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5章 清高宗實錄選輯一(5)

乾隆十年(乙丑、一七四五)春正月初六日(戊寅),閩浙總督馬爾泰、福建巡撫周學健奏:『福、興、漳、泉四府糧食,向皆仰給臺郡;所有八社倉榖,采買時每石定價銀三錢六分,平糶時四錢。去歲臺郡豐收,自應及時采買;而榖價較前已昂,請將本年應買之榖,準于四府平糶盈余銀內照時價加增,總不出八年奏定四錢五分之數,令及早買貯』。得旨允行,下部知之。

——見「大清高宗純皇帝實錄」卷二百三十二。

二月十二日(甲寅),兵部議覆:『巡視臺灣給事中六十七奏「更定臺郡營弁事宜:一、調臺武職,接札后多有遷延,兼遇督、提調考等事,仍回內地,在臺不及歲余;兵將尚未熟悉,焉能責其訓練?請以到臺日起俸接算。一、臺兵拔補陸路外委,俟基交代回至內地,仍降目兵;亦于體制未協。請照水師之例,事故缺出,就臺兵拔補;期滿缺出,與內地外委對調」。均應如所請』。從之。

——見「大清高宗純皇帝實錄」卷二百三十四

二十八日(庚午),戶部議奏:『臺郡民番錯壤,經福建布政使高山會同巡臺給事中六十七徹底清查,斷以民地歸民、番地歸番,各相允服。其歷任武職旗員莊產,實無侵占投獻,致涉爭控者。應如所請,照舊管業;并行該督、撫照諭旨轉飭臺郡武員毋得再行開墾,置立莊田』。從之。

——見「大清高宗純皇帝實錄」卷二百三十五。

夏四月十八日(庚申),〔戶部〕議覆:『福建巡撫周學健疏稱「臺灣府屬按地征種,共納稻粟一十六萬七千有零,并無額征銀兩。今內地積欠銀兩,即分作三年帶征;所有臺屬積欠稻粟,自應一例辦理」。應如所請,分年帶征;如有完不及數,照錢糧例分別議處』。從之。

二十一日(癸亥),諭曰:『福建按察使王廷諍現有議處之案,著解任;其按察使員缺,著汀漳道雅爾哈善補授』。

——以上見「大清高宗純皇帝實錄」卷二百三十九。

六月初五日(丙午),調臺灣水師副將施必功來京引見。

——見「大清高宗純皇帝實錄」卷二百四十二。

秋八月,福建巡撫周學健奏:『閩省福州、興化、泉州、福寧、延平、建寧等府先經被旱各州縣,有七月內得雨沾透者,晚田可望有收。惟霞浦、福鼎、福安、寧德、浦城、松溪等六縣受旱較久,八月初雖經得雨,將來收成未定;如在五分以下,即酌量分別蠲賑。至近省閩縣、侯官、長樂、福清、羅源等縣境內間有被旱數村與霞浦等縣相似者;應一體辦理。再,漳浦縣及澎湖地方報有被水成災之處,亦委員查勘賑恤』。得旨:『似此轉歉為豐,皆汝等誠心勤民所致。覽奏,曷勝欣慰!其被偏災者,應留心撫恤之』。

巡視臺灣給事中六十七等奏:『臺屬秋成豐稔,米價平減。現在閩省內地夏秋缺雨,民間恐致乏食;請飭臺郡各屬乘時采買榖石,以備倉貯。有應運內地者,即陸續撥運;但海道艱險,非熟知風信之人,未敢輕蹈。而近年議海運者,每慮臺灣米榖有偷漏他處之弊;不知米船在臺出口及廈門收口俱系官為稽查,實無偷漏之患』。得旨:『所奏俱悉』。又批:『不知慣作弊者,皆熟知風信之人也!此處尚宜酌量』。

