳至四十六代孫宗愿,凡襲封者十二世。
宋仁宗至和二年,以直集賢院祖無擇,言不宜以祖之美謚加其后嗣,請別定封號。于是詔改封宗愿為衍圣公,是為衍圣公得封之始。
哲宗元佑元年,改封宗愿子若蒙為奉圣公,若蒙薨,以弟若虛嗣。
徽宗崇寧三年,復攺封為衍圣公。
歷金、元、明、清以迄民國初元相沿無異,世爵之秩:漢關內侯,爵第十九等;褒成侯、褒亭侯,爵第十二等;魏宗圣侯,爵第十八級。
劉宋奉圣亭侯,秩第五品;陳奉圣亭侯,爵第八品,秩視千石。
北魏崇圣大夫,秩從五品中;崇圣侯,秩從二品。
北齊恭圣侯,秩第三品;唐褒圣侯,位同三品。文宣公,位二品。
后周太祖廣順二年夏六月,賜文宣公五品服。
宋元佑間,定衍圣公位在寺監長官之下,別作一班。
金熙宗皇統二年,授衍圣公階文林郎。
章宗明昌二年,特令視四品晉階中議大夫。六年,講定儀禮位在寺監長官下。
元太祖二十年,給四品印。
世祖時,改五品階奉訓大夫。
仁宗延佑三年,仍復中議大夫。
泰定帝四年,升為三品階嘉議大夫。
文宗至順三年,改給三品印。
順帝至正八年,晉中奉大夫,秩從二品,改給二品銀印。
明太祖洪武元年初,授正二品,資善大夫、班亞丞相,后革丞相,令班列文臣之首。十七年,給誥同一品。
景帝景泰三年,攺給三臺銀印,如正一品,冠八梁,服織金麒麟,袍帶佩綬俱用玉,笏用象牙。
熹宗天啟二年始,晉公孤銜。
清世祖順治元年,題準封爵一如前朝,階正一品,班列尚書上。十三年,依例授光祿大夫。十六年,攺給清漢文三臺銀印。
高宗乾隆十四年,又改給衍圣公清漢篆文一品三臺銀印。
終清之世爵秩如故。此為孔庭宗子歷代爵秩升降紹襲大概。中以陳代為最卑,清代為最崇。民國以還則廢矣。
至衍圣公世子之恩蔭始于唐憲宗元和十三年。
穆宗即位恩詔予文宣公一子官。
武宗會昌五年、宣宗大中元年、僖宗干符二年,并以郊祀,推恩文宣公蔭一子出身。
明神宗萬歷二十二年,題準衍圣公世子服麟袍犀帶。
莊烈帝崇禎二年,恩加玉帶。
清世祖順治二年,題準嫡長子至十五歲授二品冠服,遇大慶典并蒙錫蔭初,公階正一品,而蔭子則仍依正二品。
圣祖康熙六十一年,始視正一品大臣,蔭一子五品官,著為例。
遜帝宣統二年,資政院成立于各省,所選舉議員外,復有衍圣公、海澄公、毅勇侯諸席位,衍圣公席居海澄公前。
公府官屬有翰林院五經博士十五員,秩正八品;太常寺博士一員,秩正七品;國子監學錄二員,秩正八品;國子監學正一員,秩正八品;孔、顏、曾、孟四氏學教授一員,秩正七品;四氏學學錄一員,秩正八品。
圣廟執事官四十員,計三品二員,四品四員,五品六員,七品八員,八品十員,九品十員;世襲六品官一員;孔庭族長一員,無品秩,由衍圣公擇圣裔中年長行尊而有德者為之,后率兼執事官林廟舉事一員,前授八品冠帶;后如族長兼執事官司樂一員,秩正七品;奎文閣典籍一員,秩正七品;圣廟啟事一員,秩正七品;屯田管勾一員,秩正六品;守衛林廟百戶一員,秩比衛守,備正五品;知印一員、掌書一員、書寫一員、秩并正七品;奏差一員,秩正六品;隨朝伴官六員,秩正七品;奉祀生四百三十六名,無品級。
又清高宗乾隆二十一年以前,曲阜縣知縣亦由圣裔揀補。二十一年以后,據山東巡撫白鐘山奏曲阜知縣一缺,在外揀選不必拘孔氏族人,詔從之,遂停揀補之例。
復有林廟、書院灑掃各丁戶。乾隆二十五年,編審見存戶一百有三,丁四千八百五十。民國以后,官屬丁戶不補不編,林廟護衛改為警察二十名,體制大降矣。
又考孔廟祀田,秦以前,魯人歲時奉祀孔子,其主鬯之人,圭田之制,弗可得詳。漢初始以宗子奉祀事。元帝時始有封戶。平帝時始有國邑。魏晉以降。至宋初有封爵而無胙土。至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始賜祀田百頃。哲宗元佑元年、八年各增賜祀田百頃。沿金及元代有增給。
明太祖洪武元年,定給祭田弍千大頃,為屯者五,曰:“鄆城”,曰:“鉅野”,曰:“平陽”,曰:“東阿”,曰:“獨山”。為廠者四,附于各屯,而闕東阿為官莊者,十八在曲阜,十二在鄒縣,二在泗水,四歲收其租以供廟祀。余悉為衍圣公廩祿。
成祖永樂五年,又賜田七十三大頃。清世祖順治元年,在順天府屬東安等五縣八十二頃,被圈入旗七十六頃。十年,詔以山東德魯二藩莊地照數補給,合尼山、中庸、洙泗、圣澤四書院祭田。統計荒熟田地,除孔氏廟宅基地三頃二十七畝五分、顏氏廟宅
基地九十二畝五分外,見存田地二千四百一十一頃七十四畝一分四厘。中有合稱孔孟例地九百四十余頃,廟宅基地四頃二十畝,免糧。余雖征納,視常賦特輕,然所收租比常租亦特減。現每年所收僅三萬余元,以之充祭祀、廩祿、辦學、灑掃等費尚闕十分之四,此祀田頃數收息之概略也。
余又以圣府建筑年代及規制詢之熙翁,承云:“圣府明以前,迭經喪亂,屢遭焚毀,故失稽考可決,其規模卑陋。至明太祖洪武十年,始奉勒蓋建,規模恢擴如爵制。孝宗宏治間,府災。十六年,勒重修。歷清及民國遇有頹圮,如制修治。今已時移世變,爵停襲,租減收,此后廢墮定無力復舊觀。”
府制大門外為廣場,場南為照墻,場東為轅門,門上建鼓樓,場西為圣廟,毓粹門通焉。大門內北進為儀門,為塞門。塞門北為站臺。站臺北為正堂,堂凡六進,每進五楹,各門左右有公廨、廊廡,各堂東西復有堂院、軒舍。東北隅有崇樓,樓東為花圃。后為重墉,為角樓堂宇廨舍,共二百六十余間,較燕京太仆寺街圣府約大一半(燕京圣府為明賜第),前幾不足用,今多空閑,時有隆替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