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2章 李王鄧來列傳(1)

  • 后漢書
  • 范曄
  • 3097字
  • 2015-12-20 17:33:51

李通,字次元,南陽宛人也。世以貸殖著姓。父守,身長九尺,容貌絕異,為人嚴毅,居家如官廷。初事劉歆,好星歷讖記,為王莽宗卿師。通亦為五威將軍從事,出補巫丞,有能名。莽未,百姓愁怨,通素聞守說讖云“劉氏復興,李氏為輔”,私常懷之。且居家富逸,為閭里雄,以此不樂為吏,乃自免歸。

及下江、新市兵起,南陽騷動,通從弟軼,亦素好事,乃共計議曰:“今四方擾亂,新室且亡,漢當更興。南陽宗室,獨劉伯升兄弟泛愛容眾,可與謀大事。”通笑曰:“吾意也。”會光武避吏在宛,通聞之,即遣軼往迎光武。光武初以通士君子相慕也,故往答之。及相見,共語移日,握手極歡。通因具言讖文事,光武初殊不意,未敢當之。時守在長安,光武乃微觀通曰:“即如此,當如宗卿師何?”通曰:“已自有度矣。”因復備言其計。光武既深知通意,乃遂相約結,定謀議,期以材官都試騎士日,欲劫前隊大夫及屬正,因以號令大眾。乃使光武與軼歸舂陵,舉兵以相應。遣從兄子季之長安,以事報守。

季于道病死,守密知之,欲亡歸。素與邑人黃顯相善,時顯為中郎將,聞之,謂守曰:“今關門禁嚴,君狀貌非心,將以此安之?不如詣闕自歸。事既未然,脫可免禍。”守從其計,即上書歸死,章未及報,留闕下。會事發覺,通得亡走,莽聞之,乃系守于獄。而黃顯為請曰:“守聞子無狀,不敢逃亡,守義自信,歸命宮闕。臣顯愿質守俱東,曉說其子。如遂悖逆,令守北向刎首,以謝大恩。”莽然其言。會前隊復上通起兵之狀,莽怒,欲殺守,顯爭之,遂并被誅,及守家在長安者盡殺之。南陽亦誅通兄弟、門宗六十四人,皆焚尸宛市。

時,漢兵亦已大合。通與光武、李軼相遇棘陽,遂共破前隊,殺甄阜、梁丘賜。

更始立,以通為柱國大將軍、輔漢侯。從至長安,更拜為大將軍,封西平王;軼為舞陰王;通從弟松為丞相。更始使通持節還鎮荊州,通因娶光武女弟伯姬,是為寧平公主。光武即位,征通為衛尉。建武二年,封固始侯,拜大司農。帝每征討四方,常令通居守京師,鎮百姓,修宮室,起學宮。五年春,代王梁為前將軍。六年夏,領破奸將軍侯進、捕虜將軍王霸等十營擊漢中賊。公孫述遣兵赴救,通等與戰于西城,破之,還,屯田順陽。時,天下略定,通思欲避榮寵,以病上書乞身。詔下公卿群臣議。大司徒侯霸等曰:“王莽篡漢,傾亂天下。通懷伊、呂、蕭、曹之謀,建造大策,扶助神靈,輔成圣德。破家為國。忘身奉主,有扶危存亡之義。功德最高,海內所聞。通以天下平定,謙讓辭位。夫安不忘危,宜令通居職療疾。欲就諸侯,不可聽。”于是詔通勉致醫藥,以時視事。其夏,引拜為大司空。

通布衣唱義,助成大業,重以寧平公主故,特見親重。然性謙恭,常欲避權勢。素有消疾,自為宰相,謝病不視事,連年乞骸骨,帝每優寵之。令以公位歸第養疾,通復固辭。積二歲,乃聽上大司空印綬,以特進奉朝請。有司奏請封諸皇子,帝感通首創大謀,即日封通少子雄為召陵侯。每幸南陽,常遣使者以太牢祠通父冢。十八年卒,謚曰恭侯。帝及皇后親臨吊,送葬。

子音嗣。音卒,子定嗣。定卒,子黃嗣。黃卒,子壽嗣。

李軼后為朱鮪所殺。更始之敗,李松戰死,唯通能以功名終。永平中,顯宗幸宛,詔諸李隨安眾宗室會見,并受賞賜,恩寵篤焉。

論曰: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李通豈知夫所欲而未識以道者乎!夫天道性命,圣人難言之,況乃億測微隱,猖狂無妄之福,污滅親宗,以觖一切之功哉!昔蒙穣負書,不徇楚難;即墨用齊,義雪燕恥。彼之趣舍所立,其殆與通異乎?

王常字顏卿,潁川舞陽人也。王莽未,為弟報仇,亡命江夏。久之,與王鳳、王匡等起兵云杜綠林中,聚眾數萬人,以常為偏裨,攻傍縣。后與成丹、張卬別入南郡藍口,號下江兵。王莽遣嚴尤、陳茂擊破之。常與丹、卬收散卒入蔞豨,劫略鐘、龍間,眾復振。引軍與刑州牧戰于上唐,大破之,遂北至宜秋。

