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視臺灣監察御史李公元直墓志銘袁枚
公姓李,諱元直,字愚村;山東高密人。性介而剛,少觥觥有志行。以康熙癸巳進士,入翰林;校丁酉、戊戌兩科鄉會試。乞養八年;服闋,仍補原官。
雍正七年,改四川道監察御史。當是時,世宗憲皇帝喜昌言,虛己聽納;群臣爭上封事。公以天下為己任,居臺諫僅八月,凡數十章奏;秘,外不能知。而其所最著者,言朝廷都俞多、吁咈少,有堯、舜,無皋、夔;世宗不悅,即召公并召大學士朱公軾、張公廷玉等詰云:『有是君,必有是臣。果如汝言無皋、夔,朕又安得為堯、舜乎』!公免冠,謝。良久,世宗諭諸臣曰:『彼言雖野,心亦無他』!次日,再召入,諭曰:『汝敢言自好!嗣后仍盡言,毋懼』!會廣南貢荔枝,即賜數枚以旌其直。
未幾,命巡視福建臺灣監察御史;取時憲書,親為擇日而行。公感上恩,益奮。甫到,即奏增養廉、杜饋遺,再奏番民利弊數十條;上皆是之。先是,臺灣為海外荒服,巡使者至,自視如客,闔門無所理,高枕臥,事壹聽于道、府;相習為常。公悉反所為,又時下所屬問民疾苦。有司怵其害,已咸嗾于大府,大府以侵官奏;上命議罪,遂鐫三級。
家居二十七年,卒;年七十三。公受世宗特達之知,使稍貶其道、和其節,藏器待時,則不數年必大用,用亦必有所建立;而公銳于圖報,信道太篤,不肯須臾從容,致一蹶不起。嗚呼,惜哉!然而公之賢,世宗知之;公之過,世宗亦知之。赴閩入見時,世宗謂其同官奚德慎曰:『如李元直者,可保其不愛錢;但慮任事過急耳』。又嘗諭諸大臣云:『甚矣!人之難得也。如李某,豈非真任事人;但剛氣逼人太甚』!嗚呼!知臣莫若君,信矣。然古之豪杰,得一知己即可無憾;而公竟得一知己于君父,則雖不用、老且死,尚何憾哉!宜公晚年說及世宗知遇之恩,未嘗不涔涔泣下也。初,公為翰林時,與孫公嘉淦、謝公濟世、陳公法交好,以古義相〈石靡〉切,一時都下有「四君子」之稱;每談必申旦。及孫公總督兩湖,承審謝公事瞻徇撫軍,公音問遂疏。長子憲高,以主事簡發山西;未一年,連得大州。公聞不悅,高寓書公甥以自解。其于名義大節,雖密友、愛子不肯茍且如此。
乾隆甲辰,余游廣西,公第四子憲喬為岑溪令;讀余文曰:『班、馬儔也!愿以先人之狀私于執事』!余重憲喬學行,而于公又為同館后輩;貞石之文,所不敢辭。謹按公父華國,知阜城,有善政;阜城人至今祠之。母孫氏,封宜人。先后娶兩王氏、一任氏,皆封宜人。子憲高,庚戌進士,潞安府同知;次憲噩、憲暠、憲喬。四女,四孫。葬某,銘曰:神羊岳岳,誰折其角!寶劍棱棱,其鋒孰攖!既以試之,又復置之;非廢棄之,將老其才,而徐俟之。雖然,幸而藏,得全其光;至今華表,尚有寒芒。
--見「碑傳集」卷五十五「科道」(下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