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 浪跡三談
- 梁章鉅
- 7486字
- 2015-12-21 09:36:54
改元之始改元始于漢文帝之十七年戊寅,稱后元年,其后景帝之八年壬辰,稱中元年,又七年戊戌,稱后元年,至武帝始以即位之元年,稱建元元年,后遂或仍或改,以迄于今。《隨園隨筆》云:“古以虞、芮質成之年,為文王受命改元之年,《史記》秦惠文君十四年,更為元年,《竹書紀年》魏惠王有后元年,《商書》‘睢元祀十有二月乙丑朔,伊尹祠于先王’,疑是湯崩不逾年而改元之證。”按改元之制,古亦無一定,唐、虞終三年喪,舜、禹皆行之,而逾年即位者,周也。
然漢人亦不甚重之,故列侯皆自稱元年,《功臣表》稱平陽侯曹參元年,《諸侯王表》稱楚王戊二十一年,是侯王亦有改元之制,不以為嫌也。后世惑長生之說,乃縮去其已往之年,而為更新之號,竟有以四字改元、三字改元者,如唐之天冊萬歲,魏之太平真君,梁之中大通、中大同是矣。
元號相同《隨園隨筆》載年號雷同者,建武有七,中興有六,建元有六,建平有八,天成有六,永和有五,應天有五,太平有五,建興、建初、正始俱有四,建始、天、乾德、光天、天興、天正俱有三,其余元康、元和、中元、永和、貞觀、天寶俱有二,又指不勝屈矣。按隨園所列,尚多未備,如永興有六相同,甘露、永康、永安、建元、建平皆五相同,永平、太和、太安皆四相同,嘉平、龍興、元興、永寧、太寧、太定、太安(當為大安)皆三相同,其二相同者,如天禧、天德、天順、天啟、天璽、和平、黃龍、皇始、元康、元和、元嘉、天漢、延興、延和、天保、光天、貞元、青龍、咸康、五鳳、武乎,武成、紹興、承光、永初、永建、永嘉、永熙、永昌、永泰、永隆、景福、鳳皇、至德、至元、太始、太興、大同、大寶、大和、大德、大慶、建和、建義、上元、正德諸號,真指不勝屈也。
易世仍稱舊號《隨園隨筆》又云:“唐昭宗天復四年,改元天,李克用仍稱天復五年,而哀宗亦稱天。梁太祖崩于乾化二年,而明年末帝仍稱乾化三年。晉高祖建號天福,至重貴已改開運矣,而后漢高祖仍稱天福。至于高祖、:隱帝俱稱乾枯,周祖、世宗、恭帝俱稱顯德,大抵五代之際,樂于因循也。”
通鑒刪紀元《隨園隨筆》又云:“《通鑒》遇一年兩紀元之事,必硬刪其一,如后唐閔帝改元應順在正月,潞王改元清泰在四月,今但提清泰元年,而刪去應順,則閔帝之數月天子,無故遭削矣。《史記索隱》譏史遷全沒惠帝之六年,而不為之作本紀,亦此類也。”
紀號之變梁曜北《瞥記》云:“年號自漢武帝始,前此惟紀年而已。嗣后皆仍之,惟北魏(應為西魏)廢帝、恭帝,周閔帝,金末帝,元明宗、寧宗無年號,而唐肅宗上元二年辛丑九月,去上元號,稱元年,以建子月為歲首,以斗所建辰為名,至明年四月復舊,此紀號之一變,旋即殂落,非佳兆矣。”
歷代年號△元鼎元封郎仁寶《七修類稿》云:“上古無年號,不過紀甲子而已,世以為始于漢文帝后元,不知后元應由前有元年,故稱后也,如景帝則又有中元、后元,皆欲延年之意耳。至武帝建元,方為有號之始。而劉氏據《封禪書》得鼎改元,以為年號之起,實在元鼎,其前皆有司追補,以足武帝之始。又據元封改元始有明詔為證,而夾氵祭鄭氏亦以為是。予謂既以元封明詔而言,則當以元封為始,又何為年號之起實在元鼎?然在元狩,因得白麟而稱,元光,因見長星而稱,又何不可乎?至于元封有詔,偶爾,因是年巡邊、封禪之后,大頒天下,故曰以十月為元封,不當據此即以為始。若以其前有司補稱,則末年復以文、景稱后元一、二年,又不可以補其名耶?但光武建武共該三十三年,至三十一年之時,因封禪后,又加中元二字,猶景帝中元意也,今史即以為改元,明系以中元另起,錯矣。觀范史于《祭祀志》內,載本年封禪后赦天下之詔曰:以天下三十二年為建武中元元年。尚冠建武于首可知也。大抵一帝止是一號,最為有理,但遇事遇瑞,即屢易之,豈如本朝之高出千古哉!”
