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 馮氏錦囊秘錄
- 佚名
- 4975字
- 2015-12-20 14:05:02
兒生七日之內,有便血者,由母食酒面炙爆過多,在胎受之,女子則熱毒入心,小便尿血,男子則熱毒入肺,大便便血,治法不可過投涼藥,至于常人便血者,因臟氣衰弱,風邪乃入,是以或積冷蓄熱,或濕毒傳于腸胃,冷熱交攻,損傷血氣,滲入腸中而便血也。亦有上焦心肺積熱,流注大腸而便血者,故宜分或冷或熱,或濕或風,或虛及新久之異以治之,不可純用寒涼,及單行單止,涼則令血凝泣,行則流走不已,止則無可歸經,即用涼藥,必用辛味為佐,久不愈者,當用溫劑,如黑姜歸芍參術之類,使脾能統血,血有所歸也。多兼酸澀之藥者,是欲少斂之也;藥多用酒炒者,是欲升舉之也。收斂止塞之后,仍必和氣血濃腸胃,使陰絡無復傷之患耳。
槐花散
治腸胃有濕,脹滿下血。
蒼術 濃樸 陳皮 當歸 枳殼(各一兩) 槐花(二兩) 甘草 烏梅(各五錢) 每用五錢水煎空心服。
聚金丸
治腸胃積熱,或酒毒下血。
黃連(四兩,酒炒一兩,姜汁炒一兩,灰火煨一兩,生用一兩) 黃芩 防風(各一兩)為末,煮面糊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米泔浸,枳殼水下。
芍藥黃連湯
治大便后下血,腹中痛,謂之熱毒下血。
芍藥 黃連 當歸(各五錢) 淡桂(五分) 炙甘草(二錢) 大黃 每服一兩,水煎服。如痛甚者,加木香、檳榔。
煎紅丸
治臟腑虛寒,下血不止,而色痿黃,日久贏瘦。蓋失血癥乃火使之然。言虛則可,言寒則不可也。然久則火勢已衰,臟腑虛寒兼備矣。丹溪云,下血久不愈者,后用溫劑。
側柏葉(炒黃) 鹿茸(火去毛,醋煮) 附子(泡去皮、臍) 川續斷(酒浸) 阿膠(蛤粉炒) 黃 當歸(去蘆,酒浸,各一兩) 白礬(枯,五錢) 為末,醋煮米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米飲下。
一方治便血不論新久,神效。
用白礬細末,七八分,大人一錢五分,調入雞子內煎熟,切作細塊,空心白湯吞下。
方脈腸風臟毒合參
丹溪曰:腸風獨在胃與大腸出。兼風者宜蒼術、秦艽、芍藥、香附之類。腸風者,邪氣外入,隨感隨見,所以色清,臟毒者蘊積毒久而始見,所以色濁。治腸風以散風行濕,治臟毒以清熱涼血,又要看其虛實新久,新者實者降之瀉之,虛者久者升之補之。血之在身,有陰有陽,陽者順氣而行,循流脈中,調和五臟,灑陳六腑,謂之營血,陰者居于絡脈,專守臟腑,滋養神氣,濡潤筋骨,若感內外之邪,而受傷,則或循經之陽血,至其傷處,為邪氣所沮,漏泄經外,或居絡之陰血,因留著之邪,潰裂而出,則皆滲入腸胃而泄矣。世俗率以腸風名之,不知風乃六淫之一耳。若腸胃受火熱二淫,與寒燥濕怫郁其氣,及飲食勞力,傷其陰絡之血者,亦可謂之腸風乎?《針經》曰:陽絡傷則血外溢而吐衄,陰絡傷則血內溢而便溺,是也。不可純用寒涼藥,必加辛散為佐,久之不愈,宜理胃氣,兼升舉藥,蓋精氣血氣皆生于谷氣,大便下血,多以胃藥收功,徒用苦寒而不理脾胃,是絕氣危生之下工也。
