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2章

我為法來非為床坐者。身子若意云。我從庵園本為法來。非為床坐。而相此中忽然念床。非本心也 非有色受相行識之者。此一段文凈名不以法性無生故無法可求也。復次文殊奉命五百八千為法隨從。然忻法之情既殷。保著之心亦固。既情殷執固所已。前品雖略明三觀。但得天子發心而未能深悟無生法忍。今將因念座欲顯不思議品之大用。故先遣滯法之心忘彼求取之意。諸來隨從自然息機會。囗遺喪滯。近即得法眼凈。遠能不二法門也。陰界處等名數廣如林苑明也 無見苦求者。四啼有二種。小乘以見苦斷集證滅修道為四。此苦實苦為深諦。乃至滅道亦然。大乘了苦無生名苦。真諦乃至集滅亦然。此之四諦即一真諦。此乃名四而體。一不同前小乘名四而體四也。思答云。知苦無生名苦諦。知集無和合名集圣諦。以不二相觀名道圣諦。法本不生今則無滅名滅圣諦。此大乘無生四諦也。若遺教經云。佛說苦諦。真實是苦。不可令異。集真是因等。此即是小乘四諦也。又大涅槃經云。凡夫有苦無諦(生樂想故)二乘有苦有諦(覺陰苦故)菩薩解苦無苦而有真諦(覺陰無生故)故迦旃延章云。五陰凋達空無所起。是苦義(此亦覺苦無生名苦義也)下文又云。依于諸法實相之義明宣無常苦空非我(此亦了苦無主名實相)上來所引若苦等無生者。即無見苦求乃至無斷集求等。若言我當見苦斷集證滅修道者。此既不了生。是乖實相。非真言論。名戲論也 由旬者。或云踰阇那。或云由延俞旬踰繕那。此云計合應爾。謂計度量合爾。同此方驛也。古圣王一日行俱舍十六里。余經論或三十六十八十。無定數也。見應法師經音 此座高廣吾不能升者。如來昔日鹿苑說小乘生滅四諦十二緣斷三界九地惑。至非相想九解脫床證盡無生智。名坐解脫床。如來撫接二乘乃云。我與汝等三人同坐解脫床。此諸聲聞等不了如來隨宜所說實理如來同坐此解脫床。故法花云。佛說一解脫義等不得此法。二乘既謂佛同坐。豈能進求。今將欲奪小乘解脫使知非真床。今證不思議解脫之真座。然理不可頓悟必有漸。故假燈王之床座因遣權即實也。故法花云。汝等但離虛妄名為解脫。其實未得一切解脫。何故喻床。答。解脫止息故如來床也 有神通非不思議者。二乘神通增小減大。既未證大小之本一。謂物有大小之定相故。作通運用增減于大小耳。既有作增減。故見大小之異形。故名思議也。菩薩知窮中道權觀實圓妙理大小之形智冥妙體之用。如明鏡無心而愛惡自辨。真通不運而修短自移。此法身本有之神通。豈二乘初定運力有心之神通哉。問。二乘有心之通與菩薩本有之通何。答。懸殊。二乘于有為報得自心上假定力以現通。心運即有。心亡即無。菩薩悟達法性體用克圓。法性體常用焉生滅。法性本有用豈修成。復以寂滅而常用。用而常寂理。無異體之用。亦無離用之體。既其即體即用。豈有心于運用哉。此菩薩法性之通。豈二乘定力之通也 我等何為永絕其根者。昔聞隨宜所謂實與佛同座解脫床。今聞別有解脫名不思議。量已外用之不如。亦審內證之非實。又增大士之行數越三祇。我今斷結。生涯甚近既無進修之分。故致永絕之哀。又審已證不與佛同。即名轉酪成生蘇教(花嚴初二果乘未益名乳。阿含轉凡成圣如轉乳為酪。昔謂三乘同證第九解脫。今乃知佛不同。悔其取小。名生蘇。若至般若。佛令聲聞為菩薩。轉教既教許。傳人未蒙記。會教不教人為熟蘇。若至法花涅槃教。昔己傳人今授記。即醍醐教)又聞。聲聞執佛同解脫果理不進求。故此經偏折解脫不同。遂懷絕分之嘆言。若至法花涅槃聞一毫之善理至佛果。一地所生一雨所閏。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凡有心者滅皆作佛。即自悔昔折其同 佛子所應得者。我亦得之何念嘆之有。理妙根粗教不同可囗。故令一音之教有不同之解。而法師未能深取經旨。而聞絕分之言。便之定性二乘永無佛性。此蓋未深喻至人權實之說 凡夫下劣不能如是逼迫菩薩者。凡夫者凡夫人也。下劣者二乘及地前菩薩名下劣位人也。故無垢稱經云。凡夫劣位非其所堪也

