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志
沿革
禹貢冀青二州之域天文箕尾分野東踰鴨綠而控朝鮮西接山海而抵大寧南跨溟渤而連青冀北越遼水而亙沙漠舜分冀東北為幽州即今廣寧以西之地青東北為營州即今廣寧以東之地商周為肅慎氏地箕子避地朝鮮武王即其地封之是為朝鮮界戰國屬燕秦滅燕以幽州為遼西郡營州為遼東郡漢初因之武帝拓朝鮮地并割遼東屬邑置樂浪玄菟真番臨屯四郡以太守鎮之是為真番界昭帝罷真番筑遼東玄菟城王莽時烏桓據遼西明帝末烏桓鮮卑迭相侵據漢末公孫度取之分遼東為遼西中遼郡三國魏滅公孫氏置東夷校尉居襄平而分遼東昌黎等五郡隸平州晉改遼東郡為國仍隸平州尋為慕容廆所據后魏仍為遼東郡隋初又為高句麗所據唐高宗平高麗復其地置蓋遼二州又置都督府九又置安東都護以統之開元初封為渤海國尋為渤海大氏所據大氏始保挹婁之東牟山武后萬歲通天中為契丹盡忠所逼有乞乞仲象者武后封震國公傳子祚榮僭稱震王并吞海北地方五千里中宗封渤??ね跏卸乐烈驼鹳蕴柛脑形寰┦甯轂楹|盛國五代時并于契丹其主阿保機修遼東故城以居名曰東平郡鑄鐵鳳以鎮之因號鐵鳳城尋升為南京復立中臺省號大遼又改為東京又析遼西為中京大定府金初因之后置遼陽府以會寧為上京改遼上京為北京元為東京路尋改遼陽路建行中書省并統高麗本朝洪武四年置定遼都衛八年改為遼東都指揮使司十年革所屬州縣置衛永樂七年復置安樂自在二州今領衛二十五州二
遼陽 【巡按察院布政分司太仆苑馬寺副總兵府都指揮使司同在城內】
定遼中衛 【本漢襄平遼陽二縣及遼東郡治所晉廢遼復置遼陽縣為東平郡本朝洪武十年罷縣十七年置衛】
定遼左衛
定遼右衛
定遼前衛 【以上三衛俱洪武四年置為千戶所至十年升為衛】
定遼后前 【洪武四年置初名遼東衛治得利嬴城尋徙于此八年改定遼后衛】
東寧衛 【洪武十三年置五千戶所曰東寧女直南京海洋草河各領所部夷人十九年置衛并五所為左右前后四千戶所仍置中及中左二千戶所以謫戍者實之】
自在州 【永樂七年置治開原城內所領新附夷人后徙治于遼陽城內】
廣寧 【在遼陽城西四百二十里城內有三堂戶部分司按察分司游擊府】
廣寧衛 【本漢遼東之無慮縣西部都尉治所晉屬平州唐置巫閭守捉城渤海為顯德府地置顯州奉先軍遼置干州廣德軍為大寧屬郡金改為廣寧府領廣寧望平閭陽鍾秀四縣置鎮寧軍節度使元改為路屬縣三廣寧望平閭陽元末也速納哈出往來互略其地本朝廢州縣洪武二十三年建廣寧衛二十五年封建遼王改廣寧中護衛次年復改廣寧衛】
廣寧中衛
廣寧左衛
廣寧右衛 【以上三衛俱在廣寧城內洪武二十七年置治于大凌河開設廣寧中護衛二十八年設左右護二衛永樂元年改左右中護衛為廣寧左右中三衛徙于此】
廣寧右屯衛 【在遼陽城西五百四十里遼以前同廣寧元屬廣寧府閭陽縣之臨海鄉洪武二十六年置初治十三山二十七年城公主寨故址移衛治焉屬左右中前后五所】
義州 【在遼陽城西五百四十里西路參將駐鎮于內】
義州衛 【本秦遼西郡縈縣東漢末為山戎所據唐始建城五代時淪于契丹置宜州崇義軍遼因以為號遼亡歸金改義州置弘政開義堯 【堯:同】 慶 【慶:昌】
三縣元省縣州屬大寧路元末也速納哈出互相侵略本朝洪武初平定遼東二十二年調金復蓋三衛共五千戶所設義州衛屯于十三山是年八月移治于城二十八年調中所于廣寧右屯衛永樂八年廢宜州舊治又調廣寧后屯衛于本城共是二衛】
廣寧后屯衛 【在義州城內洪武二十五年置初治舊宜州永樂八年徙于此】
錦州 【在遼陽城西六百里亦特書者以其有二衛也】
廣寧中屯衛 【本漢之無慮縣地晉時為慕容氏所據置西樂郡隋唐以來地皆空虛遼始建錦州置刺史為臨海軍節度金屬大定府元初張致叛據尋復之屬大寧路置永樂縣本朝洪武二十四年置衛于東關驛二十五年移治錦州三十二年調廣寧屯守永樂元年復回錦州守御宣德三年于城南二十里松山堡置中左千戶所屬焉】
