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55章

  • 俱舍論疏
  • 法寶
  • 4889字
  • 2015-12-16 17:45:54

分別世品第三之一

分別世間品者。三界有漏有破壞故。名為世間。此品廣明故名分別。正理名緣起品。以明緣起義故 前二品總明漏.無漏法。后之六品別明漏.無漏法。后六品中前之三品明有漏法。后之三品明無漏法。以先厭.后忻故 前三品中先明世品后業.惑者。以先果后因故 就世品中先明有情后明器者。外由內故先明能依。后所依故。先明內果后明外果 就明有情文有九別。一明三界。二明五趣。三明七識住。四明九有情居。五明四識住。六明四生。七明中有。八明緣起。九明四有

論。已依三界至處別有幾。已下三頌第一明三界也。于此頌前而有二問。一問三界體。二問于中處

論曰至是名欲界。總出欲界體也。即欲界中若是有情若器世間。總是欲界趣。唯有情界兼無情

論。六欲天者至化自在天。別列六天名也。此之六天多受妙欲境故。名為欲天 一四大王眾天者。四大王是主。眾是所領。即是諸層級上。及七金山日.月.星等諸類天也 類非一故名為眾也 二三十三天者。在妙高頂。帝釋居中。四面各八總三十三。亦名忉利天也 三夜摩天者。此云時分。受五欲境知時分故 四睹史多天者。此云喜足。舊云知足。受五欲境生喜足故 五樂變化天者。謂彼天中樂變欲境于中受用 六他化自在天者。謂彼天處于他所化欲境。受用得自在故

論。如是欲界處別有幾。問也

論。地獄洲異故成二十。答也。地獄.及人.鬼.畜等四。別舉總名不列別數

論。八大地獄至無間地獄。此釋地獄異也 正理釋云。眾苦逼身數悶如死。尋蘇如本故名等活。謂彼有情雖遭種種斫刺磨搗。而彼暫遇涼風所吹尋蘇如本。等前活故立等活名 先以黑索拼量支體。后方斬鋸故名黑繩 眾多苦具俱來逼身。合黨相殘故名眾合 眾苦所逼異類悲號。怨發叫聲故名號叫 劇苦所逼發大酷聲。悲叫稱怨故名大叫 火隨身轉炎熾周圍。熱苦難任故名炎熱 若內.若外。自身.他身。皆出猛火互相燒害。熱中極故名為極熱 此論下文云。受苦無間故名無間。無樂間苦故名無間

論。言洲異者至北俱盧洲。此明洲異。贍部從林立名名贍部洲 以身勝故名勝身洲 以牛貨易名牛貨洲 俱盧此云勝處。于四洲中此最勝故

論。如是十二至處成二十。此明傍生.鬼也

論。若有情界至皆欲界攝。此總結欲界也

論。此欲界上至總名色界。已下釋色界也 于中有三。一略舉。二廣釋。三定宗。此第一也

論。第一靜慮至色究竟天。此第二也 正理釋云。廣善所生故名為梵。此梵即大故名大梵。由彼獲得中間定故。最初生故。最后沒故。威德等勝。故名為大 大梵所有所化所領故名梵眾 于大梵前行列侍衛故名梵輔 自地天內光明最小故名少光 光明轉勝量難測故名無量光 凈光遍照自地處故名極光凈 意地樂受說名為凈 于自地中。此凈最劣故名少凈 此凈轉增量難測故名無量凈 此凈周普故名遍凈。意顯更無樂能過此 已下空中天所居地如云密合故說名云。此上諸天更無云地。在無云首故說無云 更有異生勝福。方所可往生故說名福生 居在方所異生果中。此最殊勝故名廣果 離欲諸圣以圣道水。濯煩惱垢故名為凈。凈身所止故名凈居。或住于此窮生死邊。如還債盡故名為凈。凈者所住故名凈居。或此天中無異生雜。純圣所止故名凈居 繁謂繁雜。或謂繁廣。無繁雜中此最初故。繁廣天中。此最劣故說名無繁。或名無求。不求趣入無色界故 已善伏除雜修靜慮上中品障。意樂調柔離諸熱惱故名無熱。或令下生煩惱名熱。此初遠離得無熱名。或復熱者熾盛為義。謂上品修靜慮及果。此猶未證故名無熱 已得上品雜修靜慮。果德易彰故名善現 雜修定障余品至微。見極清徹故名善見 更無有處于有色中能過于此名色究竟。或此已到眾苦所依身最后邊名色究竟

論。迦濕彌羅至四眾圍繞。此第三也。說色界有十六處者。是婆沙義。此師意說。梵王.梵輔不分二處。無想.廣果合立一處。故成十六 正理論云。此十七處諸器世間。并諸有情總名色界。有余別說十七處名。初靜慮中總立二處。第四靜慮別說無想。彼師應言處有十八。以彼大梵望梵輔天。壽量.身量.無尋.受等皆有別故。豈不無想望廣果天。唯異生等。有差別。故前亦應言處有十八。此難非理。無想天生即廣果天系業果故。若爾大梵所受生身。亦梵輔天系業果故。不應別說為一天處。即梵輔天上品系業招大梵果。此業望彼少有差別。故招壽等亦少不同。若大梵天望彼梵輔壽量等別。合為一處。則少光等壽量雖殊應合一處。成大過失。此例不然。大梵一故。要依同分立天處名。非一梵王可名同分。雖壽量等與余不同。然由一身不成同分。故與梵輔合立一天。高下雖殊然地無別。少光天等與此相違。故彼不應引之為例 準此論文。正理亦以十六為正。梵王.無想皆唯一故。地無別故。上坐色處立十八天

