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本紀六(3)
- 清史稿
- 趙爾巽 柯劭忞
- 4468字
- 2015-12-17 14:14:29
五月庚午,察哈爾左翼四旗來歸。庚辰,命畢力克圖援榆林。王輔臣兵陷延安、綏德。甲申,張勇復洮、河二州。
閏五月癸巳,上幸玉泉山觀禾。楊來嘉、洪福陷穣城。斬守城不力之副將馬郎阿以徇,削總兵金世需職,隨軍效力。壬子,額楚復廣信。樂平土寇復陷饒州,將軍希爾根擊之,復饒州。
六月,畢力克圖復吳堡,復綏德。丁丑,命將軍舒恕援廣東。己卯,命振武將軍佛尼勒開棧道援漢中。庚辰,上幸南苑行圍。壬午,張勇攻鞏昌。江西官軍攻石峽,失利,副都統雅賴戰死。甲申,克蘭州。畢力克圖復延安。以軍興停陜西、湖廣鄉試。
七月乙巳,陳福剿定邊,斬賊將朱龍。庚戌,江西官兵復浮梁、樂平、宜黃、崇仁、樂安諸縣。
八月戊午,上幸南苑行圍。洞鄂、畢力克圖、阿密達會攻王輔臣,斬賊將郝天祥。傅喇塔復黃巖。壬申,上奉太皇太后幸湯泉。甲申,上還京,御經筵。
九月,上次昌平,詣明陵,致奠長陵,遣官分奠諸陵。丙申,上奉太皇太后還宮。辛丑,詔每歲正月停刑,著為令。
冬十月癸亥,康親王兵復太平、樂清諸縣。丙寅,上謁孝陵。戊辰,祭孝陵。乙亥,還宮。陳福及王輔臣戰于固原,不利,副將太必圖戰沒。論平布爾尼功,封賞有差,及助順蒙古王貝勒沙津以次各晉爵,罰助逆奈曼等部。
十一月癸巳,貝勒察尼復興山。丁酉,復設詹事府官。壬寅,叛將馬雄糾吳三桂兵犯高州,連陷廉州。命簡親王喇布自江西援廣東。是月,鄭錦攻陷漳州,海澄公黃芳度死之,戕其家。
十二月丙寅,立皇子胤礽為皇太子,頒詔中外,加恩肆赦。乙亥,以勒爾錦師久無功,奪其參贊巴爾布以下職。寧夏兵變,提督陳福死之。壬午,祫祭太廟。
是歲,免湖廣、河南七府五州縣災賦有差。朝鮮入貢。
十五年丙辰春正月丁亥,以王進寶為陜西提督,駐秦州。甲午,以建儲恭上太皇太后、皇太后徽號。乙未,升寧夏總兵官為提督,以趙良棟為之。辛丑,上幸南苑行圍。
二月丁巳,詔軍中克城禁殺掠。壬戌,命大學士圖海為撫遠大將軍,統轄全秦,自貝勒洞鄂以下咸受節制。癸酉,上如鞏華城,諭扈從勿踐春田。乙亥,吳三桂將高大杰陷吉安。戊寅,安親王岳樂擊三桂將于萍鄉,敗之,復萍鄉。辛巳,上御經筵。贈死事副將張國彥太子太保,予世職。
三月癸未,贈海澄公黃芳度郡王。丙戌,王進寶、佛尼勒大敗吳之茂于北山。庚寅,傅喇塔圍溫州,曾養性、祖弘勛悉眾來犯,副都統紀爾他布擊走之。辛卯,岳州水師克君山。庚子,勒爾錦渡江與三桂之眾戰,迭敗之。乙巳,賜彭定求等二百九人進士及第出身有差。己酉,勒爾錦與三桂之眾戰于太平街,不利,退守荊州。壬子,移趙賴提督江西。
