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6章

  • 俱舍論疏
  • 法寶
  • 2874字
  • 2015-12-16 17:45:54

論曰至無記性攝。第一三性門也。故婆沙一百五十八云。問非得隨何性類差別。答彼定不隨所不得法。以相違故。又不隨道。非道所求但依命根.眾同分轉故。隨所依性類差別。問若諸非得.非擇滅得。俱隨所依性類別者。所依或異熟。或唯等流。此二隨何性類差別。答隨等流性以義遍故。異熟非遍故不隨立。問非得若隨所不得法性類差別有何過耶。答斷善根者應成就善。已離欲染者應成就不善。諸無學者應成就染。異生應成三乘無漏法。退果應成果。舍向應成向。二滅非得應是無為。由此等過非得不可隨所不得

論。世差別者至三世非得。第二三世門也。過去.未來各有三世與前得同。現在唯二無法俱非得。有情之法住現在時必成就故。若現在法法前為過去。法后為未來。若過去法前唯過去。法后通三世。若未來法后唯未來。法前通三世。故婆沙一百五十八解非得云。一切非得總有三種。一在彼法前。二在彼法后。三非彼法前.法后.及俱。所不得法亦有三種。一唯有法前非得。謂未來情數等畢竟不生法。及入無余涅槃最后剎那心等。二有法通有法前.法后非得。謂余隨所應有情數法。三有法無彼前后俱非得而有非得。謂擇滅.非擇滅。必無非得可與法俱。以法現在前時。是所得法必有得故。非所得法無非得故。亦無唯有彼法后非得非無始來恒成就彼未舍必起彼類盡故。然諸非得性羸劣故唯成現在。一一剎那得已即舍。于未得彼法及已舍位。恒有此非得應知 今詳有部畢竟無涅槃法。以時遠故名為畢竟。若不爾即合有一類法唯有得無非得。謂無涅槃法非想地惑。有一類法唯有非得而無有得。謂無涅槃法三乘圣人道。即違有得必有非得相翻而立若謂無涅槃法三乘圣道亦無非得。即應此人非是異生。無異生性故。又世親菩薩佛性論釋有部無涅槃法。就位建立。非法爾定言一闡提犯重禁等無涅槃法。故聲聞地中說法爾者寄客說本。如唯識論釋攝論云聞熏習為無漏因寄客說本 又婆沙論簡唯法前非得云。謂未來情數畢竟不生法。及入無余涅槃最后剎那心等 言未來者。簡過.現也。言情數者。簡非情也。言畢竟不生者。簡暫不生法也。如眼識等闕緣不生。皆亦得名畢竟不生。得非擇滅故。此論云。畢竟礙當生別得非擇滅。即此不生眼亦是未來情數畢竟不生。如何此文即表定是唯見道邊俗智。若言此唯世俗智者。即是婆沙闕字。若通取余不生諸法。雖無所闕即與非想過去見惑義同 今解婆沙應改竟字為其定字。定者即是始.末不生。此即無過。以余五識等法不是始.末不生法。見道俗智始.末不生名唯法前若得非擇已去即俱名畢竟也。此字應是抄寫者錯耳。又準俱有因。有對造色非俱有因。而名必定俱起。得即或前.或后不說定俱。若總說者。何不言法俱得雖定俱生而非因也。前.后.俱得若言決定。如何論言或前.或后。亦不可言總同類說。于此類中有定俱者應須簡故。故知言有法前.后.俱皆是不定。據容有說。非得準此 又婆沙釋無唯法后非得云。非無始來恒成就彼未舍。必起彼類盡故。準此文意。所不得法約法種類說有非得。有頂見惑種類眾多。已入過去。雖復但有法后非得。在未來者即有法前非得。然此文是被難之后重改婆沙。然此不順得中六句。應云。以不定故容有二種非得。以非想地過去見道煩惱。于過去世中煩惱未起之前皆容入圣。若未起煩惱即斷見惑。即此煩惱即有法前非得。由此說過去煩惱不得名為唯法后非得。若作此釋。即順得中六句。即同自余通二非得。由不得此意。被將過去見惑唯法后難應成四句通難不得。遂改婆沙以為四句。見今長安多本流行。猶作四句。于后數年重改論文云唯有三句。遂加文遮難云非無始等。一十六字通此妨難。由未得婆沙意故由未盡理

論。界差別者至是無漏者。第三界系門也。非得隨身系故。故三界法各各皆有三界非得。身在下界欲界非得。非得三界。色.無色界義亦準此。欲界系法有三界非得。色.無色界義亦準此。非得隨身不隨法故。所以非得不通無漏。無漏非得亦通三界。三界異生皆不成故

