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八、宿食留飲
(附痰飲)【脈】 寸口脈浮大,按之反澀,尺中亦微而澀,故有食痰。寸口脈緊如轉(zhuǎn)索,左右無常者,有宿食。脈滑而數(shù)者,實(shí)也,有宿食,當(dāng)下之。脈浮而滑者,宿食;下利不欲食者,宿食。脈沉,病若傷寒者,宿食、留飲,宜下之。脈短疾而滑者,酒病。脈浮細(xì)而滑者,傷飲。
【因】 飲食自倍,腸胃乃傷。復(fù)加之,則胃化遲難,故宿食、留飲。飲,水也,無形之氣也。因而大飲則氣逆,形寒飲冷則傷肺。病則為咳滿水泄,重而為蓄積。食者,物也,有形之血也。因而食飽,筋脈橫解,腸 為重,或嘔或吐或下利。
【證治】 《千金》云,胃中有癖,食冷物則痛不能食,有熱物則欲食。大腹有宿食,即寒凜發(fā)熱如瘧狀。小腹有宿食,當(dāng)暮發(fā)熱,明旦復(fù)止。
《三因》云∶有飲在中脘則嘈,有宿食則吞酸。
李論 戊己火衰,不能制物,食則不消,傷其太陰,填塞悶亂,兀兀欲吐。甚則心胃大痛,犯其血也。治宜分寒熱輕重。如初得上部有脈,下部無脈,其人當(dāng)吐,不吐即死,宜瓜蒂散。輕則內(nèi)消,縮砂、炒曲等是也。
重則除下,承氣湯是也。寒則溫之,半夏、干姜、三棱、莪術(shù)是也。熱則寒之,大黃、黃連、積實(shí)、麥芽是也。飲則下行,或大飲而氣逆,或寒冷而傷肺。病則喘咳痰涎、水腫。輕則宜取汗、利小便,使上下分消其濕,解醒湯、五苓散、半夏、術(shù)、枳殼之類是也。重則為蓄枳、為滿者,三花、神 是也。
張論 飲食不消,分貧富而治之。富者,乃膏粱太過,以致中脘停留,脹閉痞膈,醋心,宜木香導(dǎo)飲丸主之。貧者,乃動(dòng)作過勞,飲食粗,酒食傷之,以致身腹?jié)M悶,時(shí)吐酸水,宜進(jìn)食丸主之。
又有重者,病證同太陰傷寒,止脈沉,可與導(dǎo)飲丸治之。
又論,留飲,蓄水而已,雖有四、有五之說,止一證也。夫郁憤而不伸,則肝氣乘脾之氣而不流,亦為留飲。肝主慮,久不決,則氣不行。脾主思,久則脾結(jié),亦為留飲。因飲水,脾胃久衰,不能布散,亦為留飲。飲酒過多,胞經(jīng)不及滲泄,亦為留飲??曙嬂渌?,乘快過多,逸而不動(dòng),亦為留飲。夫水者,陰物也。但積水則生濕,停酒則滿,燥久而成痰,左脅同肥氣,右脅同息賁,上入肺則嗽,下入大腸則瀉,入腎則涌,在太陽為支飲,皆內(nèi)氣逆得之。故濕在上者,目黃面浮;在下者,股膝腫滿;在中者,支飲痞膈痰逆;在陽不去,久而滯氣;在陰不去,久而成形。宜治以導(dǎo)水、禹功,調(diào)以五苓、葶藶、椒目,逐水為全矣。
有傷西瓜,冷水、羊乳寒濕之物,宜白術(shù)(二錢)、川烏(五分)、防風(fēng)(一錢)、丁香(一枚)、甘草(炙,一錢。)傷羊肉面濕熱之物,宜白術(shù)、黃芩、黃連(各七錢)、大黃(二錢)、甘草(炙,五分)。如心下痞,枳實(shí);腹痛,白芍藥(一錢);腹脹,濃樸;胸中不利,枳殼;胸中寒,陳皮;渴者,白茯苓;腹中窄,蒼術(shù);體肢沉重,蒼術(shù)。大抵傷冷物,以巴豆為君;傷熱物,以大黃為君。
檳榔丸 治傷之輕者,飲食不化,心腹鼓脹。出劉。
檳榔(二錢) 陳皮(八錢) 牽牛頭末(四錢)醋糊丸,梧子大。姜湯送下二十丸。
雄黃丸 治傷之重,脅肋虛脹者。
雄黃(一兩,另研) 巴豆(五錢,生用,去油)丸服。法同心痛。
瓜蒂散 主吐。心腹卒痛悶亂,急以治之。
瓜蒂 赤小豆(各三錢) 細(xì)末之。每服一錢,溫酒下。
枳實(shí)丸 治傷食。
枳實(shí)(半兩) 白術(shù)(一兩) 曲丸。木香、檳榔、青皮,此三味氣滯加之;大黃、黃芩、黃連,此三味,濕熱加之;蘿卜子、黃連、澤瀉,伏濕痞悶加之;梔子,病后食傷加之;半夏、豆粉,濕面油膩加之;草豆蔻、棱、莪,傷冷硬加之;干姜,傷水加之;縮砂、丁香,心胃痛加之;人參,傷胃加之。
解酲湯 治傷酒。
白豆蔻 砂仁 生姜 葛花(各半兩) 白茯苓 豬苓(去皮) 陳皮(去白) 人參 白術(shù)(各一兩半) 青皮(三錢) 神曲(炒) 澤瀉(各二錢五分) 木香(五分)上為末,白湯送下。
秘方 治胃中有物,惡食。
二陳湯,加白術(shù)、山楂、川芎、蒼術(shù)、神曲(炒)。
神 丸 治留飲、懸飲,脈弦。又治脈伏,其人欲自利,難利,心下續(xù)堅(jiān)滿。此為留飲欲去故也。
茯苓桂術(shù)湯 治心下有痰飲,胸脅支滿,目眩。
茯苓 官桂 白術(shù) 甘草大青龍湯 治溢飲體痛,當(dāng)發(fā)其汗。
麻黃(七錢) 官桂 甘草(各二錢五分) 石膏(雞子大) 杏仁 半夏(濕加)澤瀉湯 治心下有支飲,其人苦冒眩。支飲不得息,加葶藶、棗。
樸黃湯 治支飲胸痛。
大黃 濃樸(各等分)。
二陳湯、小半夏湯 治嘔家本渴,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飲故也。治先渴卻嘔,水停心下,此屬飲,加茯苓。
五苓散 治瘦人,臍下有悸者,吐涎沫而顛眩,水也。亦治停痰宿水。
破飲丸 治五飲結(jié)為癰瘕,支飲胸滿吐逆,心內(nèi)隱痛。大能散氣。
蓽茇 胡椒 丁香 縮砂 青皮 烏梅 木香 蝎梢 巴豆(去油)以青皮同巴豆,浸漿水一宿,漉出,同炒,青皮焦,去豆。將浸水淹烏梅肉,炊一熟飯,研細(xì)為膏。姜湯送下五七丸。
控涎丹 治患胸背、手足、頸項(xiàng)、腰胯隱痛不忍,連筋骨牽釣痛,坐臥不安,時(shí)走易。
甘遂 大戟(紅牙) 白芥子(真)上粉丸,梧子大,白湯送下。
痰飲證狀 或咳或喘,或嘔或泄,眩暈嘈煩,忪悸 ,寒熱疼痛,腫滿攣癖,癃閉痞膈,如風(fēng)如癲。懸飲者,水飲在脅下,咳唾引痛。溢飲者,飲水流于四肢,當(dāng)汗不汗,身體疼痛重。支飲者,嘔逆倚息,短氣不得臥,其形如腫。痰飲者,其人素盛今瘦,腸間漉漉有聲。留飲者,背寒如手大,或短氣而渴,四肢歷節(jié)疼痛,脅下痛引缺盆。伏飲者,膈滿咳喘嘔吐,發(fā)則寒熱,腰背痛,目淚惡寒振振然。懸飲當(dāng)下,溢飲當(dāng)汗,支飲隨證汗、下之,痰飲宜溫之,從小便去之。
二十九、噯氣吞酸嘈雜
(附 氣)【因】 胃中有火,有痰。