夏四月辛丑,馬雄、祖澤清糾滇賊犯廣東。尚可喜老病不能軍,屢疏告急,援兵不時至。至是,賊逼廣州,尚之信劫其父以降賊。總督金光祖,巡撫佟養鉅、陳洪明,提督嚴自明俱從降。福建巡撫楊熙、總兵拜音達奪門出。舒恕、莽依圖退至江西。上聞廣東變作,命移兵益江西。
五月壬午朔,日有食之。乙酉,復設鄖陽撫治,以楊茂勛任之。丙戌,鄂羅斯察漢汗使人來貢。己亥,撫遠大將軍圖海敗王輔臣于平涼。
六月壬子朔,王輔臣降,圖海以聞。詔復其官,授靖寇將軍,立功自效,諸將弁皆原之。己卯,耿繼善棄建昌遁。上諭杰書曰:“耿精忠自撤其兵,顯為海寇所逼。其乘機速進。”
七月辛巳朔,賜鄂羅斯使臣鞍馬服物。大學士熊賜履免。以慕天顏為江蘇巡撫。庚子,以姚文然為刑部尚書,郎廷相為福建總督。振武將軍佛尼勒會張勇、王進寶擊吳之茂于秦州,大敗之,賊眾宵遁。
八月甲寅,穆占復禮縣。壬戌,上奉太皇太后幸湯泉。乙亥,賴塔擊馬九玉于衢州,復江山,九玉棄軍遁。
九月庚辰朔,賴塔進擊馬九玉,破之,復常山。進攻仙霞關,賊將金應虎迎降,復浦城,連下建寧。癸未,張勇復階州。乙未,耿精忠戕前總督范承謨。山西巡撫達爾布有罪免。丙午,命穆占為征南將軍,移軍湖廣。
冬十月辛酉,上奉太皇太后還宮。乙丑,康親王杰書師次延平,賊將耿繼美以城降。耿精忠遣子顯祚獻偽印乞降,杰書入福州,疏聞。上命復其爵,從征海寇自效。其將曾養性、叛將祖弘勛俱降。浙江官兵復溫、處二府。撤兗州屯兵。癸酉,命講官進講通鑒。
十一月丙戌,海寇犯福州,都統喇哈達擊敗之。丙申,官兵圍長沙。寧海將軍貝子傅拉塔卒于軍。
十二月壬子,遣耿昭忠為鎮平將軍,駐福州,分統靖南藩軍。叛將嚴自明犯南康,舒恕擊走之。丁巳,尚之信使人詣簡親王軍前乞降,且乞師,疏聞。許之。吳三桂將吳世琮殺孫延齡,踞桂林。庚申,海澄公黃芳世自賊中脫歸。上嘉之,加太子太保,與其弟黃藍并赴康親王大軍討賊。建威將軍吳丹復山陽。辛未,頒賞諸軍軍士金帛。丙子,祫祭太廟。耿繼善棄邵武,海寇據之。副都統穆赫林擊之,賊將彭世勛以城降。
是歲,免直隸、江南、江西、陜西各省三十四州縣災賦有差。朝鮮入貢。
十六年丁巳春正月丙申,將軍額楚攻吉安失利,命侍郎班迪馳勘軍狀。
二月己未,上幸南苑行圍。甲子,大閱于南苑。免福建今年租賦,招集流亡。丙寅,以鄂內為討逆將軍,赴岳州。丁卯,康親王杰書敗鄭錦于興、泉,賊棄漳州遁,復海澄。遣郎中色度勞軍岳州,察軍狀。辛未,以靳輔為河道總督。癸酉,論花馬池剿寇功,蒙古鄂爾多斯貝勒索諾木等晉爵有差。乙亥,上御經筵。是月江西官軍復瑞金、鉛山。