△永嘉后漢沖帝在位一年,改元永嘉,崩,年僅三歲。《學齋占筆》云,淳熙二年,州蒲江縣上乘院僧得漢碑石作永熹,以“嘉”為訛。何義門《讀書記》又引《左雄傳》作永熹為證。按晉懷帝亦改元永嘉。
△建元晉康帝名岳,改元建元,或謂庾冰曰:“郭璞讖云‘立始之際丘山崩’,立者,建也;始者,元也;丘山,諱也。”冰瞿然,既而嘆曰:“如有吉兇,豈改易所能救乎?”至是果驗。
△永昌晉中宗元帝小字銅環,以大興元年即位,五年改元永昌,即崩。初即位,有日夜出之象,及改元永昌,郭璞復以為有二日之象。而齊廢帝小字法身,元號亦為永昌,初廢為郁陵王,后為蕭鸞所弒,在位僅六個月。
△興寧《晉書。五行志》云:“哀帝隆和初童謠曰:“升平不滿斗,隆和那得久。
桓公人石頭,陛下徒跣足。‘朝廷聞而惡之,改年曰興寧,人復歌曰:“雖改興寧,亦復無聊生。’帝尋崩。”
△大亨大亨乃晉安帝年號,史家以為桓玄偽號,誤也。考元興元年三月,桓玄自為丞相,改元大亨,明年十月始篡位,則大亨乃安帝年號,而史家以此號為桓玄所改,《晉書。安帝紀》并黜之,概用元興紀年矣。按此號實為桓玄敗兆,《晉書》、《隋書。五行志》,《梁書。武陵王紀傳》及《容齋續筆》、《玉海》并云,年號大亨,識者謂“一人二月了”之兆,而桓之敗,果在元興三年仲春,五月,帝復位。
△天正梁豫章王名棟,高祖曾孫,大寶二年八月為侯景所立,十月即為景所廢。又高祖子蕭紀,大寶三年四月僭號于蜀,明年七月兵敗見殺。史言棟改元天正,紀改年亦與棟暗合,識者曰,“天”字二人,“正”是一止,各一年而滅。永豐侯嘆曰:“天正在文為一止,其能久乎?”