《三因》論醋咽。夫中脘有飲則嘈,有宿食則酸。食后噫酸、吞酸者,皆食證(俗名咽酸)【治方】 食郁有痰,吞酸。
南星 半夏(五錢) 黃芩(一兩) 陳皮燥飲丸 治痰飲心痛。
干螺殼(墻上者) 蒼術(shù) 神曲為丸。
曲術(shù)丸 治吞酸。中脘有飲則嘈,宿食則酸。
縮砂 陳皮 蒼術(shù) 神曲(炒)曲丸,姜湯送下。
又方 治酸,皆濕熱郁。
黃連(姜汁炒) 蒼術(shù) 茯苓湯浸,餅丸。吐清水蒼術(shù)(陳壁土炒) 茯苓(一錢) 滑石(煨) 術(shù)(一錢五分) 陳皮(五分)水煎。
論 氣證 夫 飪之邪從口入者,宿食也。其病煩痛,畏風(fēng)憎寒,心腹脹滿,下利不欲食,吞酸噫宿腐氣。或腹脹瀉泄,及四肢浮腫。若胃實(shí)熱,食反留滯,其脈滑而數(shù),宜下之愈。
若脾虛,其脈浮大,按之反澀,尺中亦微澀,宜溫消之。
木香丸 木香 砂 蓬術(shù) 胡椒 半夏 干漆(炒令煙盡,各五錢) 桂心 縮砂青皮(各三錢) 附子(炮,去皮臍) 三棱(醋炙) 干姜(各一兩)上末,蜜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姜湯下。
感應(yīng)丸 肉豆蔻 川芎 百草霜(各二兩) 木香(一兩五錢) 蓽澄茄 丁香 三棱(各一兩) 巴豆(百粒,去皮) 蠟(四兩) 杏仁(百粒,去皮)上除巴豆外,為末。以下別研。巴豆、杏仁和勻。先將油煎蠟溶化,傾出藥末,內(nèi)和成劑,入臼內(nèi)杵千余下,丸綠豆大。每服三五丸白湯下。
又外有醋咽、 氣、思膈皆同。
三十、積聚
【脈】 來細(xì)而附骨乃積。寸口,積在胸;關(guān)上,積在臍旁;尺中,積在氣沖。
左積左,右積右,脈兩出,積在中央。浮而毛,按之辟易,脅下氣逆,背相引痛,名肺積。
沉而芤,上下無常處,胸滿悸,腹中熱,名心積。
弦而細(xì),兩脅下痛,邪走心下,足腫寒,名肝積。
沉而急,若脊與腰相引痛,饑見飽減,名腎積。
浮大而長,饑減飽見,腹?jié)M泄嘔,脛腫,名脾積。
寸口沉而結(jié),快而緊,積聚有系痛。脈弦細(xì)微者,為 ,橫脅下及腹中有橫積。脈弦,腹中急痛為瘕。脈細(xì)而沉?xí)r直者,身有癰腫,若腹中有伏梁。脈沉小而實(shí)者,胃有積聚,不下食,食則吐。脈沉而緊者,若心下有寒,時(shí)痛,有積聚。關(guān)上脈大而尺寸細(xì)者,必心腹冷積;遲而滑,中寒有癥。脈弦而伏,腹中有癥,不可轉(zhuǎn)也,死。脈緊,強(qiáng)急者生,虛弱者死,沉者死。
【因】 脛寒厥氣則血脈凝澀,寒氣上入腸胃,所以腹脹。腹脹則腸外之汁沫,迫聚不得散,日以成積。
又盛食多飲,起居過度,腸胃之絡(luò)傷,則血溢于腸外,腸外有寒汁沫,與血相搏,則氣聚而成積。
又外中于寒,內(nèi)傷于憂怒,氣則上逆,上逆則六 不通,濕氣不行,凝血蘊(yùn)裹,津液凝澀,滲著不去而成積。
又生于陰,蓋憂思傷心,重寒傷肺,忿怒傷肝,醉以入房,汗出當(dāng)風(fēng)傷脾,用力過度入房,汗出入浴傷腎,皆臟氣不平,凝血不散,汁沫相搏,蘊(yùn)結(jié)而成積矣。
又有食積、酒肉積、水積、涎積、血積、氣積,皆因偏愛,停留不散,日久成積塊。在中為痰飲,在右為食積,在左為血積。
【證】 蓋積、聚之源則一。其在臟者,始終不移為積;其在腑者,發(fā)痛轉(zhuǎn)移,隨氣退出為聚。積者,系于臟;聚者,系于腑。 者,系于氣;瘕者,系于血。
肝之積名肥氣。在左脅下如復(fù)盆,發(fā)咳逆 瘧。連歲不已,其中有血,肝主血故也。
心之積名伏梁。起臍下,大如臂,上至心下,令人煩心,有大膿血,在于膈胃之外。
肺之積名息賁。在右脅下,大如杯,灑淅寒熱,喘咳肺壅。賁者,賁門也,積在肺下有賁門。
脾之積名痞氣。在胃脘,大如盤,四肢不收,黃膽,飲食不為肌。痞者,濕也。食冷,其人傷氣,為濕所蓄。
腎之積名奔豚。發(fā)于小腹,上至心下,若豚狀。上下喘息,骨痿。
病在六腑。太陽利清氣,陽明泄?jié)釟?,少陽化精氣,失常則壅聚不通。故實(shí)而不轉(zhuǎn),虛則輸,屬陽無形,隨氣往來,在上則格,在下則脹,旁攻兩脅,如有泥塊,易于轉(zhuǎn)變,故名曰聚。
又有息積者,乃氣息癖滯于脅下,不在臟腑營衛(wèi)之間,積久形成。氣不干胃,故不妨食,病者脅下滿,氣逆息難,頻噦不已,名曰息積。
【治法】 寒者熱之,結(jié)者散之,客者除之,留者行之,堅(jiān)者削之;消者摩之,咸以軟之,苦以瀉之;全真氣以補(bǔ)之,隨其所利而行之;酒肉食等積,以所惡者攻之,以所喜者誘之。
五積丸 治積塊。
黃連(肝腎五錢,心肺一兩半,脾七錢) 濃樸(肝心脾,五錢,肺胃八錢) 巴豆霜(五分) 川烏(肝肺一錢,腎脾五錢) 干姜(心肝五分,腎一錢五分) 茯苓(一錢五分) 人參(肝肺腎二錢,心五錢)另研巴豆,旋入和勻,煉蜜丸,梧子大。微溏為度。
肝積,加柴胡二兩、皂角二錢五分,川椒四錢、昆布二錢、莪術(shù)三錢五分。
心積,加茯苓三錢、肉桂一錢、茯神一錢、丹參一錢、菖蒲五錢。
肺積,加桔梗一錢、紫菀一錢五分、天門冬一錢、三棱一錢、青皮一錢、陳皮一錢、川椒一錢五分、白豆蔻一錢。
腎積,加玄胡三錢、苦楝肉三錢、全蝎一錢、附子一錢、澤瀉二錢、獨(dú)活三錢、肉桂三錢、菖蒲二錢、丁香五錢。
脾積,加吳萸二錢、澤瀉一錢、茵陳二錢、縮砂二錢、川椒五錢。
秋冬,加制樸一倍,減芩、連服。人覺熱,加連;覺悶亂,加桂;氣短,減樸。又有虛人,不可直攻,以蠟匱其藥,又且久留磨積。
肉積, 砂、水銀、阿魏;酒積,神曲、麥芽;血積,虻蟲、水蛭、桃仁、大黃;氣積,檳榔、木香;水積,甘遂、牽牛、芫花;涎積,雄黃、膩粉;食積,礞石、巴豆;癖積,三棱、莪術(shù);魚鮮積,陳皮、紫蘇、草果、丁香、桂心;寒冷成積,附、樸、硫黃。
化氣湯 治息積癖于腹脅之下,脹滿瘀痛,嘔吐酸水。
縮砂 肉桂 木香(各一錢) 甘草(炙) 茴香(炒) 丁香 青皮(炒) 陳皮 生姜(炮,各五錢) 沉香 胡椒(各一錢)上為末,姜、紫蘇湯、鹽、酒調(diào)二錢一分。
散聚湯 治久氣六聚,狀如 瘕,隨氣上下,發(fā)作有時(shí),心腹絞痛,攻刺脅腰,喘咳滿悶 脹。
半夏 檳榔 當(dāng)歸(各三錢) 陳皮 杏仁 肉桂(各二錢) 茯苓 甘草 炮附 川芎枳殼 吳萸 濃樸(制,各一錢) 大黃(大便秘加之)三圣膏 貼塊。
