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清高宗實錄選輯一(11)
- 臺灣資料清高宗實錄選輯
- 佚名
- 4902字
- 2015-12-19 14:49:59
六月二十日(甲辰),諭軍機大臣等:『御史沈景瀾「請嚴販米出洋之禁」一折,所奏亦非實在情形。外洋諸國,決無仰食于中國之理;從前洋商船只,尚有載回米石者。其漁船多帶米石,或以資近島居人及洋面匪船;是不可不禁耳。至臺灣產米素裕,閩省之漳、泉等郡,向來尚資臺米接濟;仍謂由內地帶往,不更為倒置乎!各省米價之貴,不盡由于販米出洋;而查禁之法,惟在實力奉行,不在多定禁例。著將此折鈔寄沿海各督、撫,令其閱看;并將各該省現在如何查禁、是否仍有透漏與內地米價究竟有無妨礙?各據實奏聞』。
二十三日(丁未),諭:『〔福建按察使〕來鳴謙著革職』。
二十四日(戊申),諭軍機大臣等:『喀爾吉善等奏:「拏獲海豐莊糾眾抗官之吳典及鹿仔港糾眾搶犯之施篤,供出倡首之施天賜一名;現在勒捕務獲后,飭屬一并嚴審定擬,解省審明辦理」等語。臺灣海疆要地,奸民聚眾圍官搶犯,不法已極!若解赴省城正法,彼地無由而知,不足示儆。著于該道、府審訊確實之后,即于該處地方正法;俾伊等目睹奸頑就戮,深知畏懼,方足以懲刁俗而挽頹風。將此傳諭喀爾吉善等知之』。
以江南常鎮道劉慥為福建按察使。
二十八日(壬子),戶部等部議覆:『閩浙總督喀爾吉善等奏稱「臺澎兵餉,向例兩次赴省領運,重洋冒險堪虞。請于春季風色平和之時,將全年俸餉一次領運。臺餉存貯府庫,仍照向例派撥防守;澎湖餉存通判庫內,應由澎協派員一、兵四十名常川防范。臺府庫貯,責成該道盤查;澎湖通判庫貯,責成該道、府遇有新任自廈赴臺者道經親盤」。均應如所請;自下年甲戌為始,準全領運』。從之。
——以上見「大清高宗純皇帝實錄」卷四百四十一。
秋七月十四日(丁卯),諭軍機大臣等:『喀爾吉善等折「臺灣營兵胡勝喜持刀入鎮署欲行刺總兵」一案,該督現在提訊辦理情形,甚屬妥協。陳林每以專閫大員召釁營兵,致欲持刀行刺,其中或別有情由,自當確實審究。該員本屬武臣,因其漢仗技勇尚屬可用,是以簡任臺鎮;其平昔于禮法、官箴不能防檢之處,看此案情節,自所不免。如查明應行參劾,即將該鎮照例參奏。至臺灣海疆重地,人心刁悍。營兵懷挾私憤,輒敢行刺本鎮大員,斷不可不嚴加懲儆;務即查訊明確,速行按律從重辦理。傳諭該督等知之』。
——見「大清高宗純皇帝實錄」卷四百四十二。
九月初六日(戊午),諭曰:『喀爾吉善等奏「分別采買倉榖」一折,所辦非是。該省從前擇榖多之家,豫先給價,冬成交榖還倉;辦理原屬錯誤。蓋給價時,愿領者未必即系榖多之家;貧民冒領價值,隨意花銷,必致逋負。迨積欠累累,追呼滋擾,此與青苗弊政何異?今倉貯既多缺額,即勒限完納、著落分賠,亦終成紙上空言而已;于倉貯有何裨益!該省本非產米之區,該督自應于臺灣及暹羅采買兩處之米;如尚不足,亦應照例于豐收州、縣買補足額。至臺榖原定價值,設于該處現在情形實有不敷,自不妨據實聲明,量為增價。今乃奏請依內地時價酌量買補,是全無限制,徒資胥吏侵蝕,殊非調劑倉貯之道;不但部臣按例議駁,即特行陳奏,朕亦不能從也。將此諭令喀爾吉善等知之』。