△建始永始桓玄,桓溫孽子也。晉元興二年十一月,廢安帝,自稱楚帝。明年五月,敗走江陵,伏誅。梁諫庵曰:“初出(疑當作”偽“)詔,改年建始,右丞王悠之曰:“建始,趙王倫偽號也。‘又改永始,復是王莽始執權之歲,其兆號不祥,冥符僭逆如此。”
△廣運后梁帝名琮,在位二年,隋征入朝,廢為莒國公。《北史》本傳及《隋書。
五行志》并云,琮改元廣運,識者曰,“運”之為字,軍走也,吾君當為軍所走乎?及入朝京師,江陵父老隕涕曰:“吾君其不反矣!”按晉少帝開運亦同,故遷于契丹。
△天保齊顯祖文宣皇帝高氏,名洋,受魏禪,都鄴。《北史》云:“初帝踐阼,改年天保,識者以字為‘一大人只十’,帝其不過十年乎?又謠曰:“馬子人石室,三千六百日。‘帝以午年生,故曰馬子,三千六百日,十年也。帝曾問太山道士:‘吾得幾年天子?’答曰:“三十年。”帝渭李后曰:“十年十月十日,得非三十乎?吾甚畏之。及期而崩。”《容齋續筆》云:“齊文宣天保為’一大人只十,果十年而終;梁明帝亦用此,盡二十四年,或蕞爾一邦,非礻幾所系也。”
△貞明梁末帝初名友貞,改名,太祖子,在位十一年,元號貞明。唐兵人,命其將皇甫麟進刃,崩。或析“”字為“一十一十月一八”,果以一十一年至十月九日亡。
△德昌齊主名延宗,高祖孫,《北齊書》云:“延宗以十二月十三日晡時受敕,守并州,明日建尊號,不間日而被圍,經宿至食時敗。年號德昌,好事者言,其得二日云。”
△隆化齊后主名緯,世祖子,在位十二年,為周師所逼,禪于太子恒,稱太上皇帝,及恒禪于任城王階,稱無上皇,尋被執,封溫國公,后遇害,年二十三。有隆化年號,時人離合其字曰“降死”,竟降周而死,見《隋書。五行志》。
△宣政周高祖武皇帝名邕,字彌羅突,世宗弟,在位十八年,有宣政年號。《隋書。五行志》云:“宣政改元,蕭巋離合其字為‘宇文亡日’,其年帝崩。”
△大象周靜皇帝名衍,改名闡,宣帝子,在位三年,禪隋,封介國公,尋遇害,年九歲。《隋書。五行志》云:“宣帝禪位,改元大象,蕭巋離合其字曰‘天子冢’,明年帝崩。”
△大業《隋書》:隋煬帝即位,改年大業。《隋書。五行志》云:“大業改元,識者惡之,曰于字離合為‘大苦來’也。尋而天下喪亂,率土遭涂炭之毒焉。”
△顯慶唐高宗年號,《玉海》云,或作明慶。《日知錄》云:“唐中宗諱顯,玄宗諱隆基,故唐人凡追稱高宗年號,多云明慶,永隆年號,多云永崇。”
△永隆閩王曦初名延羲,晉天福四年立,改號永隆,后為其臣所殺。陶《清異錄》云:“王曦淫刑不道,黃峻曰,合非永隆,恐是大昏元年。”
△唐隆唐殤帝,中宗子,遜位睿宗,開元二年終,年僅十七。《玉海》云,或作唐元、唐安、唐興,蓋開元以后,避諱改稱。鐘淵映《建元考》云,《唐會要》、《唐大詔令》皆書唐隆,實明皇踐阼之讖,猶漢安樂之炎興也(此劉后主之元號,亦應司馬氏之名)。
△咸通唐懿宗名ㄘ,初名溫,宣宗子。蘇鶚《杜陽雜編》云:“初宣宗制《秦邊陲曲》云:“海岳宴咸通。‘及上垂拱,而年號咸通焉。”按《元和郡縣志》,河南縣中橋,咸通三年通。志成于元和八年,不及懿宗,實咸亨三年也。因避肅宗諱,改亨為通,遂與懿宗咸通混。
△大和唐文宗九年,改元大和,或作太和,誤也。李德初析大和字為“一人八千口”,見張謂(原誤為“讀”)《宣室志》。
