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35章

  • 俱舍論疏
  • 法寶
  • 4694字
  • 2015-12-16 17:45:54

論。如上所言有練根得。下有兩行頌。第五明練根不同。婆沙六十七云。若不還果依彼地得。即依彼地而后轉根。或依余地。然勝非劣 又六十八云。頗有退預流果而不成見所斷結耶。答有。謂退勝種姓時 又云。暖.頂.忍世第一法。此是圣道近加行故。緣諦行相似圣道故。依身及定同見道故。前位不爾故。不立六種性。亦有轉根義。謂轉退暖種姓相起思法暖 乃至 轉堪達根起不動法暖種性根。轉聲聞暖起獨覺暖。轉聲聞.獨覺暖起佛暖種性根。如說暖位頂亦爾。忍位有異。謂轉退法種性起思法忍。漸次乃至。轉堪達忍種性根。起不動法忍種姓根。轉聲聞忍起獨覺忍。無轉聲聞.獨覺忍種姓根起佛忍義。所以者何。忍超惡趣。諸得忍者于惡趣得非擇滅。菩薩有時乘大愿力。生諸惡趣饒益有情。故二乘忍位無趣佛乘理。有說獨覺暖.頂。亦不轉趣佛乘。評曰。部行喻者。暖.頂位中轉趣佛乘。不違理故。由此前說于理為善。學.無學位轉根加行道。通曾得.未曾得。無間.解脫道雖未曾得。加行道通漏.及無漏。未來修亦爾。無間.解脫道一向無漏。未來修者亦一向無漏。無學第九解脫通漏.及無漏爾時隨應修三界善根故

論曰至所成堅故。明無學練根

論。有學位中至上相違故。明有學練根 上相違者。謂非學.無學二道持也

論。彼加行道諸位名一。明學.無學加行道各一

論。如是無間至非增上故。明練根無間解脫唯用無漏道。正理論云。我所承稟諸大論師咸言。練根皆為遮遣見.修斷惑力所引發。無覆無記無知現行故。學位中修練根者。正為遮遣見惑所發。無學位中修練根者。正為遮遣修惑所發。如斷彼能發惑時。所起無間.解脫多少。如是如是。斷彼所發無知現行。道數亦爾。是故無學修練根時。用九無間.九解脫道。學位練根二道各一。然見.修惑所發無智。隨所障殊有多品類。故轉退等成思等時。諸道現前各有所遣。由此無有超得勝性 又云。以何等故名為練根。調練諸根令增長故。謂道力故令根相續。舍下得中。舍中得上。漸漸增勝名為練根。故練根名目轉根義。雖八解脫漸得勝根。而由本心求勝性故。未得勝性不前劣。如得后果方舍前向。若圣位中得勝種性。必舍前劣。暖等位中修練根者。但得勝性劣性不行。名為轉根。非舍劣得

論。依謂身地至謂除后三。此明依也。依謂有二種。一依身。學.無學同依三洲身。余無退故。若有退處。可有練根。余處無退故無練根。亦依地。無學依九。有學依六

論。所以者何至但依六地。釋所以也。無學練根如得應果。故通九地。有學練根舍鈍果.及向。唯得利果。有學前果唯依未至。第三不還通依六地不依無色。如見道故。由此學位修練根者。若住果道。加行等三皆果道攝。若住勝果道。加行.無間勝果道攝。解脫道果攝。住無學位修練根者。加行等三唯果道攝。諸住果位修練根時。舍果得果。住勝果位修練根時。舍二得果。又諸圣位修練根時。與本得果地。或同。或異。謂初.二果依地必同。不還.應果依地不定。或依本地。或上或下有差別者。若諸不還依下練根。不得上果。阿羅漢不爾。如本得果故 準此論文。依根本地入見道者。亦修練根。不還依上得果。依下修練根故。婆沙六十七評家云。應作是說。若于上地已得自在。而依下地學轉根等。亦得上地無漏果道。然轉根時不得無色。彼定無有不還果故

