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波遣子為質,求和于可望;可望許之,陰令心腹混于沐眾中。至瀾滄江,奪鐵索橋;比沐眾到永昌,可望兵亦到。天波倉卒不能御,被執回滇。可望據沐府,駢戮定洲所置官吏;許天波復仇,即以天波為報門官。
永昌陷時,有馬生員者失其名,闔門自焚。
初十日(丁未)
大清兵攻博羅,張家玉走龍門,復募兵得萬人。家玉好擊劍任俠,多與草澤豪士游;故所至歸附。乃分其眾,為龍、虎、犀、象四營,攻據增城。
土司覃鳴珂與分守道龍文明相讎殺,矢及王舟;王南奔象州。
先是,覃遇春從何騰蛟于楚,潰入桂林,陳兵索餉;騰蛟、式耜俱惡之。比至柳,守道龍文明承督撫密檄,佯與遇春宴,解其部曲;執遇春送桂林,誅之。帝至古泥,遇春子鳴珂訴冤;從行者倉皇未詳其始末,對以不知。鳴珂遂率諸苗攻文明,文明走;遂入柳州大掠,矢及御舟,柳州遂陷。陳邦傅子曾禹以兵二千送帝次象州。
大清兵克高明,朱實蓮戰死;陳子壯、麥而炫俱被執。子壯母自縊死。
李成棟用四姓賊鄭昌等為鄉導,至高明,發炮破其城。
朱統鑒起兵破廉州。
冬十月戊辰朔
大清兵步騎萬余攻增城,張家玉三分其兵,犄角相救,倚深溪高崖自固。大戰十日,力竭而敗,被圍數重;諸將請潰圍出,家玉嘆曰:『矢盡炮裂,欲戰無具;將傷卒斃,欲戰無人:烏用徘徊不決,以頸濺敵人手哉』!因遍拜諸將,自投野塘中以死;年三十有三。
家玉赴水,將士數千人皆死,無一降者。家玉常乘黃馬,神駿趫疾,每臨陣風沙慘淡,作勢怒鳴,以鼓士氣;及家玉死,馬亦擲死塘側。
家玉死,猶懷銀章一,篆曰「正大光明」;閩賜也。
陳子壯械至會城,李成棟會集三司云:『若依國法,子壯應剮三千六百刀;今折下十倍,三百六十刀可乎』?袁彭年跪稟:『李老爺!國法所在,還應三千六百刀』!成棟曰:『我恨其不死來解耳』。
初,子壯發西洋炮,殺北兵不下數十萬;佟養甲恨之。臨刑,呼「高皇帝」、「烈皇帝」不絕;因以木丸塞其口,置于重臺之上,設祭三壇奠陣亡者。遍集廣州諸紳何吾騶、黃士俊、李覺斯、葉廷祚、王應華、伍瑞龍、關捷先、陳世杰等,羅拜訖,寸礫之;養甲問諸降鄉紳曰:『畏否』?皆鞠躬曰:『畏甚』!亦有改容詫曰:『真忠臣!真忠臣』!乃分其胔骼,散置各郡城樓。麥而炫同死于市。子壯次子上圖亦被獲;其家僮伯卿請寸斬以贖主人之孤,得免死。是日,張家玉亦傳首至,李覺斯請審視,恐為所欺;養甲曰:『視此貌,固是義士,必家玉也』!覺斯抉其口,見二門牙缺,始信。
魯王兵部右侍郎沈廷揚督舟師北上,抵福山、次鹿苑;夜分,颶風大作,舟膠于沙,為大清兵所執。諭之降,不從;乃就僇。
十一月丁酉朔
大清兵自湖南逼全州,瞿式耜偕何騰蛟拒卻之。時中書舍人周震在全州,邀文武將吏盟于神,誓死拒守,條陳城守事宜,上之留守瞿式耜;式耜即題為御史,監全州軍。
大清督佟養和率兵攻全州、灌陽,何騰蛟、瞿式耜與嚴起恒、劉湘客集郝永忠、焦璉等,調和主客,設誓于城隍之神,刻期出師;又命盧鼎與滇帥趙印選、胡一青等各分路駐全州。大清兵至,合擊;大破之,追殺三十余里,斬首千級、奪馬三百余匹,養和僅以身免。諸帥連營而軍,亙三百里;大清兵退回楚。
朱成功從大學士曾櫻議,頒「永歷二年大統歷」于所屬,用文淵閣印印之。
魯王拜沈宸荃為大學士。
通政使吳鍾巒申明職掌,疏言「遠近章奏,武臣則自稱將軍、都督,文臣則自稱都御史、侍郎,三品以下不計。江湖游子之徒,則又假造符璽,販鬻官爵:偃臥邱園,而云聯師齊、楚;保守妻子,而云聚兵千萬。請加嚴核:募兵起義者,則當問其冊籍、花名;原任職官者,則當辨其敕書、札付』。監國從之。
孫可望興李定國不協,聲其罪,杖之百;而責以取沙定洲自贖。