△金統黃巢白陳符命曰:“唐帝知朕起義,改元廣明,以文字言之,唐已五天分矣。
‘唐’去‘丑口’而安‘黃’,天意令黃在唐下,乃黃家日月也。土德生金,予以金生,宜改年為金統。”
△乾德宋太祖改元乾德,而前此蜀王衍立,于梁貞明五年,亦改元乾德,又輔公┙于唐武德六年稱帝于丹陽,即陳故宮居之,國號宋,亦改元乾德。《宋史。太祖本紀》云:“乾德改元,先諭宰相曰:“年號須擇前代所未有者。‘蜀平,宮人入內,見其鏡背志’乾德四年鑄‘,召竇儀詰之,對曰:“此必蜀物,蜀主嘗有此號。’乃大喜曰:“宰相須用讀書人。‘“按宋小說,竇儀或作陶,或作盧多遜,當時尚未記有輔公┙也。楊文公《談苑》、陳鵠《耆舊續聞》,并記江南保大中得石,有”大宋乾德四年“,令諸儒參驗,乃輔公┙反江東時年號。宋小說又載,乾德初元丹陽人掘地,獲古錢,文曰”乾德通寶“,則并國號年號而同之矣。
△太平興國宋太宗改元太平興國,《貴耳集》云,當時有“一人六十卒”之讖,太宗五十九而止。
△天圣宋仁宗年號天圣,《歸田錄》云:“時章獻明肅太后臨朝,議者謂撰號取‘二人圣’,悅太后耳。”張端義《貴耳集》亦云,于文取“二圣人”,故當時有“二人口耳‘’之讖。
△明道宋仁宗改元明道,議者以為“明”字于文為“日月”,并時母后臨朝也,見歐陽公《歸田錄》。《貴耳集》亦云,仁宗、劉后并政,“明道”曰日月同道。
《宋史。夏國傳》:元吳避父德明諱,稱宋明道為“顯道”。顧亭林《日知錄》:范文正《與元昊書》,亦改后唐明宗為“顯宗”。
△康定宋仁宗有康定年號,歐陽公《歸田錄》及《玉海》謂好事者以為康定如謚法。
△崇寧岳珂《愧郯錄》及《玉海》并云,神宗改元熙寧,徽宗改元崇寧,皆同劉宋陵名。沈作哲《寓簡》、袁文《甕牖閑評》并謂,年號最忌與前代謚號、陵名相犯,熙寧、崇寧乃南朝章后、宣后二陵名,亦當時大臣不學之過。按《宋書》,武帝胡婕妤生文帝,追尊為章太后,陵曰熙寧;文帝沈美人生明帝,追尊為宣太后,陵曰崇寧。又《貴耳集》:“‘崇寧’錢上字,蔡京所書,‘崇’字自山字一筆書,‘寧’(寧)字去心,當時諺云:“有意破崇,無心寧國。
△重和宋徽宗初改元重和,二年正月即改宣和。陸游《老學庵筆記》云:“政和末,議改元,王黼擬用‘重和’,既下詔矣,范致虛間白上曰:“此契丹號也。‘故未幾改宣和。然’重(《老學庵筆記》作“宣”)和‘乃契丹宮門(原作“殿”,據《老學庵筆記》改)名,猶我之宣德門也。年名實重熙,后避天祚嫌名,乃追謂重和耳。”
△宣和《玉海》:“宋徽宗宣和之讖為‘一家有二日’,果徽、欽同帝。”又《說鈴。談往》云:“宣和,契丹宮門名,徽、欽至彼,見額而始悔。”
△靖康宋欽宗年號。按《宋史》,高宗初封康王,二帝北遷,康王在濟州,耿南仲、汪伯彥等皆勸進,且謂靖康紀元,謂“十二月立康”之兆。《容齋續筆》:“靖康為‘立十二月康’,果在位滿歲而高宗中興。”《玉海》云:“靖康或謂如謚法。”
△建炎李心傳《朝野雜記》云:“高宗改元建炎,以火德中微故也。苗、劉之亂,以為炎字乃兩火還自海上。改五年為紹興。”