腸胃本無血,而有下血者,大腸之病也。大腸何以病下血,邪以感之也。蓋陰絡不傷,腸胃不虛,雖有外邪,亦不能患,惟醉飽房勞,坐臥風濕,恣啖生冷,以致濕熱陰絡受傷,外邪得以乘之。《經》云:陰絡傷,則血內溢而便血;又云,結陰者便血一升,再結二升,三結三升,此言陰氣內結,不得外行滲入腸間,乃寒濕生災,而陰邪之勝也。外邪者何?風寒暑濕熱是也。風喜傷肝,肝傷則不能藏血而下者,醉后飲冷,寒飲內傷,血為寒凝,滲入大腸而下者,內外傷濕,濕傷凝胃,隨氣下流而致者,膏粱人濃味酒色,藜藿人勞役過度,以致熱積下焦而致者,然濕毒下血者,腹中不痛,熱毒下血者,腹中多痛,更有內傷陽氣不足,下焦之陰,無元陽以維之,而下血者,書所謂病人面無色,脈浮弱,手按之絕者,下血是也。有脾虛陽氣下陷,不能統血,以致血隨氣降而下者,蓋陰必從陽,血必從氣,脾為氣血生化之源,故必賴補中升陽,以胃藥收功,有以先便后血者為遠血,由足陽明隨經入胃,先血后便者為近血,由手陽明大腸隨經下滲,有以心肺為遠血而屬陽,肝腎為近血而屬陰,以論者名為腸風臟毒,實非外感之風,腫熱之毒之謂,蓋陽明之氣不能上越,下陷大腸,腸胃之脈隨氣虛陷,陷久則濕熱蘊毒,隨氣陷而先至,其腹不痛,血清而色鮮者名曰腸風、邪氣外人,隨感而見者也。謂之挾寒下血,后人因古方多用荊防升散,而窒之為風,實非風也。臟毒者腸風日久,氣血俱虛,下陷日甚,大腸濕熱蘊積,遂生窠穴,為積血之器,從便之前后而來,其腹痛則痛,血濁而色黯者名曰臟毒,內傷蘊積,久而始發者也。謂之挾熱下血,雖有毒名,實菲毒也。腸風者風邪淫乎腸胃也。臟毒者濕邪淫乎腸胃也。若血射如線者蟲痔也。腸風臟毒之血,自腸臟而來,五痔之血,自肛門蝕孔處出也。
凡下血身涼血寒者生,身熱血溫者死。
一方治積熱便血。
蒼術 陳皮(各一兩五錢) 黃連 黃柏 條芩(各七錢五分) 連翹(五錢) 為末,生膏六兩,合丸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白湯下。
腸風黑散
治腸風下血,或在糞前后,并皆治之。
荊芥(二兩) 亂發 槐花 槐角(各一兩,燒) 甘草(炙) 皮(炒,各一兩)枳殼(去白,三兩,炒一兩) 共將所燒藥同入瓷瓶內,鹽泥固濟,燒存三分性,出火毒,同甘草枳殼搗羅為末,每服三錢,水煎,空心服。
一方治腸風下血。
干樗根白皮 人參(各等分) 為末,每服二錢,空心,米飲下。
又方用椿根白皮取北引者,去粗皮酒浸曬干,為末,棗肉丸桐子大,每酒服三五十丸。
槐角丸
治五種腸風下血,痔 脫肛下血并服。
槐角(炒,一兩) 地榆 黃芩 防風(去蘆) 當歸(酒浸一宿,焙干,去蘆)枳殼(去白,麩炒,各八兩) 為末,酒糊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米飲下。
黃連散
治腸風下血,疼痛不止。
黃連 雞冠花 貫眾 川大黃 烏梅(各一兩) 甘草(炙,五錢) 為末,每服二錢,溫米飲調下,日三服。
丹溪治臟毒下血,車前草連根一握,生姜一小塊,和新水搗爛去渣,取汁候血欲下時,腰間必覺重,即服此一盞,少頃漸覺冷下腹中,登廁便不見血矣。
一方治臟毒下血,用黃連四兩,酒浸,春秋五日,夏三日冬七日,曬干為末,以烏梅肉六兩同搗為膏,丸桐子大,每服二三十丸,空心白湯下。
脫肛大小總論合參