時可望自為國主,而定國等同為獻忠義兒,無分差等。可望欲示威麾下,縛定國于演武場,聲其罪,杖之百;命取沙定洲。定國承命即行。
瀘溪魏一柱襲破將樂,聯結鄖西、德化、興安諸藩攻克建寧。鄖西王初營山中,取民間幾桌數百張,每張燃大線香數十炷,黑夜順流環城而過;守陴者謂神兵薄城,炮石交下。遲明,方知其偽。守陴者習之,不疑。一日裨將王祁突至,遂破其城。
按鄖西王常湖,益端王五世孫;萬歷二十五年薨,傳襲無考。德化王名常汶,吉簡王六世孫。興安主名由橦,益端王六世孫。
十二月丁卯朔
永明王返桂林。時梧州復破,王在象州,欲走南寧;以大臣力爭,回桂林。
以瞿式耜、嚴起恒、王化澄并相,何騰蛟督師全州,王坤、龐天壽掌司禮監事。
先是,七月,司禮監龐天壽奉敕至桂林,催兵下梧州;久留桂。王坤既被劉承胤所逐,夤緣馬吉翔復入;自武岡至柳、至象,票擬皆出吉翔手。及至桂林,式耜、起恒并相,始歸內閣;閣擬復多改票,式耜力爭之,不能得。式耜黎明入閣、夜分始歸,處否極之運,肅然如治朝。
大清調江、廣、兩浙之兵,以總督陳錦、固山金礪統之,救沿海魯王所復郡縣。
初十日(丙子)
王化澄、吳貞毓、龐天壽護三宮至南寧府。時知府趙臺升監司,猶據府署,不禮三宮;天壽責其慢視,當坐「大不敬」,臺因讓入分司署。三宮以南寧府署為行宮,供設帳具草率不堪;移入時惡少逼視,即流寓貢生王者友之弟王者臣出語無狀,中宮震怒,執送有司,仍以訛傳告免。
大清帥金聲桓近過安仁,聞丹竹病,遣九騎縛之;丹竹聞之,力疾起,呼所部十余人,先伏于隘。偵知金騎在酒肆中,丹竹單身入肆;金騎見其為僧,因問『識丹竹乎』?丹竹應聲曰:『我即是』!遽拔刀殺二人。七人者上馬馳,遇伏,獲其二;前再遇伏,獲其三;惟二騎逸。
大清帥王得仁大發兵攻樂平,軍中聞倪大顯勇,爭取之為奇功。有僧長八尺余,下馬搏大顯;大顯斫僧頭,應手落。王兵悉集,大顯知不支,自刎死。兄大恢、大登,被執論死。
永明王贈何兆寧封川伯,蔭其子昭錦衣衛僉事。
堵應錫入施州請忠貞軍。
吳勝兆事敗,當事者追執楊廷樞,猶好言慰之,諭令薙發;廷樞曰:『留此發以見先皇帝』!固迫之,遂嫚罵不已;殺之蘆墟泗州寺。首已墮,聲從項中出,益厲。門生迮紹原購其尸葬焉。
廷樞自國變后,即易姓名,遁在芝塢墓所。至是,被執;書血衣寄其孤云:『幼讀圣賢之書,長懷忠孝之志;立身行己事,不愧于古人;積學高文名,常播于四海。為孝廉者一十五載,生世間者五十三年。作士林鄉黨之規模,庶幾東都郭有道;負綱常名教之重任,愿為宋室文文山。惜時命之不猶,未登朝而食祿;值中原之多變,遂蒙禍以損生!其年則丁亥之歲,其日則孟夏之終;方隱遁夫山塢,忽罹陷于羅網。時遭其變,命付于天;雖云突如其來,亦已知之久矣!生平所學,至此方為快然;千古常昭,到底終為不泯。但因報國無能、懷忠未展,是人臣未竟之志,孤累朝所授之恩』。臨刑,復賦絕命詩十二章,戮于松陵泗州橋上。
按朱彝尊「明詩綜」云:『廷樞血衣書,末書「四月二十八日」』。楊采南「殷頑錄」:『廷樞被戮,在十二月』。
永明王進皮熊匡國公。
大清兵抵平溪,皮熊遣楊光謙、鄧起明、楊登高等駐師清浪堵御之;又遣武邦賢等駐思州以為犄角,監軍都御史郭承汾駐鎮遠。與大清兵大戰,光謙被圍清浪城中。其繼室丁氏,有膽略,募兵黃平得三千人,赴援;大清兵始退。督師鄭逢源及承汾疏上熊功;晉熊匡國公,便宜行事。諸將皆加將軍;丁氏賜名國祥,拜壺毅將軍(丁氏,貴州人)。
金聲桓破廣信,多擄獲。丹竹邀之,先以木椿置水中,再持長槍、火箭逐之;聲桓兵棄舟走,盡得其所獲。復率壯士邀零騎之入閩者,馬蹶見殺。
擢吳貞毓吏部右侍郎。
日本國入貢于魯王,進「洪武通寶」錢一百萬,禮物稱是。琉球國亦進酒三百甕。
鄖西王裨將王祁復邵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