正理據于上地不自在者。婆沙得上果者。據自在說。不相違也

論。諸無學位補特伽羅。已下半行頌。第六明九種無學

論曰至名二覺者。答前數也

論。由下下等至成九種差別。答前由何也

論。學.無學位有七圣者。已下一行頌。大文第二明攝諸圣 就中有三。一建立七人名。二慧.俱解脫名。三學.無學名滿。此一行頌第一門也

論曰至隨法行名。明見道二人依前加行時。依他信故名隨信行。依教法故名隨法行

論。依根不同至信解見至。明修道二人。鈍信根增名信解脫。利慧根增立見至名

論。依得滅定至滅盡定故。于不還果中得滅定者。別名身證

論。依解脫異至立俱解脫。明無學位二人據解脫不同分二由

論。此名雖七至不時解脫。明體唯六。即是利.鈍二人。三位各二故體唯六 身證即是信解.見至 慧解脫俱解脫即是時解脫.不動也

論。應知此中至如理應思。已下乘數文可知

論。何等名俱及慧解脫。下半行頌。第二重釋二解脫也

論曰至得解脫故。釋二解脫異名。婆沙五十四。問曰有先得阿羅漢果后得滅定。彼于解脫障何等心解脫有滿耶。無漏耶。有說有漏。以無漏心得盡智時已解脫故。評曰應作是說。有漏.無漏俱得解脫。所以者何。解脫有二種。一者行世解脫。二者在身解脫。彼未得滅定時入.出心不得行世。不得行世故不得在身。若得滅定入.出定心行世.在身。如俱解脫依義立名。前五立名亦應依義立 正理論云。何等名為解脫障體。諸阿羅漢心已解脫。而更求解脫。為解脫彼障。謂于所障諸解脫中。有劣無知無覆無記性能障解脫。是解脫障體。于彼彼界得離染時。雖已無余斷而起解脫。彼不行時方名解脫彼。有余師說。此解脫障。即以于諸定不自在為體。有余師說。此解脫障。即以諸定不得為體。有余師說。于彼加行不勤求故。不聽聞故。不數習故。解脫不生。即此名為解脫障體。初說應理。所以者何。必有少法力能為障。令彼于定不自在轉。若不爾者。彼有何緣于諸定中不得自在。不得定者必有所因。不可說言即因不得。自體不應還因自故。或煩惱障亦應可說。即以應果不得為性。彼既不然。此云何。阿羅漢果亦由于加行不勤求等體不得生。豈便無別煩惱障體。故后三說皆不應理。又無漏心亦有從此名得解脫。由約在身及約行世說解脫故。謂要解脫解脫障時。方起在身及行世故

論。如世尊說五煩惱斷。下一行頌。第三明學.無學滿

論曰至未離欲染。明學位三滿具.闕 三滿者。一根滿謂利根。二果滿謂得不還。三定滿謂得滅定。見至利根故得根滿。未得不還。故非果滿。未得滅定故非定滿

論。有有學者乃至得滅盡定。如文可解

論。無有學者至亦得滿名。明有學中無有得定根滿非果滿。向得定滿者。必果滿故。及根.定滿者。亦如上釋

論。諸無學者至亦立滿名。釋無學不別說果滿。以皆果滿故

論。有但由根至已得滅盡定。明由根.定得滿名。于中有三句。第一句但由根。第二句但由定。第三句由根定。如文可解

論。廣說諸道差別無量。已下第三大文明諸道差別 就中。一明道差別。二明四種通行。三明菩提分法。四明四種證凈。五明正脫.正智。六明厭離通局。此一行頌第一明四道也

論曰至謂三余道。略出道體

論。道義云何。問道義也

論。謂涅槃路至涅槃果故。有兩釋道義。道是路之名。趣涅槃路名之為乘。是所依運動之義。有所追求必依。于道。依此四道求涅槃故

論。解脫勝進如何名道。問也。加行.無間趣向涅槃可名為道。解脫已至。勝進已過。如何名道

論有三釋。第一云。與加行等道類同故。是道轉上品故

論。或前前力至后后故。第二釋也。前前至后皆是道義

論。或能趣入無余依故。第三解也。解脫.勝進亦得道名。已趣無余故。正理論云。三乘賢圣涉此夷途。速達二種涅槃界故

論。道于余處立通行名。已下一行頌。第二明通行

論曰至任運轉故。釋樂通也 通是道之別名。不多艱辛任運轉故釋樂名也。正理論云。任運轉故如乘船筏

論。道依無色至觀增止減。釋苦通行。正理論云。雖道非苦。苦受相應艱辛轉故亦名為苦。如依陸路乘馬等行。艱辛轉者。由此地中止.觀雖俱而增.減故 此依地立苦.樂名也

論。即此樂苦至翻此名速。釋遲速也。此依根立遲.速名也。此上遲.速之名在道非人

論。或遲鈍者至速此相違。此釋遲.速之名從人非道。正理論云。此行五蘊.四蘊為性。由色定.無色定別。而名通者。顯慧勝故。偏立見名。如見道邊諸世俗智金剛喻定。亦以五蘊.四蘊為體。立相定名