鍛石(末化者半斤,瓦器炒,令淡紅出,候熱稍減,研之) 大黃(一兩,末之,就爐微炒,候涼入桂) 桂心(半兩,末,略炒,醋熬成膏,濃攤,貼患處)又方 大黃 樸硝(各一兩,末。) 大蒜搗膏,貼之亦佳。
張法 無憂散 治諸積不化。桂苓白術(shù)散調(diào)之。
茶調(diào)散 治沉積水氣。木香檳榔丸調(diào)之。
千金硝石丸 止可磨塊,不令困人,須量虛實(shí)。
硝石(六兩) 大黃(半斤) 甘草 人參(各三兩)上為末,以三年苦酒(即好醋也)。三升,置筒中,以竹片作三片刻,先納大黃攪,使微沸盡一刻,乃下余藥。又盡一刻,微火熬膏。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
消塊丸 此必審確可用。
三棱 莪術(shù)(削堅(jiān)) 青皮 陳皮(破氣) 香附(調(diào)氣) 桃仁 紅花(治血) 靈脂(破血)甘草牛膝(死血用) 石堿(破痰塊) 二陳湯(皮里膜外多痰加之) 山楂(食塊加之) 吳茱萸(炒,一錢五分) 益智(炒,一錢五分) 葵根 白術(shù)(等分)堿石湯下。
茶癖散 石膏 黃芩 升麻砂糖調(diào)服。
治痰塊 苦參 半夏 瓜蒂 姜蜜丸。
破塊驗(yàn)丸 吳茱萸 黃連 木香 檳榔 桃仁 郁李仁又承氣加連、芍、川芎。干葛湯下。
又栝蔞、半夏、黃連、貝母丸,果效。
三十一消渴
【脈】 心脈滑為渴,滑者陽氣勝。心脈微小為消癉。脈軟散者,氣血虛。脈洪大者,陽余陰虧。寸口脈浮而遲,浮為虛,衛(wèi)氣虧;遲為勞,營氣竭。趺陽脈浮而數(shù),浮為風(fēng),數(shù)消谷。消癉,脈實(shí)大,病久可治;懸小堅(jiān)急,病久不可治。脈數(shù)大者生,實(shí)堅(jiān)大者死。細(xì)浮短者死。
【因證】 膏粱甘肥之變,則陽脈盛矣。陽脈太甚,則陰氣不得營也。津液不足,結(jié)而不潤,皆燥熱為病也。
經(jīng)云∶二陽結(jié)謂之消。二陽者,陽明也。手陽明主津,病消則目黃口干,是津不足也。
足陽明主血。熱則消谷善饑,血中伏火,乃血不足也。此皆津血不足而熱也。
夫因則火一也,病則有上、中、下三也。蓋心火盛于上,為膈膜之消。病則舌上赤裂,大渴引飲。論云∶心移熱于肺,傳為膈消是也,以白虎加參湯主之。
火盛于中,為腸胃之消。病則善食身瘦,自汗,大便硬,小便數(shù)。論云∶癉成為消中者是也。以調(diào)胃承氣、三黃等治之。
火盛于下,為腎消。病則煩躁,小便濁,淋如膏油之狀。論云∶焦煩水易虧者是也。六味地黃丸主之。
【治法】 熱淫所勝,治以甘苦,甘以瀉之。熱則傷氣,氣傷無潤,則折熱補(bǔ)氣,非甘寒不治。
李以補(bǔ)肺、降火、生血為主。
秘丹 生血為主,總治三消。
黃連 花粉 人乳 地黃汁 藕汁上蜜為膏,徐徐留舌上,以白湯下。
參膏湯 治膈消,上焦渴,不欲多飲。
人參(五錢) 石膏(一兩) 知母(六錢) 甘草(三錢五分)水煎?;蚍郊雍睢?
順氣散 治消中,能食,小便赤。
川樸(一兩) 大黃(四兩) 枳殼(二兩) 赤芍藥(一錢)茴香散 治腎消,小便如油。
茴香 苦楝(炒) 五味上為末,酒下二錢,食前服。
珍珠丸 治白淫滑泄,思想無窮,所愿不得之證。
黃柏(一斤,燒) 真蛤粉(一斤)水丸,空心酒下。柏降火,蛤咸補(bǔ)腎。
又方 蘆根 栝蔞根 麥門冬 知母 竹葉 牛乳生津甘露飲 已下出李。
石膏 甘草(滋水之源) 黃連 山梔 黃柏 知母(瀉熱補(bǔ)水) 杏仁 麥冬 全蝎 連翹白葵 白芷 歸身 蘭香(和血潤燥) 升麻 柴胡(經(jīng)行) 木香 藿香(反佐取之) 桔梗(為末,舐之)酒煮黃連丸 治中暑熱渴。
太陽渴,脈浮無汗,五苓、滑石類;陽明渴,脈長有汗,白虎、涼膈等;少陽渴,脈弦而嘔,小柴胡加栝蔞;太陰渴,脈細(xì)不欲飲,不思水;少陰渴,脈沉而自利者,豬苓、三黃湯;厥陰渴,脈微引水,少與之。
神芎丸 已下出張。
黃連(入心) 牽牛(逐火) 滑石(入腎) 大黃(逐火) 黃芩(入肺) 薄荷(散熱)三黃 治消渴。大黃,春秋二兩,夏一兩,冬五兩;黃芩,春四兩,秋夏六兩,冬三兩;黃連,春四兩,秋夏七兩,冬三兩。桂苓甘露飲調(diào)之。白虎湯調(diào)之。
生藕節(jié)汁、淡竹瀝汁、生地黃汁,相兼服之、潤之。
寒水石、甘草、蛤粉等分,濃煎麥門冬苗,下二錢。
神白散 治真陰虛損。
豬肚丸 治消中。
豬肚(一個(gè)) 黃連(五錢) 麥冬(去心) 知母 栝蔞上四件末,入肚縫之,蒸爛熟,于砂盆內(nèi)杵而丸之,如堅(jiān)少加蜜,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
葛根丸 治腎消。
葛根 栝蔞(各二兩) 鉛丹(二兩) 附子(一兩,炮)蜜丸,如梧子大,一日三服,春夏去附。
胡粉散 治大渴,又治腎消。
栝蔞根(二兩五錢) 胡粉(五錢) 鉛丹(五錢) 澤瀉 石膏 白石脂 赤石脂(各五錢)甘草(炙,三兩五錢)上杵為末,任意服,痛者減服。
人參白術(shù)湯 人參 白術(shù) 當(dāng)歸 白芍 山梔 澤瀉 大黃(各五錢) 連翹 栝蔞根 茯苓(各一兩) 肉桂 藿香 木香(各一錢) 寒水石(二兩) 滑石 樸硝(各半斤)甘草(三兩) 石膏(四兩)姜煎,入蜜少許。
口燥、口干、口渴、咽干,須詳之。
三十二、痞
【因】 誤下陰虛。食積痰滯。濕土虛痞。
論曰∶太陰濕土為積飲痞膈,乃土來心下痞滿也。
【證治】 誤下多則亡陰,胸中之氣,因虛而下陷于心之分野。宜升胃氣,以血藥治之。亡陰謂脾胃水谷之陰亡也。
痰積痞膈,胸中窄塞,宜消導(dǎo)之,謂之實(shí)痞。
濕土虛痞有二。大便秘能食者,濃樸、枳實(shí)主之;大便利者,芍藥、陳皮主之。
【治法】 以瀉心湯。黃連為君,瀉心下之土邪;濃樸降氣。
《三因》論狀 心下堅(jiān)滿,痞急痛如刺,不得俯仰,其胸前皮皆痛,短氣,咳唾引痛,咽塞不利,習(xí)習(xí)如癢,喉中干燥,嘔吐煩悶,自汗時(shí)出,痛引徹背。
外有心熱而痞之,痞則滿硬。結(jié)胸則痛,屬胸痹。
大消痞丸 治濕土痞、虛氣痞。