△隆興改乾道宋孝宗之二年也。《玉海》云:“隆興近正隆,而孝宗更之。”又云:“隆興,偽號也,因曾布《日錄》而后見。”《容齋續筆》云:“隆興,嫌與完顏亮正隆相近,故二年即改乾道。”樓鑰《攻愧集》(此下原誤衍一“云”字)《錢端禮行狀》:“上問改元事。隆興,故叛臣趙諗嘗用,虞公以為載籍所不載,自不必改。公曰:“改元,大事也。‘簽書王剛中奏此事具見曾布《日錄》,不當復用。”李心傳《朝野雜記》云:“王瞻叔為參知政事,言趙諗謀逆,以隆興紀元,會太常檢故實以進,上愕然,遂改乾道。”
△壽昌遼道宗年號。按《遼史》作“壽隆”,《玉海》無“壽隆”,有壽昌。錢大昕《遼史考異》云:“洪遵《泉志》載壽昌元寶錢,引李季興《東北諸蕃樞要》云,契丹主天佑,年號壽昌。又引《北遼通書》云,天祚即位,壽昌七年,改元乾統。予家藏易州興國寺碑、安德州靈巖寺碑、興中府玉石觀音像、《唱和詩》碑,皆署壽昌年號,《東都事略》、《文獻通考》皆宋人書,亦稱壽昌,無有稱‘壽隆’者,可證‘壽隆’乃壽昌之訛。”案《愧郯錄》引范成大《攬轡錄》,稱“壽昌六年”,又朱彝尊《日下舊聞》云,阜成門內白塔寺,建自遼壽昌三年,并可為證。
△大定金世宗年號也。《金史》載,海陵在揚州,聞帝改元大定,拊髀嘆曰:“我本欲滅宋后改元大定,豈非天命乎?”出其書示群臣,即預志改元事也。
△崇慶《金史。五行志》:“衛王即位,改元大安,四年,改崇慶,既又改至寧,有人曰:“三元大崇至矣!‘俄而有胡沙虎之變。”案俗謂虎為大蟲,”大崇至“
者,讖言大蟲至也。
△至元《草木子》云:“元世祖取《易》‘大哉乾元’之義,國號大元,取‘至哉坤元’之義,年號至元。”《涌幢小品》稱,大明者,以別于小明王也。是元、明兩代,皆用二字為號,與大漢、大唐、大宋為臣下尊奉之辭者不同。又李翊《戒庵漫筆》云:“明初惡勝國之號,稱吳原年、洪武原年。”此亦史所未詳。
案元世祖于中統之后,改為至元,元順帝于元統之后,亦改至元,詔曰:“惟世祖皇帝,在位長久,天人協和,諸福咸至,祖述之志,良切朕懷,今特改元統仍為至元。”御史李好文言年號襲舊,于古未聞,襲其舊而不蹈其實,未見其益,帝不聽。按晉中興與惠帝同號建武,魏太武與太宗同號永興,唐肅宗與高宗同號上元,皆在順帝之前,何云于古未聞耶?
△彰圣嘉慶交址李乾德于宋熙寧五年立,在位六十一年,紀元二,有彰圣嘉慶四字年號。
按杭州人有藏《泥金羅漢畫卷》者,署款為“嘉慶丁卯有發僧海侖”。考乾德立于壬子,卒于壬子,了卯乃乾德十六年,為宋哲宗元二年,海侖蓋即其國人。
其稱嘉慶者,單舉二字也。魏元號太平真君,史止稱真君,宋元號太平興國、大中祥符,錢文只稱太平、祥符,近有著《歷期紀元錄》者,謂乾德年號嘉慶,殊誤。
△建文謝肇浙《五雜俎》云:“梁蕭正德改元正平,識者笑之,建文之號亦同御名(惠帝名允文)。不知方、黃諸君,何鹵莽乃爾!”案梁末帝名友貞,改名填,而年號仍用貞明;漢隱帝名承,而年號仍用乾;西夏趙仁孝父名乾順,而年號亦用乾,皆不可解。
△永樂明成祖改元永樂,《五雜俎》云:“永樂之號,張遇賢、方臘已再命之,又皆盜賊之靡,何當時諸公失于詳考耶?”
△正德明武宗改元正德,《五雜俎》云:“正德同夏乾順之號,自古以正為號者,多不利,如梁正平、天正、元至正之類,為其文‘一而止’也。武皇雖終享天位,而海內多故,青宮無出,統卒移之興邸,命名之始,可不慎哉!”