——以上見「大清高宗純皇帝實錄」卷二百四十七。

九月二十日(己丑),閩浙總督馬爾泰奏:『閩省內地九府二州屬丙寅年額征錢糧,現經全數蠲免;惟臺屬一廳、四縣地畝向系編征粟榖,每年征榖一十六萬九千五百余石撥支內地及臺、澎兵糧之需,與通省地畝糧銀同系正供,請一體蠲免,以惠海外民番。其各處額支兵糧,雖有臺郡節年積存榖可敷動撥;但海外重地,貯備尤宜充裕,未便全數撥供。請將內地應支戍臺班兵眷米,督標、提標、金門、廈門、閩安等各營兵米,在各營就近府、廳、州、縣新捐監榖內碾支。其臺、澎二處兵糧,即動支臺郡積存榖』。得旨:『有旨諭部。余依議』。

諭:『閩省丙寅年地丁、錢糧,已全行蠲免。惟是臺灣府屬一廳、四縣地畝額糧向不編征銀兩,歷系征收粟榖;今內地各郡既通行蠲免,而臺屬地畝因其編征本色不得一體邀免,非朕普遍加恩之意。著將臺灣府屬一廳、四縣丙寅年額征供粟一十六萬余石,全數蠲免。該部即遵諭行』。

二十一日(庚寅),吏部議準:『巡視臺灣給事中六十七等奏稱「各省州縣地方,新例令該管道、府按季巡查。臺郡遠隔重洋,計地二千里;一應錢糧、倉庫、刑名事件俱歸道、府管理。若令按季出巡,以二千里之廣,非月余不能遍及;必致曠廢公事。請仿照舊例,一年內臣等與道、府各巡一次」。其直省道、府有似此不能按季巡查者,該督、撫據實直陳酌議』。從之。

是月,閩浙總督馬爾泰遵旨議覆:『福建布政使高山奏稱「臺屬義民張毓良等七百九十余名,請照例查明考驗,分發標營酌量錄用;其年力就衰、情愿歸田者,給地自行耕種」等語。查雍正十年逆匪吳福生案內倡首之義民侯心富等三百七十余名,已經議敘給扎。至續請之義民張毓良等若一概給札準敘,既無差等,恐滋冒濫。伊等同一隨征立功,未可概行棄置;應令地方官將立功冊報之義民等查明確數,即會同營員驗送考察。一等考拔外委、把總;次等分發內地各標營食糧效力,另候考拔。至臺地現在地畝,非系有主余埔,即屬熟番未墾;未便奪歸義民,致滋事端』。得旨:『如所議行』。

又奏:『澎湖一協為臺、廈扼要沖途,向設戰艦三十六只以供巡哨、護送之用。現在被風擊壞二十四只,應動項補造。該協目下乏船配駕,臣一面辦理、一面具奏』。得旨:『所奏俱悉。應上緊辦理者』。

——以上見「大清高宗純皇帝實錄」卷二百四十九。

冬十月初七日(丁巳),戶部議準:『福建巡撫周學健疏稱南澳鎮標左營月需兵米,前因該同知倉貯廈榖不敷借碾,議歸詔安縣動碾倉榖,以為兵糧,派收臺粟歸補。嗣南澳廳倉撥貯詔安縣監榖五千石,診廳新舊貯榖已敷借碾;且自臺運澳,較運詔路直費省。請嗣后月需兵米,飭令臺粟竟運澳倉。臺運稍遲,即借該廳倉儲;俟運到歸還』。從之。

是月,閩浙總督馬爾泰等奏稱:『福建布政使高山因臺灣番性難馴,奏請照川、廣苗疆土司例,于熟番土目中擇立土司,給與職銜、頂帶,使分管社番,統轄生番;經部議令查明應設幾員?給與何項頂帶?定議具題。查臺灣南、北二路雖均名土番,而熟番與生番良頑迥別。且熟番雖每社有通事、土目,一社各為一類,土目人等即由番眾推鐸充革;非川、廣土司世有威信者比。若生番殘殺性成,更難令盡聽熟番指揮。至稱酌定時日令民番貿易一節,生番從無與民番交易之事,若誘之使出,恐更生事端。請各仍舊章,惟嚴防內地民番無越生番地界生釁;并于秋深時堵御隘口,勿使生番逸出肆害。所有設立土司并令民番貿易之處,無庸議』。得旨:『是。著照卿等所議行』。

