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9章

  • 俱舍論疏
  • 法寶
  • 3735字
  • 2015-12-16 17:45:54

有人云。此法本欲礙法不生。若法不生便即起得送與行者 此釋誤也。應言法永不生得非擇滅。不應言非擇滅有力送得與行者 兩說相違應依此論 婆沙三十二云。問諸有情類于非擇滅為共得。為不共得耶。答此不決定。于共有法非擇滅則共得。不共法非擇滅則各別得 準評家云。如是說者應作是說。非擇滅多。擇滅少。所以者何。非擇滅如有為法數量。擇滅但如有漏法數量故。若不爾者。諸可生法。若得不生應不得非擇滅 準此論文一切外物皆有非擇滅。皆可證得。然于中有共.不共。若共者共得。如共財等。若不共者即唯別得 婆沙云問因勝進道得煩惱不生。及諸生處得非擇滅。何故非道果耶。答曰。不為此滅而修道故。謂為涅槃及為離染勤修于道。以修道故于惡趣等得非擇滅。若為此滅而修道者。于惡趣等不得此滅。非于生死不深厭患。可于惡趣得非擇滅故 故得非擇滅不名道果 述曰。求擇滅得涅槃。深厭患染法永斷入圣。可得惡趣非擇滅故。若求非擇滅。不得不生惡趣非擇滅也。以厭心劣后容退故。言厭惡趣即不厭人.天。故厭心劣

論。如眼與意至得非擇滅。指事釋也 如眼與意專一色時者。眼謂眼根。意謂意識。即是有一分意識取色之時。余識等法得非擇滅 或即眼識。以意名說 或專一青等色時。用時黃等色。及四境念念滅者。能緣彼境五識等法。住未來世畢竟不生。以彼不能緣過去故。亦不更能緣余境故。正理論云。如眼與意專一色時。于所余色.及一切聲.香.味.觸等。念念滅中。緣彼少分意。及法處。得非擇滅。以五識身與一分意識身等。于已滅境終不能生。緣俱境故。述曰。一分意識者。如八勝處等。唯緣現境不緣過去。亦所緣定故。得非擇滅。意.及法處者。意是諸識。法處者心所。及四相等

論。于法得滅至過現生法。此對擇滅作句數也。若就法明滅有無。一切有漏法各有擇滅。一切有為法各有非擇滅。即非擇滅寬。擇滅狹也

若以寬問狹。稱后句答 若以狹問寬。稱前句答 若就得以明擇滅。世寬體狹。得通三世故寬。唯有漏法有故體狹 非擇滅則世狹體寬。唯未來得故世狹。一切有為故體寬。由此不同成其四句。如文可解。論。如是已說至何謂有為。上來三頌總明漏.無漏。下二十二頌開為蘊.處.界。先開為五蘊。后開為處.界 初兩頌總明五蘊。次色者下別釋五蘊并分處.界 就前兩頌中。初一頌總明漏無漏蘊。次一頌別明有漏蘊

就前文中。初結前問后次舉頌答。后長行釋。此即初也

頌曰至有離有事等。次舉頌答。就中。初兩句重舉有為。分為五蘊出有為體。次兩句述有為眾名

論曰。至具攝有為后長行釋 于中有七。一列名體。二釋有為三釋世路。四釋言依。五釋有離。六釋有事。七總結也。此列蘊名顯有為名體。故正理云。老病死等災橫差別。隱積損伏故名為蘊。此說有為有多過違。隱伏其中遇緣便起。如賊隱山。為別戒等故后言色等。戒等五蘊不能具攝一切有為。色等五蘊具攝有為

論。眾緣聚集至如乳如薪。釋有為也。無有少法。一緣所生。故即是眾緣共所作義。若爾未來生.及不生。應非有為。是彼類故未來無妨。此釋通也

如乳薪等。此舉喻也。正理云。未來未起何謂有為。是彼類故亦名有為。如所燒薪于未燒位。是彼類故亦名為薪。或據曾當立名無失。如琴瑟等名為有聲。亦如乳房蓮華池等諸不生法。不越彼類故名有為