黃連(炒) 黃芩(各三錢) 姜黃(一錢) 白術(shù) 半夏(各一兩) 甘草(炙,一錢) 縮砂(一錢) 枳實(shí)(炒) 生姜(各五錢) 陳皮(二錢) 神曲(一錢,炒) 濃樸(三錢) 澤瀉 豬苓(各一錢五分)丸梧子大,白湯送下。木香,有憂氣結(jié)中脘,心下痞滿,肚皮底微痛加之,否則不用。
利膈丸 除痰利膈。
黃芩(生炒各一兩) 黃連 南星 半夏(各五錢) 枳殼 陳皮(各三錢) 白術(shù)(二錢)白礬(五分) 澤瀉(五錢) 神曲(五錢,炒)栝蔞丸 治胸痞,或脅下逆搶心。
栝蔞子 枳實(shí) 陳皮取栝蔞皮,穣末熬丸。胸痞切痛,加梔子燒存性、附子炮,各二兩。
三十三、腫脹
【脈】 遲而滑者脹。盛而緊曰脹,陽中有陰也,故下之。趺陽緊而浮,緊為痛而堅(jiān)滿,浮為虛則腸鳴。弦而遲者,必心下堅(jiān)。又肝木克脾,土郁結(jié)涎,閉于臟氣,腑氣不舒,胸則脹閉。脈浮而數(shù),浮則虛,實(shí)則數(shù)。脈浮,風(fēng)水、皮水皆浮。虛緊澀者脹。憂思鏈接,脾肺氣凝,大腸與胃,不平而脹。脈,石水、黃汗皆沉。脈浮而滑,名風(fēng)水。浮而遲,浮熱遲濕,濕熱相搏,石水必矣。弦而緊,弦則衛(wèi)氣不行,水走腸間。水滿腹大如鼓,脈實(shí)者生,虛者死;洪大者生,微者死。腹脹便血,脈大時(shí)絕,極脈小疾者并死。中惡,腹大四肢滿,脈大而緩者生,緊大而浮者死,緊細(xì)而微者亦生。
【因證】 蓋腫脹之因,其始則一,其變則二,皆脾胃之土生焉。
水腫之因 蓋脾虛不能制水,腎為胃關(guān),不利則水漬妄行,滲透經(jīng)絡(luò)。其始也,目窠上微腫,頸脈動(dòng)、咳,陰股寒、足脛脹,腹乃大,其水已成矣。按其腹隨手而起,如裹水之狀。短氣不得臥者,為心水;小腹急滿,為小腸水;大便鴨溏,為肺水;乍虛乍實(shí),為大腸水;兩脅痛,為肝水;口苦咽干,為膽水;四肢重,為脾水;小便澀,為胃水;腰痛足冷,為腎水;腹急肢瘦,為膀胱水。然此十水,謂之正水,審脈證,分經(jīng)絡(luò)而治之。
風(fēng)水,脈浮惡風(fēng),歸肝;皮水,脈亦浮,不惡風(fēng),喘渴,按沒指,歸肺;石水,脈沉,不惡風(fēng)歸腎;黃汗,脈沉遲,發(fā)熱而多寒,歸脾。
【治法】 腰以上腫宜汗,腰以下腫宜利小便。主治,使補(bǔ)脾氣,實(shí)則能健運(yùn),以參、術(shù)是也,佐以黃芩、麥冬制肝木。腹脹加濃樸,氣不運(yùn)加沉、木香,使以通利,是必痊矣。開鬼門、潔凈府,正此謂也。外有濕腫,用加附子,脈沉細(xì)是也。又有腫痛,為中寒也,加炮附是也。
脹滿皆脾土轉(zhuǎn)輸失職,胃雖受谷,不能運(yùn)化精微,聚而不散,隧道壅塞,清濁相混,濕郁于熱,熱又生濕,遂成脹滿。
又寒濕抑遏,遏于脾土之中,積而不散而脹。即經(jīng)云臟寒生滿病是也。
又五積痰飲聚而不散,或宿食不化,皆成脹滿。
煩心短氣,臥不安,為心脹;虛喘咳滿,為肺脹;脅痛引小腹,為肝脹;善噦四肢脫,體重不勝衣,臥不安,為脾脹;引背央央然。腰髀痛,為腎脹;腹?jié)M胃脘痛,妨食聞焦臭,大便難,為胃脹;腸鳴痛,冬寒飧泄,為大腸脹;小腹 滿引腰而痛,為小腸脹;小腹氣滿而氣癃,為膀胱脹;氣滿于膚 然,為三焦脹;脅痛脹,口苦,善太息,為膽脹。
寒氣客于皮中, 然不堅(jiān),腹身大,色不變,按之不起,為膚脹;腹脹身皆大,色蒼黃,腹筋起者,為鼓脹。
寒氣客于腸外,與衛(wèi)相搏,氣不得營,因有所系,癖而內(nèi)著,其大也如雞子,至其成如懷胎,按之則堅(jiān),推之則移,月事不以時(shí)下,名腸覃;寒氣結(jié)于子門,閉塞不通,惡血當(dāng)瀉而不瀉,血留止,日以益大如胎,月事不時(shí),此生于胞中,為石瘕。此二者,皆生于女子,可道而下。
【治】 虛則宜補(bǔ)脾以養(yǎng)肺,流濕以散氣。治以參、術(shù),佐以平胃、茯苓。熱加芩、連,血虛四物,死血桃仁。
風(fēng)寒外邪,自表入里,寒變?yōu)闊岫笇?shí)滿,宜大承氣下之;痰積宿食,宜以消導(dǎo),或大黃丸下之。經(jīng)云∶去菀陳 是也。
前者之外,有胃寒腸熱,腹脹而且泄。胃寒則氣收不行為脹,腸熱則水谷不聚而泄。黃連、木香、大黃、濃樸、茯苓、青皮、茱萸。
又有胃熱腸寒,故痛而且脹。胃熱則善饑消谷,腸寒則血凝脈急,故痛而且脹。
又有頸腫、膺腫、胸脹,皆氣不順,有余于上。
又有身腫而冷,胸塞不能食,病在骨節(jié),汗之安。
忌 面上黑點(diǎn)肺敗,掌中無紋心敗,臍突脾敗,腳根腫肝敗,腹?jié)M青筋腎敗。
營衛(wèi)俱絕,浮腫者死;唇腫齒焦者死;卒痛,面蒼黑者死;臍腫反出者死;陰囊、莖俱腫者死;脈絕口張,腫者死;足趺腫脹,如斗者死。
變水湯 治腫脹。
白術(shù) 茯苓 澤瀉(各二兩) 郁李仁(二錢)煎入姜汁,調(diào)以 、術(shù),為建中之類。
楮實(shí)丸 治脹。
木香散 治腫。
木香 大戟 白牽牛(各一兩)上為末三錢,豬腎子一雙,批作片子,糝末在內(nèi),煨熟,空心服。更涂甘遂末于肚上,少飲甘草水。
十棗丸 治腫脹。
五皮散 治腫皮水。
大腹皮 桑白皮 茯苓皮 生姜皮 陳皮 木香消腫丸 滑石 白術(shù) 木通 牽牛 茯苓 半夏 陳皮 木香 丁香 瞿麥酒糊丸,麥門冬湯下。
中滿分消丸 治熱脹、鼓脹、氣脹。
黃芩(刮黃皮,一兩) 黃連(炒,一兩) 姜黃 白術(shù) 人參 豬苓 甘草(各一兩) 茯苓縮砂 陳皮(各三錢) 枳實(shí) 半夏(各五錢) 濃樸(一兩)。
廣術(shù)饋堅(jiān)湯 治脹,有積塊如石,上喘浮腫。
濃樸 草豆蔻 歸尾 黃芩 益智(各五錢) 甘草 黃連 白術(shù) 柴胡 神曲 澤瀉(各三錢) 吳茱萸 青皮 陳皮(各二錢) 半夏(七錢) 桃仁 蘇木 木香 紅花(各一錢)牽牛(生炒各半兩) 甘遂(半兩) 金砂(三錢) 白術(shù)(一兩)煎服。
木香塌氣丸 治脹。
胡椒 草蔻(面裹,煨) 木香(各三錢) 蝎梢(三錢五分,去毒)。
大補(bǔ)中氣行濕散氣湯秘傳十水丸 后用尊重丸退余水。
炒甜葶藶 澤瀉 巴豆(去殼,出油) 醋煮 大戟 芫花(醋炒) 甘遂(醋炒) 桑白皮漢椒 茯苓 雄黃每三錢,五更水下,以肉壓之,免惡心。
車水葫蘆丸 止用一掃光為貴。
木香 丁香(各三錢) 沉香 黑白丑(各二錢) 枳殼 烏藥 白芷 當(dāng)歸(各一錢)茶丸。