——以上見「大清高宗純皇帝實錄」卷二百五十一。

十一月二十日(丁亥),禮部議準:『福建巡撫周學健疏稱前任總督姚啟圣克復臺、澎,肅清海島,士民懷德,于該省洪山橋建祠崇祀;其祠宇年久損坍,請予修葺』。從之。

是月,閩浙總督馬爾泰等奏報撫恤本年七、八兩月漳浦、云霄、平和、澎湖等處先后被水、被風情形。得旨:『此等賑恤,為惠已小矣。若再不實心查察,使災黎實受其恩,則汝等所司何事耶?慎之勉之』!

巡視臺灣給事中六十七等奏報臺灣熟番假生番名焚掠,旋即擒獲,地方寧謐。得旨:『平時疏縱之咎不可辭其責,而即速緝獲并不掩飾之處,稍足自贖其愆;然不可不慎也』!

又奏報:閱驗營伍并巡視南路地方,至茄藤社,有瑯嶠、傀儡二社土目率領生番三十四名歸誠。得旨:『此不過虛應故事耳。若云生番向化,何以復有熟番焚掠之事?此后一切務實;邊海要地,汝等其慎之』!

——以上見「大清高宗純皇帝實錄」卷二百五十三。

十二月,閩浙總督馬爾泰等奏:『臺灣番薯寮溪埔民人被兇番連次伙眾焚殺,業經緝獲數名;其逸犯,現在嚴飭勒緝』。得旨:『此等究系地方官平時疏縱之故耳;即武職,亦應查參以示警』。

——見「大清高宗純皇帝實錄」卷二百五十五。

乾隆十一年

乾隆十一年(丙寅、一七四六)春二月二十八日(甲子),戶部議覆:『福建巡撫周學健疏稱「臺灣府屬乾隆十一年額征供粟一十六萬余石,先奉恩旨全蠲。惟此項系撥支內地及臺、澎兵糧之需,雖現查臺粟積存項下尚有二十余萬石盡敷動撥,但海外重地,兵糧倉儲宜充裕貯備,未便全數動用;請將臺、澎二處乾隆十一年各營兵應領月糧九萬八千八百余石,仍于臺郡積存項下動支。其內地所有應支兵糈共八萬六千余石,請于各營就近地方新捐監榖內照定數碾給」。應如所請』。從之。

是月,福建巡撫周學健奏:『閩省上年七月天時亢旱,雖續經得雨,而被旱稍久之福州、福寧、泉州三府屬間有收成歉薄處。現飭各該縣親行巡察,其有實系貧戶,即借給倉榖、趕種春花,以資接濟;若米價昂貴,再酌平糶。至澎湖地方,上年八月被風后,業飭道、府加意撫綏,無使民食缺乏;現惟諭令撥運倉榖,豫籌平糶。熟察通省情形,上游各府米糧尚屬充裕;至福、興、漳、泉一帶青黃不接時,必得大加平糶,方于民食有益。自當隨時酌量,以平市價而濟民艱』。得旨:『觀諸籌劃之策,足慰朕懷』。

