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熱之癥,實非一端,前論已詳,不復再舉,令于發熱癥下,再具陽虛陰虛,二者以申之。夫陽虛陰虛二癥,凡晝夜發熱,晝重夜輕,口中無味,陽虛之證也。午后發熱,夜半則止,口中有味,陰虛之癥也。陽全陰半,陽得以兼陰,陰不得已兼陽,自然之理也。陽虛之癥責在胃,陰虛之癥責在腎,蓋饑飽傷胃,則陽氣虛矣;房勞傷腎,則陰血虛矣。以藥而論之,甘溫則能補陽氣,苦寒則能補陰血,如四君以補氣,四物以補血是也。若氣血兩虛,但以甘溫之劑以補其氣為先,兼補其血,蓋氣旺則能生血也。若只血虛而氣不虛,忌用甘溫之劑,以補其氣,蓋旺則陰血愈消矣。故陽虛之與陰虛,苦寒之與甘溫,不可不詳審而明辯之。虛熱大禁發汗,退熱不可過用涼劑,故有和取從折屬之五法,皆可合宜采用。《經》曰:陰氣不足,則內熱乃真不足也。陽氣有余則外熱,乃假有余也。凡人元氣素弱,或因起居失宜,或因飲食勞倦,或因用心太過,以致遺精白濁,自汗盜汗,或內熱晡熱潮熱發熱,口干作渴,喉痛舌裂,或胸乳膨脹,脅肚作痛,頭頸時疼,眩暈目花,或心神不寧,寐而不寐,小便赤澀,莖中作痛,便溺余瀝,臍腹陰冷,或形容不充,肢體畏寒,鼻氣急促,一切熱癥,皆是無根虛火,但服十全大補,有益氣湯之類,固其根本,諸癥自息。若攻其風熱則誤矣。
陰虛發熱,丹溪用四物加知柏,何如六味壯水之主,以鎮陽光?八味益火之源,以消陰翳,為同氣相求之妙。
有因大勞,復感風水暑熱,或發似瘧癥,或夜發熱咳嗽,醫者但知有勞,而不知外邪內陷,誤與補藥,其邪留滯血脈之間,隨氣升降,其熱如陰虛火動之狀而游走經絡,此又不可作陰虛火動治也。當以柴葛羌防輕揚之劑,佐以參歸撫芎香附之類,以導散之。然陰虛火動之脈,則澀數而無力;外邪內郁之脈,則弦數而有力,是其異也。
有因飲食失宜,日晡發熱,口干體倦,小便赤澀,兩腿酸痛,一切陰虧癥見,而系脾虛者,蓋脾為至陰而生血,然稟氣于胃,宜用甘溫之劑,生發胃中元氣而除大熱,不可誤用苦寒,復傷脾血。若果屬腎經陰虛,亦因腎經陽虛,不能生陰耳。《經》曰:無陽則陰無以生,無陰則陽無以化。不可誤投知柏,反傷胃中生氣,宜滋腎中水火以固本補脾土,以滋化源,萬舉萬當。
有稱發熱為勞發者,蓋謂勞力辛苦不能收攝,以致元陽浮越在外也,即東垣所謂內傷。若一發散,不更元陽脫盡。若一苦寒,不更虛陽頓亡。
《經》曰:陽虛則外寒,陰盛則內熱,陽盛則外熱,陰盛則內寒。蓋陽受氣于上焦,以溫皮膚分肉之間,令寒氣在外、則上焦不通,上焦不通,則寒氣獨留于外,故寒栗也。若有所勞倦,形氣衰少,谷氣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骨氣熱,熱氣熏胸中,故內熱也。若上焦不通利,則皮膚致密,腰理閉塞,玄府不通,衛氣不得泄逆,故外熱也。