三月甲申,以莽依圖為鎮南將軍,督兵廣東。己丑,諭禮部:“帝王克謹天戒,凡有垂象,皆關治理。設立專官,謹司占候。今星辰凌犯,霜露非時,欽天監不以實告,有辜職掌。其察議以聞。”庚寅,命翰林長于詞賦書法者,以所業進呈。乙未,原任總兵劉進忠、苗之秀詣康親王軍降,命隨大軍剿賊。癸未,詔:“軍興以來,文武官身殉封疆,克全忠節,其有旅櫬不能歸,妻子不得養者,深堪軫惻。所在疆吏察明,妥為資送,以昭褒忠至意。”甲辰,含譽星見,慶云見。乙巳,吳三桂聚兵守長沙。命勒爾錦進臨江,圖海守漢中,喇布鎮吉安,莽依圖進韶州,額楚駐袁州,舒恕防贛州。
夏四月己未,康親王杰書疏言處州府慶元縣民人吳臣任等不肯從賊,結寨自固,守義殺賊,實為可嘉。已交浙江督撫,效力者錄用,歸農者獎賞,其陣亡札委守備吳受南等并請恩恤。從之。辛酉,上幸霸州行圍。以伊桑阿為工部尚書,宋德宜為左都御史。丁卯,提督趙賴敗土寇于泰和,擒賊目蕭元。戊辰,予死事溫處道陳丹赤等官蔭。辛未,上制大德景福頌,書屏,上太皇太后。乙亥,莽依圖師至南安,嚴自明以城降,遂克南雄,入韶州。
五月己卯,尚之信降,命復其爵,隨大軍討賊。特擢謫戍知府傅弘烈為廣西巡撫。先是,弘烈以首吳三桂反狀謫梧州。及兵起,弘烈上書陳方略,故有是命。旋加授撫蠻滅寇將軍,與莽依圖規取廣西。甲午,額魯特噶爾丹攻敗喀爾喀車臣汗,來獻軍實,卻之。
六月丁巳,祖澤清以高州降。
秋七月庚子,鄭錦將劉國軒自惠州犯東莞,尚之信大敗之,賊將陳璉以惠州降。甲辰,上御便殿,召大學士等賜坐,論經史,因及前代朋黨之弊,諭加警戒。以明珠、覺羅勒德洪為大學士。
八月丁未,明宗人朱統锠起兵陷貴溪、瀘溪。己未,上御經筵。丙寅,冊立貴妃鈕祜祿氏為皇后,佟佳氏為貴妃。戊辰,傅弘烈等復梧州。
九月丙子,命宗室公溫齊、提督周卜世赴湖廣協剿。癸未,命額駙華善率師益簡親王軍,科爾科代接駐江寧。丁亥,上發京師,謁孝陵,巡近邊。丙申,次喀拉河屯。庚子,次達希喀布秦昂阿,近邊蒙古敖漢部札穆蘇等朝行在,敵駝馬,賜金幣。吳三桂將胡國柱、馬寶寇韶州,將軍莽依圖、額楚夾擊破之,賊遁,追之過樂昌,復仁化。
冬十月甲辰,上次湯泉。癸丑,還宮。傅弘烈敗吳世琮于昭平,復潯州。福建按察使吳興祚敗朱統锠于光澤,其黨執統锠降。癸亥,始設南書房,命侍講學士張英、中書高士奇入直。
十一月己卯,吳三桂將韓大任陷萬安,護軍統領哈克山擊敗之。庚子,封長白山神,遣官望祭。是月,官兵復茶陵、攸縣。
十二月乙巳,海寇犯泉州,提督段應舉等御之。辛亥,海寇犯欽州,游擊劉士貴擊敗之。命參贊勒貝、將軍額楚進取郴、永。己巳,以馮甦為刑部侍郎。辛酉,金星晝見。辛未,祫祭太廟。
是歲,免直隸、江南、江西、陜西、湖廣等省七十州縣災賦有差。朝鮮入貢。
十七年戊午春正月己丑,副都統哈當、總兵許貞擊韓大任于寧都,大任遁之汀州,詣康親王軍前降,命執送京師。壬辰,以郭四海為左都御史。乙未,詔曰:“一代之興,必有博學鴻儒振起文運,闡發經史,以備顧問。朕萬幾馀暇,思得博通之士,用資典學。其有學行兼優、文詞卓越之士,勿論已仕未仕,中外臣工各舉所知,朕將親試焉。”于是大學士李靏等薦曹溶等七十一人,命赴京齊集請旨。