尊重丸 治蠱脹。腹大水腫,氣逆喘乏,小便澀,大便閉,虛危甚效。
沉香 丁香 人參 檳榔 木香 青陳皮 枳實(shí) 白牽牛 木通 車前 苦葶藶 赤茯苓(各四錢) 胡椒 海金砂 白豆蔻 蝎尾 滑石(各二錢五分) 蘿卜子(炒,六錢) 白丁香(一錢) 郁李仁(兩半,去皮)姜汁糊丸,姜湯下。
氣分與胸痹、中滿皆相類。中滿為氣虛,胸痹為氣實(shí),氣分挾痰飲。
營衛(wèi)不利,腹?jié)M脅鳴相逐;氣轉(zhuǎn)膀胱,營衛(wèi)俱勞;陽氣不通則身冷,陰氣不通則骨疼;陽前通則惡寒,陰前通則痹不仁;陰陽相得,其氣乃行,大氣一轉(zhuǎn),其氣乃散;實(shí)則失氣,虛則遺溺,名曰氣分。寸口遲而澀,遲則氣不足,澀則血不足,氣寒涎結(jié),水飲所作。
婦人經(jīng)水前斷后病,名曰血分;先病水,后經(jīng)斷,名曰水分。
類別相似 濕腫類多,自正水之余,有風(fēng)水、皮水、石水、黃汗等。入水門,如脾氣橫泄、香港腳、皮滿膚脹、腸覃、石瘕、氣分、血分、皆相似也。
類分 脹 有胃中風(fēng)、脾中寒、中濕、心痹、肝虛、脾傷、脾熱、飲聚、女疸。
小腹脹,有腎熱、三焦虛寒、瘍癰、女勞疸。面腫,肺中風(fēng)、腎中風(fēng)、胃寒、肺水。
有論 腫七證 有肺氣隔于膜外,營運(yùn)不得,遍身浮腫,脈浮,治宜調(diào)肺通氣。
有男臟虛,女血虛,傷于冷毒之物成積,礙氣道不通,腹急氣喘,亦有四肢不腫,只肚鼓脹,脈弦,治宜化積。
有脾寒久年不愈,傳為浮腫。且云內(nèi)有伏熱,因而瀉利,及其熱乘虛入脾,至胸腹急脹,脈數(shù),治宜解熱。
有脾主肌肉,肉如泥,按之不起,土濕病也,脈沉,治宜燥脾。
有脾虛不能制腎水,脾濕如泥,脈沉遲,治宜緩脾元利水道。
有傷風(fēng)濕而腫,或傷冷濕而腫,氣血凝澀,脈浮緩,治宜發(fā)散風(fēng)濕也。
有久病氣虛面浮,手足虛,氣妄行者。婦人產(chǎn)后,或經(jīng)事后,有此一證,是氣虛也,治在調(diào)氣補(bǔ)血。
結(jié)陽者,腫四肢。夫熱勝則腫,四肢為諸陽之本。陽結(jié)于內(nèi),不得行于陰,熱邪則菀于四肢,大便閉澀,是熱也,非水也。宜服犀角、玄參、連翹、升麻、麥門冬、木通、芒硝。
有脅支滿,或腹?jié)M痛,或胸脹,亦有經(jīng)氣聚而不行,如脅支滿,少陽經(jīng)氣不行也。余皆仿此。
有頭腫、臂腫、胸脹,皆氣不順,有余于上。
有身腫而冷,胸塞不能食,病在骨節(jié),汗之安。
三十四、嘔吐噦
【脈】 形狀如新臥起。脈弱而嘔,小便復(fù)利,身有微熱,見厥者死。趺陽脈浮,胃氣虛,嘔而不食,恐怖死,寬緩生。寒氣在上,陰氣在下,二氣并爭,但出不入。嘔家有癰膿者,不可治,膿盡自愈。先嘔卻渴,此為欲解;先渴卻嘔,為水停心下,屬飲。嘔本渴,今反不渴,有支飲。嘔多,雖有陽明證,不可下,蓋邪氣不在胃口。脈數(shù)反吐、汗,令陽微,膈氣空虛,數(shù)為客熱,不能消谷,胃中虛冷,故吐也。陽緊陰數(shù),食已則吐;陽浮而數(shù)亦然,或浮大。皆陽偏盛,陰不能配之也,為格,主吐逆,無陰故嘔。寸口脈緊而芤,緊為寒,芤為虛,虛寒相搏,脈為陰結(jié)而遲,其人則噎。關(guān)上脈數(shù)則吐。脈弦者,虛也。胃氣無余,朝食暮吐,變?yōu)槲阜?。寸緊尺澀,胸滿不能食而吐,吐止者為下之,未止者為胃反也。趺陽脈微而澀,微則下利,澀則吐逆,谷不得入;或浮而澀,浮則虛,虛傷脾,脾傷則不磨,朝食暮吐,名胃反。寸口脈微而數(shù),微則血虛,血虛則胸中寒。脈緊而澀者,難治;嘔吐思水者,易解。關(guān)上脈浮大,風(fēng)在胃中,心中澹澹,食欲嘔。關(guān)上脈微浮,積熱在胃中,嘔吐蛔蟲。關(guān)上脈緊而滑者,蛔動(dòng)。脈緊而滑者,吐逆。脈小弱而澀,胃反。
【證】 嘔吐噦各有所辨。
吐屬太陽,有物無聲,乃血病也。有食入則吐,食已即吐,食久則吐之別。
嘔屬陽明,有物有聲,氣血俱病。
噦屬少陽,無物有聲,乃氣病也。
【治】 因胃口有熱,膈上有痰,故嘔吐。亦有寒氣客于腸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嘔。因胃中虛,膈上熱,故噦。亦有痰水滿塞而噦。因胃氣虛,陽火上沖,故吃逆。亦有痰熱在胃,中氣不降而呃。
李論 寒客胃中,物盛上溢,故嘔。清厥甚則痹,食而吐。寒氣與新谷氣俱還于胃中,新故相亂,真邪相攻,故噦。三者雖殊,皆因脾胃虛弱,亦因寒氣客胃,加之飲食所傷而致。宜以丁、藿二香、半夏、茯苓、陳皮、生姜之類主之。又有痰飲者,必下之。
又論 皆氣沖之火,逆胃之脈,反上而作,治宜降火。呃者,氣逆也,陰火炎上也。氣自臍下為火,直沖上出于口而作聲也。又火結(jié)痰氣而上升,沖出于口也。治宜降火行氣導(dǎo)痰而自安。
劉論 吐有三,氣、積、寒也。
上焦吐者,皆從于氣。氣者,天之陽也。脈浮而洪,其證食已暴吐,渴欲飲水,大便燥結(jié),氣上沖胸而發(fā)痛。治宜降氣和中。
中焦吐者,皆從于積,食與氣相假為積而痛。脈浮而匿,其證或先吐而后痛,或先痛而后吐。治法,以毒藥行其積,木香、檳榔去其積。
下焦吐者,從于寒也。脈沉遲,其證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小便清利,大便不通。治法,毒藥通其閉塞,溫其寒氣也。
《三因》論 有寒嘔、熱嘔、痰嘔、食嘔、血嘔、氣嘔。
寒,因胃寒傷食,四肢厥冷,脈弱,宜四逆湯。
熱,食入即出,煩躁脈數(shù),柴胡湯。
痰,昔肥今瘦,腸間有聲,食與飲并出,宜半夏、人參主之。
食嘔因胃虛,寒氣在上,暖氣在下,朝食暮出,不消,養(yǎng)胃湯主之。
血因瘀蓄,冷血聚于胃口,因憂怒氣攻,血隨食出,宜茯苓湯主之。
氣,胃者陽明,合榮于足,今隨氣上逆,心膈脹,嘔卻快,宜茱參湯主之。
方論 呃逆切忌熱藥,丁香類。病皆胃虛,陰火所乘,宜參、術(shù)大補(bǔ)之類。如痰實(shí)者,察其病因,形氣俱實(shí),以人參蘆吐之。有傷寒差后嘔者,當(dāng)去余熱。有酒家嘔,解酒治之。有腳弱脾疼而嘔者,此香港腳內(nèi)攻,根據(jù)香港腳門治。有中毒而嘔者,解毒治之。有懷孕惡阻者,根據(jù)惡阻治之。有心中風(fēng)、心中寒、肝中風(fēng)、中濕脾痹,有漏氣,有走哺。女人患嘔吐甚者死,其陰在上故也。