論。此有為法至所吞食故。釋世路也。正理論云。此有為法。彼彼經中。世尊。隨義名世路等。彼復云何。謂諸有為亦名世路。色等五蘊生滅法故。未來現在過去路中。而流轉故。諸不生法眾緣闕故。雖復不生。是彼類故立名無失。有說無常之所吞食故名世路 準此。前釋三世即路名為世路。持業釋也。諸有為法行世路故名為世路。即有世路故名世路。有財釋也 后釋無常所吞食故。真諦釋云。行行不息能盡萬里之路。無常是世。有為是路。與世作路故名世路。即世之路。即依主釋也

論。或名言依至即名俱義釋言依也 言謂語言者。此即語聲相續差別 此所依者即名俱義者。與言為所依。即是名。俱義 有為之法可名俱行于三世。可俱說為過去.現在.未來世故 無為不爾。所以遍于有為不通無為 有釋。諸有為法可與言俱名為言依。故婆沙十五脅尊者云。有為諸法。與言可有俱時轉義。故立言依 無為不爾是故不說 準此論文。即是諸有為法。與言同墮三世義。故正理云。如契經說。言依有三。無四無五 準此。雖說三世 或可諸有為法與名俱 可說與言俱時轉故名言依 此則俱舍與尊者無別

論。如是言依至有為諸法。以一切有為法皆名俱行三世故。具攝有為

論。若不爾者至十八界攝。若不如此釋具攝一切有為。如余師義言依唯名。即不通十八界。違論所說通十八界 正理論云。言依。謂名。俱義。即具攝五蘊。如契經說。言依有三.無四無五。由此善通品類足論 彼說言依五蘊所攝 問此論.正理同引品類足論。因何。此論言十八界。正理言五蘊耶。答正理云具攝五蘊。此論云具攝一切有為諸法。言雖少異。義無別也 又破余師言依唯名。品類足論云。言依五蘊十二處.十八界攝 正理引初。此論引后。義皆無失。然皆證通攝有為 婆沙有二說。一云名是言依。義是言展轉依。一云名.義俱是言依。此論同于后說。言有于名方能詮義。欲言之時雙依二故 問何故但說名俱不云句等。答起言之時。或唯召法即唯有名。若兼差別即兼名.句。名是通故所以言名 問若爾文最是通。因何不說。答文是所依。然不能詮自性.差別故不說也

論。或名有離至有彼離故。釋有離也 正理論云。或名有離。諸趣輪回沉溺生死。涅槃欲舍故名有離。是息諸趣恒流轉義。若已至得定不還來。此有離故說名有離。如有財者名為有財。即是有為有出離義。一切有為皆同船筏是故圣道亦應舍離。如契經言。法尚應舍。何況非法 準兩論釋。涅槃名永離。一切有為有此離故。名為有離。此有涅槃。諸有為法。至涅槃時皆可舍故。非如離系唯有漏有。此中有離遍一切有為。至涅槃時皆可舍離。即是有能舍離之涅槃也

論。或名有事至傳說如此。釋有事也。以有因故。事是因義。故正理論云。事謂所依。或是所住。即是因義 果依于因從因生故。如子依母 或果從因能覆因故。如人住床。是因為果所映蔽義。因果前后性故。及細粗性故。此有事故說名有事。喻如前說 準二論釋。因名為事。果有因故名為有事。一切有為皆有其因。所以亦攝一切有為 毗婆沙師傳說如此者。意非全許說因名事。經部釋。有事者名有體事。一切有為有體。無為無體有事唯攝有為

論。如是等類至差別眾名。此總結也

論于此所說有為法中。自下第二。一頌明有漏五蘊名。于中有三。一標前生起。二舉頌答。三長行釋。此即第一 有為法中一分故言有為法中

頌曰至三有等。次舉頌答。頌中初兩字標其漏法 名取蘊下。列眾名也

論曰此何所立。長行釋也 文中有三。一總明頌意。二釋頌眾名。三總結也 就明頌意中有三。一問。二答。此問也 如前已說。除道圣諦余有為法名為有漏。此中具說何所立耶 論。謂立取蘊至謂無漏行。答也。前雖已說。今重說者。欲顯取蘊亦名為蘊。或有唯蘊而非取蘊。諸無漏行聚義同故。俱名為蘊不從取生不名取蘊