——以上見「大清高宗純皇帝實錄」卷二百五十九。

三月初五日(辛未),戶部議覆:『福建巡撫周學健奏稱臺灣供粟自乾隆元年至十年壓欠榖九十九萬九千余石完補無期,另行籌劃各事宜:一、未運內地平糶榖,宜酌變通。查臺運平糶榖,年額征解一十六萬九千六百七十余石,自二年至十年末運,是平糶已無藉此;而臺郡積存粟榖,更無可撥。其年額征收供粟又僅敷臺、澎;內地兵食,嗣后倘有應在臺購買運補內地平糶之處,隨時酌辦,毋庸定額撥連。一、節年未運補內地兵米榖石,宜分年帶運。查撥運榖系臺、廈往來商船按梁頭拾運,赴內地交收,每船自一百石至三百石而止,從未整船裝運,是以壓欠榖三十四萬九千余石。應請嗣后隨年額運榖,每年帶運七萬石;自十一年為始,分五年運完。一、嚴定運粟遲延處分。查從前撥連壓欠,固由運額太多;征買未足,亦任意遲延所致。此后畫清年款,止就實存榖石按年撥運;自該年正月為始,至歲底通完。倘該廳、縣未報通完或已報通完而臺防同知歲內仍不全行配運者,一并報參。一、在洋遭風,宜核實題豁。查船商已至內港,因駕駛不慎漂失榖石及雖在外洋而擊碎船只無實在形跡可驗者,仍著落行保船戶照時價賠補外,其有在外洋遭風船只舵、水漂失無跡及在外洋沖礁擊碎有實在形跡可驗者,俱切結報部,俟歲底匯案題豁。一、各倉積貯,宜酌定實數以備撥運。查福、興、漳、泉四府倉儲不能不仰藉臺郡,然必臺郡積榖先充,方可隨時撥運。應請十一年春間將司庫現銀撥七、八萬運交臺灣府庫分發各廳、縣,于秋成后向里民收買余粟二十萬石,分貯各倉;并俟民欠供粟及應買榖石征完、買足后,湊足四十萬石,作為定額。遇有撥發,隨時發價赴臺買補』。從之。

——見「大清高宗純皇帝實錄」卷二百六十。

閏三月十六日(壬子),諭:『福建提督王郡老成練達,專閫多年,和輯兵民,并著勞績;海疆重地,實資料理。今因老病乞休,情詞懇切;朕勉從所請,準其原官致仕。著加太子少保銜,賞給全俸,以示優眷。該部知道』。

又諭:『福建水師提督員缺,著臺灣總兵張天駿補授。臺灣總兵員缺,著總督馬爾泰于通省總兵內揀選一員調補。……』。

——以上見「大清高宗純皇帝實錄」二百六十三。

夏四月十九日(甲申),戶部議準:『閩浙總督馬爾泰議覆巡視臺灣給事中六十七等奏「內地民人有祖父母、父母在臺,子孫欲來侍奉,或子孫在臺,祖父母、父母、妻子內地無依,欲來就養者,準其給照來臺,入甲安插」一案,接準部咨詳議具題。查臺灣編氓多系內地之人,其在臺年久、置有恒業者,往往不能棄產回籍。應如所奏:在臺人民果有祖父母、父母在籍,準其赴臺就養;如祖父母、父母在臺,準其子孫赴臺侍奉。若本人在臺,而內地妻少子幼、并無嫡親可托者,亦準其搬移聚處;即赴臺侍奉祖父母、父母之子孫,果有幼少妻子,亦準一體赴臺。仍照從前搬養成例,令臺防、廈防各同知于登簿換文時,留心稽察;驗明人照相符,方準配船渡臺。并令內外地方官先行關查明確,方準給照;如有藉稱伯叔、兄弟及妻之兄弟族戚,一概不許濫給照引。倘朦混影射越渡,立即解回;并將濫給照引之地方官嚴參議處,徇隱具結之地鄰族保一并嚴究。其荒僻口岸,嚴飭各員弁常川巡察。如有游曠之徒作弊偷渡,擒拏重究;倘有疏縱,照徇縱偷渡例參處』。從之。

——見「大清高宗純皇帝實錄」卷二百六十五。

主站蜘蛛池模板: 如东县| 利川市| 玛纳斯县| 苍梧县| 城步| 长子县| 攀枝花市| 宁夏| 柳江县| 衡山县| 内江市| 永登县| 金山区| 五大连池市| 阿巴嘎旗| 卢氏县| 尤溪县| 湖南省| 陆丰市| 紫金县| 康平县| 乌兰察布市| 当涂县| 白城市| 航空| 竹北市| 永顺县| 阜南县| 资溪县| 德令哈市| 惠州市| 灵璧县| 从江县| 和林格尔县| 遵义市| 射阳县| 长垣县| 武安市| 天等县| 开鲁县| 老河口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