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jì)略五
永明王(下)
右粵中紀(jì)略第五。
○永明王之于粵中也,地日以削、勢日以偪,流離奔竄,已無復(fù)人君之望。然當(dāng)其未入安龍時,合外內(nèi)而言之,凡大臣之忠貞直亮者,猶大有人也:何忠烈、瞿文忠,皆天下后世所共見聞?wù)咭病M躅櫜坏弥^其無知人之明,實不能有自強之智。文忠定策元勛,一心王室;乃遽以翻覆無成之李成棟浸潤數(shù)言,亟予內(nèi)召,幾幾誤乃公。為不獲已,而自請留守,則元勛因之以喪。方其五虎橫行,賢者已弗能并立;第不早為之所,而遂使聚訟朝堂。洎至孫可望之兇頑而倚之,則甚危矣;脅封肆毒,劫殺輔臣,旋又興十八先生之獄。王固知李晉王之賢也,而獨于奸險齷囗〈齒局〉之馬吉翔,去之不能、割之不絕,誠不可解。嗚呼!當(dāng)是時,問天廚之玉食,則犵醬藤醪也;問尚方之袞服,則桂布賨幪也;問法乘之鈞駟,則露犬紈牛也;問上林之春色,則犵鳥蠻花也。虎落囗〈拖,蟲代扌〉鄉(xiāng),茍延喘息;君惟臣命,極此凌夷。然必曰皇帝一員、皇后一口而筆諸歲銷銀米冊中,直是上下三千年于史籍外創(chuàng)一書法。吁!
紀(jì)略五
永明王(下)
。永明王(下)
大清順治八年(辛卯)春正月己卯朔,永明王在南寧,稱永歷五年。二月,柳州破,移駐田州。
三月,使編修劉囗〈艸洍〉封孫可望為冀王;至平越,不得入。
夏四月戊午,太妃王氏崩于田州。五月,葬南寧;上尊謚曰孝正、莊翼、康圣皇太后。
可望使賀九儀、張勝、張明志等將兵入衛(wèi),戕殺大學(xué)士嚴(yán)起恒、兵部尚書楊鼎和、給事中劉堯珍、吳霖、張載述等,皆主不予「秦」封者也;投起恒尸于江。于是,真封可望為秦王。
秋八月,贈瞿式耜吳國公、張同敞江陵伯。
九月,陳邦傅叛,誘殺宣國公焦璉;率潯州郡縣以降。報聞,王發(fā)南寧。冬十月,次新寧。上生母馬氏徽號曰昭圣仁壽皇太后,冊慈烜為太子。
十二月甲辰朔,大清兵破濱州;庚午,破南寧。趙印選、胡一青戰(zhàn)敗奔還,同馬吉翔請王速行;急由水道走土司。抵瀨湍,二將報大兵逼近,相距止百里;上下失色,從官多散去;更請棄舟從陸,盡焚龍舟重器而行。已次羅江,追騎相距止一舍。會日晡,引去;乃稍安。徑由安平、下雷、歸順一路進(jìn)發(fā),諸蠻各供糧餉并從官夫役。可望以既受「秦」封,乃遣其將狄三品、陳國能、高文貴等率兵三千來迎;并致書從官曰:「當(dāng)駐安隆」。從之。是時,可望已據(jù)有東、西兩川矣。
大清順治九年(壬辰)春正月癸酉朔,王行次龍英,稱永歷六年。留九日,發(fā)。戊子,次廣南;孫可望遣總兵王愛秀奉表請居安隆。
二月戊申,王至安隆,改名安龍府。可望歲以銀八千兩、米六百石上供,從官取給焉。
大清命定南王孔有德統(tǒng)兵入川,可望守將白文選走回云南。有德以大兵駐柳州,自從廣西以七百騎出河池州向黔。可望乃使李定國與馮雙禮等圍桂林,步騎八萬人;劉文秀等圍成都,步騎五萬人。疏聞安隆,封定國西寧王、文秀南康王,余各加公侯;從可望請也。
三月壬申朔,建行在太廟。
夏五月,定國等進(jìn)攻靖、沅、武岡,皆不下;疾趨廣西。
秋七月癸酉,遂復(fù)桂林,定南王有德自焚死;獲陳邦傅并其子曾禹,送貴州誅之。
杜永和以瓊州北降。南陽侯李元胤及弟安肅伯李建捷見執(zhí);不屈,被殺。
文秀等陷敘州、重慶;大兵出擊,大破之,全軍俱殺。
秋九月,定國北取衡州。可望亦自至沅州,攻辰州府;陷之。
冬十一月辛未,大兵遇定國于衡州城下,大戰(zhàn)竟日;定國不能支,遂敗走。會我主帥敬謹(jǐn)親王遇伏殞,定國乃得收兵退屯武岡。
是年,凡宗藩之在貴州者,可望皆以計斂殺之。
大清順治十年(癸巳)春正月戊辰朔,王在安龍,稱永歷七年。
李定國自桂林勝后,不復(fù)受可望約束。可望惡之,使人召赴沅州議事,將殺之;定國辭不行,徑回廣西,可望自追之。大兵進(jìn)寶慶,與可望戰(zhàn)于花子街,殺傷相當(dāng);可望急退,諸營遂潰,大兵亦不進(jìn),各引還,以武、慶之間為界。
王在安龍,日益窮促。聞定國得廣西,且與可望有隙;乃與大學(xué)士吳貞毓、中官張福祿、全為國等十八人定謀,召定國入衛(wèi)。密使員外郎林青陽馳往諭之;定國感泣,許以身報。而馬吉翔諂附可望,私告之。