觀眾生品

眾生者。大論經云。眾緣生故名為眾生。此緣生無自性釋也。般若燈論云。數數生故名為眾生。即余經云。補特迦羅翻名數取趣釋同此也(此受生無自性釋也)大品經云。無有法可名眾生。但假名故號為眾生(此體空無自性釋也)此上經論三釋言異理同。雖有為眾生之名。乃是返悟無生之教。諸釋言有情即似定有眾生。然于簡異無情之門似精于致教悟理之門。非無小失。幸諸達者深審詳佛旨焉 第五大等者。前四大實有故不取為喻。五大本無故喻眾生本無生也 第六陰等準釋亦然。余教云。第二頭第三手龜毛兔角皆同此喻本無生也 行寂滅慈者。菩薩觀眾生空入無生觀已。還為眾生說是無生觀門。眾生得無生忍。即是與眾生無生忍樂故名慈也。已下寂滅慈等諸名雖異體只是一。今悟無生忍即此忍上廣依義建立諸名也。何者只令生悟無生。無生即寂滅。煩惱不生即不熱。二世無生即名等。無生即無起。無起故無凈法。無生故內外不會。不會即不二。無生即無盡。故不壞無生信 故無毀。無生不染故即性凈。無生本無故如虛空。無生破法故名阿羅漢。無生即至安人故名菩薩。無生即真如相無去來故名如來。覺法無生名佛慈。無生理常非因緣生故自然。無生無是非故菩提一味。無生維待故無比。無生大乘救大苦故大悲。無生離彼我故無厭折。令悟無生即萬行慈施名無惜。無生毀禁罪滅悟無生故忘彼我。無生能忘懈怠惑故名精進。無生即定味不生。無生即二智并明故知時也。無生即能應物現生故示現。無生即二邊見破故直心無隱。無生即深入一相故不雜。無生真鏡故不假。無生即究竟涅槃故云佛樂。可謂一念無生萬行克備。一行一切行一慈一切慈。故大品云。般若雖空一心具足萬行。即其事也 室有一天女者。前凈名方丈一室多座。此室何以空。諸佛國土亦復皆空。即知凈名方丈非寬非狹。應物度生示寬狹。爾今天女法身菩薩。法身非女而現女身。以表凈名非男現男也。故下文云。天女得無生忍。以本愿故隨意能現。復次眾生空。如第五等。而諸聽眾未知何以故空。故因天女現身廣示天女無相也 是花無所分別者。天女法身菩薩。觀花無相。不見著身為犯離身為轉。故云是花無所分別仁者自生分別者。身子小乘不了花性無生。乃見著身為犯戒。證身為持戒也 已斷一切分別相者。五陰性空。不見著之為犯離之為持也。戒既爾。定惠亦然。小乘入定為定出定為亂。大乘定亂一相亦無分別也。又小乘入觀緣真名惠。出觀緣僧非惠。大乘觀真僧不二。即心無生名惠。故無異緣分別也 結習未盡者。聲聞余惑對小乘教言。正使已斷。但余習氣。若對大乘。聲聞所余煩惱直是結使。非習氣也。何以知之故法花經云。二乘但出火宅露地而坐。未登寶乘。去道常遠。昔三界本者受謂為樂。今離虛妄名為解脫。若發菩薩心修行十住乃至妙覺白牛寶乘。始名一切解脫。故知聲聞已斷之惑但是離妄非名斷是正結。若得菩薩一切解脫。方始斷正使爾。仁王亦云。從習忍至頂三昧皆名為伏。一切煩惱唯佛頓解。不名為信漸之伏者。準此十地灌頂上云是伏。二乘斷惑豈使所余皆習氣乎。將以如來方便抑遠令近。故說所斷為使。未斷者習。理實所斷虛妄其惑甚微。未斷無明其累至厚。故名結也 解脫者無所言說者。小乘解脫離俗證真故名證者亡言。大乘即俗而真故即言無言。故名字言說皆解脫相也 增上慢者。有七慢。有此一數也。一慢于劣計勝。或等計等。二過慢。于等計勝。三慢過慢。于勝計勝。四乘慢。于五取陰執我。五增上慢。無漏勝法名增上。未為得為慢。六卑慢。于多分殊勝計己少分下劣。七邪慢。謂實無得計有。故今聲聞解脫非是諸佛解脫。計己同佛即是未得為增上慢 一切女人亦當能轉者。大士法身非男非女。應物故現女。舍利弗報身本非女。神通所轉乃作女。眾生法性本非女。煩惱妄業變成為女。身子若了自女即非女亦了一切女人即女無生故非女也。故云非女而現女也。以此妙悟說以示人。今悟即女非女。此乃轉為法身。不同二乘轉女為男也 已得當得如恒河沙者。當已二世。不言今世者何。一釋云。小乘唯知一娑婆不知有十方佛土。當已相累成佛可言恒沙。今唯一佛與恒沙之文不便故不舉一解脫云文舉當已現在例有但來有得之難。何要三世之數