——見「大清高宗純皇帝實錄」卷四百四十六。
十六日(戊辰),諭:『各省學政,已屆差滿。……福建學政,著汪廷玙去』。
二十一日(癸酉),諭軍機大臣等:『李因培參奏涿州知州李鍾俾虧空一案,李鍾俾系福建大族,在直隸居官二十余年,何至虧缺之項數盈巨萬?必有巧為寄頓之處。若聽該地方官照例咨查,必以具文了事,使帑項終歸無著。可傳諭喀爾吉善,令其速行據實嚴查,毋任稍有隱匿』。尋奏:『臣遵諭,即札致署泉州陸路提督富海,并遴委員弁馳往泉州會同地方官嚴謹查辦。旋接署提札并文員稟報:李鍾俾系告休刑部主事李光型之子,原籍安溪縣,妻子隨任涿州,父光型并其弟必甲、長慶等現居泉郡;即日分派文武分頭搜查封貯。今查郡城李光型所有房屋、田地以及衣飾、資財,估值不過三千金。再,安溪縣有李光型故父總兵李日囗〈火呈〉公祠,系光型十房兄弟公產;其田房在安溪本籍者無幾,余皆坐落臺灣、鳳山等縣并漳州府屬。是否公產,現俱飭查,未有定數。至現隨李鍾俾任所之妻舅王山、王江二家,亦經搜查,并無寄頓財產。臣現密飭兩司,俟統行核查后,再將緊要親屬逐細究追』。得旨:『寄頓固不可,波及亦不必』。
是月,閩浙總督喀爾吉善、福建巡撫陳宏謀奏:『臺灣府屬前次樹旗陷害,如大浪泵之劉和林、大肚社之趙悻、鳳山崎之胡通等,業經節次奏明在案。詎八月內,復據鳳山縣拏獲阿猴溪樹旗之張鳳喈到案;旗內開列李智等五十余名,并有李開花在內地擇日攻廈門等語。隨據該縣查訊李智等,俱系耕種良民,并無為匪蹤跡;訊張鳳喈,供因彲墾荒地,被李智佃戶張炁等阻止,挾仇誣陷屬實。臣等細核臺郡樹旗陷害四案內,鳳山崎、大肚社二案旗內所開尚無悖逆情詞,臣等以絞候定擬;至大浪泵劉和林旗內有「統領八社番民以翦貪官」等字、阿猴溪張鳳喈旗內有「李開花協同攻打廈門」字樣,尤屬狂悖。此二案,臣等審擬確實;應照捏造悖謬言詞匿名揭帖例,擬絞立決。一面飭令就臺郡正法,一面照例具題』。得旨:『是。應如此辦理者』。
——以上見「大清高宗純皇帝實錄」卷四百四十七。
冬十月初九日(庚寅),諭曰:『……福建陸路提督員缺,著馬負書署理』。
——見「大清高宗純皇帝實錄」卷四百四十八。
二十六日(丁未),諭〔軍機大臣等〕:『臺灣兵丁胡勝喜行刺該鎮陳林每一案,前經降旨該督從嚴辦理;乃歷時已久,未據奏覆。著傳旨詢問,令其將現在審擬情由并陳林每有無審實罪款?速行詳悉奏聞』。
是月,閩浙總督喀爾吉善、福建巡撫陳宏謀奏:『彰化縣民趙悻樹旗陷害趙新」一案,據臺灣府知府曾曰瑛稟稱:趙悻、趙新皆無賴棍徒;趙新橫強專利,趙悻屢被欺凌,密商同居王興樹旗泄忿,經鄉保稟報查緝,畏懼自首。查此案樹旗陷害,書寫行惡字樣,刁風惡習實難寬縱;未便照自首減等辦理』。得旨:『速行嚴審定擬。日久正法,人不知畏,何以懲刁風』!