論皆屬于火 嘔而心下痞,半夏瀉心湯。干嘔而利者,黃芩半夏湯。嘔吐,谷不得入,小半夏湯。嘔吐,病在膈上,豬苓湯。食已即吐者,大黃甘草湯。胃反,吐而渴,茯苓澤瀉湯。
似嘔不嘔,如噦不噦,無奈,姜汁半夏湯。噦逆上氣者,陳皮竹茹湯,陳皮、參、草、竹茹。
桔梗湯 治上焦氣熱所沖,食已暴吐,脈浮而洪。已下出劉。
桔梗 白術(shù)(各一兩五錢) 半夏 神曲(二兩) 陳皮 枳實(shí)(炒) 茯苓 濃樸(制,一兩)水煎,下木香、檳榔末各一兩。如大腑燥結(jié),加承氣湯。
荊黃湯 治前證熱氣甚者。
荊芥穗(一兩) 人參(五錢) 大黃(三錢) 甘草(二錢五分)調(diào)下木香、檳榔末各二錢。
清鎮(zhèn)丸 治前證頭痛有汗,脈弦。
柴胡(二兩) 黃芩(七錢五分) 半夏 甘草(各五錢) 青黛(二錢五分) 人參(五分)上姜汁浸炊餅,丸梧子大。食后姜湯下。
紫沉丸 治中焦吐。食積與寒氣相假,故吐而痛。
半夏 神曲 烏梅(去核) 代赭石 縮砂(各三錢) 杏仁(去皮尖) 沉香 木香(各一錢) 陳皮(半兩) 檳榔 丁香(各三錢) 白豆蔻(五分) 白術(shù)(一錢) 巴霜(五分,另入)木香白術(shù)散 治前證腹中痛,是脾實(shí)系強(qiáng),宜和之。
木香(八兩) 白術(shù)(半兩) 半夏 神曲(一兩) 檳榔(二錢五分) 茯苓(半兩) 甘草(四錢)上濃煎,芍藥姜湯下二錢。有積而痛,手不可按,無積者宜之。
附子丸 治下焦,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大便不通。
附子(炮,五錢) 巴豆霜(一錢) 砒(五分,另研)上黃蠟丸,如梧子大,每二丸,冷水下,利為度。更服紫沉丸,不令再閉。
安胃散(李先生) 治嘔吐噦以胃寒所致。
丁香(五分) 茱萸 草蔻 人參(各一錢) 炙甘草(五分) 黃 (一錢) 柴胡(五分)升麻(七分) 黃柏(三錢) 陳皮(五分) 當(dāng)歸(一錢五分) 蒼術(shù)(一錢) 半夏 茯苓 陳皮秘方 治痰嘔吐。
二陳湯、山梔(炒)、黃連(姜汁炒)、香附。虛,加蒼術(shù)。
呃逆因,寒則可用。此世俗之劫亦可戒。
丁香 柿蒂(各一錢) 竹茹煎,熱服。
有惡心,吐蟲數(shù)條后,乃頻作。服殺蟲藥,則吐蟲愈多。六脈皆細(xì),非蟲脈也,乃臟寒而不安矣。
有嘔,飲食皆不得進(jìn)。治嘔愈嘔,此胃風(fēng)也。
論吐有三證 冷吐,先覺咽酸嘔,然后吐食,脈小滑者是。王叔和云∶關(guān),胃寒不下食。傷寒汗下過多,胃中虛冷,食久反吐,亦屬于寒。
胃熱而吐者,聞谷氣則嘔,藥下則吐;或傷寒未解,胸中有熱,關(guān)脈洪,宜涼之。
胸中有宿食,或痰飲,或停水,關(guān)沉而伏者,宜吐之。
《三因》論 嘔吐出于胃,故有寒、熱、食、痰、血、氣,同上條。
論嘔逆則咳逆也。大率胃實(shí)則噫,胃虛則噦。此因胃中虛,膈上熱也。故噦至八九聲相連,收氣不回驚人者,若傷寒久病得此,甚惡?!秲?nèi)經(jīng)》所謂壞腑是也。
亦有噦而心下堅(jiān)痞、眩悸者,以膈間有痰水,非虛危比也。痰,半夏湯主之;噦虛,橘皮竹茹湯主之。
論漏氣 病者身背皆熱,肘臂牽痛,其氣不續(xù),膈間厭食,食則先吐而后下,名曰漏氣。此由上焦傷風(fēng),開其腠理,經(jīng)氣失道,邪氣內(nèi)著,麥門冬湯主之。
麥門冬 生蘆根 竹茹 人參 茯苓 白術(shù) 甘草 陳皮 葳蕤 姜亦可。
論走哺 病者上焦實(shí)熱,大小便不通,氣逆不續(xù),嘔逆不禁,名曰走哺。人參湯主之。
前方加黃芩、知母、石膏、山梔,去竹茹、麥冬。
三十五、噎膈
【脈】 澀小,血不足;大而弱,氣不足。
【因】 血虛(血,陰血也。主靜,內(nèi)外兩靜,火則不能生焉),臟腑之火起,氣虛(氣,肺金生水,制火則不起),臟腑之火熾。而或因金水二氣不養(yǎng),或陰血不生,腸胃津涸,傳化失宜;或因痰膈妨礙升降,氣不交通,皆食入復(fù)出,謂之膈噎。即翻胃也,噎病也。
大概因血液俱耗,胃脘亦槁。在上近咽之下,水飲可行,食物難入,間或可食,入亦不多,名之曰噎。其槁在下,與胃為近,食雖可入,難盡入胃,良久復(fù)出,名之曰膈,亦名翻胃,大便秘少如羊矢。名雖不同,病本一也。
張論 三陽結(jié)謂之膈。三陽,大腸、小腸、膀胱也。結(jié)者,結(jié)熱也。小腸結(jié)熱,則血脈燥;大腸結(jié)熱,則后不通;膀胱結(jié)熱,則津液涸。三陽既結(jié),則前后閉,則反而上行,此所以噎食不下,縱下而復(fù)出也。宜先潤養(yǎng),因而治下?;蛳烟瞪献?,用苦酸微微涌之。
【證】 《三因》有五噎∶氣噎者,心悸,上下不通,噫噦不徹,胸背痛。
憂噎者,遇天陰寒,手足厥冷,不能自溫。
勞噎者,氣上膈,脅下支滿,胸中填塞,故背痛。
思噎者,心怔悸,喜忘,目視 。
食噎者,食無多少,胸中苦塞痛,不得喘息。
五膈憂膈者,胸中氣結(jié),津液不通,飲食不下,羸瘦短氣。
思膈者,中脘食滿,噫則酸心,飲食不消,大便不利。
怒膈者,胸膈逆滿,噎塞不通,嘔則筋急,惡聞食臭。
喜膈者,五心煩熱,口舌生瘡,四肢倦重,身常發(fā)熱,胸痛引背,食少。
恐膈者,心腹脹滿,咳嗽氣逆,腹中苦冷雷鳴,繞痛,不能食。
【治法】 宜以潤養(yǎng)津血,降火散結(jié),萬藥萬全。
有人血耗,便如羊矢,病反胃半年,脈澀而不勻,不大便八九日。先以甘蔗汁煎六君子湯加附子、大黃與之,伺便潤,令以牛乳服之。
方 四物湯 加陳皮(去白) 紅花(酒浸) 驢尿(防其成蟲)秘方 治膈噎。
童便 牛羊乳 韭汁 竹瀝 甘蔗汁(解酒毒)氣虛加四君;血虛加四物。
胡荽丹 治反胃氣。
烏雞(一只,令凈)胡荽子入雞,縫之,煮熟食之,漸盡。不得,再一只雞妙也。
三十六、瘡瘍
【脈】 沉實(shí),發(fā)熱煩躁,外無 火赤痛,其邪深在內(nèi),故先疏通以絕其源。
脈浮大數(shù), 腫在外,當(dāng)先托里,恐邪入于內(nèi)。
脈不沉不浮,內(nèi)外證無,知其在經(jīng),當(dāng)和營衛(wèi)。