若陽氣上逆,寒氣積于胸中而不瀉,不瀉則溫氣去寒獨留,則血凝泣,凝則脈不通,其脈盛大以澀,故中寒也。若夜則惡寒,晝則安靜,是陰血自旺于陰分也。夜則惡寒,晝亦惡寒,是重陰無陽也。夜則安靜,晝則惡寒是陰氣自旺于陽中也。晝則發熱,夜則安靜,是陽氣自旺于陽分也。晝則安靜,夜則發熱煩躁,是陽氣下陷入陰中也。晝則發熱煩躁,夜亦發熱煩躁,是重陽無陰也。子午潮熱,一切發熱憎寒者,邪在半表半里也。煩屬陽,為有根之火,多出于心也。躁屬陰,為無根之火,多起于腎也。
病熱而脈數按之不鼓動者,乃寒盛格陽,實非熱也。形癥似寒,按之而鼓指有力者,此為熱盛拒陰,實非寒也。寸口脈微,為陽不足,陰氣上入陽中,則灑浙惡寒也。尺脈弱,為陰不足,陽氣下陷入陰中,則發熱也。內傷發熱是陽氣自傷,不能布達,降下陰分,而為內熱,乃陽虛也。故其脈大而無力,屬脾肺,宜補中湯以升補陽氣。若陰虛發熱,是陰血自傷,不能制火,致陽氣升騰,而為表熱,乃陽旺也。陰虛也,故其脈數而無力,屬心腎,宜六味丸,以培補陰血。然雖有陰陽氣血之分,總不出脾胃陽氣不足,無以輸化所致,一切寒涼俱宜禁用。
凡不時發熱者,陽浮在外,里無火也。倦怠少食者,中氣不健運也。口干喜飲者,引水自救,里無水也。脈大無力為陽虛,脈數有力為陰虛,法當濕補,以斂浮陽,脈雖鼓指有力,此真氣虛而邪氣實也。
傷寒發熱,是寒邪入衛,陽氣交爭,而為外熱,夫陽氣主外,為寒所傷而失職,故為熱。其脈緊而有力,是外之寒邪,傷衛也,治主乎外。傷暑發熱,是火邪傷心,元氣耗散,而邪熱客入于中,故發為熱。汗大泄,無氣以動,其脈虛遲而無力,是外之熱邪傷榮也,治主乎內。凡病有感者,在皮毛為輕,有傷者,在肌肉稍重,有中者,屬臟腑最重。
凡當外感內傷之后,身中之元氣已虛,身中之邪熱未盡,于此補虛則熱不可除,于此清熱則虛不能任,半補半清,終非良法,故補虛有二法,一補脾,一養胃。如瘧痢后脾氣衰弱,飲食不能運化,宜補其脾。如傷寒后,胃中津液久耗者,新者未生,宜養其胃。二者有霄壤之殊也。清熱,亦有二法。初病之熱為實熱。宜用苦寒之藥清之;大病后之熱為虛熱,宜用甘寒之藥滋之。二者,亦有霄壤之殊也。況人天真之氣,全在胃中,津液不足,生津即是補虛,胃中陽氣衰微,溫暖即是補虛。脾陰不足,補氣須兼潤劑。脾氣虛寒,補中更要回陽。然天真之源,尤在兩腎,寒者溫之,熱者滋之,陽和得中,無過不及,則所謂少火生氣,使氣能煦,而血自濡矣。
虛實癥候,皆可發熱,辨認不真,治則舛鍺。大抵人迎脈大于氣口為外感;氣口脈大于人迎為內傷。浮數為外熱,沉數為內熱;浮大有力為外熱,沉大有力為內熱;浮大無力為虛,沉細有力為實。脈緊惡寒謂之傷寒,脈緩惡風謂之傷風;脈盛壯熱謂之傷熱,脈虛身熱謂之傷暑,熱而精神不倦,能言有力者為實,精神倦怠懶言無力者為虛。