夫肺與大腸為表里,肛者大腸之門也。肺實則溫,溫則內氣充而有所蓄,虛則寒,寒則內氣餒而不能收,是以腸頭出露矣。多得于大痢不止,里急后重,努力肛開,外風所吹而致者,或伏暑暴注,洞瀉腸頭不禁者,或稟賦怯弱,易于感冷,啼叫努氣,大腸虛脫者,蓋瀉痢未有不因風暑濕熱傷脾,脾虛則肺氣既弱,大腸亦虛,土為金母,母虛不能生金,是以少被風冷,則腸頭即為虛脫。治宜補脾溫胃,使金受母之益而上升,次投固腸之劑,外用熏摻等方,若久出而堅者,先以溫暖藥湯燒軟,漸漸納入,若腸頭作癢者,多因大腸濕熱生蟲而蝕肛門,上唇有瘡,蟲蝕其臟,下唇有瘡,蟲蝕其肛,久則齒根無色,舌上盡白,四肢倦怠,唾血如粟,心內懊 ,而為危癥,初治宜服化丸,外用生艾,用楝根煎湯熏洗,至若蝕肛透內者不治。
肛門為大腸之使,大腸受熱受寒,皆能脫肛。且大腸者傳導之官,腎者作強之官,酒色過度,則腎虛而盜泄母氣,肺因以虛,大腸氣無所主,故令脫肛,小兒血氣未壯,老人血氣已衰,皆有此癥。又按,丹溪所論,脫肛因氣虛血虛者固多,亦有因氣熱血熱者,宜兼脈候詳察。氣虛者補氣,參 術草制升麻之類;血虛者四物湯;血熱者涼血四物湯,加炒柏;氣熱者條芩升麻之類,并宜升提。
谷道癢痛,多因濕熱生蟲,欲成痔 ,宜以雄黃和艾燒煙熏之,或用桃葉一斛蒸之極熱,納小口瓶中,坐熏立死。
龍骨散
治小兒大腸虛,肛門脫出。
龍骨(二錢五分) 訶子(煨,去核) 沒石子(二個) 赤石脂 罌粟殼(去蓋,蒂、瓤醋炒,各二錢) 為極細末,米飯調化,食前服。
伏龍肝散
治小兒陰證脫肛。
伏龍肝(一兩) 鱉頭骨(五錢) 百藥煎(二錢五分) 為細末,用紫蘇煎濃,候溫和,清油同調敷。又方,用五倍子為末,每用二錢,入白礬,水煎洗。又方,用木賊,燒灰存性,為末,搽肛門上按人即愈。
又方浮萍為末干貼。又方,用陳壁土泡湯,先熏后洗。
一方用槐花槐角等分,炒黃色,為末,用羊肉蘸藥炙熱食之,以酒送下,或以豬膘去皮,蘸藥炙食亦可。
論痔(兒科)
痔者,肛門之傍,生瘡腫痛者是也。亦有生瘡有孔,惡水不干,而為漏者,皆由母食酒面爆炙,在胎受之,或因后天失調,心經蘊熱,熱傳于肺,注于大腸而成者,宜內服涼血解毒之劑,外用熏洗可也。
方脈痔漏合參
痔漏其名有五、曰牡、曰牝、曰氣、曰血、曰酒,又有腸風痔、脈痔、雌雄痔,皆五痔之別名也。初生俱在肛邊,狀如鼠乳,或結小核癢痛注悶,甚者身者惡寒,皆由房勞飲酒過度,久嗜甘肥不慎,醉飽以合,陰陽勞擾,血脈腸僻,滲漏沖注下部而成,治法始覺便服秦艽、槐角、連翹、土貝之類,外用熏洗以取內消,倘仍恣嗜欲,則腐潰膿血,逗留日久,傍穿竅穴,即變為漏,乃須補氣血,慎調攝,方可以漸取功。
痔漏之源,受病者燥氣也。為病者濕熱也。由乎酒色過度,濕而生熱,充于臟腑,溢于經絡,墜于谷道。左右沖突為痔,雖見癥于大腸,實陰虛而火實所致。《經》所謂開竅于二陰,久則潰而成漏,然痔輕而漏重,痔實而漏虛,治痔不過涼血清熱,治漏初則涼血清熱燥濕,久則澀竅殺蟲,兼乎溫散,或曰:痔漏,火是根源,何故而用溫澀?殊不知痔止出血,始終是熱,漏流膿水,始是濕熱,終是濕寒,不用溫藥,何以去濕而散寒乎?非止痔漏,百病中多有始熱而終寒者,即如瀉泄嘔吐,初則腸胃氣實為熱,久則腸胃氣虛為寒。丹溪下血條云:下血久不愈者,后用溫劑,正此義也。
手陽明大腸庚金也。清燥主收,司行律液,以從足陽明胃土之化,旺則生化萬物,人或醉飽入房,酒熱留著,忍精不泄,流注篡間,前陰之氣,歸于大腸,木乘火勢,而侮燥金,火就燥,則大便閉而痔作矣。受氣者燥氣也。為病者胃濕也。故東垣曰:腸頭成塊者濕也。作大痛者風也。大便燥結者兼受火熱也。是濕熱風燥,四氣合邪,法當瀉火,潤燥疏風,和血止痛,是其治也。