論。所以者何。自此已下明異生性。婆沙四十五云。犢子部執。異生性是欲界見苦斷十隨眠 瑜伽五十二云。復次云何異生性。謂三界見所斷法種子唯未永害量名異生性 今詳。唯未永害言即是世第一法已前。非是無間道已后。即是害見所斷惑故。既言唯未永害量。即是不取一分害量名異生性。唯言所遮故。今時人釋云二障種子上建立異生性。聲聞之人斷煩惱障名非異生。有所知障故名為異生。若爾二障通其見.修。唯佛能盡二障種子。即合唯佛一人名為圣人。自余皆是亦凡亦圣。以障種有斷不斷故。譬喻者說其異生性無有實體

論。由許圣道至是無漏應理引文證也。異生既非圣人。非無漏性。應道理也

論。不獲何圣法名異生性。問也

論。謂不獲一切至應名異生。答也。謂總不獲一切圣法也。此不獲言表離于獲故。若隨獲少多。即應言有簡別。既無簡別。但言不獲。故知此言表離于獲。此若不表離于獲者。此即諸佛亦不成就二乘圣法應名異生

論。若爾彼論應說純言。問也。彼本論中。應言純不獲圣法名異生性。隨獲一.二即非純也

論。不要須說至食水食風。答也。立一句言不獲圣法。即是純義。隨獲少多是雜。非純不名不獲如說蟬食于風。蚊食于水。即顯蟬唯食風。蚊唯食水。不要須言純食風.水 有人云。如魚食水。如龜食風。以釋純義。不得意也。魚不純食水。龜不純食風故

論。有說不獲至彼非得故。敘異說也。謂不得三乘苦法智忍.及俱生法名異生性。文外伏難。難云若爾至道類智舍前向故。舍苦忍等爾時亦名不得苦忍應名異生。由遮此難故。言前已永害彼非得故。謂前不獲一切苦忍名異生性。此之非得已被永害。入于過去至道類智時更起非得。非是未曾得苦法忍故非異生

論。若爾此性至唐捐其功。難也。既若同前何須重說唐捐其功

論。如經師所說為善。論主意信經部故云所說為善

論。經部所說其義云何。問經部宗

論。謂曾未生至名異生性。答經部義

論。如是非得何時當舍。自此已下第四明舍時。此即問也

論。此法非得至類此應思答舍時也。舍有二種。一有雖不易地得此法時舍此非得。二有雖非新得此法由易地故。舍此地非得。得彼地非得

論。若非得得斷至舍于非得。釋舍非得相也。即非得上得斷名舍非得

論。得與非得至得與非得。問也

論。應言此二至得及非得。答也

論若爾至有無窮過。難也

論。無無窮過至無無窮過。此廣答也。雖雙問得與非得。然二不同。得有大得小得同時相得。非得不爾。以于現在無非得故。故知非得不如其得有小非得。就其別義亦有大小非得不同。謂翻大得名大非得。即非得大得所得之法本法及大小相故。翻于小得名小非得。此唯非得大得及四相。故婆沙一百五十八云。如是說者。法與生等同一得得。相與所相極親近故。由此善通色蘊.行蘊一得得等 已上論文 得與非得相翻而立。不可不同。雖無大小非得更互非得。以得非無窮故非得亦非無窮。故答無窮唯釋于得。即顯非得無無窮也。翻得立故

論。如是若善至有無邊得。釋增數也。如第一剎那善心起時 唯說善心不說相應。即此剎那本法為一。大得為二。小得為三。第二剎那有六法起。不說第二剎那所起善心。但說前剎那法后得有六法起。謂前本法大得小得。即此三法法后之得大小各三故有六得。第三剎那即此六法。謂三大得。及三小得。及初剎那法大小得。此之九法法后得起有九大得。有九小得。合成十八。如是后后漸增有無邊得

論。旦一有情至況第二等。此顯諸得極多無對礙故得相容受。如文可解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旌德县| 静宁县| 湖口县| 正镶白旗| 靖安县| 汝南县| 西林县| 基隆市| 同心县| 夏河县| 定兴县| 泸西县| 建湖县| 东阿县| 东乌珠穆沁旗| 临朐县| 平湖市| 民勤县| 嘉祥县| 利辛县| 贵州省| 长海县| 利川市| 拜泉县| 开江县| 洛川县| 阿尔山市| 海门市| 萨嘎县| 静乐县| 无为县| 剑阁县| 阿坝| 襄垣县| 桦川县| 张家港市| 镇江市| 富裕县| 额济纳旗| 灵寿县| 锡林郭勒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