論。道亦名為菩提分法。已下第三。頌明菩提分法 于中有六。一舉數釋名。二出體性。三釋念住等。四明增位前后。五明漏.無漏別。六明依地有異。此一行頌第一舉數釋名

論曰至八圣道支。舉數釋名也

論。盡無生智至此二名覺。釋菩提名 菩提。此名為覺。有二義。一如睡覺故。二覺知故 無明睡皆永斷故者。是如睡覺 及如實知已作已事者。盡智覺知 不復作故者。無生智覺知

論。三十七法至菩提分法。釋三十七名菩提分所以

論。此三十七體各別耶。已下一行頌。第二出體

論曰至余九同前。明十法為體。此出體也。婆沙九十五有三說。一說同此論。一說開戒為二。以十一法為體。一師開為三。謂正語.正業.正命。此論合說以十法體。開合雖異于理無違 問何故唯十為體 婆沙廢立 問何故一切色中唯無表色有立覺分非余色耶 答正語.業.命隨順圣道勢用偏增故立覺分。余色不爾 又戒能為谷。余色不爾 又正理云。何緣表業不立覺分。覺分唯是順定善法心俱無表有勝順能。表業不然。是故不立 問何故不立心為菩提分法。復次心于雜染.清凈品中。勢用均等。菩提分法于清凈品。勢用偏增。是故不立。復次菩提分法輔佐菩提。心王不應輔佐于覺。如王無有輔佐臣義。問大地法中何故但立念.定.慧.受為菩提分法。答念.定.慧三順清凈品勢用增上。菩提分法亦復如是。故攝此三。受于雜染.清凈品中。勢用俱勝。故亦立為菩提分法 有余師說。受于雜染勢用雖勝。而于凈品作饒益事。如旃荼羅性雖鄙劣。而與豪族作饒益事。故亦立為菩提分法。想.思.觸.欲于雜染品。勢用偏增。故不立為菩提分法。于假想觀勝解偏增。菩提分順真實觀。是故勝解非彼所攝 有余師說。菩提分法學位偏增。至無學位勝解方勝。故不立為菩提分法。作意于境義不相應。故亦不立 有余師說。初取境時作意力勝。至境相續彼力漸微。菩提分法要取境已多時方有。義不相應故亦不立 問何故三受皆通無漏。唯立喜為菩提分法。答樂.舍二受無彼相故。復次菩提分法行相猛利。樂.舍遲鈍故俱不立 復次無漏樂受為輕安樂所覆損故。舍為行舍所覆損故。相不明了。故不立為菩提分法 問大善地法中何但立信.精進.輕安.行.舍四種。為菩提分法耶 答由此四種順菩提勝故。偏立為菩提分法。謂趣菩提信為上首。將起眾行信為初基。故立信為菩提分法。精進遍策趣菩提行。令速趣向三乘菩提。故亦為菩提分法。輕安調適對治惛沈。助觀品勝。行舍平等對治掉舉。助止品勝。菩提分法止.觀為主。故俱立為菩提分法。慚.愧等六。散善品中勢用雖勝。而于定善勢力微劣。故不立為菩提分法。以菩提分定善攝故。余大不善地法二。大煩惱地六。小煩惱地法十。及不定地中貪.嗔.慢.疑。并順雜染故皆不立。睡眠.惡作雖亦通善。唯是生得。菩提分法是加行善 又正理論云。何緣不立不相應行以為覺分 彼于助覺無別勝能。不相應故。非如無表雖不相應。而于道輪有為轂用。故于覺分不別建立 問三無為法何故不立 解云順菩提分必須起用。無為無用。是故不立。由斯廢立故唯十種是菩提分。余皆不立。又正理論云。何緣不立信為覺故道支。初發趣時信用增上。已入圣位在覺.道支。信于爾時勢用漸劣。故不立在覺.道支中。何緣于覺支立喜.輕安.舍。非亦立在彼道支中。彼偏順覺。不順道故。云何順覺。且修道中地地各修九品勝覺。如如于諦數數覺悟。如是如是發生勝喜。由圣勝喜后樂觀諦。如人掘地獲寶生喜故。后樂更掘。故喜于覺順力增。要由輕安息諸事務。及由舍力令心平等。方能于境審諦覺察。故立安.舍在覺支中。云何此三不順于道。速疾運轉是圣道義。此于速運少有相違。并能令心安隱住故。何緣于道立尋及戒。于覺支中非亦立彼。彼偏順道不順覺故。云何順道。且見道中尋策正見。令于上.下八諦境中。速疾觀察。戒為轂成見道輪。令于諦速疾回轉。故尋及戒俱立道支。此復云何不順于覺。且尋于諦不寂靜轉。故尋于覺少有相違。覺是相應。有所緣境所依行相。戒此相違故。覺支不建立彼。通運為道不可為例 何緣圣種不立覺支 正理論云。覺支通道.俗。圣種唯道故不立也

論。念住等三名無別屬。此下一行頌。第三明念住等

論曰至慧勤及定。釋。此三品從勝出體

論。何緣于慧立念住名。問。實是其慧。因何名念

論。毗婆沙師至持令住故。述婆沙釋

論。理實由慧至已廣成立。論主述自釋指前釋也

論。何故說勤名為正斷。問。體既是勤。何名正斷

論。于正修習至斷解怠故。答也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永新县| 保德县| 新密市| 泸州市| 阳高县| 电白县| 崇礼县| 邵东县| 车险| 正阳县| 泸西县| 阿克陶县| 新余市| 中卫市| 库伦旗| 通州区| 渭源县| 福海县| 文安县| 于都县| 方城县| 永川市| 巴楚县| 清流县| 紫阳县| 花莲县| 龙海市| 咸丰县| 许昌县| 富源县| 溆浦县| 闽清县| 乐东| 玉山县| 桐柏县| 井陉县| 江川县| 甘泉县| 磐安县| 高青县| 西乡县|