論。無色界中至理決然故。已下。第三明無色界 于中有四。一無處無色。二就生分處。三證無方處。四問答所依。此文初也 以無色故無色界中無別處所

論。但異熟生至勝劣有殊。第二就生勝劣分處。然實不離欲.色界中四處。亦無差別處所

論。復如何知至中有起故。第三證處無方所也。得四種定同一處生。故知四無色生無別處也。又得四定欲界九處.色十六處。差別不同。若生無色皆于欲.色命終處生。故知離二界中更無別處。從彼四天處沒生下界時。即于前生死處中有現前傳識。故知不從別處來也

論。如有色界至心等相續。已下第四問答所依。此即是問

論。對法諸師至而得相續。述對法宗答也

論。若爾有色至此二相續。難也

論。有色界生此二劣故。答也

論。無色此二因何故強。征也

論。彼界二從至能伏色相。通也

論。若爾于彼至何用別依。難也。心等相續但依勝定。何用依彼同分.及命根也

論。又今應說至以何為依。又難。命根.及眾同分。在無色界無所依也

論。此二更互相依而轉。有部通也

論。有色此二何不相依。難也 有色界者。謂欲.色界。此命.同分。何不如無色界相依而轉。而言依色

論。有色界生此二劣故。答也。以欲.色界此二劣故依色而轉。無色此二強故相依

論。無色此二因何故強。此征無色界強所以也

論。彼界此二至能伏色相。答強因也。以定勝故此二勝也

論。是則還同至唯互相依。兩關釋也 同心相續難者。謂同前難 故前難云。若爾于彼心等相續但依勝定。何用別依。第二關云。無色心.心所法從勝定生。即應心.心所法更互相依。何須更依命根.眾同分。正理論意。唯有六根能為所依。余非所依。但俱生依由此六識。欲.色界中用四蘊為俱生依性。無色意識無復色依。彼俱生依但通三蘊 若爾何故但言無色心等依于同分.及命 此說定同無亂依故。謂心.心所雖互為依。而非定同不自依故亦非無亂。在此地生亂起自他心.心所故。同分.及命心等同依。又此地生唯此地故。依此設起不同地心。由此還令自地心起。唯依此二名此地生。牽引業生無間斷故 準此文證。命根即是引業果也 由斯說是同不亂依。心等不然。故略不說。若無此二余地四蘊現在前時。爾時有情應名余地。乃至。如欲.色界身同分.命為心等依。雖或有時異地心起。而依身等。于此生中后定當牽自地心起。如是無色雖無有身。心等定依同分.及命。故頌偏說同分.命根。此是牽引業異熟故

論。故經部師至不依色轉。論主述經部宗。彼宗意云。若于因中不厭于色。所招心果。與色俱生依色而轉。若于因中厭于色。果中心等。不與色俱不依色轉。正理破云。此亦非理。若引因力。令彼心等相續轉者。善與染心現在前位。心等相續應無所依。又如有情在欲.色界。引因力故。心等相續。與色俱生依色而轉。如是有情在無色界。引因力故心等相續。與眾同分.命根俱生。不依于色唯依同分.命根而轉。既許欲.色有情心等。不依色身定無轉義。何因無色有情心等。都無所依而有轉義

論。何故名為欲等三界。自此已下。釋三界名。此問起也

論。能持自相至如前已釋。答也 答中有二。一釋界義。二釋欲等界義。此即初也。于中二釋如文可解

論。欲所屬界至如金剛環。釋欲.色界名也。如飲中有胡椒。胡椒屬飲義。如镮上有金剛。金剛屬環義。由此飲名胡椒。環名金剛

論。于彼界中至喻如前說。釋無色界。先釋無色。后釋無色界也 色有二種。言變礙者。通十一色 言示現者。謂色處色。無色四蘊非二故名為無色。非是但用色無為體。若用色無為體。即無別物。或是虛空非四蘊也。余文可解

