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玄宗渺漭在緣起而可彰。至道希夷入法界而無見故。標體開用助道之品蓋多。就性明緣差別之門不一。合則法界寂而無二。開乃緣起應而成三。動寂理融方開體用。今就大況而言。略分十義。
初顯人法者。謂能達塵者是人。所了塵者是法。即此人法相由顯現。由人方能顯法。由法以用有人。論云。以人知有法。以法知有人。離人何有法。離法何有人。今以人無相故。方為顯法之人。以法無性故。方為成人之法。二而不二。不二而二也。
二世流布者。謂今見此塵名相大小。是世流布而共說也。然塵體全法。無復種種差別。全以用不異體。是故存此假名。經云。一法有多名。真法中即無。不失法性故。流布于世間。
三觀體用者。謂了達塵無生無性一味是體。智照理時不礙事相宛然是用。事雖宛然。恒無所有。是故用即體也。如會百川以歸于海。理雖一味。恒自隨緣。是故體即用也。如舉大海以明百川。由理事互融故。體用自在。若相入則用開差別。若相即乃體恒一味。恒一恒二。是為體用也。
四明五分法身者。謂塵空無所有。即無非可防。是戒身。以塵無相心自不緣。是定身。了塵空寂是慧身。由塵空無則不緣于有。不住于相。是解脫身。由了塵體。更無異解。是解脫知見身。身以依止為義。謂智依法顯。而得成立故。為法身也。
五開三藏者。謂塵是法界體性及涅槃。皆由大智所現。而行照也。即以文字記持。塵處所現之理。書之于簡為經。即修多羅藏也。謂塵處觀察。體性不住名相。隨順調伏。令息諸惡。是戒即毗奈耶藏也。于塵上體用法智真妄相對。發智生解。事方究竟。是論即阿毗達磨藏也。
六明即不即者。如塵相圓小分齊無體。唯法故說即也。不礙塵相宛然故。說不即也。秖由塵相不即于法。會通而言方為即也。又由塵即法故是即。不礙緣起是不即也。
七明異不異者。謂塵之事相是異。克體唯法是不異。秖由法體不異即異義方成。以不失體故。秖由塵事差別即不異義方成。以不壞緣起方言理也。經云。甚奇世尊。于無異法中而說諸法異。
八明本末者。謂塵空無性是本。塵相差別是末。末即非末。以相無不盡故。本亦非本。以不礙緣成故。即以非本為本。雖空而恒有。以非末為末。雖有而恒空。當知。末即隨緣。本即據體。今體為用本。用依體起。經云。從無住本立一切法。
九會三乘者。謂見塵相空無所有。然法是實。據此見為小乘。悟塵從緣。息于緣慮。據此見為中乘。了塵無性。無生空寂一味。據此為大乘。今法是一。學者分三。非以學三令法亦三。非以法一令學亦一。但人自三乘法非三也。當知。一即三乘。所學之歸一也。三即一乘。隨應之機有三也。
十畢竟空者。謂塵不泯事相。而常空寂。是為畢竟空也。今事相雖存。即相不可得。名亦不可得。理義不可得。以一切不可得。名為畢竟空。非無表說也。然畢竟空。空時不礙塵法宛然。塵法宛然。恒畢竟空。
然上諸義法體不空。緣生非有。非有之有即有。遍于十方。不空之空即空。成于一切。用開差別諸法宛而星羅體合事銷多門寂而云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