廣寧左屯衛 【在錦州城內洪武二十四年始由鞍山至十三山驛擺站屯種二十六年遷顯州建衛治三十二年調廣寧屯守永樂元年移治錦州守御宣德三年于城東四十里大凌河增置中左千戶所屬焉】
寧遠 【在遼陽城西七百七十里南路守備在內故亦特書】
寧遠衛 【舊無城郭與古瑞州錦州接境相距幾三百里本廣寧前屯中屯二衛地永樂初大寧淪沒而虹螺山始入外境于是和州之墟荊條之陽胡馬馳驅歲相抄掠總兵巫凱都御史包懷德上狀乃割二州之地于曹莊湯池之北建衛治賜名寧遠統五千戶所又于城東五十里塔山別置中左千戶所于城西四十里小沙河別置中右千戶所屬焉】
廣寧前屯衛 【在遼陽城西九百六十里舜分冀之東北是為幽州夏因之商為孤竹國周屬燕秦屬遼西郡漢仍秦舊幽州刺史領之漢末為烏桓所據三國屬魏晉永嘉以后慕容氏據之置集寧縣后入拓拔魏氏尋入隋唐置營州后改瑞州五代沒于遼改為遼州置來賓縣隸中京大定府金改宗州尋復為瑞州后隸歸德軍節度元隸遼陽大寧路屬縣三曰宗安海陽海濱元季納哈出略屬其地國朝平遼東廢州縣洪武二十五年建衛屬五千戶所宣德三年又于城西五十里急水河增置中前千戶所城東五十里杏林堡增置中后千戶所屬焉】
開原 【在遼陽城北三百三十里北路參將駐鎮于本城內】
三萬衛 【古肅慎氏地后曰挹婁元魏時號曰勿吉隋曰黑水靺鞨唐貞觀二年始以其地為燕州開元中置黑水府以其部長為都督刺史而置長史以監之元和以后服屬渤海為上京龍泉府契丹攻渤海黑水乘間復其地號熟女真后滅遼遂建都國號曰金后遷都于燕改為會寧府號上京金末其將蒲鮮萬奴據遼東元伐之得其地至開元開元之名始此立開元南京二萬戶府治黃龍府后更遼東路總管府又改開元路領縣七咸平新興慶云銅山清安崇安歸仁元末納哈出據之本朝洪武二十一年平定東土改元為原置兀者野人乞列迷女直軍民萬戶府二十二年罷府設衛領千戶所八】
遼海衛 【洪武十一年置初治牛家莊二十六年徙治開原城領千戶所九】
安樂州 【永樂七年置治以撫新附夷人在開原城內】
鐵嶺衛 【在遼陽城北二百四十里古有鐵嶺城在今衛治東南五百里接高麗界洪武二十一年置衛于彼二十六年徙今治即遼金時□州故城在遼河之東古挹婁之北屬所五二十九年調所領左左千戶所于城南六十里懿路城即挹婁廢城永樂八年復調中千戶所兼守正統四年又設中左所于城南三十里曰泛河俱屬衛】
沈陽衛 【在遼陽城北一百一 【一:二】 十里本挹婁國地唐時渤海置瀋州遼置興遼軍后改曰昭德軍金改為顯德軍元初為瀋州后改沈陽路領縣四曰樂郊章義遼濱進城元末納哈出據其地本朝洪武二十年設衛治領五千戶所又以城東北八十里古貴德州地設撫順千戶所正統二年于城北四十里設蒲河中左千戶所俱屬衛】
海州衛 【在遼陽城南一百二十里魏隋以前同遼陽本蓋牟地高麗為沙卑城唐置澄州渤海國為南海府遼為海州南海軍治臨溟縣金天德初改為澄州元屬縣二曰析木曰臨溟本朝洪武初平遼東九年革州縣設衛治屬所五】
蓋州衛 【在遼陽城南二百四十里漢以前同海州本遼東郡地隋初高麗據之為蓋牟城海金復皆其屬地唐破高麗拔其城為蓋州渤海因之遼以路通辰韓改為辰州遼海軍節度使升奉國軍附郭置建安縣金罷葛蘇館建辰州遼海軍又為蓋州奉國軍元為蓋州路至大六年并為東京支郡省熊岳湯池二縣入建安縣八年并建安入本州島元末劉益歸附本朝洪武九年罷州置衛領五千戶所尋調后所于寧遠小沙河】
復州衛 【在遼陽城南四百二十里晉隋以前同海州唐置州五代歸契丹為遷民縣屬黃龍府后又置復州懷德軍屬縣二曰橫山化成后改縣曰永寧金改永寧曰永康元州縣并廢及平章劉益歸附始仍州治本朝洪武十年革州縣十四年設衛屬四千戶所】
金州衛 【在遼陽城南六百里唐以前同海州舊有沙卑城高宗平高麗置州五季淪于契丹遼亡歸金元置萬戶府本朝洪武四年劉益歸附設衛領六千戶所二十年調所領中左所于旅順口二十一年調后所于義州】