論。又欲之界至應知亦然。又一釋 欲界。欲是所任持。界是能任持。界是持義。即欲界五蘊能持欲故。必名欲之界。余二亦爾。即是四蘊.五蘊。是欲等界義也 有人。似不得意

論。此中欲言為說何法。問欲體也

論。略說段食淫所引貪。答欲體也。準此。色.無色貪名色.無色

論。如經頌言至已除欲引經證也。此頌是舍利子。對外道。說外道計欲是外境也。佛法言欲即是貪也。第一句非外立。第二句述自宗。后兩句釋非境因也

論。邪命外道至尋思故。此是外道詰舍利子。前兩句牒宗。后兩句破也

論時舍利子至妙色故。此舍利子返質外道。前兩句牃計。后兩句破也

論。若法于彼至三界系不。問也

論。不爾。答

論。云何。征

論。于中隨增至是三界系。答也。諸無漏法雖于三界現行。非三界系。不隨增故

論。此中何法名三界貪。問也

論。謂三界中各隨增者。答也

論。今此所言至皆不令解。難也。前言三界系法云何。答云。于中隨增三界貪者。復問何法名三界貪。答云謂三界中各隨增者。于此二答皆不令解。由此說言同縛馬答

論。今此所言至當知亦爾。答也。今此中答不同縛馬答也。謂于前說。欲界諸處有情未離貪者。身中所有貪名欲貪。此所隨增名欲界系。色界十八處。無色界四處。有情所有貪名色.無色貪。當知亦爾

論。或不定地至名無色界系。第二釋也。如文可解

論。欲化心上如何起貪。難也。若欲貪系名為欲界。欲界化心離欲方得。若起欲貪又失化心。如何化心是欲界也

論。從他所聞至生貪愛故。答也。自雖未得。從他聞說生貪心也。或自已得退起欲貪。或觀他化起貪心也

論。若心能化至作香味故。簡欲.色界化心別也

論。如是三界唯有一耶。問也。此下問答一多界等 于中有二。一問一多。二問傍豎。此問初也

論。三界無邊至猶若虛空。答也

論。世界當言云何安住。此即第二明傍豎也。此即問也

論。當言傍住至不說上下。一說唯傍住也。由經說故

論。有說亦有至有色究竟。第二說也。法密部中經等。亦說有十方故

論。若有離一至應知亦爾。此述離染同也

論。依初靜慮至應知亦爾。此述五通唯得往至自所生界所修定處。不得往他世界

論。已說三界五趣云何。已下一頌。第二明五趣也

論曰至是名五趣。明三界中有五趣也

論。唯于欲界至天趣一分。此說三界五趣體不同也

論。為有三界至說有五趣。問也

論。有謂善.染.至無覆無記。答也。謂善.染.外器.中有此之四法是三界攝。非五趣也。正理論云。善.染.無記。有情.無情.及中有等。皆是界性。言趣體唯攝無覆無記者。唯異熟生為趣體故。由此已釋趣唯有情。無情中無異熟生故(言異熟生者。簡一切無情及有情中除異熟生自余諸法。中有雖是異熟生法。非是五趣。無趣義故)

論。若異此者至體非中有。此反釋也。若不唯是無覆無記。即趣雜亂。一趣之中。得有五趣業.煩惱故。明趣非是善.染.攝也。五趣唯是有情數等。如文可解

論。施設足論至中有異趣。引圣教證中有非趣。如文可解

論。是何契經。問也

論。謂七有經至異諸趣故。答也。既七有經。五趣之外別說中有。故知中有非趣所攝 唯是無覆無記性攝。其理極成。簡業有因異諸趣故。業既通于善.染.非趣所攝。故知唯是無覆無記

論。迦濕彌羅國至無覆無記。重引經證無覆無記。此經有部誦故言婆沙師誦也。經既言異熟起已名那落迦。故知趣體即是異熟無記性也 于捺落迦中者。是地獄處名也。那落迦者。是有情趣名也 從諂生業名曲 從嗔生業謂穢 從貪生業謂濁

論若如是者至所隨增故。引文難也。若趣唯是異熟無記。即合唯是修道煩惱。及是一切遍行隨眠之所隨增。何故品類足說一切隨眠所隨增也。故知非唯異熟無記唯修所斷通染污也

論。彼說五趣至總名村落。有部通也。彼說五趣續生心中容有五部 一切煩惱者。謂結生心通三十六.三十一等。即結生心五部隨眠之所隨增。假說結生以為趣也 如村落邊假名村落

論。有說趣體亦通善.染。此述大眾部等計也

論。然七有經至是故別說。大眾部師通經文也。有部總引多經為證。此中即通七有經也。見.及煩惱別說為濁。然見即是煩惱所攝。趣.及趣因雖別說有。何廢趣.及趣因總名為趣。故言非以別說定證非趣

論。若爾中有亦應是趣。有部難大眾部。七有別說業。業亦是趣收。七有別說中有。中有應趣攝

論。不爾趣義至即死處生故。大眾部通難也。別說業有不違趣義。故是趣收。別說中有違趣義故。故不名趣

論。若爾無色至而受生故難也。中有死處生。非所趣故不名趣。無色死處生。應非是趣

主站蜘蛛池模板: 奉贤区| 双鸭山市| 定远县| 衡阳市| 黄山市| 台湾省| 东台市| 施秉县| 高安市| 拉孜县| 仙游县| 聂荣县| 繁峙县| 寻乌县| 玉林市| 商洛市| 加查县| 威远县| 墨脱县| 文山县| 宜兰市| 深州市| 文安县| 宜春市| 朝阳县| 昌平区| 滦平县| 苏尼特左旗| 漯河市| 淳安县| 隆化县| 瓮安县| 邹城市| 潍坊市| 安国市| 陇西县| 宣汉县| 绥化市| 洞口县| 平乡县| 衡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