論。煩惱名取蘊至如華果樹。釋得名所以也。于中有三法喻。煩惱名取。蘊從煩惱得取名者。從取生故。如草糠火從因立名 系屬取故。如帝王臣。從所屬立名也 雜心論云。蘊為惑所使。如因貪嗔有疑等事。能生取故。如華果樹。從果立名

論。此有漏法至猶如有漏。釋有諍也。世間諍有二義。一觸動好人。二令自他損害。煩惱亦爾。一觸動善品。二損害自他。故名為諍。諸蘊隨增諍故

論。亦名為苦違圣心故。此有漏蘊圣心厭故違圣心。以違圣心名之為苦 正理論云。五取蘊者。是諸逼迫所依處故。自性粗重不安隱故 之為苦。論亦名為集能招苦故。此有漏蘊。能為苦因故名為集

論。亦名世間至有對治故。釋有漏蘊名世間也 正理云。或名世間性可毀壞故。如世尊說。性可毀壞故名世間。若爾道諦應是世間。不爾。第二毀壞無故。道諦毀壞性不定故。世間毀壞性決定故 第二毀壞即是有對治也

論。亦名見處至隨增眠故。釋見處也。謂見住有漏蘊中。隨順增長名隨增也。行相微細故名眠也 正理釋云。亦名見處。薩迦耶等五見。住中隨增眠故 豈不有漏一切煩惱皆隨增耶。豈不諸見。漏取諍攝。前已說耶者 此問意云。五見即是煩惱所收。前釋有漏。一切煩惱皆隨增者已說。一切煩惱諍增者已說諸見。因何別說有漏以為見處。以是諸見隨增眠故 雖有此理。而彼諸見于有漏法一切種。一切時。相無差別。堅執不動。隨增眠故體用增盛。為顯有漏是能生長此諸見處故應重說者 此釋重說見處所以也 貪等癡疑則不如是者。無上一切種等四義云不如是。以彼貪等有一切種。無一切時者。釋貪等有一切種異纏.垢等。無一切時與見不同 一切種者。元瑜師云。遍緣五門或遍緣六境。不云有所簡也 今釋。一切種者。謂貪.嗔慢有隨眠.纏.垢.一切種過。上必兼下故。由是別相隨眠。雖一切種。不能于一切時起。名非一切時 非無差別者。雖獨頭無明。及共相煩惱相應無明。是一切時。而有別相煩惱相應無明非一切時。及與忿等相應無明。非一切種.及一切時故。相有差別 疑雖無差別而不堅執者 疑是隨眠性非別相惑。不與別相煩惱。及非一切種染法相應。有一切種。及一切時。相無差別。而疑有苦無苦等。不堅執故。非是堅執 不同于見是隨眠故。有一切種。共相惑故有一切時。不與自相煩惱.及非隨眠染相應故相無差別。此我斷常。撥無等見。不猶豫故非不堅執。由此過重。于有漏法。別說見處令生厭離

論。亦名三有至三有漏故。釋三有也。三有三界也。此有漏蘊。與有為因故。與有為依故。三有攝故。亦名有

論。如是等類至隨義別名。總結也。準正理論。向外等。正理。等言。為攝名有染等。如是等類是有漏法。隨義別名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阿城市| 文登市| 汝南县| 奉贤区| 大竹县| 徐水县| 台前县| 红原县| 叶城县| 云霄县| 仁布县| 凉山| 宁海县| 彩票| 措勤县| 布拖县| 山西省| 海安县| 信阳市| 商南县| 札达县| 台前县| 新津县| 伊吾县| 神木县| 宜州市| 五大连池市| 德钦县| 荆州市| 乌鲁木齐市| 宁城县| 兴和县| 班玛县| 湄潭县| 武陟县| 伊金霍洛旗| 连江县| 西华县| 微博| 兴仁县| 丹东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