浮者太陽,長者陽明,弦者少陽。浮者在表,宜行經(jīng);沉者在里,宜疏利臟腑。緩者身重,除濕。緩者濕勝,故重;脈大,心躁乍熱,大者,心肺有熱。脈弦,眩暈,有風(fēng),肝脈。澀者,氣滯乏津,瀉氣補(bǔ)血,澀者血虛。脈弦細(xì),便溺多,溺寒水。脈細(xì),為膀胱之寒水。
【因】 火之屬。
濕熱相搏,肌肉敗壞而為膿。營氣不從,逆于肉里,乃生癰腫。營氣,運(yùn)氣也,逆而不行,其源在經(jīng)。濕氣外傷,害人皮肉,皆營氣之不行也。其源在外,盛則內(nèi)行。膏粱之變,足生大疔,皆營氣逆行,凝于經(jīng)絡(luò)。其源在里,發(fā)于表也。
【證】 瘡瘍諸癥,皆營氣盛,偏助火邪而作。隨虛而出于經(jīng)絡(luò)也。如太陽經(jīng)虛,從背而出;少陽虛,從須而出;陽明虛,從髭而出;腎脈虛,從腦而出。微熱則癢,熱甚則痛;血虛則痛甚,熱甚則腫甚。
【治法】 外者,宜以辛涼發(fā)散之,通圣、涼膈、解毒是也。
內(nèi)者,宜以苦寒下之,三黃湯、玉燭散是也。
中者,宜以調(diào)經(jīng),涼血等是也。
腫瘍宜解毒,下之是也。潰瘍宜托里,補(bǔ)之是也。如溫經(jīng),加通經(jīng)之藥妙矣。夫邪氣內(nèi)蓄腫熱,宜砭射之也。氣勝血聚者,宜石而泄之。如腫瘍年壯,謂伏熱在心,可降其火。如潰瘍年老,發(fā)嘔不食,謂虛,大補(bǔ)。病瘡,腰脊螈 者死。
內(nèi)疏黃連湯 治嘔 發(fā)熱,脈沉而實(shí),腫硬色不變、根深,臟腑秘澀。
黃連 芍藥 當(dāng)歸 木香 檳榔 黃芩 山梔 薄荷 甘草 桔梗(各一兩) 連翹(二兩) 大黃(便秘加之。行經(jīng),黃芩、黃連、連翹、人參、木香、檳榔、柏、澤瀉)。
在腰以上至頭者,枳殼疏利臟腑,用前藥中加大黃;痛者,當(dāng)歸、黃 止之。
傷煎散 治腫 于外,根盤不深。脈浮,邪氣盛,則必侵于內(nèi),宜熱之。
地骨皮 黃 白芍 黃芩 白術(shù) 茯苓 人參 當(dāng)歸 肉桂 甘草 防己(各一兩)防風(fēng)(二兩)上以蒼術(shù)一升,水五升,煎至半,去渣,入藥煎服。便秘加大黃;熱加黃連。
黃連消毒湯 治一切瘡、疽、背、腦。
黃連(一錢) 黃芩 黃柏 地黃 知母(各四錢) 羌活 獨(dú)活 防風(fēng) 本 歸尾 桔梗連翹(各四錢) 黃 人參 甘草(各三錢) 蘇木(二錢) 防己(五錢) 澤瀉(二錢)遠(yuǎn)志酒 忍冬酒 不問腫潰,皆有奏捷之功。然二酒有補(bǔ)性,歸心歸血之效。
金銀花湯 治痛,色變紫黑者,回瘡。
金銀花并枝 甘草(各二兩) 黃 (四兩)酒一升,閉口重湯煮、酒煮皆可。
乳香散 治痛,瘡口大。
寒水石( ) 滑石(各一兩) 乳香 沒藥(五錢) 腦子(少許)末糝口上。
雄黃散 治惡肉不去。
雄黃(一錢) 巴豆(一個(gè),去皮尖) 乳香 沒藥(少許,另研)細(xì)和勻,敷肉上。
木香散 治久不收口。
木香 檳榔 當(dāng)歸(各一錢) 黃連(二錢)為末糝之。
出剩骨 血竭罨之,骨自出。
治漏瘡剩骨 青橘葉 地錦草上二件,杵成膏。先凈瘡口,用杜牛膝根內(nèi)入瘡中,以膏敷之,縛定。
一上散 治瘡、疥癬。
雄黃(另) 硫黃(另,各五錢) 斑蝥(三個(gè),去翅足,另) 黑狗脊(另) 寒水石 蛇床子(炒,各五錢)上細(xì)末,同勻油調(diào)擦上。加法隨病。
金絲 其狀如繩線,巨細(xì)不一,上下行,至心即死??捎诏忣^上截經(jīng)刺之,出血后,嚼萍草根涂之,立安。
治疔瘡(劉先生方) 烏頭尖 附子底 蝎梢 雄黃(各一錢) 蜈蚣(一兩) 砂粉霜 輕粉 麝香 乳香(各五分) 信石(二錢五分)上末,先破瘡口出血,亟以草杖頭,用紙滯于內(nèi),以深為妙。
疔瘡毒瓦斯入腹,昏悶不食。
紫花地丁 蟬蛻 貫眾(各半兩) 丁香 乳香溫酒下二錢。
治疔瘡(李先生方) 歸尾 沒藥 白芨 乳香 杏仁 黃丹 蓖麻 粉霜 巴豆木鱉子 芝麻油 桃柳枝上煎如法。白菊花紫莖者汁服,渣敷之。茜草根葉亦可。
疔瘡先癢后痛,先寒后熱,熱定則寒,四肢沉重,頭痛心驚,眼花嘔逆則難治。
貼杖瘡 虎骨 黃柏 黃連 黃芩 苦參以五味煎,入油紙,煎又?jǐn)?shù)沸,次以紙粘貼。
惡瘡 霜后凋蕉葉干末敷,香油調(diào),油紙掩。先用忍冬藤、蔥、椒、金絲草洗,松上白蟻泥、黃丹炒黑,香油調(diào)敷,外用油紙夾上,日換。后用龍骨末藥于口上收肉,黃丹入香油煎,入樸硝抹瘡上。
口瘡神方 焰硝 硼砂含口不開,以南星于涌泉醋敷之。
飲酒人口糜,導(dǎo)赤散、五苓散。
風(fēng)寒遏絕,陽氣不伸,聲不出。
半夏(制,一兩) 烏頭 肉桂(各一錢)煎服。
赤口瘡 白礬(飛) 沒藥 乳香 銅綠 末糝。
白口瘡 雄黃 沒藥(各一錢) 輕粉(五分) 巴豆末糝。
唇緊燥裂生瘡 用青皮燒灰,豬脂調(diào)敷。夜臥頭垢亦可。
口痛瘡 五味子(一兩)、黃柏(蜜炙)、滑石(各五錢)銅綠加糝,白薔薇汁,漱之良。
有口瘡不下食,眾以狐惑治之,必死。未若以礬湯,于腳上浸半日,頓寬。以黃柏蜜炙、僵蠶灼末敷,立下乳而安。
一方神效 西瓜外皮(燒灰),黃柏、黃連、朱砂、孩兒茶、硼砂為末,水調(diào)抹效。
手癡瘡 皂角 枯礬 輕粉 黃連 黃柏。
沙瘡 閘極地藤燒灰。
足上毒瘡 密陀僧、黃連,(敷之有法)、旱蓮草(鹽炒)、桑白皮打細(xì)作餅蓋,干易之。杜牛膝,無名異、金星草俱可。
治腳 五倍子(研)、牛腳髓同調(diào)濃樸。
治陰瘡 臘茶、五倍子(等分)、膩粉(少許),孩兒茶妙。
又方 降真香,磨水抹,效。
三十七、癰疽
【脈】 數(shù),身無熱,內(nèi)有癰也。脈數(shù)必當(dāng)發(fā)熱,而反惡寒,若有痛處,當(dāng)發(fā)其癰。脈數(shù)而虛,咳唾涎沫,為肺痿;脈數(shù)而實(shí),或滑,咳則胸中隱痛,為肺癰。脈緊而數(shù),膿為未成;緊去但數(shù),膿為已成。脈滑而數(shù),小腹堅(jiān)滿,小便或澀,或汗,或寒,為腸癰。設(shè)脈遲緊聚為瘀血,下血?jiǎng)t愈;設(shè)脈洪數(shù),膿為已成。腸癰,脈滑為實(shí),數(shù)為熱。衛(wèi)數(shù)下降,營滑上升,營衛(wèi)相干,血為敗濁,皆濕熱之所為也。