——以上見「大清高宗純皇帝實錄」卷四百四十九。
十一月十三日(甲子),豁除福建臺灣、鳳山、彰化等三縣乾隆十五年分沖塌地畝額賦。
——見「大清高宗純皇帝實錄」卷四百五十。
十八日(己巳),諭:『原任臺灣鎮總兵陳林每,著該部調取來京引見』。
閩浙總督喀爾吉善等奏:『遵旨嚴訊臺兵謀刺鎮臣,緣兵馬忠、胡勝喜、陳元、蔡士芳因受責私恨,于聚飲時各言被責情由,馬忠倡議刺死總兵泄忿。又以胡勝喜向有癲癥,囑令行刺;不成,可推作癲發。又有旗牌兵袁亮、管門兵周勇與胡勝喜等聚談,袁亮言該鎮待兵刻薄;周勇言該鎮鄉親到門直入,屢因攔阻被責。馬忠即告以現謀行刺,囑令幫同下手。嗣窺陳林每在花廳演戲祀神,蔡士芳遂領胡勝喜進衙。馬忠、陳元密約侍立該鎮身旁,潛扯衣袖;袁亮、周勇將胡勝喜推入花廳。該鎮見胡勝喜持刀直上,用棹打倒;呼袁亮等拏住,發轅責革。查馬忠等均系轄下戍卒,總兵如果袒護酷虐,應赴衙門告理;乃聚謀行刺,罪大惡極!請按律分別嚴辦』。得旨:『馬忠、胡勝喜、蔡士芳、陳元,著即處斬;袁亮、周勇,著監候秋后處決。三法司知之』。又諭軍機大臣等:『喀爾吉善等另折奏「審明臺兵行刺鎮臣情由,請將陳林每革職」一折,看來此案陳林每辦理尚不致十分錯謬,兵丁行刺鎮將大員,兇惡已極!方馬忠等扯住陳林每衣袖、胡勝喜持刀直入,陳林每若稍聲張,必致激成事端,反中兇兵之計。即袁亮等拏住胡勝喜之后,若遽拏交有司,則其同謀情罪未必悉行吐露;或致畏罪潛逃、又或倡謀激眾,益滋蔓延。其僅指胡勝喜為瘋兵,發轅責革,陳林每或另有深心。至其平日過于苛細嚴急,以致兵心各懷不平;伊系武夫,不知大體,是以有此,尚屬常有之弊。未可因此黜退,益長刁風。現已降旨,令來京引見;俟引見后,朕當再行酌量。可傳諭喀爾吉善等知之』。
二十日(辛未),賞恤福建臺灣運餉沉溺官兵如例。
二十九日(庚辰),諭曰:『喀爾吉善所奏審擬諸羅縣奸民吳典等糾眾圍逼知縣、打傷差役、搶奪案犯一案,知縣徐德峻當眾犯圍逼之際,尚能屢次叱罵,不肯少為遷就;并諭吳姓速將賊犯解縣,隨仍乘輿出莊。閱其情節,尚屬能知大體,且亦具有膽略者。可傳諭喀爾吉善等,令將徐德峻平日居官之處,秉公據實奏聞』。尋奏:『徐德峻明白謹飭,遇事奮勉;居官數任,政務無誤』。報聞。
——以上見「大清高宗純皇帝實錄」卷四百五十一。
十二月初五日(乙酉),軍機大臣等議覆:『閩浙總督喀爾吉善等奏「冒補倉儲」一折,查閩省環山濱海,產榖無多;臺灣素系積米之區,挹注較易。今該督等以臺郡戶口日繁,倉欠亦多,請就近買補;俟臺榖補足,遇內地歉收,再赴臺買補:應如所請。又稱臺榖每石例價不敷采買,請酌量加增;并暹羅每年余米多寡難定,應聽商自販:均應如所請。至所稱采買榖石,于秋成后照市價給發,限歲內交倉;易滋情弊。應行令該督等轉飭地方官隨買隨交,無庸豫給』。從之。
十一日(辛卯),調福建臺灣水師副將張勇來京引見。
十三日(癸巳),賑恤福建鳳山、臺灣二縣本年旱災饑民。
——以上見「大清高宗純皇帝實錄」卷四百五十二。
乾隆十九年
