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5章 雜癥(1)

  • 慈幼新書
  • 程云鵬
  • 3148字
  • 2015-12-20 16:04:18

咽喉

咽喉與肺胃相接,為出入樞要,種種之癥,與大人不同。大抵由熱毒蘊積,致生風痰,壅滯不散,為瘡為腫,甚至吐咽不通,治宜桔梗湯。或牛蒡子湯,先去風痰,然后解其熱毒,次則以上清丸時時噙化服之亦佳。

肉鵝者,太陽少陰之火,為風寒壅遏,關隘不通,留連發腫,痰涎稠濁,疼痛難堪,用大烏梅一個去核,納入蝸牛一條,灰火煨透碾末,刺破鵝腫點之,或服清道湯、山豆根湯。先天虛弱火泛者,巴戟湯俱效。

喉癬者,風火郁滯喉間,蒸濕生蟲,或疼或癢,干燥枯涸,甚至面紅耳熱而不可忍,百部湯治之,苡仁湯調之。

牛蒡子湯 治風熱上壅,咽喉腫痛,或生乳鵝。

元參 升麻 黃芩 桔梗 木通 甘草 犀角(鎊) 大力子桔梗湯 咽喉微覺腫痛,聲破難語神效。

桔梗 甘草 黃芩 當歸 麻黃 桂枝 白僵蠶 馬勃上清丸 咽喉腫痛,痰涎壅塞妙方。

薄荷(一斤) 川芎 防風(各二兩) 桔梗 砂仁(各五錢) 甘草(四兩)蜜丸彈子大,不拘時噙服,臥時更佳。

清道湯花粉 元參 柴胡 芍藥 甘草 麻黃 桔梗 山豆根陳遠公破隘湯即此。

山豆根湯射干 麥冬 花粉 甘草 元參 山豆根巴戟湯熟地 茯苓 巴戟 麥冬 五味子程漢章曰∶少陰之火,直如奔馬,非借降泄,何以引而歸元?此方加入牛膝、澤瀉、山萸尤妙。

百部湯白微 紫菀 百部 元參 麥冬 甘草 五味子 大力子 白芥子苡仁湯熟地 麥冬 苡仁 山萸 桑皮 貝母 生地 甘草遠公曰∶服百部湯蟲死,服苡仁湯火息,更入肉桂數分,服二劑,不再發。

玉露湯 治初生喉腫。

陳茶葉 川黃連 荊芥穗 薄荷 甘草吹藥方膽礬 牛黃 冰片 皂角灰(各一分) 麝(五厘)玉鎖匙 治風熱喉閉,并纏喉風。

硼砂 僵蠶(各一錢) 焰硝(一錢五分) 冰片(三厘)碾細盛固,臨用取出,吹喉中甚效。

京師中一醫,持秘方丸藥治喉閉,獲利其廣。惟用拭面肥皂,金箔為衣,偶為翁曙公識破,遇江湖無藥處,以此灌之,稠痰盡吐,危癥立蘇。

咽喉以下十六門,名曰襟癥,指孩抱中言也。然余治法,則自初生至少壯,廣為設立焉。若夫虛勞相火熾甚,致喉齒耳目等癥者,載余醫貫別裁中,始不及。

齒者骨之余,骨者腎之絡。初生兒有重齦重 者,骨不斂髓,故頰里生物,與蘆擇相似,用綿裹針微刺之,令瀉血汁,先以淡鹽湯洗,次以細辛散頻擦之。

齒 ,上屬足陽明胃,下屬手陽明大腸。而其為病也,責胃居多,但所傷有胃血胃氣之異。胃血傷者,喜寒而惡熱,清胃湯;胃氣傷者,喜熱而惡寒,益胃湯。

葉錫侯曰∶胃病者,口極臭,腎病則否。

小兒臥時,開口當風,吸入風邪,留連不解,令齒縫酸痛,治以胡桐淚湯。胃虛濕熱壅盛不得下行,牙齒腫痛,清胃合五苓(見口)治之。又有牙疳出血,口臭肉爛,蘆薈丸(見疳)治之。