初按則熱,久按不熱者,是里陽浮表也,為虛;初按則熱,久按愈熱者,是里熱徹表也,為實。壯熱時常不減,頭足身體一樣火烙者,為實;如乍熱乍減,頭熱足冷者,此無根之火,浮越在表在上也,為虛。口干飲冷而多者為實;口干飲湯而少者為虛。身壯熱而脈沉細,及極大極數,按之乍大乍大者為虛;身微熱而脈洪數不改者為實。身熱無汗,二便閉澀者為實;身熱有汗,二便通調者為虛;有表而熱屬表,元表而熱屬里。發熱惡寒者,陽也;無熱惡寒者,陰也。時當秋冬收斂閉藏發熱者多實;當春夏升生浮長發熱者多虛。總熱之來,由于里出,或外邪感湊,擾動清陽,或內滯蒸郁,釀成壯火,舍此二實之候,其余非氣虛不能收攝元陽,即陰虛不能鎮約雷火。潮熱之癥,有陰陽之分,平旦潮熱自寅至申,行陽二十五度,諸陽用事,熱在行陽之分,肺氣主之,日晡潮熱自申至寅,行陰二十五度,諸陰用事,熱在行陰之分,腎氣主之,一以清肺,一以滋腎。若氣虛潮熱,參、 、熟、附,所謂溫能除大熱也。血虛潮熱,歸、芍、骨皮,所謂養陰退陽也。
凡身雖熱而脈和思食者,此表病而里不病也。薄粥濃飲,聽其自然,只可節之,不可絕之。常見因熱而絕其食,以致中氣日虛,里不病者,而亦病焉。若身熱而脈微懶食者,引表病有余,而里氣不足也。只宜調脾養胃,以斂虛陽。火與元氣,勢不兩立,元氣復而火熱自己,所謂甘溫能除大熱也。若身熱而脈弦數無力者,此陰虛不能斂陽也,宜養陰以退之。若初病身熱而脈浮洪有力者,外感也,從外治。若初病身熱而脈沉數有力者,此內傷也,從內治。久則不分內外,未有元氣不傷,便宜或從陽虛,或從陰虛,顧本為治。蓋初病當分內外,久則總致一虛,此(張)之管見也。
病熱有火者生,心脈洪是也。無火者死。沉細是也。沉細或數者,死。浮而澀,澀而身有熱者,死。熱而脈靜者,難治。脈盛汗出不解者,死。脈虛熱不止者,死。三消諸失血后,募勞久痢諸虛,復發熱者,皆為惡候。凡吃酒人,發熱難治。若不飲酒人,因酒發熱者,亦難治。緣酒性大熱有毒,遇身之陽氣本盛,得酒則熱愈熾,陰氣破散,陽氣亦亡,故難治矣。然耗之未至于亡者,猶或可治也。
凡久病惡寒,當用解郁。凡背惡寒甚者,脈浮大無力者,是陽虛也。凡面熱惡寒者,是寒郁熱也。大凡陽虛則多惡寒,宜用參言之類,甚者,加附子少許,以行參 之
人參柴胡散
治邪熱客于經絡,肌熱痰喘,五心煩躁,頭目昏痛,夜有盜汗,婦人虛勞骨蒸。
白茯苓 赤芍藥 人參 白術 柴胡 當歸 半夏曲 葛根 甘草 姜棗水煎服。
鱉甲地黃湯
沽虛勞煩熱,心下怔悸,婦人血室燥涸,身體羸瘦。
柴胡 當歸 麥門冬 鱉甲(醋炒) 石斛 白術(麩炒) 茯苓 熟地 秦艽(各一錢) 官桂(三分) 人參 甘草(各五分) 生妻(一片) 烏梅(一個) 水煎溫服。
知母散
治虛勞心肺蘊熱,咳嗽膿血。用此解勞熱調榮衛。
黃 (蜜炙,七分) 白芍 生地 黃芩 麥冬 人參 白茯苓 桔梗 知母(各一錢)甘草(五分) 生姜(一片) 小麥(一撮) 竹葉(十片) 水煎服。
樂令建中湯
治臟腑虛損,身體消瘦,潮熱自汗,將成勞瘵。