二月甲辰,傅弘烈疏言吳三桂兵犯廣西,詔額楚、勒貝守梧州。己未,上御經筵,制四書講疏義序。丁卯,皇后鈕祜祿氏崩,謚曰孝昭皇后。辛未,莽依圖及吳世琮戰于平樂,失利,退守梧州。命尚之信及都統馬九玉會師守梧州。
三月丙子,湖廣官兵擊楊來嘉、洪福,敗之,復房縣。丁丑,海寇犯石門,黃芳世擊敗之。癸巳,祖澤清復叛應吳三桂。
閏三月癸卯,上巡近畿。乙丑,命內大臣喀代、尚書馬喇往科爾沁四十九旗蒞盟。丁卯,吳三桂將林興珠詣安親王軍前降,詔封建義侯,隨軍剿賊。逮問副都統甘度海、阿進泰,以在江西剿賊失機也。
夏四月庚午,海寇蔡寅陷平和,進逼潮州。甲戌,祖澤清犯電白,尚之信、額楚擊之,澤清遁。庚寅,慶陽土賊袁本秀作亂,官兵擊斬之。
五月庚子朔,海澄公黃芳世卒于軍,命其弟芳泰襲爵。戊申,福建總督郎廷相、巡撫楊熙、提督段應舉俱免,以姚啟圣為福建總督,吳興祚為福建巡撫,楊捷為福建水陸提督。甲寅,上幸西郊觀禾。額魯特部濟農為噶爾丹所逼,入邊,張勇逐出之。
六月壬申,尚善遣林興珠敗三桂舟師于君山。丁亥,上以盛夏亢旱,步禱于天壇。是日,大雨。壬辰,吳三桂將犯永興,都統伯宜理布、統領哈克山與戰,敗歿。海寇犯廉州,總兵班紹明等擊走之。吳三桂兵犯郴州,副都統碩岱與戰,不利,奔永興。丁酉,詔曰:“軍興以來,將士披堅執銳,盛暑祁寒,備極勞苦,朕甚憫焉。其令兵部察軍中有負債責者,官為償之,戰歿及被創者恤其家。”
秋七月,鄭錦陷海澄,前鋒統領希佛、副都統穆赫林、提督段應舉死之。甲辰,鄭錦犯泉州。甲寅,以安珠護為奉天將軍。壬戌,以魏象樞為左都御史。丙寅,召翰林院學士陳廷敬、侍讀學士葉方藹入直南書房。是月,吳三桂僣號于衡州。
八月己卯,安遠靖寇大將軍、貝勒尚善卒于軍,命貝勒察尼代之。庚午,西洋國王阿豐肅使臣入貢。癸未,上御經筵,以御制詩集賜陳廷敬等。乙未,吳三桂死,永興圍解。頒行康熙永年歷。丙申,詔曰:“逆賊倡亂,仰服天誅。囗誤之徒,宜從寬典。其有悔悟來歸者,咸與勿治。”
九月,上奉太皇太后幸湯泉,晉謁孝陵。姚啟圣、拉哈達大敗海寇于蜈蚣山,劉國軒遁,泉州圍解。
冬十月癸未,上巡近邊,次灤河,閱三屯營兵。己丑,將軍鄂內敗吳應麒于石口。丁酉,皇四子胤秅生,是為世宗,母曰吳雅氏。
十一月己亥,拉哈達疏言海賊斷江東橋,兵援泉州難進。在籍侍讀學士李光地為大軍鄉導,修通險路,接濟軍需,請議敘。得旨:“李光地前當變亂之初,密疏機宜。茲又迎接大兵,備辦糧米,深為可嘉。即升授學士。”辛酉,上奉太皇太后還宮。癸亥,命福建陸路提督楊捷加昭武將軍,王之鼎為福建水師提督。
十二月丁亥,額楚、傅弘烈及吳世琮戰于藤縣,不利,退守梧州。乙未,祫祭太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