佛道品

上問疾品云。以無所受而受諸受。今此品廣明三界六道。二乘異學皆是無受也 無間梵云阿鼻。新云。阿鼻者此云無間。此五種業有四無間。一趣報無間。二身量無間。三壽命無間 四苦無間 地獄者。梵云那落迦。此云苦囗。舊云泥黎邪。或言泥羅夜。此云非行。為非法行處 八邪法者。謂邪見邪思惟邪精進邪悟邪業邪命邪念邪定也 高原陸地及植種于空者。譬二乘于擇滅無為中求如來種也。此是舍生死之滅非不生不滅之寂滅故不得如來種也 卑濕淤泥及糞壤之地。譬凡夫煩惱。若能聞種妙晤煩惱即菩提者。得見如來種。壤者尚書云。土無塊曰壤 見無為者。取小乘見道十六心已去也。此有二緣不得如來種。一以斷惑故無復悟惑即菩薩也。二為舍生死故不能返入起大悲也。故下文云。如菩薩者不盡有為不住無為也 不入煩惱大海即不能得一切寶者。二乘偏真舍生死證涅槃。既能舍此證彼。安能返入生死大悲廣濟以無所受而受諸受哉。如是偏悟即不能得無上菩提。菩提一切種智也。若菩薩中道。即生死即涅槃。既不能舍生便證涅槃。亦能不離涅槃便入生死。未嘗不離未嘗不濟。所以煩惱泥中起佛法身耳 不絕其根者。昔者佛為聲聞說生身佛菩提樹下三十四心成道雙林涅槃。不說如來常住法身不生不滅應跡為人現其生滅。是如聲聞但知三乘同有生身成道灰滅涅槃。不知有法身常住應跡生滅。今此經忽聞大士行非道為佛道即惑種為佛種。謬自思惟。煩惱已盡余報未機。將欲廣游非道。漏業已除即取菩提三祇行缺。復未知法性應生大悲游化。所以根敗之嘆由此生焉。若至法花大悟權實深知真應。故無此嘆也。復次聲聞滅惑取真。偏悟乖中。以此取于無上佛法夫之遠矣。凡夫雖具足煩惱。然未曾舍惑取證。若聞大乘迷即垢即凈即色即定。圓真佛種由此而生也。或有尋經未了此意。將聲聞決定畢竟不得無上菩提。謬之甚矣。何者若以煩惱為佛性。二乘有無明住定煩惱。何得此惑獨非佛性乎。若以生死性即涅槃性。二乘有變易生死。何得此生死非涅槃性耶。且如嚴冬之月水結成冰仲春之時冰即為水。迷時煩惱覺了菩提理。況若斯更何惑意。況聲聞即指丈六為生死之身。大經云。吾今此身即是常身法身。唯此生死即涅槃煩惱即佛性之理盡矣 智度菩薩母者。智度者正見也。方便者萬行也。智而能信。法身始生焉 法喜已下至涂香等。明修持以增長摧滅一行明閑成雖知已下明答物也 女者權智。大非曲順物心如女。男者實智。正直百非俱破。如男子 發不受邪諂 弟子塵身者。菩薩昔明日回為無明郎主恩愛魔王之所策使。今成正覺智圓惑盡。諸塵勞門皆為佛事隨意策使。故如弟子也 無漏林樹者。離煩惱熱如蔭覆于樹得大清涼 覺意花者。此花結草花也。結惠果故。