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時,有四川某人捐知府,引見宣宗,問:“識字乎?”對曰:“臣不識字。”宣宗曰:“不識字烏能治百姓?”對曰:“臣本不愿捐,而臣兄曰:『惟其不識字,所以宜捐。皇上但要錢財使用,不要識字人治百姓。』逼臣上捐。今皇上責臣不識字不能治百姓,誠有如圣慮者。但皇上何不早頒諭旨,凡讀書識字人方許捐,否則不準捐。如是,臣亦不至為兄所逼,自不捐也。”
此人對答甚奇,殆癡呆之輩歟?抑憨直之流歟?不然,心果不愿捐,故托滑稽之說,以寓諷諫之意歟?均未可知。
及宣宗聞之而色變,恨極捐事。立命還某人捐銀,令歸。諭軍機擬旨:永遠停捐。而穆彰阿力爭刪去“永遠”二字,但傳旨停止捐納而已。故未及數(shù)年,咸豐初,仍大開捐例。向非穆相在政府,則必永遠停止,豈非天下士人之福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