乾隆十九年(甲戌、一七五四)春正月二十四日(甲戌),諭軍機大臣等:『據喀爾吉善等奏辦彰化縣兇番焚殺內凹莊柳樹湳兵民一案,折內稱自上年四月拖穆齊圖到臺密訪,確系通事三甲等入山勾引情由,節經批飭該道、府審鞫數月,始得三甲等奪地起釁及要結土目轉糾焚殺等情;復委員研訊,而供情游混,終難定案。現在調集在臺原審各員并原證、尸親赴省推鞫,務得實供等語。此案情節,看來確系熟審因奪地起釁,入山勾引生番逞兇焚殺;但歷時已久,頭顱早經毀滅,何由得其確據。即如入山勾引之語出自番目麻丹,則麻丹為案內要證;而彼系生番,必須調取質對,如或抗不聽調,未免又成一事矣。設或原證尸親供情又復游移,將此案如何完結?豈有二十二命之重案,終歸懸宕之理!此奏雖督、撫聯銜,稱現調原審各員赴省研鞫,似屬慎重案情之意;究由陳宏謀好名習氣,終不悛改,欲以疑獄了事耳。喀爾吉善已奏明由浙來京陛見,所調臺員到省時,不能親自督審;著將軍新柱會同陳宏謀嚴審,從復位擬具奏』。
——見「大清高宗純皇帝實錄」卷四百五十五。
二月初四日(甲申),諭軍機大臣等:『喀爾吉善奏「臺灣道拖穆齊圖未習舉業,難兼學政事務;請與興泉道白瀛對調」等語。臺灣各案雖均已辦理完竣,但該處民情刁悍,必得諳練熟手方足以資彈壓。學政事務,原可一身辦理;至偶遇考試,則該處知府、丞倅及知縣各官內不乏科目出身,皆可調令入署協同校閱,不必因此更調。著傳諭喀爾吉善知之』。
調福建諸羅縣知縣徐德峻赴京引見。
——以上見「大清高宗純皇帝實錄」卷四百五十六。
十六日(丙申),以福建澎湖協副將林洛為浙江溫州鎮總兵官。
二十二日(壬寅),賜恤押運漂溺之福建臺灣北路左營守備蘇進德如例。
——以上見「大清高宗純皇帝實錄」卷四百五十七。
三月十一日(辛酉),以原任福建臺灣鎮總兵官陳林每為江南狼山鎮總兵官。
——見「大清高宗純皇帝實錄」卷四百五十八。
夏四月二十六日(乙巳)戶部議準:『福建巡撫陳宏謀疏稱臺灣兵米船戶陳永盛等外洋遭風漂沒,人米無存;請照例豁免』。從之。
——見「大清高宗純皇帝實錄」卷四百六十一。
閏四月二十一日(庚午),諭:『福建巡撫陳宏謀奏稱「諸羅縣奸民吳興等糾從奪犯及同安縣賊犯林對等糾眾拒捕兩案內為從各犯,俱已擬絞候具題,尚未準部覆,例應入于下次秋審。但此二案情罪重大,已令臬司歸入秋審會勘」等語。兇頑之徒糾黨抗官,肆行不法,自應明正典刑,以示懲創。著照該撫所請,入于本年秋審情實具題;并傳諭各該督、撫,凡遇此等案件,俱照此辦理。再,停止勾決之年,情實案內有糾眾聚匪、劫犯奪官及侵蝕虧空各犯,與尋常謀故斗殺等犯不同。若輩予以監候,已屬法外之仁;使更久稽顯戮,地方百姓日遠漸忘,非所以肅刑章而示炯戒。嗣后停勾年分,著刑部將情罪重大案犯開具事由,另行奏聞,請旨正法』。
——見「大清高宗純皇帝實錄」卷四百六十三。
五月初三日(辛巳),蠲緩福建臺灣、鳳山二縣乾隆十八年旱災額賦有差;被災較重者,賑恤一月。
——見「大清高宗純皇帝實錄」卷四百六十四。
二十日(戊戌),諭:『陳宏謀有交辦事件,著馳驛即速來京;其巡撫事務,著總督喀爾吉善兼理』。
調陜西巡撫鐘音為福建巡撫、福建巡撫陳宏謀為陜西巡撫并理軍需。
——以上見「大清高宗純皇帝實錄」卷四百六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