是時,漢兵與新市、平林眾俱敗于小長安,各欲解去。伯升聞下江軍在宜秋,即與光武及李通俱造常壁,曰:“愿見下江一賢將,議大事。”成丹、張卬共推遣常。伯升見常,說以合從之利。常大悟,曰:“王莽篡弒,殘虐天下,百姓思漢,故豪杰并起。今劉氏復興,即真主也。誠思出身為用,輔成大功。”伯升曰:“如事成,豈敢獨饗之哉!”遂與常深相結而去。常還,具為丹、卬言之。丹、卬負其從,皆曰:“大丈夫既起,當各自為主,何故受人制乎?”常心獨歸漢,乃稍曉說其將帥曰:“往者成、哀衰微無嗣,故王莽得承間篡位。既有天下,而政令苛酷,積失百姓之心。民之謳吟思漢,非一日也,故使吾屬因此得起。夫民所怨者,天所去也;民所思者,天所與也。舉大事,必當下順民心,上合天意,功乃可成。若負強恃勇,觸情恣欲,雖得天下,必復失之。以秦、項之勢,尚至夷覆,況今布衣相聚草澤?以此行之,滅亡之道也。今南陽諸劉舉宗起兵,觀其來議事者,皆有深計大慮,王公之才,與之并合,必成大功,此天所以祐吾屬也。”下江諸將雖屈強少識,然素敬常,乃皆謝曰:“無王將軍,吾屬幾陷于不義。愿敬受教。”即引兵與漢軍及新市、平林合。于是諸部齊心同力,銳氣益壯,遂俱進,破殺甄阜、梁丘賜。

及諸將議立宗室,唯常與南陽士大夫同意欲立伯升,而朱鮪、張卬等不聽。及更始立,以常為廷尉、大將軍,封知命侯。別徇汝南、沛郡,還入昆陽,與光武共擊破王尋、王邑。更始西都長安,以常行南陽太守事,令專命誅賞,封為鄧王,食八縣,賜姓劉氏。常性恭儉,遵法度,南方稱之。

更始敗,建武二年夏,常將妻子詣洛陽,肉袒自歸。光武見常甚歡,勞之曰:“王廷尉良苦。每念往時共更艱厄,何日忘之。莫往莫來,豈違平生之言乎?”常頓首謝曰:“臣蒙大命,得以鞭策托身陛下。始遇宜秋,后會昆陽,幸賴靈武,輒成斷金。更始不量愚臣,任以南州。赤眉之難,喪心失望,以為天下復失綱紀。聞陛下即位河北,心開目明,今得見闕庭,死于遺恨。”帝笑曰:“吾與廷尉戲耳。吾見廷尉,不憂南方矣。”乃召公卿將軍以下大會,具為群臣言:“常以匹夫興義兵,明于知天命,故更始封為知命侯。與吾相遇兵中,尤相厚善。”特加賞賜,拜為左曹,封山桑侯。

后帝于大會中指常謂群臣曰:“此家率下江諸將輔翼漢室,心如金石,真忠臣也。”是日遷常為漢忠將軍,遣南擊鄧奉、董,令諸將皆屬焉。又詔常北擊河間、漁陽,平諸屯聚。五年秋,攻拔湖陵,又與帝會任城,因從破蘇茂、龐萌。進攻下邳,常部當城門戰,一日數合,賊反走入城,常追迫之,城上射矢雨下,帝從百余騎自城南高處望,常戰力甚,馳遣中黃門詔使引還,賊遂降。又別率騎都尉王霸共平沛郡賊。六年春,征還洛陽,令夫人迎常于舞陽,歸家上冢。西屯長安,拒隗囂。七年,使使者持璽書,即拜常為橫野大將軍,位次與諸將絕席。常別擊破隗囂將高峻于朝那。囂遣將過烏氏,常要擊破之。轉降保塞羌諸營壁,皆平之。九年,擊內黃賊,破降之。后北屯故安,拒盧芳。十二年,薨于屯所,謚曰節侯。

子廣嗣。三十年,徙封石城侯。永平十四年,坐與楚事相連,國除。

鄧晨字偉卿,南陽新野人也。世吏二千石。父宏,預章都尉。晨初聚光武姊元。王莽末,光武嘗與兄伯升及晨俱之宛,與穰人蔡少公等宴語。少公頗學圖讖,言劉秀當為天子。或曰:“是國師公劉秀乎?”光武戲曰:“何用知非仆耶?”坐者皆大笑,晨心獨喜。及光武與家屬避吏新野,舍晨廬,甚相親愛。晨因謂光武曰:“王莽悖暴,盛夏斬人,此天亡之時也。往時會宛,獨當應耶?”光武笑不答。

及漢兵起,晨將賓客會棘陽。漢兵敗小長安,諸將多亡家屬,光武單馬遁走。遇女弟伯姬,與共騎而奔。前行復見元,超令上馬。元以手捴曰:“行矣,不能相救,無為兩沒也。”會追兵至,元及三女皆遇害。漢兵退保棘陽,而新野宰乃污晨宅,焚其冢墓。宗族皆恚怒,曰:“家自富足,何故隨婦家人入湯鑊中?”最終無恨色。

主站蜘蛛池模板: 峨边| 彝良县| 华宁县| 麻江县| 余庆县| 郴州市| 柘荣县| 达拉特旗| 夏邑县| 太湖县| 巴彦淖尔市| 安新县| 曲麻莱县| 江口县| 合肥市| 潞城市| 轮台县| 卢氏县| 正蓝旗| 南宁市| 嘉定区| 桐城市| 华阴市| 苏州市| 庄浪县| 金华市| 桑日县| 尤溪县| 天等县| 虎林市| 广东省| 南涧| 乌审旗| 三亚市| 布尔津县| 许昌市| 理塘县| 西丰县| 禹城市| 长葛市| 沂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