△泰昌明光宗于萬歷四十八年八月即位,改元泰昌,九月朔崩。《說鈴。談往》云,昌乃“二日”,是天啟繼之。
△崇禎吳偉業《綏寇紀略》云:“崇禎時,有人詣通政司投疏,謂年號宜用古字作‘’,蓋以山壓宗,故不安,從古文作‘’,則宗社安于泰山也,人以為妖言。”
△隆武明唐王名聿鍵,太祖子唐定王檉之后,順治二年五月,南都亡,六月,王立于福州,紀元隆武,明年八月卒。吳震方《說鈴》(此下原衍一“云”字,今刪)
有無名氏《談往》一冊,云隆武乃“降止”也,一年即敗。
△通乾前代有曾擬定元號而后不用者,如唐高宗之“通乾”,《唐書》本紀:儀風之三年四月,詔改明年為“通乾”,十二月罷之。《玉海》云:“以反語不善停。”
所謂反浯不善者,今不得其解。
△豐亨宋神宗熙寧之末,詔議改元,執政撰三名以進,曰“平成”,曰“美成”,曰“豐亨”,神宗曰,成字于文“一人負戈”,美成者,“犬羊負戈”,亨字“為子不成”,不若去“亨”而加“元”。遂改元豐。見《容齋續筆》及葉夢得《石林燕語》。
△風和莊季裕《雞肋編》云:“潁昌府城東北門內多蔬圃,俗呼菜香門,因更修,見其鐵鑄字云:“風和二年六月造。‘此不知何代紀元,不見載籍。”孫奕《示兒編》”紀元“一條云:“以天紀者有神雷,以寧紀者有寧,不知所出。”
△重熙《宋史。汪應辰傳》:“孝宗內禪,議改元重熙,應辰謂遼興宗嘗以紀年,遂改隆興。”
△龍興前涼張駿時,有黃龍見于揖次(《晉書》作扌胥次)之嘉泉,左長史韓言,宜因龍興改號,以彰休征,駿不從。《晉書》及《十六國春秋》并載之。
△龍虎師顏《偽南遷錄》謂韃有詔與金國,稱“龍虎九年”。按孟珙《蒙韃備錄》云,韃人稱年曰兔兒年,曰龍兒年,其時尚未改年立號也。師顏之語不實,姑記之。
△神爵《宋書》載宋世祖大明七年十一月,車駕習水軍于梁山,有白爵二集華蓋,有司奏改“神爵元年”,詔不許。
△純熙宋孝宗乾道九年冬至郊赦,改明年為“純熙”,已布告天下,后六日改淳熙。
或謂出處有“告成大武”之語,故不欲用,或謂純旁作屯,不宜用也。《容齋續筆》、趙彥衛《云麓漫鈔》及《玉海》并載其事。
△文明《梁書。太宗本紀》云,帝初即位,制年號,將曰“文明”,以外制強臣(謂侯景)。蓋取《周易》“內文明而外柔順”之義,恐賊覺,乃改為大寶。
△元慶唐德宗初擬改年“元慶”,后用李泌(原誤為“季秘”)之言,改貞元,合貞觀、開元之名,以取法二祖,見《玉海》。
△天元唐德宗初擬改年“天元”,后不用。案《玉海》云,“天元”為周號,而李泌議之。其實周宣帝自稱天元皇帝,非年號也。
△乾統宋孝宗曾擬用之,后因契丹已用而更議。案樓鑰《攻愧集。錢端禮行狀》:上問改元事,御筆欲用“乾統”,而北朝曾用之(遼天祚),別擬四號以進,遂改乾道。
△炎興《玉海》云,宋高宗欲用“炎興”,以劉蜀已用而更議。
△大慶《唐書。南蠻傳》載,唐德宗貞元十一年,兵部侍郎韓愈諫討西原蠻,請改元“大慶”,普赦,不納。又見《昌黎集。論黃家賊狀》。又《玉海》載“大慶”,金國。而金實無此號。
△執中靖國宋徽宗改年建中靖國,曾肇以唐建中為疑,欲改建為執,宋帝不從。案《宋史。王覿傳》:“改元詔下,覿言:“建中之名,雖取“皇極”,然重襲前代紀號,非是,宜以德宗為戒。‘帝曰:“梁末禪位,年號太平,太宗不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