小兒稟賦虛怯,數歲后牙齒時疼,蟲疳風吼,九味地黃丸主之。腎氣不足,髓脈不充,七八月齒仍不出,或難出而無力嚼物,芎 散治之。

細辛散 治一切風蛀牙疼,腮頷浮腫。

細辛 荊芥穗(各一兩) 砂仁 蓽茇 鶴虱 皂角(各五錢) 白芷 細椒 草烏(各二錢)為末,擦患處,有涎吐之,仍用水灌漱。

清胃湯當歸 生地 丹皮 升麻 甘草 連翹 黃連益胃湯當歸 茯苓 白術 陳皮 黃 甘草 防風 升麻九味地黃丸生地 山萸 山藥 丹皮 茯苓 當歸 川芎 使君子 川楝肉高鼓峰曰∶此方直瀉厥陰風木,乃腎肝同治之法。緣蟲疳為風木之化,有可伐之理。

然伐其子則傷其母,故用五者補之。去澤瀉者,腎不宜再泄也。

胡桐淚湯白芷 麥冬 當歸 生地 花粉 石膏 細辛 升麻 干葛 胡桐淚芎 散川芎 生地 山藥 芍藥 當歸 甘草為末。每服二錢,白湯下。

舌者心之竅,脾之脈絡所系,心脾壅熱上沖,故令舌腫,漸漸脹大,塞滿口中,名曰木舌。宜木通散(見胎熱)服之,烏魚散涂之。又有重舌者,亦心脾蘊熱所致,由血氣俱盛,附舌根而重生一物,形如舌而略短小,以真蒲黃和黃柏末敷之,或牙硝亦可。

脾臟有熱,令舌絡微緊,時時舒出,名曰弄舌,切勿用寒藥及下之,唯宜瀉黃散,甚有飲水者,脾胃虛,津液少也。

生時舌下有膜,如石榴子,或口上 有 ,不能出聲,速用指甲掐破,或葦草割之,血出即活。若血出不止,豬脂調發灰敷之。

烏魚散烏魚骨(五錢) 蜣螂 蒲黃(各二錢五分) 白礬(五分)雞子黃調涂舌上,咽津無妨。

青液散 治重舌并口瘡。

青黛 樸硝(各一錢) 龍腦(一字)蜜調鵝羽蘸敷。

瀉黃散 治弄舌兼治木舌。

藿香葉 炒山梔 石膏 甘草 防風

小兒生后,宜勤看口,有口糜者,膀胱移熱于小腸,腸膈不便,上為口糜,導赤合五苓治之。

鵝口者,初生白屑滿舌,如鵝之口,乃胎熱所致,用發纏指上,蘸薄荷自然汁拭之。

如不已,更以粟米煎濃汁拭之,外用過黃丹滲患處。

初生一復時,滿口上下牙齒,忽變白色,恍如齒牙,名曰馬牙驚,不治。若因將養過溫,積熱熏蒸于上,發為口瘡,宜炒焦干姜,同黃連為末敷之,以木通散(見胎熱)與乳母服。

如不愈,更以礬湯浸腳,上半日,以蜜炙黃柏、炒僵蠶末敷之立效。如只口角爛瘡,發灰以豬脂調敷即愈。

導赤散生地 木通 赤茯 麥冬 甘草 燈心五芩散豬苓 赤茯 赤芍 白術 肉桂口糜散 口瘡糜爛神效。

黃柏 黃連(各一兩) 雄黃 沒藥(各二錢) 片腦(五分)為末干摻瘡上。

卷二雜癥

小兒腎氣實,其熱上沖于耳,使津液壅滯,化為稠膿,或為清汁,亦有沐浴水入耳中,血氣凝滯,漸生疳臭,久乃成聾。湯氏有五耳之名,其本則一,宜龍骨散吹之,外服化毒退熱之劑。