下花鬘之花。此莊嚴花。非結果花也 解脫者。此是九無礙九解脫。此已智慧斷非想既惑至第九解脫名智慧果也。下云八難解脫者。此是攝定解脫非智慧法也。八解脫者。一內有色觀外色。二內無色觀外色。三凈解脫具足住身作證。四空處。五識處。六無所有處。七非想非非想處。八滅盡定解脫 七凈花者。惑心二凈在七方便位。見凈度疑凈分別道非道凈此三世見道位。離身邊邪三見名見凈。離疑名度疑凈。惑見取善識取邪道正道名分別道非道凈。行凈。世修道位離九地修惑名為行凈。七涅槃凈。世無學道 凈命生者。所言取命者。詐現異相于邪心活命名邪命也。離此邪命名凈命。謂凈心活命也。今言凈命生者。謂凡夫修禪為貪著。生于梵世無求出離。如此味禪名邪命也。若求涅槃厭患三界而修禪者。此之正求惠命故云凈命生也。食者智慧也。資養法身故。漿者禪定也。除欲渴愛故 凈心澡浴者。凈心有三種。心凈已慶法禪者惑盡為凈一也。凈心觀佛魔不忻者信無疑為凈二也。今凈名好澡浴除罪者懺悔除罪三也 或現劫盡燒等者。大三災劫也 沼法師劫頌云

論空成住壞  皆第二十增

劫將欲壞時  十九壞情類

唯一增減內  壞破器世間

有情居始壞  無間死不生

畜鬼東北西  次南贍部州

乃至化樂天  時經十九咸

怖災不造惡  乃無愛欲心

地空諸有情  并習二禪定

有情既盡已  日熱四倍常

七日并現時  火災洞然起

梵眾次梵輔  怖畏生二禪

梵王最后生  爾時名劫壞

過空十二已  界內風漸生

天人劫欲成  次后大風起

倍廣量無數  厚十六洛叉

金剛不能壞  此名持界風

光音金藏輪  有及三千界

如軸雨滿此  風遏不聽流

深十一洛叉(準此俱舍深十一億二萬)

風鼓成冰結  始作金剛輪

厚一億二萬(俱舍云下八洛叉水凝結成金)

廣十億三千(俱舍云此水金輪廣結十二洛叉也)

四百踰繕那  次有金剛云

注雨滿其內  先成梵王界

次第至四天  隨成有情位

主站蜘蛛池模板: 晋城| 金溪县| 容城县| 邢台市| 阳新县| 扶沟县| 沁阳市| 高淳县| 沁源县| 平利县| 阜城县| 武冈市| 峡江县| 韶山市| 绥滨县| 汽车| 松阳县| 利川市| 隆子县| 山东省| 永昌县| 安阳市| 大丰市| 兴安县| 体育| 岳西县| 梅州市| 马山县| 宝坻区| 广饶县| 运城市| 库车县| 荆门市| 南投县| 耒阳市| 和静县| 浏阳市| 周宁县| 将乐县| 宜春市| 丹东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