疆域
東至鴨綠江五百三十里
西至山海關一千五十里至北京一千七百里
南至旅順??谄甙偃锒珊V聊暇┤氖?【水路約五百里陸路二千五百四十里】
北至開原三百四 【四:三】 十里
按遼東疆域自秦漢以下分為遼東遼西其上谷漁陽興川以東至遼河皆遼西地元置遼東等處行中書省則大寧之境皆其統屬今制以山海長城為界而上谷漁陽平灤榆關皆為內地興中霍景川惠建利高全等州悉屬大寧古今界限遠近不同如此
郡名
遼陽
遼東 【秦名韻書遼遠也以其遠在九州島之東故名又兼遼西而言其分遼東遼西者以其界乎遼河之東西也】 襄平 【漢城名即今遼陽漢初有襄平侯統通矯制納周勃于北軍討平諸呂】 東平 【遼名初契丹鑄鐵鳳以鎮遼州又號鐵鳳城】 遼陽 【元魏名水北曰陽遼地東西其南皆海城在其北故曰遼陽今獨于都司治所稱遼陽者蓋自其總會之處而言耳】
廣寧
鍾秀 閭陽 【俱元名今以二者互稱】
廣寧右屯衛
臨海 【元名閭陽縣有臨海鄉】 成州 【按方輿勝覽有公主成州之名】
義州
宜州 宗義 【俱遼時號】
錦州
錦川 【城西有錦水故名】 凌川 【城南一里有小凌河故名】
寧遠衛
金湯 【不知起自何時大抵以湯池得其名】 海陽 【水北曰陽本城在海之北故名】
廣寧前屯衛
瑞州 【唐名】 來州 【遼名】 宗州 【金名】
開原
開元 【唐名又元路名】 咸平 【元改開元路屬縣七因咸平首縣遂以為名】
鐵嶺衛
嚚州 【遼名土俗相傳舊為銀州遼王銀朮避其諱以為嚚金仍遼舊】
沈陽衛
瀋州 【唐渤海立國時名元亦名瀋州】 樂郊 【因屬縣有樂郊遺址在城之東北其地廣衍肥饒遷于是土者樂之故名】
海州衛
澄州 【唐名】
蓋州衛
蓋牟 【唐名貞觀中蓋蘇文據守其地李世績王道宗攻拔之遂以蓋牟名其城】
復州衛
臨襄 【以其逼近襄平故名】
金州衛
渤海 【齊都賦海之傍出者為渤金州其南皆海一統志渤海在都司城南七百三十里則渤海之為郡名久矣】 榆林 【不知起自何時俗傳地產榆因以名】
形勝
負山阻河控制東土秦筑障塞以限要荒臨閭之西海陽之北地實要沖 【以上俱元志】 東北一都會 【開原志南鎮長白之山北浸鯨州之海三京故國五國舊城亦東北一都會也】 南俯滄溟北控朔漠 【舊志】
薛子曰夫形勝雖天造地設而成之者人遼地阻山帶河跨據之雄甲于諸鎮至我朝經制為詳蓋北鄰朔漠而遼海三萬鐵嶺沈陽統于開原以遏其鋒南枕滄溟而金復海蓋旅順諸軍聯屬海濱以嚴守望東西倚鴨綠長城為固而廣寧遼陽各屯重兵以鎮復以錦義寧遠前屯六衛西翼廣寧增遼陽東山諸堡以扼東建烽堠星聯首發尾應使西北諸夷不敢縱牧東方贄琛聯絡道涂民得安稼穡飲食以樂生送死形勝之功巨矣邇者禁防寢踰保障日壞傳曰國家之憂不在遠夷而在蕭墻之內也然則形勝可恃與曰地利不如人和
山川
遼陽
廣寧
廣寧右屯衛
義州
錦州
寧遠衛
廣寧前屯衛
開原
鐵嶺衛
沈陽中衛
海州衛
蓋州衛
復州衛
金州衛
遼陽
首山 【城西南十五里山頂有泉不竭晉司馬懿圍公孫淵于襄平有星從首山墜城東南即此唐太宗伐高麗嘗駐蹕勒石紀功因改駐蹕山】
千山 【城南六十里世傳唐征高麗駐蹕于此峯巒秀麗獨盛遼左騷人墨客題詠尤多中有大安龍泉祖越中會香巖諸寺】
游千山記
千山中峯巖洞
由祖越過龍泉
下香巖
游中會寺
游龍泉寺
宿大安有懷
九日游千山
九日游千山(山陰朱箎)
千山遇雪
游祖越寺
游祖越寺(北郭劉琦)
游祖越寺(初亭程啟充)
次東巖北郭初亭韻三首
次東巖北郭初亭韻三首(朱箎)
次東巖北郭初亭韻三首(史褒善)
羅漢洞
羅漢洞(吳希孟)
羅漢洞(薛廷寵)
羅漢洞(朱箎)
羅陀洞
羅陀洞(吳希孟)
千山溫泉
千山溫泉(劉琦)
千山溫泉(程啟充)
游千山記
【原任御史】 嘉州程啟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