膽氣不舒,風邪乘襲,少火被郁,兩耳腫痛,內流清水,久則變為膿血,身發寒熱,耳內如沸湯之響,此風火燥干膽汁之候,治宜舒膽湯。

耳中干耵,無膿無水,痛如針刺,久則焚槁成聾矣,速宜平火湯重劑服之,或以柴胡聰耳湯消息調之。

龍骨散龍骨(研) 明礬( ,各三錢) 黃丹( ,二錢) 胭脂(一錢) 麝香(少許,同為末)先捻去膿汁,次用鵝管吹入。

吳遇齋曰∶瘡在耳外,用雄黃一錢,紅棗一枚去核,包黃在內,火煨存性,取黃研細,搽上即愈。瘡在耳內,用魚首石煉存性,碾細,加朱、麝各少許同碾,吹入自愈。

方鹿村曰∶耳后膿瘡,用柿餅蒂七八個,燒灰,將熄時,以碗覆之,冷定為末,入輕粉一錢,香油調涂即愈。

舒膽湯當歸 白芍 元參 花粉 炒山梔 柴胡 石菖蒲平火湯熟地 生地 麥冬 玄參 菖蒲柴胡聰耳湯柴胡(三錢) 連翹(四錢) 當歸 甘草 人參(各一錢) 虻蟲(三個,去翅足) 水蛭(五分) 麝香(少許,三件另研) 生姜(一片)各藥煎好,去渣入三末,再煎一二沸,食少遠,熱服。

程慶其曰∶有蟲入耳中,痛不可忍,極似干耵癥,用生姜擦貓鼻,取尿滴耳中即出。

仇芑軒曰∶有耵燥暴聾者,用全蝎去毒為末,酒調滴耳中,聞水聲即愈。

目黑睛屬肝,白睛屬肺,瞳人屬腎,上下胞屬脾,大小角屬三焦,心者,往來機發之輪,故目內赤者,心家積熱上攻,導赤散(見口)主之。青者肝熱,瀉青丸主之。黃者脾熱,瀉黃散(見舌)主之。有視物不明,不腫、不痛、不赤,無翳膜,或見黑花,無眼光者,是肝腎陰虛,不可服涼藥,宜滋陰腎氣丸主之。有初生眼閉者,由產母食熱物毒物所成,以熊膽少許,蒸水洗之,日七次。如三日不開,與地黃湯服之,乳母與木通散(見胎熱)服之。乳母食熱物毒物,令兒眼赤者,消風散加減調之。時氣風熱,眼昏紅腫者,開明湯、沖和湯主之。斗睛,牛黃膏主之。疳眼流膿生眵,龍膽飲子治之。痘毒及無辜疳入眼,羊肝散治之。初生洗拭不凈,穢汁浸漬眼 中,兩角赤爛,至長不瘥,又有難產,轉側差遲,血壓兒首,灌注入眼,生下不見瞳人,外胞赤腫,上下弦爛,亦宜生地湯服之,四神散洗之,不可服重劑寒涼,致傷臟腑。若因肝氣上沖,腦汁大墜,翳膜卷簾,非服補腦還睛丸不可。

諸不治癥 白珠如炙腦髓,翳如梅花蕊,瞳人散亂,青光瞎,白珠膿出,內翳裹睛,血脈脹出,瞳人打破,白翳貫心,烏珠突起。

瀉青丸龍膽草 梔子仁 大黃 羌活 防風(各一錢) 當歸 川芎(各一錢五分)蜜丸,竹葉薄荷湯下。

滋陰腎氣丸熟地(三兩) 山藥 歸尾 丹皮 北味 柴胡(各五錢) 茯苓 澤瀉(各二錢五分) 生地(酒炒,四兩)蜜丸,辰砂為衣,每十丸,空心白湯下。

張迂庵曰∶人至中年,腎水衰耗,兩目昏花,極宜六味地黃丸加枸杞、甘菊、沙苑蒺藜常服。平素火盛者,入酒炒黃柏一兩,火虧者,入肉桂一兩。眼昏兼虛熱,紅腫澀痛者,此丸減少作湯,加枸杞、甘菊,數服自愈,不得妄用風藥,致損真元。

主站蜘蛛池模板: 凤山县| 临夏县| 永顺县| 浦江县| 金昌市| 汕头市| 汉川市| 苗栗县| 滕州市| 繁峙县| 丰镇市| 遂宁市| 留坝县| 香港 | 陵川县| 武宣县| 宣恩县| 湖南省| 临汾市| 达孜县| 武鸣县| 昆山市| 安泽县| 六枝特区| 绥江县| 汉源县| 东台市| 徐汇区| 罗城| 遂溪县| 瑞安市| 永川市| 巴林右旗| 华宁县| 肥城市| 奎屯市| 普安县| 宝鸡市| 会昌县| 华坪县| 库车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