漏瘡須先服補藥生氣血,用參、術、 、芎、歸為主,大劑服之,隨以附子末唾和作餅如錢濃,以艾灸之,漏大炷大,漏小炷小,灸令微熱,不可使痛,干則易餅再灸,直至則止,來日又灸,直至肉平為效。亦有用附片灸,仍用前補劑,作膏貼之尤妙。痔漏初起須用芩蓮之類,以涼大腸,枳殼以寬大腸,澀竅用赤白石脂、枯礬、黃丹、腦子之類。
加味槐角丸
治痔漏通用,及治腸風下血。
槐角 生 歸身 黃 (各二兩) 川芎 阿膠 白芷(各五錢) 黃連 條芩 枳殼秦艽 防風 連翹 地榆 升麻(各一兩) 為末,蜜丸或酒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漸加至七八十丸百丸,空心溫酒,或米湯下。
此方槐角、生地,生血涼血為君;當歸、川芎、黃 、阿膠,補虛為臣;以諸藥為佐使,黃連瀉心火,條芩涼大腸,枳殼寬大腸,秦艽去大腸風,防風為血癥上使,連翹為血癥中使,地榆為血癥下使,而連翹又有散經絡中火邪,地榆又能涼血,升麻升散火邪,又與白芷引諸藥入太陽經絡,治痔漏經絡中之病也。
鈞腸丸
治久漏虛漏,肛門腫痛生瘡,時有膿血,及腸風下血,虛寒久不愈者。
栝蔞(二枚,燒存性) 皮(二個,燒存性) 雞冠花(微妙,五兩) 綠礬(枯,一兩) 白礬(枯,二兩) 胡桃仁(取仁,十五兩,不去油,罐內燒存性) 白附子 天南星(生用) 枳殼(去穣,敖炒) 半夏 訶子(煨,各二兩) 附子(去皮、臍,生用,一兩) 為末,醋糊丸,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臨臥溫酒下。
一方敷痔漏。
用田螺一個,挑開靨,入片腦一分,過一宿,取螺內水搽瘡,先用冬瓜穣煎湯洗凈搽之。
一方治痔瘡痔漏初起,人壯便秘血分壅熱者。
生地(四兩,水洗) 防風 當歸 九制 大黃 槐豆(炒) 蒼術(米泔浸、炒)赤芍 地龍(各二兩) 片芩(一兩五錢) 金銀花 枳殼(麩炒) 秦艽(各一兩) 為末,蜜丸,空心白湯送下三錢。
一方治痔,用白雞膽二三枚取汁,熊膽二分半,片腦半分,共研一處,藏瓷盒內,勿使出氣,用時以手指搽立效。
神繭散
治諸痔神效。用蠶繭納入男子指甲,以滿為度,外用童發纏裹,燒灰存性,蜜調敷之。
鯽魚散
治痔瘡久不愈、用鯽魚一個,破去腸盡,入白礬令滿,瓦上燒存性,為末,雞毛卷藥敷之立效。
痔瘡蟲 作癢,用槐白皮濃煎汁浸之,冷再換,再浸良久,欲大盒飯有蟲出。
豬甲散
治諸痔用豬懸蹄甲為末,空心米湯調下二錢。
熏洗方
槐花 荊芥 枳殼 艾葉 水煎,入白礬,先熏后洗。
又方木鱉子七個取仁研,白礬二錢,水煎,熏洗二三次。
一方治痔瘡有頭,用芫花根,洗凈,木臼搗,以少水絞汁,于銀銅器內,慢火煎成膏,將絲線于膏內度過,系痔瘡頭,系時微痛,候心躁痔落時,以紙捻蘸膏于竅內,永除其根。
治翻花痔方
用荊芥、防風、樸硝煎湯洗之,次用木鱉子、郁金研末,入龍腦些少,水調敷,或用熊膽和勻貼之尤妙。
痔瘡灸法
用大蒜一片,頭垢捻成餅子,先安頭垢餅于痔上,外安蒜,艾灸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