前胡 細辛 黃 (蜜炙) 人參 桂心 橘紅 當歸 白芍 茯苓 麥冬(去心) 甘草(炙) 半夏(湯洗,七次) 姜棗水煎服。
秦艽鱉甲散
治骨蒸壯熱,肌肉消瘦,困倦盜汗。
地骨皮 柴胡 鱉甲 秦艽 知母 當歸 加烏梅一個,青蒿數莖,水煎服。
小草湯
治虛勞憂思過度,遺精白濁,虛煩不安。
小草 黃 當歸 麥冬 酸棗仁 石斛 人參 甘草 姜水煎溫服。
加味逍遙散
治血虛倦怠,發熱口干,自汗盜汗,或月經不調,腹痛重墜,水道澀痛等癥。
當歸 白芍(酒炒) 白茯苓 白術(土炒) 柴胡(各一錢) 炙甘草 丹皮 梔子(姜汁炒黑,各五分) 水煎服。去丹皮、梔子,即逍遙散原方。
藏血者,肝也。一有拂逆,則將軍之官,謀慮不決,而血治為之動搖。《經》曰:暴怒傷陰。成為血虛諸癥,婦人尤甚也。以白術、茯苓,固其脾,恐木旺則土衰,所謂不治已病治未病也。《經》曰:“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故用甘草。《經》曰:“以辛散之”,故用當歸。《經》曰:“以酸瀉之”,故用芍藥。柴胡氣涼散其怒火。山梔味苦,抑其下行。丹皮和血通經。所以導血中之氣,而無壅塞之虞,由是而察其平肝補血之泛,可謂婉而至矣。
清心蓮子飲
治熱在氣分,夜安晝甚,口渴便濁,或口舌生瘡,咽干煩躁,小便赤淋,遇勞即發。
黃芩(炒) 麥冬 地骨皮 車前子 甘草(各一錢五分) 石蓮肉 白茯苓 黃人參(各一錢) 水煎服。
心臟主火,火者,元氣之賊,熱不兩立者也。小腸與心為表里,心火妄動,小便必澀,故以門冬、石蓮寧其天君,毋使有自焚之憂;黃芩、茯苓清其至高,毋使有銷鑠之患;參 之用,肋氣化以達州都;車前之功,開決瀆以供受盛;甘草一味,可上可下,調和諸藥,共底成功。若小便既通,則心清而諸火自息,竟宜治本,不必兼標矣。
人參竹茹湯
治胃中有熱,嘔吐咳逆,虛煩不安。
人參(五錢) 半夏(一兩) 竹茹(一團,一方加橘紅一兩) 分作六服姜水煎,溫服。
補中蓋氣湯
治勞倦內傷,身熱心煩,頭痛惡寒,陽虛自汗,懶言惡食,或喘或渴,或氣虛不能攝血,脈洪大無力,或微細軟弱,或瘧痢脾虛,久不能愈,一切清陽下陷,中氣不足之癥,或虛人感冒風寒,不勝發表者,宜以此代之。(中者,脾胃也。臟腑肢體皆稟氣于脾胃,饑飽勞役,脾胃有傷,則眾體無以稟氣而皆病矣。陽氣下陷則陰火上乘,故熱而煩非實熱也。
頭者,諸陽之會,清陽不升則濁氣上逆,故頭痛。其痛或作或止非如外感頭痛不休也。陽虛不能衛外,故惡寒自汗。氣虛故懶言。脾虛故惡食,脾胃虛則火上于肺,故喘。金受火克,不能生水,故渴。脾虛不能統血,則血妄行而吐下,清陽下陷則為瀉痢。氣血兩虛則瘧不止。
總皆中氣不足,變現諸癥也。)黃 (一錢五分,炙) 人參 炙甘草 歸身 白術(土炒,各一錢) 陳皮(五分)升麻柴胡(各三分) 姜棗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