死之地分 伏兔、腓 、背、臟俞、項(xiàng)上、腦、髭、鬢、頤。
【因】 火之毒,氣結(jié)之毒,從虛而出也,薄處先穿之義。師全用補(bǔ)。蓋濃味之火,氣郁之結(jié),壅滯經(jīng)絡(luò),或引痰飲,血為之滯,氣為之亂,積久從虛而出其經(jīng)也。夫陰滯于陽則癰,陽滯于陰則疽。氣得淤而郁,津液稠粘,為痰、為飲,而久滲入肺,血為之濁,此陰滯于陽也。血得邪而郁,隧道阻隔,積久結(jié)痰,滲出脈外,氣為之亂,此陽滯于陰也。
肺痿,熱在上焦。肺癰,乃風(fēng)傷于衛(wèi),熱過于營,血為凝滯,蓄結(jié)成癰。囊癰,乃濕熱下注也。有作膿者,此濁氣順下,將流入滲道,因陰氣虧水道不利而然。膿盡乃安。骨疽,因濃味及酒后涉水得寒,故熱邪深入髀樞穴左右,積痰老血,相搏而成也。內(nèi)疽,因飲食之火。
七情之火,相郁而發(fā),在腔子而向里,非于腸胃肓膜也。以其視之不見,故名之曰內(nèi)。
【證】 肺痿病,多涎唾,小便反難而數(shù),大便如豚腦,欲咳不咳,咳出干沫,唾中出血,上氣喘滿,或燥而渴者,寸口脈數(shù)而虛,按之澀。
肺癰病,咳逆上氣,濁吐出如粥,膿血,胸中隱痛。又咳膿血口燥,或喘滿不渴,唾沫腥臭,時(shí)時(shí)振寒,寸口脈數(shù)而實(shí),按之滑。
腸癰病,小腹重,強(qiáng)按則痛,堅(jiān)滿如腫,小便數(shù)似淋或澀,或自汗,復(fù)惡寒。又身甲錯(cuò),腹皮急,按之濡如腫狀,腹如聚積,按之痛如淋,小便自調(diào)。甚則腹脹大,轉(zhuǎn)側(cè)聞水聲,或繞臍生瘡,或膿從臍出。
背癰脈數(shù),身無熱而反惡寒,若有背痛處,發(fā)其癰。
附骨疽與白虎、飛尸、歷節(jié)皆相似。歷節(jié),走注不定;白虎飛尸,痛淺,按之便減,亦能作膿;附骨疽,著骨而生,痛深,按之無益。
【治】 法宜補(bǔ)氣血,瀉火散氣。初覺,可清熱拔毒;已潰,則拔毒補(bǔ)氣。用分經(jīng)絡(luò)氣血多少,可補(bǔ)可驅(qū)毒,如少陽分,少血多氣,宜補(bǔ)。
千金內(nèi)托散 內(nèi)托之名,使氣充實(shí),則膿如推出也。
羌活 獨(dú)活 本(各一錢五分) 防風(fēng)(身梢) 歸梢(各五分) 歸身(四錢) 連翹(三錢)黃芩(酒炒) 黃 人參 甘草(各一錢半,生用五分) 陳皮 蘇木 五味(各五分) 黃柏(酒炒) 知母(酒炒) 生地(酒制) 黃連(酒制,各一錢五分) 漢防己(酒制) 桔梗(各五分) 山梔(二錢) 豬苓(二錢,去皮) 麥冬(二錢,去心) 大黃(酒制,三錢)作兩服煎。
驗(yàn)方 有婦人年七十,性好酒,形實(shí)性急,腦生疽,脈緊急,切之澀。錦紋大黃(酒炒)、人參(酒熟)、每一錢,姜汁煎服。
驗(yàn)方 有人年五十,形實(shí)色黑,背生紅腫,近骨下痛甚,脈浮數(shù)而洪緊,食亦大嘔,時(shí)冬月。
麻黃 桂枝(冬月用之) 生附(脈緊用之) 黃柏(酒炒) 栝蔞 甘草節(jié) 羌活 青皮半夏 人參 黃姜煎。
驗(yàn)方 治初生一切瘡、癤、癰、疽、發(fā)背,服之殊效。亦能下死血。
大黃 甘草 辰砂 血竭酒下。
解毒丹 治一切發(fā)背、癰、疽、金石毒。
紫背車螯大者,鹽泥固濟(jì), 紅,出火毒,甘草膏丸,甘草湯下。惡物,用寒水石 紅入翁,沉井中,臘豬油調(diào)敷。
又方 以輕粉為佐,又以燈草為佐,散腫消毒,輕者可杖。
清涼膏 治發(fā)背。
當(dāng)歸 白芷 木鱉肉 白芨 白蘞(各一兩) 乳香(研) 膩粉(少許) 白膠(少許) 黃丹(五兩) 麻黃(七兩)上煎前六味,候紫色去之,入槐、柳枝各七寸,再煎,入丹,臨時(shí)入下。
三生散 治漫腫光色附骨癰,如神。
露蜂房 蟬蛻 頭發(fā)(各等分)燒灰存性,三錢,研細(xì)酒下。
曾用五灰膏,敷一宿,待惡肉腐,以刀去之盡,以香油蘸在錦上,紐干復(fù)之。待好肉如巖合 狀,方可以收口,用龍骨、白蘞、乳、沒等藥敷之。
內(nèi)疽用四物湯加減服之。有人性急味濃,在脅下一點(diǎn)痛,每服熱燥之藥,脈輕則弦,重則芤,知其痛處有膿,因作內(nèi)疽病治之。
甘草干姜人參 治肺痿。
甘草(四兩) 干姜(二兩) 人參(一兩) 大棗(三個(gè))煎服。
小青龍湯 治肺癰,先解表之邪也,此治腫瘍之法也。
葶藶大棗瀉肺湯 治癰疽,喘不得臥也。
葶藶炒黃研,丸彈子大。水三升,入棗先煎二升,去棗入葶藶,煎至一升,頓服之。先進(jìn)小青龍湯三服,后進(jìn)此。
桔梗湯 治咳胸滿,唾如米粥,當(dāng)吐膿血。
甘草 桔梗(各一兩)葦莖湯 治咳有微熱,胸中甲錯(cuò),此治潰瘍之法也。
葦莖(二升切) 瓜瓣仁 薏苡仁(各半斤) 桃仁(五十個(gè),去皮尖)煎服。又方,栝蔞連瓤下煎。
薏苡附子敗醬散 治腸癰身甲錯(cuò),腹皮急脹,本無積聚,身無熱,脈數(shù)者。
附子(炮) 敗醬(各二錢) 薏苡仁(十個(gè))水煎。
大黃牡丹湯 治腸癰,小腹,或偏在膀胱左右,大如掌,熱,小便自調(diào),時(shí)自汗,脈遲緊,未成膿可下之,膿成不可下。
大黃(四兩) 牡丹皮(三兩) 芒硝(二兩) 瓜子(一個(gè)) 桃仁(五十個(gè))水煎頓服。
云母膏 有如腹痛,百分不治,脈滑數(shù)。腹微急,脈當(dāng)沉細(xì),今脈滑數(shù),以云母膏下之。云母膏,丸梧子大。一百丸,阿膠烊入酒下之。下膿血為度,可止。
青皮當(dāng)歸湯(李先生方) 治便癰。
青皮 防風(fēng) 當(dāng)歸 甘草梢空心煎服。
桃仁承氣湯(張先生方) 治便癰。
驗(yàn)便毒方 葫蘆巴末服,川楝灰亦好。
附骨疽方 青皮 黃柏 桂枝(冬加) 黃芩(夏加) 牛膝(虛加) 甘草 姜汁麻黃(發(fā)不動(dòng)加)又防風(fēng)通圣,去硝黃,入生犀角、浮萍末,治骨疽。
癭狀多著肩背。如堅(jiān)硬不可移,名石癭;皮色不變,名肉癭。如筋脈露結(jié),名筋癭;赤脈交錯(cuò),名血癭;隨憂愁消長,名氣癭。
瘤狀隨氣凝結(jié),有骨、筋、肉、膿、血之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