大清順治十一年(甲午)春正月壬辰朔,王在安龍,稱永歷八年。
二月,開科取士四十名。以四川熊渭為第一,授庶吉士;余授知縣、教職有差。
孫可望既聞密敕召李定國,怨甚。三月,使其部將鄭國至安龍,殺與謀大學(xué)士吳貞毓、員外郎蔡演、蔣干昌及中官張福祿、全為國等十八人;以貞毓為大臣,勒自盡。憾定國益深。
定國亦防可望來襲,因舉兵出掠廉、雷。夏五月,陷高州,進(jìn)圍新會。冬十二月,我兵大帥尚可喜、耿繼茂至,合擊之;定國遂敗走。
大清順治十二年(乙未)春正月丙戌朔,王在安龍,稱永歷九年。孫可望遣兵攻常德,復(fù)敗歸。
王在安龍,涂葦薄以處,日食脫粟。守將承可望意,更相凌逼,挾彈騎馬直入其門;文吏乘輿呵殿過之,不復(fù)下。仍改安龍府為安隆。歲造開銷銀米冊報可望,稱皇帝一員,月支若干;皇后一口,月支若干。隱忍之,茍延喘息而已。
李定國既解新會之圍,由高州退守南寧。十二月,可望聞其勢不振,遣兵襲之。
大清順治十三年(丙申)春正月丙戌朔,王在安隆,稱永歷十年。李定國敗可望兵于田州,率兵將襲安隆,迎王入滇;可望偵知之,先使白文選來促王移黔。太妃聞之哭,從官亦哭;文選見之心動,因以情告曰:「姑遲行。且俟西府至」(西府者,定國也)。遂以輿徒不集報可望,陰留候之。數(shù)日,定國至,遂奉王由安南衛(wèi)西走云南。可望復(fù)遣兵來邀,定國已抵曲靖。時劉文秀守滇,亦素怨可望;聞定國至,即納之。黔國公沐天波迎王于馬龍驛。
三月,王入云南,居可望第中。加賜李定國晉王冊寶,封劉文秀為蜀王、白文選鞏國公,余俱為侯伯。又以定國記室金維新為吏部侍郎兼左都御史、龔銘為兵部侍郎,加天波柱國少師。馬吉翎復(fù)諂附定國,仍以文安侯入閣辦事如故。遣文選還黔慰可望;可望恨甚,以文選有二心,盡撤其所部而復(fù)羈之。然以妻子在滇,猶未敢公然為逆也。
大清順治十四年(丁酉)春正月甲辰朔,王在云南,稱永歷十一年。
二月甲申,王子出閣講學(xué)。
夏四月癸酉朔,上福王廟號曰安宗簡皇帝、后曰簡皇后,唐王廟號曰紹宗襄皇帝、后曰襄皇后,皇考廟號曰禮宗端皇帝、嫡母王氏曰端皇后。下詔大赦。
五月,使張虎送可望妻孥還黔。可望既無內(nèi)顧,遂于秋七月舉兵反;詔削其王爵。時可望所部至眾,定國兵不過數(shù)千,文秀將留鎮(zhèn)兵亦少;然人心不直可望,部下皆愿歸定國。兵至交水三岔口,其大將白文選、馬進(jìn)忠、馬維興、馬寶等皆叛之,遂大敗走。還至貴州,守將馮雙禮紿言追兵至;可望知人心已渙,乃挈妻子赴長沙投大清降。
論功,封馮雙禮慶陽王、馬進(jìn)忠漢陽王、馬維興敘國公、賀九儀廣國公,余將封侯伯者十五人。其黨附可望者,程源、鄭逢元等皆降級。
十月,遣使周金湯間道赴海,封鄭成功為延平郡王。
十一月,追贈吳貞毓以下十八人謚蔭有差;遣官諭祭,立廟安隆。
大清順治十五年(戊戌)春正月戊戌朔,王在云南,稱永歷十二年。
二月,王師從蜀、楚、粵三路入黔。李定國遣其將劉正國、楊武等分守三陂、紅關(guān)諸險要以防蜀,使馬進(jìn)忠等駐貴州。
夏四月庚寅,劉文秀卒。可望舊將王士奇、關(guān)有才叛,定國討平之;內(nèi)亂靖,而貴州已不守矣。
是時,蜀師抵三陂,劉正國由水西奔回;晦日,克遵義。楚師自鎮(zhèn)遠(yuǎn)抵黔,馬進(jìn)忠等亦走。
五月,蜀師擊走楊武于開州之倒流水。
秋七月丙申朔,命李定國為招討大元帥,賜黃鉞。
粵師抵獨山州。
冬十月,二路兵俱集,信郡王自北至,會于楊老堡,戒期入滇。定國與馮雙禮等扼雞公背,圖復(fù)貴州。別遣白文選將四萬兵守七星關(guān);抵生界,立營示攻遵義,以牽制蜀師。
十二月,蜀師出遵義,由水西趨天生橋,入烏撒;文選懼,棄七星關(guān)走回沾益。泗城州土官岑繼祿道粵師入安隆,定國使懷仁侯吳子圣御之,敗績;定國由盤江還兵拒戰(zhàn),連敗于安隆之羅炎涼水井,遂撤寨遁回。丁丑,報至,王發(fā)云南。
大清順治十六年(己亥)春正月癸巳朔,稱永歷十三年。王次永平。
乙未,大兵入云南。公侯伯文武吏多迎降。
丙申,王至永昌,下詔罪己;李定國還黃鉞待罪,自請削秩;不許。
二月,白文選敗于玉龍關(guān)。初,文選自沾益追及定國,留之?dāng)嗪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